科学问题、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ppt
《科学问题、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问题、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ppt(1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 科学问题、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背景知识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案例:歌德巴赫猜想,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于1742年6月7日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的,所以被称作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哥德巴赫猜想的一般提法是: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每个大于等于9的奇数,都可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其实,后一个命题就是前一个命题的推论。,案例:歌德巴赫猜想,1920年,挪威
2、的布朗(Brun)证明了“9+9”。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7”。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6+6”。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后证明了“5+7”,“4+9”,“3+15”和“2+366”。1938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5+5”。1940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4+4”。,案例:歌德巴赫猜想,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1+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4”。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3+3”和“2+3”
3、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1+5”,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4”。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BHHopappB),及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1+3”。,案例:歌德巴赫猜想,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1+2”。而“1+1”,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中的最难问题,还有待解决。,案例:歌德巴赫猜想,科学问题,波兰尼(M.Polanyi):一个问题或发现本身是没有涵义的。问题是只有当它使某人疑惑或焦虑时,才会成为一个问题;发现也只有当它使人从一个问题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时,才会成为一个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智力上的
4、愿望。,科学问题,波普尔(Karl Popper):问题是背景知识中固有的预期与所提出的观察或某种假说等新发现之间的冲突。,科学问题,图尔敏(S.Toulmin):解释的理想与目前能力的差距。科学问题=解释的理想-目前的能力 P=St-Sp,科学问题:案例,问题1:把1、2、3、4、5、6、7、8、9这9个数填在以下正方形中,并使边、对角相加相等?问题2:有无规律?,科学问题:案例(续),科学问题:案例(续),科学问题:案例(续),以上问题是由汉代的数学家徐岳在数学记遗中提出的一种叫“九宫算”的数学游戏。问题1很好解决,但问题2就不那么好解决。元代数学家杨辉在续古摘奇算法中给出了规律性的算法。
5、,科学问题的特征,科学问题是时代的产物;科学问题一般是以疑问句的形式来陈述的;科学问题蕴涵着问题的指向、研究目标和求解的应答域。“是什么?”:指向自然界的某种可观察的实体和现象;“为什么?”:实体和现象背后的原因;“怎么样?”:对象或对象系统的状态或过程;在科学问题中,“背景知识”与“求解的应答域”。,科学问题的分类,按照科学研究的分类: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真实问题与虚假问题:如鲸鱼是什么鱼?欧几里德的第五共设问题的应答域就提错了。待解问题与无知问题:涉及到科学认识主体的能力和背景知识。抽象问题与具体问题。,欧几里德与他的几何原本,欧几里德(Euclid of Alexa
6、ndria),希腊数学家。约生于公元前330年,约死于公元前260年。欧几里德使用了公理化的方法。公理(axioms)就是确定的、不需证明的基本命题,一切定理都由此演绎而出。第五共设:“在一点上只能通过一条直线平行线”非欧几何:“从一点上至少可通过两条平行直线”,罗巴切夫斯基与他的非欧几何,非欧几何学是1829年由俄罗斯数学家尼古拉.罗巴切夫斯基(17931856)提出的。,科学问题的分类,科学哲学的分类: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经验问题:关于自然界的任何能使我们觉得奇怪而要求我们解释的事物劳丹(L.Laudan)已解决但可以进化的问题 反常问题 未解问题理论问题:即理论内部
7、不自洽或理论之间的冲突而产生的问题。,科学问题产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波普尔: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归纳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认为:科学研究始于观察和搜集材料;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因为,尽管通过观察可以引出问题,但是在观察时必须带着一定的问题。从科学发展的总体过程看,旧理论不能解决问题,人们才会去关注它、修正它、完善它,乃至着手建立新理论;从科学研究的具体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搜集科
8、学事实和材料。“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和“人类认识以实践为基础”,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不同命题,但实质是统一的。,科学问题产生,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当原有的科学理论不能解释新的现象、新的事实时,便产生了矛盾,也产生了需要探讨的问题。例如:水星近日点进动与牛顿理论的矛盾、光的波动说与粒子说矛盾与统一等。,科学问题产生,从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中产生:一种理论或一个概念,如果能从中推出逻辑矛盾,就表明其中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伽利略悖论、罗素悖论、麦克斯韦“妖”、薛定谔“猫”等。,科学问题产生,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在一个学科领域中,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学派运用不同理论
9、进行解释。例如:日心说与地心说、拉马克学说与达尔文学说、渐变论与灾变论、水成论与火成论等。,附录:人类对“天”的认识,远古观天术:七日创世,附录:人类对“天”的认识,埃及神话:天神Nut和地神 Geb,附录:人类对“天”的认识,观“天”的构思:春分、秋分、冬至、夏至,附录:人类对“天”的认识,仪器与记录:巨石阵,附录:人类对“天”的认识,法国史前的星相图,附录:人类对“天”的认识,公元前7世纪的“思辨宇宙期”(爱奥尼里学派)大地圆盘说,附录:人类对“天”的认识,阿那克西曼德的“宇宙无限说”,附录:人类对“天”的认识,赫拉克利特的“火成宇宙说”,附录:人类对“天”的认识,毕达哥拉斯的“球形说”,
10、附录:人类对“天”的认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宇宙观,附录:人类对“天”的认识,柏拉图学派的“同心球”宇宙观,附录:人类对“天”的认识,本轮、均轮说,附录:人类对“天”的认识,托勒密的“地心说”,附录:人类对“天”的认识,第谷.布拉赫体系,附录:人类对“天”的认识,哥白尼的日心说,附录:人类对“天”的认识,开普勒体系,附录:人类对“天”的认识,现代的宇宙观,水成论与火成论之争,水成论者认为水对地表的改变起决定因素。纪元前,古罗马人已发现尼罗河两岸周期性地被洪水淹没、尼罗河在三角洲不断增大、另外,陆地上存在海相介壳动物化石等事实。火成说把“地下热火”看成地质现象的主要动力,地球核心是熔融的液态
11、。由于意大利西海岸火山岩带的强烈活动,古罗马人相信有一位主管火和锻冶的神,称“沃尔坎”(Vulcan)。火山(Volcano),火山学(Volcanology)等词即来自意大利语的Vulcan。,拉马克与达尔文,科学问题产生,从社会需要同现有的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产生:科学问题的产生需要同人民日益增长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战争的需要、生产生活的需要等结合。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学问题解决,通过进一步获取事实来回答问题: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通过引入新的假说来解答问题:哈维对盖伦血液循环理论的补充。通过引入新的概念来解决问题:相对论的新概念的引入。,人体的血液循
12、环,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形式。,科学假说的来源,当出现了用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会产生对新事实的猜想性的说明。例如:原子结构、同位素等。当把某一理论类推到原来适用的范围之外,对其它事物的属性、规律进行猜测或设想时,会提出新的假说。例如:类比中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为解决新旧事实之间的矛盾会提出假定性说明。例如:“大爆炸”假说与“微波背景辐射”。,微波背景辐射,科学假说的一般特征,科学性: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前提而提出来的。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特
13、别是广义相对论)假定性:假说中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猜测,并且这种猜测往往是在科学事实不够充分、检验条件不够完备的情况下提出的。例如:原子模型及运动轨道的不连续性易变性: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入,假说会发生变化。,科学假说的作用,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自然科学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途经,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假说和理论的更迭史假说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科学活动就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假说的“猜测性”历来就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有着“天然”的联系。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学术繁荣。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假说的争论史,建立假说的方法论
14、原则,解释性原则:假说应与已知的经过实践复核的事实相符合,假说不仅能够解释已知的全部事实,哪怕只有一件事实与假说矛盾,这个假说也应该被修正或摒弃。例如:卢瑟福的“粒子轰击实验”与光谱的不连续、原子的稳定性等科学事实相矛盾,后经玻尔的量子化的原子模型对其修正和完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对应原则:指假说与已知科学理论的关系。一般来说,假说不应该与经过检验的科学理论相矛盾。当假说与已知的理论相矛盾,首先应怀疑假说,并对其进行更加严格的检验。如果新的科学事实不断支持假说,就预示着新假说对旧理论局限性的突破的可能。爱因斯坦假说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突破,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可检验性原则:提出的假说必须能
15、用观察、实验加以检验,从而判定它的真伪。例如:杨振宁、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假说,是由吴健雄的实验来验证的。,假说的检验,逻辑分析:逻辑分析主要是分析假说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以达到对假说进行初步筛选的目的。分析假说中的概念是否具有精确性、明晰性和简单性;分析假说在逻辑结构上是否具有一致性;分析假说是否得到已有的科学理论与科学事实的支持等。,假说的检验,实践检验:实践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及其推论进行的验证。例如:冥王星从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的“星位”被“开除”。以下资料指的是原来的冥王星,现在已失去名字,定义小行星序列号:134340根据2006年0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的决议:冥王星
16、被视为是太阳系的“矮行星”,不再被视为行星。太阳系中有七颗卫星比冥王星大(月球、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土卫六和海卫一)。,假说的检验,证实与证伪:科学实践作为检验假说的标准,既能证实假说也能证伪假说。一般地说,经过观察、实验所证实的假说,即可以上升为理论,而被观察、实验所证伪的假说就会被淘汰。当然,假说的检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假说的检验,判决性实验: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存在两个对立的假说H1和H2,并分别推断出互不相容的结论C1和C2,而且可以通过一个实验进行检验,看其检验结果符合C1和C2中的哪个,从而支持或否定假说H1和H2。该实验就是关于假说H1和H2的判决性实验。在历史上,
17、“麦克尔逊-莫雷实验”是最著名的判决性实验的案例。,“麦克尔逊-莫雷实验”,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尔逊(Albert Abrahan Michelson,1852-1931)莫雷(Morley,Edward Williams,18381923)迈克尔逊的名字是和迈克尔逊干涉仪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迈克尔逊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在迈克尔逊的时代,人们认为光和一切电磁波必须借助绝对静止的“以太”进行传播,而“以太”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具有静止的特性,在当时还是一个谜。有人试图测量地球对静止“以太”的运动所引起的“以太风”,来证明以太的存在和具有静止的特性,但由于仪器精度所限,遇到了困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问题 假说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95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