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济法基础.ppt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经济法基础.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立法,我国宪法与市场经济,1993年我国宪法修正案规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因此,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半个世纪修宪沧桑路,从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施行,到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修改宪法,这一历程刚好50年。“五四宪法”:一部好宪法“七八宪法”: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八二宪法”:民主与法制精神的回归“九三宪法”: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四宪法”:增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保护合法私有财产、人权等内容。,市场经济国家的特点,1.传统上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力分离;2.现
2、代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但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界限依然分明;3.经济关系参与者,多为私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4.经济生活靠市场调解。,计划经济国家的特点,1.生产资料国有;2.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混为一体;3.计划经济;4.经济活动受政治影响大;5.经济活动为国家活动的一部分。,所谓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它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上层建筑。判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与基础,没
3、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就没有市场,当然没有市场经济、没有商品经济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其次,两者并非同一概念,不应将其等同起来,不能认为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市场经济。判断: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性:第一,活跃的市场主体体系;第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第三,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第四,完备的市场经济法规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与个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与个性,个性:第一,在所有制方面有个性,前者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而后者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第二,在分配制度方面有个性,前者是以按劳分配为
4、主体的分配制度,而后者是以资本按资分配、工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成果的分配制度;第三,在宏观调控方面有个性,前者能够较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而后者不可能充分发挥计划手段的长处。,市场经济:信用与法治不可偏废,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治是市场经济的保障。在进行市场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法治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重视 加强信用建设,两者不可偏废。,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由三部分组成,即基础系统、规则系统、支持系统。基础系统是指一些基本的组织机构,包括:足够数量产权界定清楚、结构完整的工商企业;批发或零售市场网络;政企分离的银行系统;社
5、会保障体系等。规则系统主要是一些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制度。支持系统是指保障市场经济平衡发展的组织机构、第三产业。,包括四个大问题,实际上也是经济法的结构体系的四大基石:一是关于市场主体的经济法律、法规;二是关于市场管理的经济法律、法规;三是关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法律、法规;四是关于社会保障的经济法律、法规;,加强经济立法需要制定与完善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制定与完善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应该采取的对策,共包括五个问题:一是经济立法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二是要尽快制订经济立法规划;三是经济立法的步伐要加快;四是经济立法的体制要改革;五是要借鉴国外立法的有益经验。,完善立法事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6、法修改简况,第二节 经济法概念,“经济法”概念的历史沿革,1755年,法国空想家摩莱里在他的自然法典里最先提出“经济法”一词。1842年,法国空想家德萨米在他的公有法典里也使用“经济法”一词,并发展了摩莱里的经济法思想。二十世纪初,德国学者首先使用经济法这一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德国出版了许多关于经济法的专著,并直接以经济法命名颁布法律。同时,经济法这一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法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先后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国内外对经济法的定义存在争议,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对经济法的定义都存在很大的争议。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的概念、对象、范围等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经济法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94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