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防灾与减灾.ppt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资料:,1987年12月,联合国第42届大会通过了169号决议,决定把1990年开始的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名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这项活动的宗旨是通过共同的国际行动,以减轻地震、洪水、风暴、火山爆发、海啸、旱灾、森林灾害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一、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
2、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遥感(RS)技术的特点:基本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时空特点: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3.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主要作用,(1).通过大气云图可以看到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2)
3、利用遥感影象可以迅速的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觉察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3)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的”千里眼”的优越性(4)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1.地理信息系统: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2.工作原理,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表达,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3.GIS的功能:,4.灾害的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
4、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四)自然灾害的防御,1非工程性防御:(1)概念: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2工程性防
5、御措施(1)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2)工程性措施的三个方面:,1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的环境问题有:加剧了风暴潮灾害 加大了洪涝威胁 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 引发海水入侵 引发土壤盐碱化 海岸侵蚀加剧A.B.C.D.,B,读右图回答23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天气系统属反气旋B该天气系统在西北大西洋出现的频率最高C该天气系统的最大风雨区位于系统的最外围D该天气系统多出现在夏秋季节3该天气系统的最主要监测手段是A气象台的人工监测B利用气象雷达C利用探测气球D利用气象卫星,D,D,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这是中华
6、世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可靠保障。回答下题。4浙江省的舟山渔场成为我国最大渔场的原因:位于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 长江、钱塘江等大河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有沿岸的冷、暖流交汇 位于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其中正确的是ABCD5对浙江发展滩涂养殖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A海啸B寒潮C台风D洪涝,B,C,6近几年来,浙江规定每年从6月中旬开始在东海渔区实行三个月的“休渔期”,主要原因是A避开恶劣的台风天气B修补渔船和渔网C该时段鱼类游向深海区D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7近几年来,广东省在珠江口附近海域沉置大量废弃船只,主要原因是:A阻止海船在该海域捕鱼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防灾 减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93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