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ppt
《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景观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景观指数用来干什么?,景观指数的提出,是用来进行景观定量分析的。在整体上,用于定量分析的景观指数通常有如下几种:1、景观多样性指数2、景观优势度指数3、景观均匀度指数4、景观破碎化指数5、景观聚集度指数通过对上述指数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对改善现状不利的环境要素,并在规划中提出控制与发展原则。同时,对起支配地位和要重点保护的土地类型应用类型水平指数进行分析,如圆明园环评中的水体与绿地。,圆明园环境评价中的景观格局分析,常用那些景观指数?,景观指数中,面积/密度/边界指数和形状指数是最基本的,其中面积的变化又是最重要的。没有量,哪有质?土地利用类型都改变了,
2、不再起支配地位了,你形状变得再好、连通度再高、对比度再合适又有什么意义呢?比如城市里的片林。所以,许多学者先研究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再研究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面积变化首先反映在不同类型的总量变化上,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是怎么演化的(东北例子)。一般的景观生态学应用,如环评、规划,往往只分析面积/密度/边界指数和形状指数,连通度、对比度、邻接度指数等很少涉及。,地图来源,(1)1930年代东北地区地形图,(2)198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图,土地利用分类,选取尽可能反映景观全局或各类型的变化,且相关性较小的典型变量;共选取19个指标:(1)斑块类型水平指数有:斑块类型面积,
3、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平均面积,斑块数,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周长面积比,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周长面积比分维数,聚集度指数,景观导度指数。(2)景观水平指数除上述各种斑块类型水平指数外,还选用了蔓延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景观指数选取,土地利用变化分析(arcview),中国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类面积表,1930、198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图,中国东北地区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分析,1 面积/密度/边界指数分析,2 形状指数分析,3 蔓延度/聚集度/导度指数分析,4 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指数分析,5.边
4、界密度(ED),1 面积/密度/边界指数分析,1.斑块平均面积(MPS),2.最大斑块指数(LPI),3.斑块数(NP),4.斑块密度(PD),NP=N,PD=N/A,景观类型面积指数统计表,景观类型密度/边界指数统计表,面积/密度/边界指数分析,整个东北研究区范围内,1930年代林地和草地在面积上占有支配地位,两者相加占总面积的93.58%,其它几个类型的面积比例不超过6%。而1980年代耕地面积急剧增加,面积比例由0.99%增长到30.2%,基本上由林地和草地转化过来,形成林地、耕地、草地三种类型鼎立的景观格局,三者相加约占总面积的95%。经过50年的演变,未利用土地略为减少,城市用地略微
5、增加,这可能与地理数据统计尺度有关,1980年代的数据由于比例尺较小,忽略了大量新增的小城镇斑块。,在最大斑块指数方面,1930年代研究区的最大斑块指数为46.73%,属于林地类型,而1980年代的最大斑块指数为25.29%,存在于耕地类型中,而林地的最大斑块指数下降到13.91%,同时草地的最大斑块指数也从31.45%下降到10.69%。这个变化说明了景观类型间的演替,正好与建国后东北移民垦荒政策的效果相吻合。,从平均斑块密度来看,1930年代到1980年代,景观总斑块数由6320个减少到1402个,景观水平的平均斑块密度由0.005个/km2减少到0.0011个/km2,虽然有数据尺度不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格局 指数 讲解 东北 土地利用 变化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93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