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传输线理论及应用.docx
《微波传输线理论及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波传输线理论及应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微波技术以及工艺在近年来等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主要是得益于新的微波器件以及新一代的微波传输线的发展。在微波系统中,单刀双掷开关作为最简单,最常用的微波控制器 件在大型的微波设计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在指导老师刘老师和何 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参阅了一些有关的设计资料,完成了对单刀双 掷开关的研制。在本文中,我将从原理开始,具体分析和介绍研制的过程。在第 二章中,主要介绍单刀双掷开关的基本构造,主要参数,匹配网络等 等。在第三章中,主要介绍本次设计所使用的软件MicroWave Office, 其操作形式,优化方法和自己的一些使用心得。第四章,将着重介绍 本次设计的图形
2、,参数的测量、优化指标。第三章微波固态电路介绍微波固态电路的发展与微波集成电路技术密切相关,而微型化 技术则是以提高集成度为基础的。目前对雷达,电子战和通讯等电子 设备中微波电路“微型化”的呼声甚高;“微型化”的含义远比其名 词本身寓意要广泛,它至少还意味着:一致性,低价格和高可靠。微 波集成电路(MIC)的概念来自低频集成电路(IC),其发展也是遵循着低 频的途径。60年代后期随着各种微波半导体器件的问世以及微带传 输线理论和薄膜工艺的成熟,以混合集成电路(HMIC)的形式出现。是采用薄膜或厚膜工艺在介质衬底表面制作以分布参数为主的微波 电路,其中有源器件和集总参数攵元件(电容,电阻等)通过
3、键合,焊 接或压接加到衬底表面。70年代HMIC发展迅速,应用广泛,使原 先用分立元件实现的微波系统在小型化,轻量化方面起了变革,性能 与价格方面也有所得益,而且逐渐出现了集成度提高的多功能 HMICo HMIC的发展对微波技术本身起了推动作用,并为单片微波 集成电路的研制奠定了基础。MMIC的含义是采用半导体多层工艺(如外延,离子注入,溅射,蒸发,扩散等方法或这些方法与其他方 法的结合)将所有的微波或毫米波有源器件或无源元件(包括连接线) 制成一整体或制作于半绝缘衬底表面以实现单个芯片的功能部件或 整件。近10年来,MMIC事业蓬勃发展,归因于:性能优良的GaAs 半绝缘衬底材料的大量应用及
4、外延,离子注入等工艺的成熟, MESFET的大力开发并已成为多用途器件;肖特基势垒二极管与各种 MESFET (包括双栅FET)可用相同工艺在同一衬底上制作;特别是 可进行精确定模和优化设计的CAD工具日臻完善。与功能相同的 HMIC相比,MMIC的体积,重量可减至1/100或更小(频率愈低, 减少愈多,在L波段可减至1/1000,或更小)。因MMIC适于批加工, 在材料均匀性好和工艺成熟的前提下可实现良好的电性能一致。由于 大大减少接插件,联线和外接元器件,可靠性改善因数可达20-100, 由于寄生参量减至最小,MMIC具有宽带本能,其抗辐射能力也较强。 但MMIC也有其缺点。首先。采用半导
5、体工艺在衬底上制成的电路, 从占有面积来看,无源元件比有源元件大,因此不仅价格高,也不利 于提高成品率,而且传输线损耗大。其次MMIC难以实现电路微调, 故为获得最佳性能,必须更多地依赖CAD技术。又由于元件密集, 射频耦合强,顾宜尽量采用集总元件,由CAD进行邻近效应计算等。 此外,由于GaAs导热率不佳,散热较难,高功率集成仍是难题。对 MMIC的故障指示及监测尚在研究中,其途径是进行微波预先测试研 究,并将估计元件故障编入CAD程序。以往,经典的HMIC研制程序是:设计计算或CAD-电路布局 -制版加工- 试验微调- 修改设计-。因基于不很精确的设计, 上述过程往往需返复数次。其间由于等
6、于等待加工,使整个周期延长。 这种方法显然不适于先进的微型化组件的研制,特别因对MMIC不可 能进行微调,故首先必须研究精确的元器件定模和CAD技术。近几 年来国外已推出一些对MMIC设计行之有效的CAD软件包。它们针 对小信号或大信号工作可分别给出线性、非线性的频域或时域分析。 例如EEsof公司的Libra (包含线性和非线性频域模拟)和Microwave Spice(时域模拟);COMPACT 公司的 LINMIC、Microwave Harmonica 等软件均已广为应用。现又推出可给出三维结构分析乃至全局电磁模 拟的软件,如EEsof公司的EMsim和HP公司的HFSS,它们适于计
7、算迭层螺旋电感、电压器、空气桥以及邻近效应等。采用这些软件后 可使MMIC设计精度大为提高。不仅如此,目前的软件还可对电路成 品率进行优化,并使电路对加工容差的灵敏度最低,与CAD软件逐 步完善的同时,计算机辅助加工(CAM)和计算机辅助测试(CAT) 也已逐渐成熟。乃有可能改变以往的研制方法,而是借助计算机是模 拟和制图程序之间直接相互作用,对设计与加工进行微调。目前已形 成的集软件与硬件与一身的 MMIC CAE (二CAD+CAM+CAT)工 作站,可一次完成定模、综合、模拟、线性与非线性分析、优化、制 图、加工、测试和调整。目前EEsof和HP等公司均已开发出MMIC 工作站。第三章:
8、微波单刀双掷开关。1. 单刀双掷开关。在微波控制电路中,最普通但又最常用的开关是单刀双掷开关。它把信号来回换接到两个不同的设备上,形成交替工作的两条微 波通路。其典型例子是雷达天线收发开关,发射机和接收机共用 一个天线,由一个单刀双掷开关控制。2. 单刀双掷开关的基本结构。图 1.01最简单的单刀双掷开关如图1.01所示。它们分别由两个并联或串联型的单刀单掷开关并接构成。在并联型开关中,两个PIN管D,1D2分别并接于离分支接头点四分之一波长处。如果D1处于正向导通状态(近似短路),D处与反向截止状态(近似开路),则通道A无功率通过。因为从接头参考面向通道A看,输入阻抗为无限大,而通道B由于d
9、处近似开路,故不影响功率通过。此时,输 入端的微波信号从B通道输出,反之,当D导通D截止时输入信 号全部从A通道输出。显然,在串联型开关中,当d导通d截止 时,通道A为导通通道而B为段开通道;当D导通D截止时,通 道B为导通通道而A为段开通道。由此可见,只要控制D、D的工作状态,就能使信号在两条不同通道中换接,实现单刀双掷功台匕 能匕。3. 单刀双掷开关的性能测量。(即开关的插入衰减和隔离度)一个理想的单刀双掷开关,要求信号在导通通道上衰减为零;在断开通道上隔离度为无穷大。由于PIN管的工作状态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导通和截止,所以 双掷开关其导通通道插入衰减实际上并不为零,断开通道的隔离度也 不是
10、无穷大。下面以并联型双掷开关为例,对它的插入衰减和隔离度 作一些分析讨论。图 1.02首先画出单刀双掷开关的等效电路如图1.02所示。由于(1)、(2) 两种在同一瞬间气和七的工作状态不同,导纳Y值各异,而器件并 非理想元件,要考虑开关断开支路对另一条支路阻抗的影响。例如计 算SPDT开关插入衰减,令导通,且七 较大,如七10,经过人/4 传输线阻抗变换,在端口(3)呈现的阻抗为Z 2Z eq Z 2 Y = Z yf c图 1.03于是可将图中(a)的等效电路表示为计算插入衰减的等效电路, 如图中(3 所示。此图与图1.03 (c)有统一形式,故可由式求得插 入衰减(式中将0 =90代入后)
11、L = 10log1 + dBy3&C Yf L = Rf / Z c显然,SPDT开关的插入衰减比SPST的插入衰减大,这是由于信 道(2)非理想短路所引入的附加衰减所致。下面近似计算SPDT开关的隔离度。理想情况下端口(2)应无输出,但实因y有值,可求信道(2) 电流/2在信道(1)存在和不存在时两种情况下的变化,从而求出泄 漏至信道(2)的功率。图 1.04图1.04为确定信道(2)电流的等效电路,图中(a)为两信道均 存在时端口(1)和端口(2)对信号源端口(3)的阻抗等效电路。 设信道(1)处于传输状态,端口(3)的输入阻抗Z = Z ;而信道(2) 处于短路状态,其输入阻抗Z =
12、Z2 Y ,因此Z两端的信号电压近似 为V,流过Z的电流为I = v /Z。假定信道(1)不存在,信号源功 0i 22 0 i 2率直接加在信道(2),相当于SPST开关状态,由于z z,流过Z 的电流120牝2匕/Z.2,因此在SPDT开关情况下,泄漏到信道(2)的 功率仅为SPST工作状态下的1/4,相当于SPDT的隔离度增加了 6dB, 于是SPDT开关的隔离度计算式为LB = 10log|1+ y /2|2 + 6dB图 1.05为了改善单刀双掷开关特性,可以采用多管串并联或并 串联的形式。电路示意图如图1.05所示。为说明这种电路的特点,以 单管串联和单管并联电路的级联开关归一化A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波 传输线 理论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86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