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典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形成的主要阶段ppt课件.ppt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形成的主要阶段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经典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形成的主要阶段ppt课件.ppt(2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经典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形成的主要阶段,历史概述(一),(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二)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主要阶段,(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1、19世纪30-40年代社会矛盾和文化变革的产物2、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青年黑格尔运动 3、马克思恩格斯的不同家庭出身和成长经历,1、19世纪30-40年代社会矛盾和文化变革的产物,(1)19世纪30-40年代在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市民-公民社会”是人类由“自然的共同体”上升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是典型的市民-公民社会1830-1840年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成熟期,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式
2、”理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自然的共同体经济的结合体自由人联合体自然经济商品(市场)经济时间经济自然-亲缘联系生产(经济)关系自主-自由联系君主神权民主人权自主自由自然存在物生产当事人(经济关系的人格化)社会自由人 非马克思主义的旁证:地缘、亲缘(血缘-姻缘);业缘;趣缘宗法-军事组织市民-公民社会血缘组织契约社会小团体首领素质(“生命周期律”):PPM M pm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需要理论”:生存安全 归属 尊重 自我实现,(2)“资产阶级社会”(“市民社会”)的确立和社会矛盾的暴露,“资产阶级社会”(“市民社会”)形成的三个阶段 原始积累和萌芽工场手工业和资产
3、阶级革命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社会矛盾的暴露:产业革命基本矛盾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确立和阶级矛盾的暴露:政治变革主要矛盾 工人运动,(3)现代文化的内在矛盾和科学潮流与社会主义潮流的兴盛,现代文化的内在矛盾 现代性=矛盾性-工业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内在矛盾科学潮流与社会主义潮流是这种内在矛盾的经典表现科学由自然领域向历史领域的拓展趋势 自然科学的崛起及其双重社会影响历史研究的科学化趋势和范式转换要求人文社会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科学前提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科学化趋势 空想社会主义的两大类型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意识形态前提,科学潮流
4、与社会主义潮流是现代文化内在矛盾的经典表现,文明和文化的三重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自身关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三大形态 农业文明和古代文化(原始同一)工业文明和市民文化(分离和对立)未来文明和未来文化(重新统一)现代文化矛盾发展的三个阶段 早期:与前现代文化的矛盾中期:现代文化自身的内在矛盾(对人造物的崇拜拜物教和抽象人的崇拜)晚期:与后现代文化的矛盾结论:科学潮流与社会主义潮流 是现代文化内在矛盾的经典表现,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科学前提,恩格斯:自然科学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科学前提 萌芽(古代):自然哲学,数学、力学、天文学萌芽形成(近代):哥白尼(理论、天上)伽利略(方
5、法、地上)牛顿(经典力学、物理学)发展两阶段(18-19世纪之交):搜集 整理材料;分门别类组合研究两大取代: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论唯心论(+黑格尔理性辩证法)需要与条件:19世纪上半叶“三大发现”恩格斯上述叙事的致命缺陷 自然科学发展两阶段的转折点在19-20世纪之交目的是为了论证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自然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实际作用,间接的:自然科学的崛起及其双重社会影响推动了历史领域研究科学化的趋势和范式转换要求直接的:生物学的发展和进化论(拉马克1809达尔文、华莱士1859)填平了自然(线性因果性)和人(自觉目的性)之间的鸿沟(结构因果性-功能合目的性),为历史唯物论
6、提供了自然科学证明(马克思致拉萨尔(1861.1.16):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的合理的意义。”注意:最后半句话体现了与恩格斯的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一版,第30卷第575页),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科学前提,人文社会科学的萌芽(古代)伦理学哲学(苏格拉底);历史学(古希腊,希罗多德)法学(古希腊自然法理论罗马法)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伊壁鸠鲁,社会契约论的萌芽)人文社会科学的形成(近代)维科“新科学”经济学(17世纪中叶)法学(近代自然法理论)政治学(马基雅维利)社会学(近代社会契约论:国家契约论社
7、会契约论)理性历史学(历史理论,基佐、米涅、梯叶里、梯也尔,1815-1830)科学人类学(1860年代,摩尔根1875)实验心理学(冯特,1879),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科学前提,19世纪30-40年代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学已完成古典经济学向实证庸俗经济学的转变(1823年李嘉图去世,20-30年代大论战:李嘉图、西斯蒙第、马尔萨斯、萨伊)社会学正在由近代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向实证社会学转变(1830-1840孔德)历史学刚刚由历史记述-评价转化为历史理论(1815-1830)人类学正在哲学人类学中孕育(费尔巴哈,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都不对,人类学才是真理;“没有
8、哲学就是我的哲学”,1841-1843)就研究主题说,马克思抓住社会学和历史学,认为它们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就研究范式说,马克思反对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两种极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近代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科学化趋势,空想社会主义的两大类型上层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渊源柏拉图理想国;孕育母体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上层人道主义学者;存在形态理论;动因目的社会变革;代表利益人类;诉求性质伦理理想;实现途径温和(改良)下层平均共产主义:思想渊源原始基督教(基督教异端);孕育母体宗教改革;代表人物下层造反运动领袖;存在形态实践;动因目的阶级解放;代表利益
9、集团;诉求性质物质利益;实现途径激进(暴力),空想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三大阶段,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产生时期(16-17世纪):文学作品和神学诉求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1516),托马斯康帕内拉太阳城(1602-1623)托马斯闵采尔致路德的答辩书等(1522-1525)工场手工业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18世纪):法理论证和法权要求 摩莱里自然法典(1755),马布利就自然秩序提出的疑问(1768)杰腊德温斯坦莱自由法(1651-1652)机器大工业和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最终确立时期(19世纪上半叶):科学-实验和纲领-理论 圣西门论实业体系(1821),傅立叶新世界(1829),欧文新社会观(1
10、813),“新和谐”村(美国印地安纳州,1826.7.4)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1840),德萨米公有法典(1842),布朗基“人民之友社”(1830)、“家族社”(1835)“四季社”(1837),魏特林现实的人类与理想的人类(1838)、和谐与自由的保证(1842),结论,马克思主义是上层社会主义和下层共产主义的统一;是科学“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科学”化的统一;也是自由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双向扬弃和辩证综合。,(4)近代欧洲两大哲学思潮的对立和变革的需要,孔德(+约斯穆勒)“知识是存在的反映”“存在就是被感知”“一切观念都源于感觉”(弗培根)“物体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休谟)英国经验主义
11、: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自然、科学;经验、归纳;个体、功利)古典经验主义 马 文艺复兴(法国启蒙哲学 克(宗教改革)和唯物主义)思(历史、人文;理性、演绎;人类、伦理)古典人本主义 大陆理性主义: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施蒂纳“我思故我在”“思维即存在”“我欲故我在”(笛卡儿)“实体即主体”(黑格尔)(费尔巴哈+施蒂纳)叔本华(+克尔凯郭尔),结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近代欧洲两大哲学传统的超越 与孔德、叔本华同为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但变革的取向不同孔德(+约斯 穆勒):英国经验主义转向现代英美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知识论-语言学、文化学-符号论)叔
12、本华(+克尔凯郭尔):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转向现代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生存论-体验论、现象学-解释学)马克思:近代欧洲两大哲学传统的超越:实践论-历史观转向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英、法、德三国近代哲学成果的 批判继承者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思想和18世纪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几点结论,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30-40年代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社会改革和阶级解放运动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30-40年代科学“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科学”化两大潮流的汇聚,是现代文化冲突的产物 考茨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上层空想社会主义和下层平均共产主义的结合我再加两个:科学(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结合马克思主
13、义是19世纪30-40年代哲学变革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批判。这种批判是内在性和超越性的统一,即内在矛盾-自我否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即历史判决-社会革命。,2、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青年黑格尔运动,(1)德国的社会状况和阶级矛盾 社会状况:17-18世纪德国经济社会的衰落(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通、农民战争、30年战争)1815年德国的恢复1834年关税同盟阶级矛盾:贵族、僧侣、市民、农民“小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和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曲折地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和文化的要求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
14、盾 唯心主义体系与辩证方法理性(哲学)与信仰(宗教)(市民)社会自由主义与(伦理)国家有机主义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老年黑格尔派(右派)青年黑格尔派(左派),(3)青年黑格尔运动(理论演进),施特劳斯与鲍威尔:“实体”与“自我意识”施特劳斯:耶稣传(1835)“实体”=群体无意识 布鲁诺鲍威尔:启示史批判(1838)“自我意识”=个体有意识 费尔巴哈与施蒂纳:“人类”与“唯一者”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批判(1839.08-09)基督教的本质(1841)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1844.10),(4)青年黑格尔运动(实践趋向),切什考夫斯基:理论行动(倡导者)历史哲学引论(1838)卢格:宗教政治(
15、实践者)哈雷年鉴(1840年春)赫斯:政治社会(第一人)论货币的本质(1844),3、马克思恩格斯的不同家庭出身、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马克思:律师和人文主义者家庭完整的高等教育和规范的学术训练报刊编辑 理性审慎创新恩格斯:厂商和宗教虔敬主义者家庭中学肄业和自学成才企业职员 经验敏锐秩序,(二)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主要阶段,1、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政治理论活动的三个时期(18371848)德国时期 柏林和科伦;不来梅和柏林巴黎和曼彻斯特时期布鲁塞尔时期 马克思的三个时期同其世界观演变的三个阶段基本一致,2、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两次转变(实质),政治立场:革命民主主义 哲学共产主义 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范式:
16、唯心主义 人本学唯物主义 实践(辩证-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两次转变(时间、标志),第一次转变:恩格斯政治立场:1842.09“与赫斯谈话”理论观点:1843.05-06伦敦来信“三”(载于1843.06.09瑞士共和主义者第46期)马克思理论观点:1843.10 克罗兹纳赫笔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政治立场:1844.02论犹太人问题 导言第二次转变:马克思理论观点:1845.04或07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政治立场:1846.01.18声明(载于1846.01.26特利尔日报第26号),3、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完成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形成(18451848),(1)从实践范式的确立
17、到唯物史观的初次系统阐发(1845-1846)德意志意识形态(2)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论的制定和剩余价值秘密的初步揭示(1846-1847)哲学的贫困、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雇佣劳动和资本(3)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和科学社会主义纲领的公开问世(1847-1848)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第一专题到此结束,谢谢,二、自我意识哲学的历史辩护和理论阐发:博士论文(1841.03),文本导读(一),博士论文写于1840年下半年到1841年3月,是现存马克思最早的学术著作,是马克思政治理论活动最初时期即柏林时期的思想记录,是青年马克思政治立场和理论观点演化的起点。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从一般原则和
18、具体观点两个层面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作了详尽的比较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伊壁鸠鲁哲学的时代根源、理论本质和历史意义,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运动进行了强有力的历史辩护,对“自我意识”哲学的应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发,对哲学同神学的不可调和性、世界哲学化的使命进行了论证。,博士论文表明,马克思从自己政治理论活动的一开始就积极参与了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活动,在政治上持激进的民主主义立场,在理论上尽管仍然信仰黑格尔特别是青年黑格尔主义的唯心主义,但其彻底的无神论立场,关于完备的自我意识是普遍性、个别性与否定性的三位一体和“定在中的自由”的观点,特别是“世界的哲学化”取向和对
19、能够敲响“风神琴”的“暴风雨”的渴望,已经预示着未来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某种抽象的可能性。,(一)写作背景(二)内容提要(三)理论意义(四)拓展阅读,(一)写作背景,1、选题缘由从康德和费希特到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参见“给父亲的信”1837.11.10-11)参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运动(参见“新序言草稿”)谋取大学教职资格(参见马克思与其父亲等人的通信),从康德和费希特到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接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哲学是写作博士论文的思想前提最初:信仰康德和费希特,“不喜欢黑格尔哲学那种古怪的调子”外部因素:转学(柏林大学是黑格尔的哲学领地);休养(遇到并参加了“博士俱乐部”)内部原因(“应有”
20、和“现有”的矛盾):(1)为法寻找形而上学基础:法体系构造的失败(法哲学)形而上学探究的失败(哲学)“被海妖诱惑投入敌人的怀抱”(2)艺术创作(诗、戏剧)失败和美学兴趣的影响:黑格尔派美学家(布鲁诺鲍威尔)和美学杂志(哈雷年鉴)(3)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是康德(“应有”)特别是费希特(“自我”)在黑格尔哲学基础上的重演(阿尔都塞说法的错误及其中包含的合理因素普列汉诺夫的错误说法)马克思接受的是黑格尔哲学和(且特别是)青年黑格尔哲学,参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运动,选择伊壁鸠鲁哲学作为研究对象是“政治”需要 马克思致斐迪南拉萨尔(1857.12.21):“伊壁鸠鲁(
21、尤其是他)、斯多葛派和怀疑论者,我曾专门研究过,但与其说出于哲学的兴趣,不如说出于政治的兴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82年)版,29卷527页)伊壁鸠鲁(学派)是与基督(教)同时的自我意识哲学家 黑格尔布鲁诺鲍威尔科本弗里得利希大帝和他的敌人马克思中学考试宗教问题作文“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 至14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后黑格尔时代与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相似性 序言“哲学地位恶化”新序言草稿“只是现在,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体系为人理解的时代才算到来了。”“笔记”中直接比较麦克莱伦说法的错误为“自我意识”哲学作历史辩护和理论阐发 三个自
22、我意识哲学的更大计划仅仅是脑海中的“打算”,马克思为何仅仅选择伊壁鸠鲁(至多+对伊壁鸠鲁的准则学和伦理学的更详细分析)?布鲁诺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特点(个别性),与伊壁鸠鲁哲学的类似性马克思的特定角度,事实上形成的与布鲁诺鲍威尔的分工合作,(一)写作背景,2、写作准备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共七本)黑格尔“自然哲学”摘要柏林笔记,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共七本),笔记一:.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笔记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普卢塔克论信从伊壁鸠鲁不可能有幸福的生活笔记三:.普卢塔克。1.论信从伊壁鸠鲁不可能有幸福的生活 2.科洛特【反对科洛特】笔记四:.普卢塔克。2.科洛特.卢克莱修。物性
23、论第1-2卷 笔记五:卢克莱修。物性论第6卷笔记六:亚历山大里亚的克雷门斯全集笔记七:西塞罗论神性第1卷 最高的善和恶第1-3卷新MEGA2的一些变化:笔记一、二、四的最后一部分(43页“伊壁鸠鲁十分清楚地意识到”,71页“对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规定来说”,139页“众所周知”起到结束)以及附录的片断都被当作不可归类的,单独刊登在七个笔记本后面。,所谓笔记中为更大计划准备的材料,MEGA1认为,包括笔记中以下未充分利用的材料:笔记二:伊壁鸠鲁关于世界结构的观点、伊壁鸠鲁哲学同怀疑论的关系、希腊哲学中哲人概念的历史性概述;笔记三:对普卢塔克关于柏拉图的观点的批判;笔记四:对照普卢塔克与卢克莱修;
24、笔记五:参考鲍尔的著作研究柏拉图主义中的基督教因素;笔记七:编辑哲学史的使命。以及论述当时的哲学思潮与神学思潮的材料:笔记二:黑格尔哲学针对基督教哲学开展的斗争、古希腊哲学与黑格尔哲 学中生活问题上的差异;笔记四:论虔诚主义者和超自然主义者;笔记六:论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地位以及哲学之现实化。归纳一下,以上涉及到的哲学体系:一是与伊壁鸠鲁同时代的其他哲学思潮,二是对立于原子论的柏拉图,三是黑格尔哲学;涉及到的哲学关系:一是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二是马克思时代的哲学同古希腊哲学在社会生活观念上的同异。这些都没有超出博士论文主题的范围。,黑格尔“自然哲学”摘要(在MEGA2IV/1中收录于笔记五的最后),
25、黑格尔哲学全书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部分马克思显然是为了研究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而寻求参照、借鉴甚至是指导马克思的摘要有三个方案,其中第一方案最接近黑格尔原貌(准确些说,是用黑格尔的原有术语摘要的),第三方案最为简明,柏林笔记(MEGA2IV/1),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欧德谟斯篇(1840上半年),精神哲学,并叙述了前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莱布尼茨有关认识论、单子论、神学问题的著作(4本)、大量书信(1841.01-03)(笔记中画了着重线的,直接引用到论文中)休谟人性论第一卷第三、四章(1841.01-03)(笔记中画了着重线的,直接引用到论文的前言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 马克思主义 产生 社会 文化背景 形成 主要 阶段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85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