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doc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自主识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过程和方法:学习古诗过程中随文识字。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2、收集描写雪的其他古诗。3、多媒体课件。教学思路:本课识字过程应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10个生字在教学时音、形、义各有侧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在读时解决音的难点,在读诗时分散识字,把生字从文中提出来,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的识记,再放回诗中特有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真正做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2、1、背诵古诗 春晓夏日山行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冬之景的古诗。揭示课题,板 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认读课题中的生字“送、官、归”,说说识记方法。 “武、判”识读(能认识即可,在练读词语中多见面几次,就会识记。)3、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岑参写的,他的诗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二、观察图画,范读课文。1、出示插图。2、范读课文,渲染情境。三、自学课文(教师巡回并指导)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 通读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全班再交流。(注意“折、即”的读音)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读生字。(学生自主认读,多种方法识字。) “折”是会
3、意字,甲骨文的“折”字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表示树木被大斧砍断的情形。本义是折断,引申为弯曲、曲折,进一步引申为屈服。 也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古-月-胡;女-口-如;木-对-树;利-木-梨3、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朗读。(老师用优美的语言渲染情境,解释古诗。) 北风卷动,地面的沙尘吹折了枯草,胡地到了八月就白雪纷飞了。雪花飞舞,就像一夜之间吹起了春风,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了一样。 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情境一:“白雪皑皑,北风呼啸,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一幅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读出*的前两句,你该怎么读呢?”情境一
4、:“好朋友要远行,但不久的将来你们还会重逢,此时你心情是沉重的还是忧中有喜?古诗的后两句就带有这样的感情,你该怎么表现呢?” 教师范读,个别读,男女生交替读,小组领读?4.诵读积累,要求当堂熟读背诵。四、指导写字可采取五步指导法;第一步:看,一看字形,二看范字。第二步:描。第三步:写。第四步:评。第五步:改。“送”字中的“关”的最后一笔是点,“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女”要写得伸展,“口”要写得小些。“梨”的下半部分“木”字的横要写得长一些,托住“利”。“树”中间的“又”写得小一点,捺要变点。五、课后练习。六、扩展。(积累边塞诗)出赛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
5、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板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雪景奇寒 奇美高歌乐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2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教学设想: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从学生听我爱你,塞北的雪谈起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
6、,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作者介绍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作者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有岑嘉州集。三、诗文赏析聆听感受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2、男女齐读本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3、男女混合朗读本诗。再次感知。整体把握1、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
7、雪、送别。2、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赏析咏雪部分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2、学生合作在咏雪部分中找到相应的诗句,教师适度评价。(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2)对雪的描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最为精彩,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
8、探究。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
9、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
10、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3、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赏析送别部分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好在哪里?) 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
11、,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
12、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
13、壮的色彩。五、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2、任选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多媒体)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3教学设想:这是一首融合了“咏雪”与“送别”两种主题的边塞诗。学习 这首古诗,我们不妨透过诗人好奇的双眼,借着想象的翅膀,以“奇”、“情”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提升。教学中,采用点拨、引导的方法,要求学生不仅善于体会,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共同构建一个“诗话”的课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通过抓取奇特的景物描写及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能在品析中去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能通过对诗句的品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
14、 以“奇”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鼓励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情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而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英雄气概。教学重点 难点:1.领略岑参的诗歌“好奇”的特点。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朗读1.听录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2.指名配乐朗读。三、赏析诗歌1. 解题2. 领略边塞美景(1)小组合作活动 把文中描绘奇景的相关句子找出来,并用短语“天气奇_” “地域奇_”“风雪奇_”“雪花奇_”来概括。(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参与
15、活动。(3)汇报,点评。(4)赏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体会诗人感情(1)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感情。(2)指名汇报依依惜别之情和乐观豪迈之情。(3)赏析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4)齐读课文,感悟诗人的乐观豪迈之情。4.、梳理*结构层次(1)欣赏图片,用文中诗句来描绘画面内容。(2)学生交流讨论:咏雪和送别有何联系?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汇报小结,出示板书。四、拓展练习1.你还喜欢文中的哪些诗句,为什么?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全课总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白雪歌
16、送武判官归京咏雪(前10句)八月飞雪雪天奇寒送别(后8句)军中饯行暮雪送别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4教学设想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4.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 简介作者、作品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 歌送武 判官 教学 实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