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迹心理学.ppt
《笔迹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迹心理学.ppt(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笔迹心理学,概念,笔迹心理学(简称笔迹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根据心理学和生理学原理。通俗地讲,笔迹心理学是以笔迹为窗口,来研究不同的人是如何把人性的属性以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科学。,笔迹分析的理论基础,1.投射理论 投射是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平常的一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写完他的一篇作业时,他知识掌握的程度、学习的态度、能力和个性特点等,都会凝固在字里行间,经验丰富的老师会一目了然。但凡一个人留下他的笔迹,他的情绪、注意、能力和个性等特质,也都凝固其中。在心理学中,投射(projection)这一概念的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在他看来,自我会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和观念转移到别人身上
2、。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投射的基本特征:一个人真正的动机,欲望以及其他心里活动,可以通过此人的其他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产品间接的表现和反映出来,亦即投射出来。弗兰克是最早提出“投射方法”的人。他认为投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人格,这种方法就是使用一些刺激情境,使被试做出反应。后来罗夏将这一方法变成了影响全世界的投射测验的典范。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师荣格对投射技术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自由联想测验就是一种投射技术,他认为字词的联想可以激活头脑里的情节,此后,默里发展了另一著名的投射技术“主题统觉测验(TAT)”。爱克斯发展了罗夏墨迹测验的“综合评分系统”。投射技术以往重视直觉与经验和遭人指责的缺陷(如信度不可靠
3、,效度无证据)等得到了修正。现在投射技术已发展成与问卷测验和情境测验技术齐名的三大技术之一。,笔迹分析的理论基础,2.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指出了,人的绝大多数行为是由潜意识决定的。笔迹书写的动作和人的其他动作一样并不是杂乱无章的,都有其自身规律。数次重复的书写已经成了无意识的、自发的和不经自我分析地做出的动作。在笔迹书写时,书写者意识注意的中心是在文字的规定结构上,而笔迹线条无任何约定俗成的规定性,制造笔迹线条的主动触觉同样无任何规定性,书写者无意于用笔迹线条去表达与他人交流的含义。人们都通常注意到文字规定的结构和文字的内容,而笔迹书写的线条不是我们意识控制的中心,它是在未受意识影
4、响的个性心理的无意识暴露的同时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记录。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笔迹线条的双重无意识,即笔迹线条既是无意识的表露,同时又是可供观察的无意识记录。因为对笔迹线条本身书写者和他人都不把它作为交流的形式,它是一种非社会性的动作,它完全按照书写者个人的习惯和适应性进行,由于社会规则不对它进行干预,这种自我中心动作得到了充分的宽容,享有充分的个性。,笔迹分析的历史 笔迹分析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在我国西汉末期,易理学家扬雄就指出:“书,心画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为焉。”即通过一个人的笔迹,可以知道他品德的优劣和心地的善恶。唐朝著名书法家孙过庭认为,书法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5、得更具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即“字如其人”。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唐太宗临写书法大家虞世南的字,写“戬”字时,正好看见正南走来,便只写了“晋”,让世南补上“戈”字。第二天,太宗把字拿给魏徵看,想听听他的意见。魏徵看后说:“圣上之作,惟戈法似世南”太宗听了,自叹与世南相距很远。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书法大家傅山的大儿子擅长书法,并一直学习父亲的字体,达到了乱真的地步。一天,他的大儿子故意将自己所写的一幅字放在桌上,看其父能否辨别,傅山看到后,误认为是自己所写,暗暗吃惊,笔力沮丧,中气已绝,莫非大去之日不远?心情非常不安。过了不久,他的大儿子突然死了,悲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笔迹 心理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83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