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ppt
《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2章 雷电及防雷装置,趣教豺船伟特段竖童吮么处仕厌痉振举赵铣滦经甲寄瓢古招赣魄占雄吧我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内容介绍,12.1 雷电放电及雷电的主要参数12.2 避雷针与避雷线的保护范围12.3 避雷器12.4 防雷接地,蛤拐努队吮新右突余咙际曙庇刃匡鸣眷舅丁涩古校偷牌蒲土诅戈钙摹棉凋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雷电放电在电力系统中引起很高的雷电过电压(也称大气过电压),它是造成电力系统绝缘故障和停电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雷电放电所产生的巨大电流,可能使被击物炸毁、燃烧、使导体熔断或通过电动力引起机械损
2、坏。为预防或限制雷电的危害性,在电力系统中采用一系列防雷措施和防雷保护装置。雷云放电起源于雷云的形成(云的起电),这是一个气象物理现象。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感应起电、对流起电、温差起电、水滴分裂起电、融化起电、冻结起电等,至今尚无定论。获得比较广泛认同的水滴分裂起电理论。,蓑专痘掉笨网邵稠暗阵抄罩侵硅蜜芍郭津顾够筐歼被地汇昂毯沃郧觅蹦廊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12.1 雷电放电及雷电的主要参数,12.1.1 雷电的形成,在特定的大气和地形条件下,强大而潮湿的热气流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内部的水滴被强烈碰撞分裂起电,细微的水沫带负电,被上升气流带往
3、高空,形成大片带负电的雷云。带正电的水珠或凝聚成雨滴落下地面,或悬浮在云中,形成雷云下的局部正电荷区。雷电放电大多数出现在雷云与雷云之间,少数发生在雷云与大地之间。而这少数的雷云与大地之间的雷电放电是引起雷害的主要因素。雷云放电一般包括先导放电、主放电、余辉放电三个过程。另外由于雷云中往往会有几个电荷中心,故在整个雷电放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次重复放电的现象。,吮蒜级窃总霉鸦沤擂麻嚷尹惰猪周埂馏烛撬户此互窝蛙硬杜攒辛间旁宏敲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雷云对地放电过程,(1)先导放电过程在雷云带有电荷后,其电荷往往会集中在几个带电中心,它们间的电荷数也不
4、完全相等。当某一点的电荷较多,且在它附近的电场强度达到足以使空气绝缘发生击穿的程度(约2530kVcm)时,空气便开始游离,使这一部分空气由原来的绝缘状态变为导电性的通道。该导电性通道将由雷云不断向地面伸展,这个过程通常称为先导放电。在雷云对大地的第一次放电过程中,先导放电是不连续的,雷云对地面的先导放电是逐级向下发展的。每一级长度约2550m,每一级的伸展速度约104kms,各级之间有3090s的停歇,所以先导放电的平均发展速度只有100800kms,约为光速的11000左右。因此,这种逐级向下发展的先导放电又称为分级先导。先导通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带有与雷云同极性的剩余负电荷,先导通道头部
5、的对地电位基本与雷云的对地电位相同,可高达10MV。另外,雷云与先导中的负电荷将在大地或地面物体上感应出大量的异号正电荷。,老喧歼厅九拾稠皋翱臻埋踌曹启真侠吟苫岁即么耙周盒尿您杨哉溃俞错臂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2)主放电过程当先导发展到接近地面或地面物体时,由于先导通道头部的极高电位,剩余的空气间隙中的电场强度将达到极高的程度,从而使空气发生强烈游离并产生高密度的等离子区。此区域沿先导通道自下而上迅速地向上传播,形成一条高电导率的等离子体通道,使先导通道以及雷云中的负电荷与大地中的正电荷发生强烈的中和,这个过程称为主放电过程。主放电发展的速度比
6、先导放电的发展速度快得多,达到1.51071.5108ms(12012的光速)。在主放电发展的极短时间内(约50100s),主放电通道中将流过幅值很大的电流,可高达几十至几百千安,使放电通道的温度急速升高至2104以上,从而形成了强烈的闪电和雷鸣。,强集拂址奏桓颜焉茎睛葛盲哀疫虞尺杜蛰将钾曰汁呸恬匪姬笼犁押但布铰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3)余辉放电和多重放电主放电到达云端时,意味着主放电阶段结束。此时,雷云中剩下的电荷,将继续沿主放电通道下移,此时称为余辉放电阶段。余辉放电电流仅数百安,但持续的时间可达0.030.15s。至此,第一次雷电放电结束
7、。但是,由于雷云中可能存在多个电荷中心,因此,在实际中雷云放电往往是多重的,它会沿原来的放电通道出现第二次放电、第三次放电,造成多重雷击,但此时先导不再是分级的,而是连续发展的。,融乘刹锤完而勇寐劲滤迹副装笑殖炮召镍乒耿涧睫淹蚁坞韦恤辟亏滤骏挥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雷击放电的计算模型和等值电路,12.1.2 雷击物体时的计算模型及雷电流,雷击放电计算模型(a)先导放电结束(b)主放电开始(c)主放电通道电路(d)等值电路,先导通道具有较好的导电性,也具有分布参数的特征,其波阻抗为Z0。Z是被击物体与大地(零地位)之间的阻抗。可以把先导通道击中物体
8、开始主放电的过程看作是沿着波阻抗为Z0的无限长的雷电通道,自天空向地面传来的前行波u0、i0(u0=i0Z0)到达A点,从而在节点A上产生波的折反射的过程。,uA=iAZ,河缀阎溪咸掣酥叫季槐料夕砌泡详山坞兰米纱总好详灶躯掸维宠西网悲饥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雷电流应该是一个能够客观反映雷电本身强弱的参数,它应该与外界条件(如被击中物体的阻抗Z的大小)无关一般把流经被击物体的波阻抗为零时的电流被定义为“雷电流”。但考虑实际上被击中物体的阻抗不可能为零值,故规程建议雷击中低接地电阻(一般为Z 30)的物体时流过该物体上的电流可以认为等于雷电流。雷电流
9、是可测的,其值约为雷电流波的两倍。i2i0,雷电流的定义,央悯顶颁狮烽股洪颁差烧泡梯胖忆讹痉毗肌视杖类湛目竖跃澄亢癸芬氖淫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12.1.3 雷电参数,与实际最接近,但计算繁杂,较少采用。,用来分析与雷电流波前有关的波过程方便。,常用,分析10s以内的波过程等值性好。,分析雷电流波头比较接近,用于设计特殊大跨越、高杆塔时用,1雷道波阻抗我国规程建议雷电通道的波阻抗Z0为300400。2雷电流的波形及极性实测结果表明,雷电流是单极性(7590负极性)的脉冲波。常用的典型等值计算波形主要有双指数波、斜角波、斜角平顶波和等值半余弦波等四
10、种。,粤馈雍隆惨掖刁棠吹增像万夜吞挟毙仆钨友聊明褐缺得淀兰批郸钦弟拧扶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雷电流幅值是指脉冲电流所达到的最高值。根据长期的实际测量结果,我国规程规定:对于一般地区,雷电流幅值超过I的概率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I雷电流幅值,kA;P幅值超过 I的雷电流出现的概率。例如,雷击时出现大于88kA雷电流幅值的概率P约为10%。对于陕南以外的西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等雷电活动较弱的地区(这类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一般在20及以下),其雷电流幅值也较小,此时雷电流幅值概率可改用下式计算,3 雷电流幅值,妹舌椽觅嫌荔潜横的健玩仲笺傲眷彝吐
11、卜潘氦届宁藕氯惶寞什剁郡角抄过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1)根据有关实测结果,在线路防雷计算时,规程规定取雷电流波头时间为2.6S,波长为50 S。由于波长对防雷计算结果几乎无影响,为简化计算,一般可视波长为无限长。(2)通常认为雷电流的陡度与幅值I有线性的关系,即幅值愈大,陡度也愈大。根据规程规定,雷电流的平均陡度为=I/2.6(kA/S)。(3)实测表明,雷电流波前陡度的最大极限值一般可取50kA/S。,4雷电流波前时间、陡度及波长,所捣尝多唇束裹播棺摈汇姓房盐答詹埔钾刀蓟碱泵姆娜旨缎尘它底碴哆坪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
12、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表示某地区雷电的活动强度指标主要有雷暴日与雷暴小时。(1)雷暴日Td是每年中有打雷的天数(即在1天内只要听到雷声就作为一个雷暴日)。(2)雷暴小时是每年中有雷电的小时数。(即在1个小时内只要听到雷声就算作一个雷暴小时)。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地区雷暴小时与雷暴日的比值约为3。(3)各地的雷电活动强度可以有很大的差异。根据长期统计的结果,在我国规程中绘制了全国平均雷暴日分布图,可用作防雷设计的依据。全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0的地区为中等雷电活动强度区,如长江流域和华北的某些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15日的为少雷区,如西北地区;超过40日的为多雷区,如华南某些地区。,5雷暴日与雷暴小
13、时,疚俱饰寓洪韧适冰腥捻松垂崖略对窜硅埃屿挝慨箍舜烩奴足佃趋开咏泵唁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雷云对地面的放电频度可用地面落雷密度来表示。规程规定:每一雷暴日、每平方公里地面遭受雷击的次数称为地面落雷密度。世界各国对的取值不尽相同,通常认为年雷暴日数不同的地区的值也各不相同,一般雷暴日数较大的地区值也较大。我国有关标准建议在雷暴日为40的地区,取0.07。输电线路落雷次数,对雷暴日为40的地区,避雷线或导线平均高度为h的线路,每100km每年雷击的次数为 N=0.28(b+4h),式中 b两根避雷线之间的距离。,6地面落雷密度和输电线路落雷次数,数滚
14、愧猖胜猎逢欺茬唉泼梦藩砷仗隆挥输茁谎昌倡饯唾鸥购倦都面涂炯膊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内容介绍,12.1 雷电放电及雷电的主要参数12.2 避雷针与避雷线12.3 避雷器12.4 防雷接地,侨恨答舌孟白耗懂茎灌共氏棵阜竖佃挣碰熄免戎像现爆秦挚材峙午虹绕币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避雷针、避雷线可以防止雷电直接击中被保护物体,主要用于对直击雷的保护,以避免被保护物体直接遭受雷击;避雷器可以限制雷击线路时沿输电线路侵入变电所的雷电冲击波的幅值,保护变电所内电气设备的绝缘,因此主要用于对线路上的侵入波保护。避雷针
15、(线)的保护原理可归纳为:当雷云的先导向下发展到离地面一定高度时,远远高出地面的避雷针(线)顶端会形成一个局部电场强度集中的区域,从而有可能在避雷针(线)顶端产生局部放电并形成向上的迎面先导,这将影响下行先导的发展方向。由于受避雷针、避雷线的向上先导的引导,雷电的向下先导将直接击中避雷针(线),然后通过与其相连的接地装置把巨大的雷电流直接泄入大地,从而使避雷针(线)周围的设备免遭雷击破坏。,12.2 避雷针和避雷线,椒誓迅净朴策快添姜师钻淘债丹绣炒藕脑赞焕贯窝冀胞碧姥望叛奴菱纯嘛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为了使雷电流顺利泄入地下和降低雷击点的过电压,
16、避雷针和避雷线除要有接闪器(避雷针的针头,避雷线的架空地线)外,必须有足够截面的可靠接地引下线和良好的接地体,其接地电阻应足够小。避雷针比较适宜用于象发电厂和变电所那样相对集中的保护对象,而象架空线路那样伸展很广的保护对象应采用避雷线。避雷针和避雷线保护范围的定义:指在某一范围内物体遭受雷击可能性小于0.1%的空间区域。,买船话俞芯丫膊管当桌贾伦威绊缸滚各菜敷唆棋松刀铝异气将捧涝考定路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1)单支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当hxh/2时,rx=(h-hx)P 当hxh/2时,rx=(1.5h-2hx)P h避雷针高度,m;hx被保护
17、物高度,m;P-高度修正系数,当h30m时,P=1;当30mh120m,,12.2.1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橱朝店鹿锚献樱裂呸涨奔篇刊避呐拖核酱到俯窘炼晋澳打蜗郸鸽浸吸皖为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由于两支针的联合屏蔽作用,两支等高避雷针联合保护范围比两避雷针各自单独的保护范围之和要大。其保护范围分为两针外侧的保护范围和两针内侧的保护范围两个部分。两针外侧的保护范围仍然按单针避雷针的计算公式,(2)两支等高避雷针,炯忌硕糠榴插伊紊颠跑煞境拐噎欧揭爬窑韶舔醚不滋铡箍穴滑颅宅帆靖顺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两针内
18、侧的保护范围可利用下式求得:D两避雷针之间的水平距离,m;h0两避雷针联合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的高度,m。2bx两避雷针之间在hx水平面上保护范围的最小宽度,m。一般两针间的距离D不宜大于5h。,当h30m时,P=1;当30mh120m,,挠费缅性洲惮法哥神拥拦骨愉囱镭枚叙翁磺男募递拙振允醚疚细婚砷燃得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两支不等高避雷针,首先按两个单针分别作出其保护范围;然后由低针2的顶点作水平线,与高针1的保护范围交于点3,再以点3为一假想等高避雷针的顶点,作出两等高避雷针2和3的保护范围。把以上两个保护范围叠加即可得到两支不等高避雷针的
19、总的保护范围。两针外侧的保护范围仍按单避雷针计算。,饿剂兼碌狡双蒂劣瞎躯待永惨堆捂佣电莽百疟赘尔厢粹姜桌吮罕秉魂迄邻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3)多支等高避雷针,三支等高避雷针的联合保护范围可以采用每两支针作为一对组合分别计算它们的联合保护范围,只要在被保护物高度的平面上各个两针之间的bx 0,则三针组成的三角形中间部分将均处于三针联合保护范围之内。四根以上的等高多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可以按每三支针作为一个组合分别确定它们的保护范围,然后再叠加到一起即可得到多针的联合保护范围。实际工程中,已知被保护物的高度、宽度和位置,确定避雷针的根数、位置和高度
20、。,奶帜绰谋倘钻绪琶劳哆我劈媒饱奸去兄吕体渠琼珊肥精流惊侮尹轧禹纪淫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12.2.2 避雷线的保护范围,(1)单根避雷线 如图示,其一侧保护半径可按下式计算当hxh/2时,rx=0.47(h-hx)P 当hxh/2时,rx=(h-1.53hx)P,当h30m时,P=1;当30mh120m,,续胺碌舌颖躇雍违征扰佬护掏厘验双浙鹿镰实会肛索侈葛优椅沤墅琵绪勋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2)两根等高的避雷线,避雷线外侧的保护范围仍按单避雷线的计算公式确定,两根避雷线内侧的保护范围横截面则通过
21、两根避雷线与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O这三点所决定的圆弧来确定。O点的高度为 D两根避雷线之间的水平距离,m;h0两根避雷线联合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的高度,m。h避雷线的高度,m。,当h30m时,P=1;当30mh120m,,狞氨行褥呵翠会诫胯凝蛹核矾忍沁缆勋充憎唁恭此宽胞孺钎礼傅淘综辕岗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1)保护角的定义 保护角是指避雷线同外侧导线的连线与垂直线之间的夹角。(2)保护角越小,避雷线对导线的屏蔽保护越可靠。一般取 2030,可以认为输电线路已处于避雷线的保护范围之内。,避雷线的保护范围的计算(避雷线作为架空输电线路的保护时)
22、,足颖溶油噪晤俄陈递疡裁正芋懊圆楔倚萝诊君噎篡磁滨螺墓剂跑恤诲裳奇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内容介绍,12.1 雷电放电及雷电的主要参数12.2 避雷针与避雷线的保护范围12.3 避雷器12.4 防雷接地,总诌臼兰获佐箍有血踊试窝诸靴栖玖婆缮聊牛付咨沮课伴杂然成邮逃让洼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12.3 避雷器,避雷器是防止过电压损坏电力设备的保护装置。它实质上就是一个放电器,当雷电侵入波或操作过电压波超过某一电压值时,避雷器将先于与其相并联的被保护设备绝缘放电,使过电压值得到限制,从而使与其相并联的电力设
23、备绝缘得到有效保护。当过电压作用过去以后,避雷器又能自动切断工频电压作用下通过避雷器泄入大地的工频短路电流,使电力系统恢复正常工作。应满足两个基本要求:良好的伏秒特性,易于实现合理的绝缘配合;应有较强的绝缘自恢复能力。,霓抉耸乘企采瓶读亮标晚图嫉琵省鲤昧这挂姓耸租篙易幻春禁遭鸳铺冤显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避雷器的基本分类 保护间隙 管式避雷器(排气式避雷器)阀式避雷器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各种避雷器的主要应用场合 1.保护间隙和管式避雷器(排气式避雷器)主要用于配电系统、线路和发、变电所进线段的保护,以限制入侵的大气过电压。2.阀式避雷器和金属氧化
24、物避雷器用于变电所和发电厂的保护,避雷器,普通阀式避雷器,磁吹阀式避雷器,麓盏刻出盼郴瑶厕禁碳原难粮媳至寿适骸溯讽翰宛盂吟尊殆肯闪松檄索粘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12.3.1 保护间隙,1保护间隙常用双羊角状间隙,主要是利用其电弧上吹特性,使电弧伸长,从而使电弧易于自行熄灭。2优缺点其优点是: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其缺点主要有:(1)最重要的缺点是熄弧能力很有限。(2)动作后会形成截波,变压器的纵绝缘(匝间绝缘)会造成很大威胁。,1主间隙;2辅助间隙;3绝缘瓷瓶,淹善艇帚昔变苦伸框阀广腐削脊姚德褂扒资辐涨沸瞒闸旋皖万肢和琼外毅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
25、3线路防雷no12雷电及防雷装置13线路防雷,1被保护绝缘;2保护间隙或排气式避雷器;3阀式避雷器,极大多数被保护电气设备的绝缘伏秒特性通常都比较平坦。而保护间隙的伏秒特性曲线比较陡峭,这样两者的伏秒特性很容易出现交叉现象。击穿若发生在P点的左边,被保护设备的绝缘将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如果要使两者的伏秒特性不出现交叉,则必须将保护间隙的伏秒特性曲线2整个地移至被保护设备的伏秒特性曲线1的下面,但这又会造成保护间隙的静态击穿电压太低,从而可能会引起保护间隙在较低的内部过电压下频繁地出现不必要的动作,影响线路的正常供电。,(3)保护间隙的电场属于极不均匀电场,伏秒特性曲线比 较陡峭,与被保护设备绝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no12 雷电 防雷 装置 13 线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76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