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2020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启发.doc
《学习2020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启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2020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启发.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2020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启发 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一前几天,在网上新闻时,无意间看到“中国铁路”发布的一条微博“新时代铁路榜样|于本蕃:海拔4800米的天路守护者”。因为自己曾有幸去过一次西藏,所以对关于西藏的*比较感兴趣,看到“天路”“海拔4800米”字眼就点开详细看了这篇*。在于本蕃面前,我是那样的渺小、卑微,我去玩了20天,而他却整整坚守了12年;对照反思自己的工作,跟他至少还有一座港珠澳大桥的距离。深思许久,应该向于本蕃学习。两年前,因为对“天路”的向往,曾独自进藏,沿途经过海拔最高的地方是拉萨市的米拉山(海拔5013米),虽然我没有高原反应,但是身边好多人都出现了呼吸
2、困难、头晕、恶心的情况,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在高原上,得了感冒,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给你下了病危通知书。在乘坐火车返程的时候,经过唐古拉山口时已是凌晨,外面漆黑一片,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不远处静静矗立、略显孤独的“小山包”,未能亲眼看见、领略念青唐古拉的威严,而于本蕃就是在这平均海拔超过4800米的雪域高原坚守了12年。于本蕃是新时代铁路榜样,是青藏铁路集团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养护车间副主任,他的日常工作是对格拉段线路进行检查、维护及抢修,看似简单,但为了完成工作,他必须克服高寒缺氧,挑战体能极限,还常常面临生命危险。凡世之所贵,必贵乎其难。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地处世界第三极的生命禁区核心地带,
3、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5%,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摄氏度,极端气温常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检查、维护、抢修作业,日复一日,他坚持了12个年头,难!高原冻土地带线路维护是世界性难题,因温差造成的冻土消融和膨胀会对线路安全造成影响。于本蕃选择采取徒步检查测量的方式,准确掌握了青藏铁路格拉段冻土变化规律。检查时,他每隔50米就俯下身子目测检查,平均每个工作日检查近10公里高海拔冻土区段,12年走行距离达2.16万公里,难!在工作的12年里,他经历过无数次极端恶劣天气挑战,多次面临生命危险。但是对于本蕃来说,险情就是命令,虽然知道作业很危险,但还是得去,因为他把线路安全、旅客安
4、全看得更加重要。其中有一次他晕倒了,感觉有一双“大手”紧紧掩住他的口鼻,双眼迷离,嘴唇乌黑发紫,用微微颤抖的声音说:“我没事,不要管我,快上线路看看雪情,千万别影响行车”。他真正做到了把旅客的安全放在自己的安全之上,难!志之坚也,不在胜人,而在自胜。“我是党员,又是车间干部,多干点是应该的。”这是20XX年3月,在一处抢修现场,职工劝他多休息一会,他对职工所说的话,而那时他的脸已经被冻得黑紫红肿。也许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极度热爱,对党的理想信念足够坚定,把行车安全、旅客安全放在忍受寒冷、缺氧这些身体痛苦之上,他才能如此轻松的说出这句话。他已经完全战胜了自己,直面险情,我相信在他们处理完之后,心中一
5、定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条件虽苦不言苦,格拉线上写忠诚”,这是于本蕃的座右铭,这朴实的话语中体现的是对青藏铁路安全畅通的责任。对于格拉线,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的是这里面一定有责任和热爱。或许工作本来就是一个人三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体现,不分内容,只有态度。他参加工作的那一年,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至今已安全运行12年,而川藏铁路又即将开工建设,将会有更多铁路人,更多于本蕃奉献在进藏铁路的建设维护岗位,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他们的艰苦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便捷出行,在此,真挚的向他们说一声“铁路人,你们幸苦了。”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二于本
6、蕃,男,32岁,现任青藏铁路公司格尔木工务段唐古拉线路养护车间技术员。自青藏铁路开通以来,他带领线路工在被称为“天路之巅”的唐古拉地区,担负起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125公里冻土线路的养护任务,为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他曾先后荣获全路党员安全标兵、火车头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唐古拉山脉在藏语中意为 “高原上的山”,在蒙古语中意为 “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格尔木工务段唐古拉线路养护车间却在这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中扎根,养护青藏铁路海拔最高、工作难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125公里冻土线路。5月25日9时,我国内陆已经进入盛夏时节,而这里的户外温度
7、仍接近0。记者来到唐古拉线路养护车间,和技术员于本蕃一起上路检修设备。他告诉记者: “在这里,养路工的首要任务是严密监测温度、湿度及其他气象因素变化对冻土路段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这里海拔高、湿度低,全年最低气温超-40,昼夜温差超过30,线路可能因为热胀冷缩或者路基翻浆,给行车带来安全隐患,我们必须随时发现、排除。”巡线过程中,于本蕃对铁路上的道钉几乎逐个检查。每行走100多米,他就会有意识地用脚踩一踩路基。 “夏天最怕路基翻浆。对可能翻浆的路面,我们必须注意观察。”当天的施工作业区段是雁石坪至唐岗间1309公里100米处。摆在工友们面前的难题是如何把150多公斤的螺栓机抬上坡度达到近70
8、度、500米长的坡道线路上。前面3人用绳子拉,后面6人抬,方案确定后,在于本蕃的统一指挥下,大家拉着麻绳、扶着螺栓机艰难地前进着。“别看我们用的工具笨重,可我们干的是精细活,轨距误差不允许超过2毫米,轨面高低起伏不能超过3毫米。”于本蕃介绍道, “冻土的承载能力不强,列车驶过时会对冻土造成压迫,钢轨很容易变得不平整。轻度的不平整会给列车行驶造成轻微的颠簸,要是碰到严重的,翻车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能有一丝马虎、一点大意。”有研究表明,人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相当于在平原负重20公斤,而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基本上不适合人类居住。然而,在这条横亘在生命禁区的 “天路”上,于本蕃却坚守了
9、近8年。据了解,每年线路大修及捣固机集中上线作业期间,于本蕃每天都要工作10小时以上,在线路区间作业时常常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线路出现问题需要紧急抢修时,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直至处理完所有问题。于本蕃把树立 “安全责任大如天”和 “三个重中之重”的理念作为实现“三无”目标的根本,教育班组职工主动强化生产作业过程的自律与互控,自觉贯彻落实好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他组织成立多个攻关小组先后攻克多个难题,形成高海拔地区线路“小坑”整修、如何减少冻土路基线路拨道回弹量、如何进一步提高软轴捣固机的捣固质量等多项QC成果。于本蕃坚持每日徒步检查测量近30公里线路来掌握格拉段冻土变化规律。
10、为搜集到第一手资料,他强忍着晴天钢轨的灼烫和雪天钢轨的冰凉,每隔50米就俯下身子测量检查。由于高寒缺氧,一趟巡检下来,他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在长期的检查整修工作中,他总结提炼出看、测、析、敲、听、验的 “六标”检修工作法,并在全段推广。他坚持科学养修,定期检查病害突出区段路基变化情况,对比、分析气温变化及线路动静态规律性变化数据,同时,积极组织职工加强线路精细化养护维修,开展线路病害攻坚整治,保证了线路设备的持续稳定,也使他所在班组管辖的设备质量始终处于全段前列。17时,回到海拔4850米的车间驻地,于本蕃脱下一身行头。晚饭后,伴随着氧气流入湿化杯激起水泡的咕噜声,他对着电脑做内业。写字台上,一
11、张与妻子的合照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他肤色白皙,与此时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20XX年和妻子照的,现在确实黑了很多。”他笑着说。康琪是于本蕃的徒弟,每天晚上,于本蕃都会抽出时间考察他的技术业务掌握程度。康琪告诉记者: “师傅白天在现场教我实作;晚上就通过提问和做内业帮我巩固知识。”多年来,于本蕃与职工们同学习、同进步,并积极开展传、帮、带,使本班组整体工作效率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他所在工区的职工人人都能熟练检查线路设备,并且掌握所有检养修机械操作技能,具有单独负责处理线路病害的能力。20XX年年初,于本蕃带领维护施工队伍冒雪前往布强格至唐古拉站区间巡查,在1386公里450
12、米处他们发现路基不平,经测量该段路基长15米,塌陷最大地段达20厘米,中间还有一条25厘米的裂缝。险情就是命令,时任工长的他一边向青藏铁路公司调度报告,一边做好两端防护,调集所有机具、人员实施抢修,经过近5个小时的路基夯实,线路顺利开通。当时大雪还在不住地下着,为保证列车安全通过,体力严重透支的他主动留下来连夜驻守现场,严密监视整治路段状态。职工们看着他那张冻得黑紫红肿的脸,都劝他多休息一会儿或是派一名职工去盯控,他平淡地说: “我是一名党员,又是工区的工长,多干点是应该的。”认识和了解于本蕃的人都会竖大拇指,说他在线路上是一名实干家,在班组日常管理方面是一名好 “家长”。于本蕃常说: “职工
13、不团结,安全从何谈起?只有伙计们团结起来,才能完成每一项工作,战胜每一次险情。”所以他总是以身作则,去团结、关心班组的每一名职工。当他发现职工情绪低落,就会与他们谈心到深夜。经过他的耐心开导和教育,职工的思想情绪理顺了,心情变好了,工作起来也更有劲儿了。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三“我看这边还是偏,再往右边一点点快点快点!”于本蕃单腿跪在混凝土轨枕上,脸几乎贴着道砟石,瞄着钢轨边看边喊。三个工友围在旁边,轮换着用长把、短把扳手使劲拧轨道螺栓。一番松动,于本蕃爬起来走到旁边,拎过道尺,横在两条钢轨中间测轨距、量水平,而后皱着眉头拿粉笔在混凝土轨枕上写下一串数字。厚毛线帽再往深里戴一戴,于本蕃又一猫
14、腰钻到工友堆里调轨距去了。钢轨旁,一个工友使劲拉着引线启动捣固机,为下一个环节工作做准备。海拔高、气压低,柴油发动机突突突冒着黑烟,半天也发动不起来,于本蕃急得又跑过去帮忙,“天窗时间短,抓紧点就能多干点活,多干点就意味着火车安全多一分保障”。上午10:30,青藏铁路格拉段不冻泉站,于本蕃和工友们当天第一次天窗时间就这样在紧张忙碌中开始。长期在高寒地区进行紧张的天窗作业,于本蕃和同事们语速极快,声音很大,脾气也有点急躁。这次任务有两项:起道捣固,保证钢轨平整;还有道岔转辙部改道作业。于本蕃和10名工友分成两组,他带着一队人进行改道作业。这是铁道线路养护人员常规工作内容,但在气温零下十几度、风力
15、六七级,海拔4500多米、含氧量不到内地45%的昆仑山口、可可西里无人区,这些数值转换为人的体感便是极寒、大风、缺氧。在这里,空手走路也相当于平原负重20公斤,日常工作更平添难以想象的艰辛。这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于本蕃守护青藏铁路第14年。清筛整理不洁道床和边坡土垄;根据线路情况起道捣固;整治钢轨病害和接头病害;更换、放正和修理轨枕;改道、拨道、调整道岔各部位尺寸,全面拨正线路曲线他于平沙无垠、天寥地阔中,担负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格拉段冻土线路养护任务,并总结看、测、析、敲、听、验“六标”检修工作法,在格尔木工务段推广应用。高原的风
16、并无遮挡,从四面八方肆意而来,又互相撕扯着呼啸而去。扳手、锤子和钢轨的敲击声此起彼伏,尽管于本蕃和工友们挨得很近,胳膊和肩膀总撞在一起,但他的声音还是在大风中变得微弱缥缈。更多时候,完成工作靠彼此间的默契和信任。还有冷。望昆一日四季,几乎终年飘雪。线路养护要求细至毫微,很多时候不能戴手套,10月已冰寒刺骨,手指一会儿就冻得生疼。“冬天最冷时零下40多度,穿再厚也被冻透”,于本蕃语气平常,“习惯了”。换道岔工作完成,轨距测量仪显示出令人满意的数字。工作完成得好,于本蕃晒得黑红黑红的脸上才露出轻松的笑。120分钟天窗时间似乎转瞬即逝。于本蕃和工友并没马上返回,当天13:30,还有一个小时天窗时间,
17、往返宿舍太浪费时间,他们出发时带着干粮,中午就在线路上凑合。在气温零下十几度的高原,热饭菜即便放在车里也迅速凉透。于本蕃他们往往干活前把饭盒放在车前挡风玻璃里,借着高原的阳光,把午饭“热”一下。这是于本蕃14年来再平常不过的一幕。唐古拉的狂风暴雪、望昆的飞沙走石,夏日钢轨的炙烤、严冬轨枕的寒凉,多年冻土线路的重重难题许多令人生畏的考验,未曾击退他,反而锻造他。在日复一日巡查检修、思考总结中,于本蕃从仅有中专学历的普通线路工人,成长为高原冻土铁路养修领域专家。十几年前白白净净的小伙子,在各种磨砺中变得沧桑。无人区的孤寂、终日面对两根钢轨的枯燥,使他越发寡言,那个热爱生活、喜欢旅游的于本蕃被他留在
18、高原之下。于本蕃默默承受高原对健康的损害,说话时间稍长,便有明显气喘。但他不想离开,“毕竟总要有人坚守”。当人们坐着火车去拉萨,一路惊叹雄浑壮美时,或许不知守护“天路”的艰辛,更鲜有人知他们的名字,唯有火车悠长明亮的汽笛声,是对坚守者的至高礼赞。内心安稳坚定,才能守护好“天路”于本蕃的高原铁路养护生涯,始于“5072”。5072米,是唐古拉火车站海拔高度。这座客货两用、无人值守的四等站,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交界处,是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的站点,比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村子西藏自治区推瓦村还高两米,被誉为青藏铁路之巅。20XX年初,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在即。有三年工作经验的于
19、本蕃主动报名,成为青藏铁路第一批养护人员。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三,于本蕃在春节爆竹的喧嚣和团聚的欢庆中告别父母家人,到格拉段,经过两天短暂培训,与120多人一起上山了。大巴车拉着他们沿青藏公路一路向高原深处行进,“走到一个线路车间,就分下去十几个二十个人”。海拔越来越高,车上人越来越少,行至唐古拉线路车间,于本蕃下车了,他被分到唐古拉线路车间雁石坪线路工区工作。这是于本蕃初上雪域高原。第一天感觉还不错,高原反应在第二天出现,当时24岁的他身体正好,相比高原反应厉害、整夜睡不着觉的同事,他觉得头疼、嘴唇青紫“对自己影响不算大”。与平时常说“坐着不如躺着”相反,当时车间流行一句半开玩笑的话,“站
20、着的人比坐着的人舒服,外面跑着的人比在屋里呆着的人舒服”,能在唐古拉正常工作,是令人羡慕的事。第一批上去的线路工人,住在此前修路的工程建设单位移交的简易板房里,简易铁皮板房四处漏风,于本蕃不知不觉落下腿疼的病根。同为第一批上唐古拉的赵师傅记得,坐在宿舍里看电视,铁皮屋顶是漏的,抬头能看到太阳,面前电视机屏幕里一片“雪花”。他们喝山上的水,乳白色像浆糊一样浑浊,放在盆里澄清一个礼拜,还像浆糊一样。“就那么喝下去了,”赵师傅“骄傲”地说,“现在身体还不是好好的”。比起生活上的艰苦,唐古拉更残酷的是对人精神的考验。唐古拉山脉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蒙古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这里号称“风雪仓库
21、”,终年风雪交加,天地苍茫中看不到一个人,只有风刮过的声音。那时没有手机信号,同事们排队在车间仅有的一部电话前,轮流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挂断电话,就跟外界断绝一切联系。于本蕃曾和小伙伴们试着用洗脸盆养花种菜,“可惜不论我们怎么呵护,植物从来活不过三天”。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第一批唐古拉线路车间工人们前期磨合整理、验收维修、调配线路,为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做各种准备工作。曾有人因为各种原因拼命想要离开,于本蕃没想离开,但最初想挑战的刺激感和新鲜劲过后,也有些茫然。“环境艰苦、生活枯燥、工作单调,难道注定就要在这里度过一生吗?”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不知将向何处去。老师傅们说:“如果你觉得这里海拔高、缺
22、氧,是无人区,闭塞,见识少,这个工作不适合你;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大城市闯,那么你一定要能先征服摆在面前的这座山,现在的事都做不了,将来还能干啥?不能一山望着一山高。”于本蕃记住了这番话,内心也在冰雪重重的苦寒与静寂中安定下来。“现在回头看,当时环境还是很恶劣”,已经在高原工作14年,于本蕃依然不忍回忆,“大家互相鼓励,靠着集体的力量共同努力才一起走过来。只有一两个人,不论如何也坚持不住”。此后不久,于本蕃休假时到西宁一家医院看病,等检查结果时与医生聊天,医生的话让于本蕃对自己的选择有了新认识:“他说,如果把工作只当成养家糊口,那干什么都可以,哪怕打工也能挣点钱养活自己;如果把工作当成事业,
23、就不仅是为了生存,而且是人生的奋斗目标。这对我触动很大,我们只是萍水相逢,但这句话至今记得,还常常想起。”于本蕃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扎下根来,养护青藏铁路海拔最高、工作难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125公里冻土线路,从跟着师傅学,到当上工长、车间副主任,带领大家一起干,一守14年。同事马忠义曾说,“别说待十几年,能待两年我都觉得特别厉害”。直到今天,“做好本职工作,岗位上的每一天都要认真坚守”,仍是于本蕃给新入路的年轻人上的第一课。采访时,新职工沈小多刚分到望昆线路车间20多天,已把于本蕃视为人生导师:“于书记跟我们谈过话,他说人不能混,混一天也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认真学习、好好
24、工作也是一天。比如跟老师傅起道,他们起两处,我就起四处,我起得不好,就多起几处,练得多了,干得就好了。”现在,沈小多总是攥着道岔检查记录簿。每次外出作业回来,小本子里密密麻麻写着道岔轨道静态几何尺寸的各种数值,那是他的作业,“回宿舍先对着规程好好学习,再给师父检查记录对不对。于书记让我们每天写工作总结,他定期检查。他说,每个人都要对得起自己的使命和追求”。“再冷再累再难也要守住线路”20XX年7月1日11时05分,“青1”次旅客列车从青海省格尔木市发车,驶向1142公里外的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于本蕃和同事们站在他们用近半年时间验收调试、养护的铁路旁,看着列车从面前轰轰隆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习 2020 铁路 先进事迹 观后感 启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7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