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案例分析与论述题(2016年).ppt
《教育学案例分析与论述题(2016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案例分析与论述题(2016年).ppt(2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学原理案例分析,一、有关“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的案例,1.了解各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遗传、环境和教育都不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批判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支撑性观点。3.遗传不是可有可无。在案例分析时要注意辩证性,不能走极端,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案例1:美国康乃尔狄克州有一个嘉纳塞爱德华家族,这个家族八代子孙共600多人。爱德华一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神学家、哲学家、道德家。他的八代子孙中有13人当了大学校长,100多人当了教授,14人创建了大学和专科学校,60多人当医生,l00多人当牧师,75人是军官80多人成了文学家。一人担任过副总统,一人担任过
2、大使,20多人任议员,l20多人大学毕业后有18人成为报社、杂志的主编或负责人。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有人认为对这种现象的出现起决定作用的爱德华家长的优良遗传基因。请对这种说法进行评析。,1.“遗传决定论”案例的解析,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是属于遗传决定论,并指出观点是错误的。(2)指出遗传在人的发展的作用(只是提供生理前提或可能性,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3)指出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环境和教育也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决定因素是主观能动性),案例1参考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2)爱德华家族人才辈出固然与他们优良的遗传因素有关,但优良的遗传素质只是为
3、该家族成员的成才奠定了可靠的生理前提,提供了可能性。但可能性还不等于现实性。(3)爱德华家族能够成才离不开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特别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是成才的决定性因素。缺乏这些因素,就无法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同样类型的案例,案例(1):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名家传记和其它方面的材料,选取了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在内的977位名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把对这些名人的调查结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名人的家属中,出名的父亲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332人,而4000名一般人组中出名的亲属只有1人。因此,高尔顿认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
4、定的。高尔顿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案例(2):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请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案例2:孟母的祖辈以农耕为主,家境非常贫寒。孟子家住在一个村庄的边缘,附近是一片坟地。孟子出于好奇,小时候常去墓间玩耍,看见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一些小朋友学着样子玩抬棺材、挖坑、哭嚎的游戏。孟母见此情景很担心,认为这个地方对孩子成长不利,就搬了家。孟母搬到城里的一条街上,附近是集市和商店,商人云集,一天到晚吆喝声不断。
5、孟子搬到那儿后,又和小朋友学起商人做买卖的游戏来。孟母感到这个地方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是又搬家了。孟母第三次住的地方是一所学校的旁边。到这里来的除一些学生,还有一些著名的学者。他们出出进进很有礼貌,早晚还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孟母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很好,有利于教育孩子。”孟家便定居在此。孟子住在这里,常到学校旁看学生游戏,听老师上课和学生朗读,学习来往行人的礼貌动作,孟母看了十分高兴。直到他上学,孟母仍不放松对他的教育。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代表人物。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学原理知识对这一案例进行解析。,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案例解析,答题步骤(1)指出案例中的材料反映了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
6、作用(2)指出环境对人发展作用的表现:一是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二是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3)明确指出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能动性,案例2参考答案(1)以上材料说明了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2)环境有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其中教育是特殊的环境。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案例中的孟子住在坟墓边、街市和学校旁边,这三种环境对孟子的成长水平和方向有着重要影响,其中前面两种环境对孟子产生了负面效果,引导其步入歧途。学校教育环境能够排除负面因素,对孟子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在这种正面的环境中,孟子
7、“学习来往行人的礼貌动作”,这使得他走上了正途,成为儒学代表人物。(3)环境对人的发展能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如果孟子搬到了学校旁边,但是他消极被动,不愿意接受学校教育的影响,那么,不管学校教育环境如何正面,也无法对他产生效果。,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作用”的案例解析,答题步骤(1)指出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这一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它择取了对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排除了各种消极因素,从而能够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影响人发展(2)指出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不是万能的;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还有遗传、环境和个体主观
8、能动性。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能动性。,(2010年招聘考试题目)小黎是初一女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她的个性很特殊,她与同学关系不太融洽,甚至有点紧张。开学初曾与一男生打架,对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反映强烈,存在明显抵触情绪。有次自习,她戴耳机听音乐,被班干部值日提醒并记下名字,她当众撕掉记录本,并辱骂班干部。同学们基本上对她敬而远之,避免与她发生正面冲突。表面上她与同学相安无事,实际上特别渴望别人对她的认同和欣赏。可是她又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能真诚的与人交流,时时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班级里,她没有真正要好的朋友。在学习上,她几乎丧失了兴趣,老师上课时,她表现出爱理不理的样子,有时候连课本都不愿意打
9、开;甚至有时候自顾,自地写东西。做小动作等等的方式逃避现实,但她读的大多是离奇鬼怪的故事书。她在日记中写到:“课根本就听不进去,整天在混日子,学校像座监狱把人关在里面,而我需要自由”小黎的表现跟她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关。我在实习期间尝试努力去改变她,但收效甚微。面对小黎,我感到力不从心问题4:结合小黎等留守儿童的实际,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答:(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之所以起主导作用,是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能够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影响人发展。像小黎这样的留守儿童,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对其发展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0、,诚如案例中所说,“小黎的表现跟她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关”。而学校教育则能够排除消极的因素;(2)当然,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还有其它因素对其成长产生作用,如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特别是主观能动性是决定性因素。所以,像案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还需协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特别是要唤起留守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二、有关“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案例,案例设置形式:结合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评析学校或教师的某一做法是否合理,也就是要考生指出这种做法是符合还是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些规律 1.“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顺序性 2.“一刀切”、“一锅煮”:阶段性 3.“抓关键期”:不
11、平衡性 4.因材施教:差异性 5.教育残疾学生具有信心:互补性,案例3:据人民教育(2015.3)报道,上海某学校举行千人祭祖大典,近800名中、小学生在孝亲敬老歌和跪羊图的背景音乐中,现场向父母行三跪九叩大礼,并膝行至父母跟前聆听教诲。当时,不少父母眼泪夺眶而出,一时间大礼堂内充斥着抽泣声。之后,全体师生三次举臂向父母集体发誓:“从今日起,永元真心地孝顺爸爸妈妈!”近年来,学校搞得孝敬父母的活动越来越多,动静越来越大,从给父母写信,直至上千学生汇聚操场上给父母同时洗脚,现在又出现千人集体给父母三跪九叩齐齐发誓的场景,可以说是把这种“秀孝”的活动推到了极致。请根据以上案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本
12、案列中的“秀孝”活动能否取得实效?请结合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原理,说明理由并提出合理建议。(2015年招聘题),案例3参考答案:本案例中的“秀孝”活动很难取得实效。案例中的“向父母行三跪九叩大礼,并膝行至父母跟前聆听教诲”等是一种道德教育活动,但是这种教育活动有违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有阶段性规律和差异性规律等。案例中的800多名学生既有小学生,也有初中生,还有高中生。对他们实施孝顺教育,不能统一采用这种向父母行三跪九叩大礼,并膝行至父母跟前聆听教诲的“一刀切”和“一锅煮”的方式,应该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实施。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孝顺教育应该要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中
13、学生以逻辑思维为主,所以,孝顺教育就应该要以较为抽象的形式呈现。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差异性。有些学生对孝顺父母有更深的理解,在生活中能够很好地孝顺父母,有些学生对孝顺父母理解较浅,孝顺父母做的不够好,学校应该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在孝顺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和方法上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三、有关“我国教育目的”的案例主要考查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基本精神的理解,案例设计形式:1.提供一个有违或者符合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基本精神的案例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教育目的的相关原理来评析该案例;2.结合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对某一教育现象作出评析或谈谈自己的看法。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培养的
14、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案例4:云南省某县二中一直是省重点中学,该中学校长长期践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其办学理念得到了社会的公认。2010年该校长退休后,换了一位姓朱的校长,朱校长比较看重升学率。他发现县二中尽管有较新的教学理念,但是近几年来升学率连续都落后县四中。为了提高升学率,朱校长在一次全校教师大会上宣布,以后学校的副科,如思想政治、音乐、美术、体育等非升学考试科目通通减少学时,有些甚至直接取消。朱校长把这些副科的学时都加进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目,并且要求这三门主学科的老师加强教学力度。这
15、样一来,原本轻松愉悦的音、体、美都换成了枯燥无味的语、数、外,这让同学们都倍感压抑。请从教育目的的的角度评析朱校长的做法。,案例4参考答案(1)朱校长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违背了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2)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朱校长减少或取消思想政治教学课时,这就很难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具备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素质,难以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朱校长忽视政治、音乐、体育、美术等副科,只关注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这就偏离了全面发展的基本精神。音、体、美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
16、智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一起共同发挥育人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五育”不是孤立实施的。因此朱校长取缔音、体、美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取消音、体、美也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四、有关“素质教育”的案例,涉及到素质教育的案例,一般有以下设计方式:1.提供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理念或者违背素质教育理念的案例,要求考生运用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评析案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2.从批判应试教育的角度引出要实施素质教育。,1.判断老师的教育有违素质教育理念的标准,(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判断案例中有违这一理念的关键信息主要有:教育教学中只关注优秀学生;分重点班和一般
17、班;劝退差生现象;推行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搞选拔性、淘汰性、只能照顾到一部分人,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者。(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判断案例中有违这一理念的关键信息主要有:教育教学只强调智育,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教育只关注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所谓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非智力因素主要有情感、意志、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等。,(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判断案例中有违这一理念的关键信息主要有:教育教学方式忽视差异性,用一个统一的模式来教育学生;用一个模子来培养人才,造成人才的千篇一律。如案例中经常出现扼杀特长生的关键信
18、息;评价方式上单一化,忽视多元性。(4)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判断案例中有违这一理念的关键信息主要有:教育教学搞题海战术;教学方式搞灌输;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取消选修课程(拓展型课程、发展型课程等);只强调记忆性知识,忽视思维发展,等等。,案例5:一位老师给学生上科学课,主题是“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老师安排学生去校园里甚至校外的大自然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走出课堂的孩子们显得很兴奋,不久,一位同学跑过来说:“老师,我捉到一只蚂蚱。”其他同学也围过来看,突然,一个同学说:“这是只公的。”围观的同学哄堂大笑。老师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观察的,公蚂蚱有劲,跳的高。”这是孩子
19、最直接的推理!老师及时表扬道:“你真是一个小生物学家,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希望你能认真研究一番。”孩子认真地点点头,就在这时,又一位同学跑过来告状:“一个同学把蚂蚱踩死了。”老师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教育机会。他走过去,几个同学正在气呼呼地责备那个同学。这位老师说:“一个蚂蚱也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是无意踩死的。老师提一个建议:不如挖一个坑,把它安葬了吧!”于是,在学校的草地上举行了一个特殊的“葬礼”。问题: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评析该老师的教学行为。,案例5参考答案:案例中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这表现在:(1)他的教学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0、。这种教学既强调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强调了情感、兴趣、好奇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表现为老师安排学生去校园里甚至校外的大自然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这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他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案例中老师把学生作为有差异、有个性的人看待。如在一个同学说:“这是只公的。”在围观的同学哄堂大笑时,老师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观察的,公蚂蚱有劲,跳的高。”老师认为,这是孩子最直接的推理,确实难能可贵,没有武断地扼杀其,回答。另外,案例中老师的教学方式独特、对学生的评价多元化,这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3)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强调研究性、启
21、发学生自己提出观点看法,有助于发展创新精神。安排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这正是对他们实践能力的锻炼。,2.从批判应试教育引出素质教育,凡是案例中出现了与“考试分数、学习负担重、升学率、题海战术、猜题押题、死记硬背、成绩排名、填鸭式”等关键词语,这种案例往往是批判应试教育的。一般案例的最后问题是: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学原理的知识来分析案例。案例的答题步骤(1)指出案例反映了应试教育的现象。分析应试教育的理念(2)案例中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后果,要求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分析素质教育的理念,案例6:某地四名初三女学生,相约服鼠药自杀,其中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一名重度昏迷成植物人,另一名
22、经抢救脱险后休学在家。学生为什么想自杀?原来是在初三期中考试后,学校进行全年级大排队,张榜公布成绩,并又重新调整座位。结果四个孩子被调整到最后一排。这样,孩子们就给父母写了一份遗书,说我们这次考试没考好,我们没脸见你们。他们还给班主任老师也写了一封信,说某某老师,我们自杀不怪你,怪我们自己没有好好学,如果领导、校长追究你的话,你就把这封信给他们看。请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谈谈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案例6参考答案:(1)这种悲剧是源于对应试教育的无奈和无助的消极反抗。应试教育是一种立足于“选拔人”的教育,这种教育只以分数衡量和评价学生,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根本目的。只要学生的分数低。案例中的老师把四个考
23、试成绩差的学生调到最后一排,实质是认为她们升学无望,而学生在看到自己的成绩不理想时,则万念俱灰,选择结束生命。这种教育模式异化了教育的本义,这是教育的失败。(2)这种悲剧也启示我们必须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不只是着眼于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而是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目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既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也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和文化的素质的发展。实际上,学习成绩好只是智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他在其他方面得到了发展,如果一味强调智的发展,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即使升学率得到了提高,也只能培养出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促进学
24、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实际上,人是千差万别的,培养人不能用一个模子,成绩差的学生,有可能在其他方面会得到较好发展。只要能够发挥他的个性特长,即使考试不理想,同样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和生活的发展。,五、关于“新课程倡导(背景下)的教师观”的案例,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2.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
25、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一般来说,案例分析涉及较多的是教师行为的转变这一内容。因为很多案例是要求用教师观来评析某教师的教学行为。,案例7:今天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上课伊始,老师说:“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将用两节课学完”。说完,便转过身去板书。他刚写完课文题目,便听到有同学喊:“报告!什么事?”老师问。“老师,我不同意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这篇课文。”喊报告的那位同学站起来说。“为什么不同意呢?”老师和蔼地问。“我认为这篇课文虽然长,但语言比较好懂,即使有些难懂的句子,课文下面都加了详细的注解,而且我们已经按照您的要求预习了课文,查阅了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案例 分析 论述题 2016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69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