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二课时文献的载体(一)甲骨金石简帛汇编.ppt
《教学课件:第二课时文献的载体(一)甲骨金石简帛汇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二课时文献的载体(一)甲骨金石简帛汇编.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课时 文献的载体(一),甲骨、金石、简牍、缣帛,一、纸以外的载体材料,文献的知识内容通过文字手段加以记载,又必须要依赖于一定的载体材料才能存在和体现。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材料(材料、质地),也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主要有陶器、兽骨、龟甲、青铜器、玉石、竹简、木牍、缣帛、纸等,而以纸为主。,一、纸以外的载体材料(一)甲骨(龟甲、兽骨);(二)青铜器(钟鼎彝器);(三)玉石(玉器、石碑):石刻文字分几类载体;(四)简牍(竹简、木牍);(五)缣帛(帛书)。二、古籍用纸:纸质文献经历了怎样的装帧演变 三、电子文献或称胶片磁带、光盘软盘等非纸本文献(非授课内容),一、纸以外的载体材料,最初的文献载体就
2、是一些石板、树皮、骨头、竹、木之类的东西,再稍后才有了经过加工的载体,如泥板、帛、青铜、竹简、羊皮、布匹等。至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纸,此后两千余年间,纸作为主导的文献载体,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一、纸以外的载体材料,推荐阅读的书:书于竹帛,一个世纪以前,中国以殷墟甲骨、西陲简牍和敦煌卷子等多项重大文物发现,闻名于世。而当代著名学者人物,自王国维先生著成经典大作简牍检署考之后,能将有关书籍历史文物众多方面总括贯通,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研究的,惟有旅美华人学者钱存训先生的这部书于竹帛。李学勤序,一、纸以外的载体材料龟甲、兽骨,主要是商和周初时期的书写材料。甲骨文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3、才发现(P388),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所出土的是殷商时期的甲骨。1953年以来,在山西(5片有字)、陕西(6片有字)、北京(5片有字)等地先后发现了周代甲骨,2004年陕西岐山县也有新发现(2片有字,其中1片38个字),使人们改变了只有殷代有甲骨文的传统看法。释:福山王文敏公,福山王文敏公,(一)甲骨,铁云藏龟甲骨文的形制,是在甲骨上用刀刻出文字,故又称契文。一片甲骨上刻的文字,少则数11字,多则有一百八十字,较为悬殊。1903年拓印成的铁云藏龟(刘鹗,老残游记的作者,P396)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P396)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开始。孙诒让契文举
4、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开始。罗振玉殷墟书契对甲骨文进行考释;王国维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将甲骨文研究与商史研究结合起来。比较好的算郭沫若、胡厚宣合编的甲骨文合集,孙诒让,西周卜辞,甲骨四堂: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开拓,罗振玉(号雪堂)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王国维(号观堂)殷墟书契后编上卷释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董作宾(号彦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郭沫若(号鼎堂)卜辞通纂。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他们四人钱玄同推誉为“甲骨四堂”。,甲骨文代表性文献:甲骨文合集,集大成之作是郭
5、沫若主编、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13册)中华书局,1978-1983。(P405)收录了近八十年来发现的甲骨实物拓本精品41956片。这也是甲骨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为今后甲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甲骨文合集补编则进一步将13000多片甲骨收入书中,基本上为百年来传世甲骨做了总结。彭邦炯主编,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中华书局1988年2月出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编中国古文字大系-甲骨文献集成(巴蜀书社1999年12月出版,全40册)。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2004年9月出版),本书将1973年安阳殷墟小屯南地出土的近五千片甲骨加以分类考释,是
6、研究甲骨学和商代历史、社会、文化、语言的参考书籍。,(一)甲骨,台湾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二)金石,青铜器和玉石作为书写材料,源于殷商,盛于西周。郑樵通志金石略说:“三代而上,惟勒鼎彝。秦人始大其制,而用石鼓;始皇欲详其文,而用丰碑。自秦迄今,惟用石刻。”,毛公鼎铭文最长的首推毛公鼎,作于西周晚期宣王时期,内壁铸有498字铭文。记载周王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辅佐周王,免遭丧国,并赐毛公大量物品。毛公感恩周王,特铸鼎记其事。这些铭文年代最早,是最重要历史文献一部分。,毛公鼎照片,毛公鼎,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毛公鼎铭文(局
7、部放大),毛公鼎铭文,墙盘及铭文,(二)金石,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吴大澂字说、孙诒让古籀拾遗等、王国维说觥等;近代郭沫若、容庚、严一萍等都有深入研究。其中,清代金石考据之学盛极一时,利用铜器铭文,证经补史取得不少成绩。,金文著作,容庚金文编,著录金文最多的工具书。香港周法高编的金文诂林及补,集金文考释之大成。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0年先后分十册影印。收有铭铜器11983件。,石刻文献,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石鼓文熹平石经 三体石经开成石经进士题名碑,(1)碣,特立之石,为高的圆柱。有碣圆碑方之说。(2)摩崖。刻于崖壁,为天然
8、之石。(3)碑。碑之名起于周朝。西汉时,碑刻文字出现,但极少。东汉大规模出现,现在所说的汉碑,一般都是指东汉碑。,石刻文献,碑正面叫阳,背面叫阴,左右两面称侧,首称额,座称趺。唐刘禹锡刘梦得集奚公神道碑:“螭首龟趺,德辉是纪。”(螭,传说中的无角龙)说的是较华美的碑。碑额刻标题,碑阳刻碑文,碑阴、碑侧刻题名。这是通例。也有阴阳各刻一文的,有阳面刻不完接到阴面的。枞阳县城明大学士何如宠的碑刻。,石刻文献,石刻文献,纪事如最高的当属明永乐皇帝为洪武皇帝凿刻的纪功碑。阳山位于南京汤山镇西北。阳山碑材又名孝陵碑材,是明成祖朱棣为颂扬其父朱元璋功德而凿的。碑材分碑座、碑身和碑额三块,如果将它们拼合后竖立
9、起来,总高度可达73米,堪称绝世碑材。但这一绝世碑材最终未被使用,依然留存在原地,没有运到孝陵。阳山碑材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石鼓文,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陝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内容介绍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亦称猎碣。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石鼓,侯马盟书,1965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侯马盟书”,石经,石经: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1、东汉熹平石经 7经,熹平石经: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经。东汉灵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课件 第二 课时 文献 载体 甲骨 金石 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69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