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的设计.ppt
《控制系统的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系统的设计.ppt(10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6.1 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6.2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6.3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6.4 采用频率法进行串联校正6.5 采用根轨迹法进行串联校正6.6 反馈校正及其参数确定6.7 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校正6.8 本章小结,6.1 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控制系统是由为完成给定任务而设置的一系列元件组成,其中可分成被控对象与控制器两大部分。当将选定的控制器与被控对象组成控制系统后,如果不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时,在已选定的系统不可变部分基础上,还需要再增加些必要的元件,使重新组合起来的控制系统能够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这就是控制系统设计中的综合与校正问题
2、。控制系统的校正元件:为使系统能全面满足性能指标,只能在原已选定的不可变部分基础上,引入其它元件来校正控制系统的特性。这些能使系统的控制性能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而有目的地增添的元件。,控制系统校正的作用:使原系统在性能指标方面缺陷得到补偿。系统的校正方案:校正元件的形式及其在系统中的位置,以及它和系统不可变部分的联接方式。在控制系统中,经常应用的基本上有两种校正方案,即串联校正与反馈校正。串联校正:校正元件与系统不可变部分串接,如图所示,与 分别为不可变部分及校正元件的传递函数。反馈校正:从系统的某个元件输出取得反馈信号,构成反馈回路,并在反馈回路内设置传递函数为的校正元件的校正形式。,系统
3、的校正与设计问题,通常简化为合理选择串联或(和)反馈校正元件的问题。究竟是选择串联校正还是反馈校正,主要取决于信号性质、系统各点功率的大小,可供采用的元件、设计者的经验以及经济条件等。反馈校正作用:能达到到与串联校正同样的校正效果;还可减弱系统不可变部分的参数漂移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反馈校正适用范围:若给定控制系统的某参量随工作条件改变,变化幅度较大,且给定控制系统有条件采用反馈校正,则采用反馈校正方案是合理、可行的。,在控制工程实践中,解决系统的校正与设计问题时,采用的设计方法一般依据性能指标而定。例如,性能指标以单位阶跃响应的峰值时间、最大超调量和调整时间等时域指标给出时,或以系统的相角裕度
4、、幅值裕度及闭环幅频特性的相对谐振峰值、带宽等频域指标给出时,则可分别应用以根轨迹法原理或频率响应法原理为基础的试探设计法。试探法一般局限于用来设计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通常情况下,设计者只要能灵活地运用试探法,便可设计出满足给定性能指标的控制系统。一旦控制系统设计出来,设计者还需按性能指标进行全面检查。如发现不能使性能指标全部得到满足,则需通过调整参数,如系统的开环增益,或改变系统结构,如在系统中引进校正元件等办法,重复进行上述校正与设计过程,直到全部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为止。,复合控制,如果控制系统中存在强扰动,特别是低频强扰动,或者系统的稳态精度和响应速度要求很高,则一般的反馈控制校
5、正方法难以满足要求。目前在工程实践中,例如在高速、高精度火炮控制系统中,还广泛采用一种把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有机结合起来的校正方法。这就是复合控制校正。复合校正中的前馈装置是按不变性原理进行设计的,可分为按扰动补偿和按输入补偿两种方式。,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控制系统,图6-3中,N(s)为可量测扰动,G1(s)和G2(s)为反馈部分的前向通路传递函数,Gn(s)为前馈补偿装置传递函数。复合校正的目的,是通过恰当选择Gn(s),使扰动N(s)经过Gn(s)对系统输出C(s)产生补偿作用,以抵消扰动N(s)通过G(s)对输出C(s)的影响。,按给定补偿的复合控制系统,图6-4中,G(s)为反馈系统的开环
6、传递函数,Gr(s)为前馈补偿装置的传递函数。前馈补偿装置Gr(s)的存在,相当于在系统中增加了一个输入信号Gr(s)R(s),其产生的误差信号与原输入信号R(s)产生的误差信号相比,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由于G(s)一般均具有比较复杂的形式,故在工程实践中,大多采用满足跟踪精度要求的部分补偿条件,或者在对系统性能起主要影响的频段内实现近似全补偿,以使Gr(s)易于物理实现。,系统校正与设计的条件综上所述,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问题,是在已知下列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即:(1)已知控制系统不可变部分的特性与参数;(2)已知对控制系统提出的全部性能指标。根据第一个条件初步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校正方案,并
7、在此基础上根据第二个条件利用本章介绍的理论与方法确定校正元件的参数。,6.2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6.2.1 比例(P)控制规律,具有比例控制规律的控制器称为P控制器。P控制器的输出信号m(t)成比例地反应其输入信号(t),即 其中为比例系数,或称P控制器的增益。如图6.5为P控制器方框图。P控制器实质上是一个具有可调增益的放大器。在控制系统中,增大比例系数可减小系统的稳态误差以提高其控制精度。对于单位反馈系统,0型系统响应阶跃的稳态误差与其开环增益K近似成反比。,(6-1),注意,提高P控制器的增益,固然可以减小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从而提高其控制精度,但这时的相对稳定性往往因此而降低,甚至有可
8、能造成闭环系统的不稳定。因此。通常比例控制规律会同其它类型控制规律,特别是微分控制规律一起应用,以便使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控制质量。,6.2.2 比例加微分(PD)控制规律,具有比例加微分控制规律的控制器称为PD控制器。PD控制器的输出信号m(t)既成比例地反应输入信号(t),又成比例地反应输入信号(t)的导数。微分控制规律由于能反应输入信号的变化趋势,故在输入信号的量值变得太大之前,基于其敏感变化趋势而具有的预见性,可为系统引进一个有效的早期修正信号,以增加系统的阻尼程度,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微分控制规律由于能反应输入信号的变化趋势,故在输入信号的量值变得太大之前,基于其敏感变化趋势而具有
9、的预见性,可为系统引进一个有效的早期修正信号,以增加系统的阻尼程度,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图6-7所示PD控制器对于匀速信号的响应过程可清楚地看到微分控制规律相对比例控制规律所具有的预见性,其中微分时间常数便是微分控制规律超前于比例控制规律的时间。通过下例说明PD控制器提高控制系统阻尼程度的作用。,例6.1:设具有PD控制器的控制系统方框图如图6-8所示。试分析比例加微分控制规律对该系统性能的影响。解:无PD控制器时,给定系统的特征方程为从特征方程看出,该系统的阻尼比等于零。其输出信号c(t)具有不衰减的等幅振荡形式,系统处于临界稳定,即实际上的不稳定状态。加入PD控制器后,从图6-6求得
10、给定系统的特征方程为这时的阻尼比,因此闭环系统是稳定的。这是因为PD控制器的加入提高了给定系统的阻尼程度,使特征方程s项系数由零提高到大于零的,而且给定系统的阻尼程度可通过PD控制器的参数及来调整。,注意,因为微分控制作用只在暂态过程才有效,而在信号无变化或变化极其缓慢的稳态过程将失效,所以单一的PD控制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单独地与被控对象串联起来使用。通常,它总是和比例控制规律或比例加积分控制规律一起构成复合的PD或PID控制器广泛应用于实际控制系统中。另外,微分控制规律虽具有预见信号变化趋势的优点,但也有易于放大噪声的缺点。,6.2.3 积分(I)控制规律,具在积分控制规律的控制器称为I控
11、制器。I控制器的输出信号m(t)成比例地反应输入信号(t)的积分,即 在控制系统中,采用I控制器可以提高系统的型别,以消 除或减弱稳态误差,从而使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得到改善。,图6.9 I控制器方框图,(6-2),6.2.4 比例加积分(PI)控制规律,具有比例加积分控制规律的控制器,称为PI控制器,其输出信号m(t)同时成比例地反应输入信号(t)和其积分,其中KP为比例系数,TI为积分时间常数,二者都是可调参数。PI控制器的方框图如图6-11所示。即 在控制系统中,比例加积分控制规律主要用于保证闭环系统稳定基础上改变系统的型别,以改善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6-3),PI控制器对单位阶跃信号
12、的响应如图6-12所示。由于PI控制器的输出不仅反应输入信号而且还反应输入信号的积分,所以当输入信号具有阶跃形式时,PI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将具有随时间线性增大的特性,见图6-12。比例加积分控制规律作用:主要用于保证闭环系统稳定基础上改变系统的型别,以改善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例6.2:设某单位负反馈的不可变部分传递函数为 试分析PI控制器改善给定系统稳态性能的作用。解:在给定系统中引入PI控制器后的系统方框图如图6-13所示。由图求得给定系统含PI控制器时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从上式可见,给定系统由原来的I型提高到含PI控制器时的型。对于控制信号r(t)=R1t来说,无PI控制器时,系统的稳态误差
13、为,6.2.5 比例加积分加微分(PID)控制规律,比例加积分加微分控制规律是一种由比例、积分、微分基本控制规律组合而成的复合控制规律。PID控制器运动方程为:其控制器方框图如图6-14所示。这种组合具有三个基本控制规律各自的特点。比例加积分加微分控制规律除可使系统的型别提高一之外,还将提供两个负实零点。与比例加积分控制规律相比,它不但保留改善系统稳态性能的特点,还由于多提供一个负实零点,从而在提高系统动态性能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这也是比例加积分加微分控制规律在控制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6-4),6.3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比例微分校正装置是一个高通滤波器,而比例积分校正装
14、置则是一个低通滤波器,比例积分微分校正装置是由其参量决定的带通滤波器。由于高通滤波器在高于某一频率范围时给系统一个正相移,所以又常称为相位超前校正装置。而低通滤波器引入了负相移,所以也常称为相位滞后校正装置。面对用无源网络构成的校正装置予以说明。采用无源网络构成的校正装置,其传递函数最简单的形式是:上式中,若 则是高通滤波器或相位超前校正装置;若 则为低通滤波器或相位滞后校正装置。,6.3.1 超前校正装置,相位超前校正装置可用如图6-15所示的电网络实现,它是由无源阻容元件组成的。设此网络输入信号源的内阻为零,输出端的负载阻抗为无穷大,则此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式中:,(6-5),在s
15、平面上,相位超前网络传递函数的零点与极点位于负实轴上,如图6-16所示。其中零点靠近坐标原点,零、极点之间的比值为,改变和之值,能改变零、极点的位置。图6-15所示的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频率特性为:其伯德图如图6-17所示。,由于1,所以校正网络正弦稳态输出信号的相位超前于输入信号,或者说具有正的相角特性,它反映了输出信号包含有输入对时间的微分分量。,相位超前网络的相角可用下式计算:利用的条件,可以求出最大超前相角的频率为:上式表明,是频率特性的两个交接频率的几何中心。由以上两式可以推知:由此可见,仅与值有关,值愈小,输出稳态正弦信号相位超前愈多,微分作用愈强,而通过网络后信号幅度衰减也愈严重。
16、图6-18给出了与之间的关系,当相位超前大于60时,急剧减小,说明网络增益衰减很快。,(6-6),(6-7),(6-8),在选择的数值时,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是系统高频噪声。超前校正网络是一个高通滤波器,而噪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频率要高于控制信号的频率,值过小对抑制系统噪声不利。为了保持较高的系统信噪比,一般实际中选用的不小于0.07,例如选择较为有利。,6.3.2 滞后校正装置,相位滞后校正装置可用图6-19所示的RC无源网络实现,假设输入信号源的内阻为零,输出负载阻抗为无穷大,可求得其传递函数为:在s平面上,相位滞后网络传递函数的零点与极点位于负实轴上,如图6-20所示。其中极点靠近坐标原点,
17、零、极点之间的比值为,改变及值,能改变零、极点位置。,(6-9),在采用无源相位滞后校正装置时,对系统稳态的开环增益没有影响,但在暂态过程中,将减小系统的开环增益。图6-19所示的相位滞后校正装置的频率特性为:其伯德图如图6-21所示。,由于 l,所以校正网络交流稳态输出信号的相位滞后于输入信号,或者说具有负相角特性,它反映了输出信号包含有输入对时间的积分分量。与相位超前网络类似,相位滞后网络的最大滞后角位于与的几何中心处。图6-21还表明相位滞后校正网络实际是一低通滤波器,它对低频信号基本没有衰减作用,但能削弱高频噪声,值愈大,抑制噪声的能力愈强。通常选择较为适宜。采用相位滞后校正装置改善系
18、统的暂态性能时,主要是利用其高频幅值衰减特性。但应注意避免使最大滞后相角发生在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剪切频率附近,以免对暂态响应产生不良影响,一般可取,6.3.3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可用图6-22所示的网络实现。设此网络输入信号源内阻为零,输出负载阻抗为无穷大,则其传递函数为:式中:;。,(6-10),在s平面上,相位滞后一超前网络传递函数的零、极点位于负实轴上,如图6-23所示。滞后部分的极、零点更靠近坐标原点。相位滞后一超前校正网络的频率特性为:相应的伯德图如图6-24所示。由图可见,在由0增至 的频带中,此网络有滞后的相角特性,在 由 增至的频带内,此网络有超
19、前的相角特性;在 处,相角为零。,(6-11),6.4 采用频率法进行串联校正,在频域中设计校正装置实质是一种配置系统滤波特性的方法。设计依据的指标是频域参量,如相角裕度或谐振峰值Mp;闭环系统带宽或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剪切频率;以及系统的开环增益K。频率特性法设计校正装置主要是通过伯德图进行的。设计需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大致确定所期望的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即伯德曲线),期望特性低频段的增益应满足稳态误差的要求,期望特性中频段的斜率(即剪切率)一般应为-20dB/dec,并且具有所要求的剪切频率,期望特性的高频段应尽可能迅速衰减,以抑制噪声的不良影响。,6.4.1 超前校正,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
20、利用超前校正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去增大系统的相角裕度,以改善系统的暂态响应。因此在设计校正装置时应使最大的超前相位角尽可能出现在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处。用频率特性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步骤大致如下:(1)根据给定的系统稳态性能指标,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K;(2)绘制在确定的K值下系统的伯德图,并计算其相角裕度0;(3)根据给定的相角裕度,计算所需要的相角超前量 上式中的,是因为考虑到校正装置影响剪切频率的位置而留出的裕量;,(4)令超前校正装置的最大超前角,并按下式计算网络的系数 值(5)将校正网络在处的增益定为10lg(1/a),同时确定未校正系统伯德曲线上增益为-10lg(1/a)处的频率
21、即为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6)确定超前校正装置的交接频率(7)画出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验算系统的相角稳定裕度。如不符要求,可增大 值,并从第3步起重新计算;(8)校验其他性能指标,必要时重新设计参量,直到满足全部性能指标。,例6.3:设型单位反馈系统原有部分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要求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具有K=12及=40的性能指标。解:当K=12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如图6-25中的曲线G。,可以计算出其剪切频率。由于伯德曲线自 开始以-40dB/dec的斜率与零分贝线相交于,故存在下述关系:由于 故 于是未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为,为使系统相角裕量满足要求,引入串联超前校正网络。在校正后系统剪
22、切频率处的超前相角应为 因此 在校正后系统剪切频率 处校正网络的增益应为101g(1/0.334)=4.77dB 根据前面 计算的原理,可以计算出未校正系统增益为-4.77dB处的频率即为校正后系统之剪切频率,即 于是 校正网络的两个交接频率分别为,为补偿超前校正网络衰减的开环增益,放大倍数需要再提高1/a=3倍。经过超前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其相角稳定裕度为 符合给定相角裕度40的要求。综上所述,串联相位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角裕量增大,从而降低了系统响应的超调量。与此同时,增加了系统的带宽,使系统的响应速度加快。,6.4.2 滞后校正,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作用有二:其一是提高系统低频响
23、应的增益,减小系统的稳态误差,同时基本保持系统的暂态性能不变。其二是滞后校正装置的低通滤波器特性,将使系统高频响应的增益衰减,降低系统的剪切频率,提高系统的相角稳定裕度,以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和某些暂态性能。用频率特性法设计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步骤大致如下:(1)根据给定的稳态性能要求去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2)绘制未校正系统在已确定的开环增益下的伯德图,并求出其相角裕度;(3)求出未校正系统伯德图上相角裕度为 处的频率。其中是要求的相角裕度,而 则是为补偿滞后校正装置在 处的相角滞后。即是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4)令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在 处的增益等于,由此确定滞后网络的 值;(5)按下列关系式
24、确定滞后校正网络的交接频率(6)画出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校验其相角裕度;(7)必要时检验其他性能指标,若不能满足要求,可重新选定 值。但 值不宜选取过大,只要满足要求即可,以免校正网络中电容太大,难以实现。,例6.4:设有1型系统,其未校正系统原有部分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列性能指标:K5,40,0.5s-1。解:以K=5代入未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中,并绘制伯德图如图6-26所示。可以算得未校正系统的剪切频率c1。由于在=1s-1处,系统的开环增益为20lg5dB,而穿过剪切频率c1的系统伯德曲线的斜率为-40dB/dec,所以 相应的相角稳定裕度为 说明未校正系
25、统是不稳定的。,计算未校正系统相频特性中对应于相角裕度为 时的频率。由于 则可解得 此值符合系统剪切频率 0.5s-1的要求,故可选为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即选定 当 时,令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增益为201g,从而求出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系数。由于未校正系统的增益在 时为201g5,故有 于是选 选定 则,于是,滞后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故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校验校正后系统的相角稳定裕度 还可以计算滞后校正网络在 时的滞后相角 从而说明取 是正确的。,6.4.3 滞后超前校正,单纯采用超前校正或滞后校正均只能改善系统暂态或稳态一个方面的性能。若未校正系统不稳定,并且对校正后系统的稳态和暂态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控制系统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68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