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2020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doc
《收看2020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看2020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收看2020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 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一“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这是对雪域天路之巅唐古拉地区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20XX年青藏铁路开通试运营之初,24岁的于本蕃来到世界第三极的生命禁区唐古拉工作。平均海拔500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5% ,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极端气温零下40摄氏度左右,作为第一批被派遣到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的员工,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很多职工、劳务工因忍受不了高寒缺氧的苦楚,千方百计调换工作岗位,于本蕃却留了下来:“单位派我来,是对我的信任,我就要立足本职干好工作。青藏铁路需要我,我就一定会发挥实际作用,全力确保这条雪域高原
2、铁路安全畅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XX年4月19日19时55分,调度员通知,唐古拉至沱沱河间K1237+600处积雪厚度达30mm40mm,个别地段发现积雪上道;22时40分,报告开心岭站因积雪冰冻1#道岔正反位无表示、2#道岔定位无表示、3#道岔不转换。一接到调度下达的整治命令,身为车间副主任的于本蕃,立即带领唐古拉车间全体干部职工迅速装备好除雪工具,在黑夜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没膝深的积雪赶赴现场。“当时满脑子都是赶紧到线路上看看雪情,是否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走得比较急,快到的时候就晕倒了。”于本蕃回忆道。同事借着应急灯光看到于本蕃突然倒地,急忙上前托起他,大声呼喊名字让他恢复
3、意识。嘴唇乌黑的他闭着双眼,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还不忘嘱咐旁边的人让他们先去现场,稍事休息后自己立刻投入到清雪工作当中。在唐古拉的10年里,于本蕃带领着党员突击队,冲在除雪队伍最前列,无数次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解除雪患恢复通车的任务。面对工作上的艰难险阻,环境条件的恶劣变化,于本蕃从无畏惧,勇挑重担。“不管在哪里工作,首先要把它干好,在唐古拉的时间里,虽然条件艰苦一点,但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自己不断成长。”于本蕃告诉记者,每年线路大修及捣固机集中上线作业期间,他们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小时以上,在线路区间作业时常常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在一天要经历四季高寒缺氧的环境中检查、养护线路,从不抱怨,从不喊累。
4、“平时干出来,关键时候站出来,危急时刻豁出来。”众所周知,青藏铁路线路设备最突出的两大难题是高海拔和冻土路基。作为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的工区,于本蕃从踏上唐古拉的那一天开始,凭着永不止步的学习,不断激发创新灵感。在线路养护方面,他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坚持围绕保持冻土路基线路稳定和高海拔设备安全畅通两大主题开展各项生产整修,他带领班组全体职工从安全思想教育制度化入手,把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理念根植于职工心中。同时,结合高海拔工务设备特点、冻土路基整修及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实际,于本蕃所在的车间成立了专项技术攻关小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先后攻克了高海拔地区线路“小坑”整修、如何减少冻土路
5、基线路拨道回弹量、如何进一步提高软轴捣固机的捣鼓质量等技术难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区段通车10余年来,于本蕃凭着勤奋好学、拼搏进取、岗位争先的精神,始终坚守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中,以过硬的业务知识和娴熟的作业技能,浴风雪,战严寒,抗缺氧,挑战生命极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雪域高原“生命禁区”铸就了新时代高原铁路职工新形象。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二他们是广大铁路人的代表;他们默默坚守一线,在奋斗中书写“最美”。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铁路干部职工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中当好先行,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0年“最美铁路人”的先进事迹。刻苦
6、钻研,做新时代的“职场工匠”火车驾龄足足26年。从时速80公里的货车到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他驾驶过的车型不下10种。对标停车“一把闸”,误差不超过20厘米。26年来,他驾驶列车安全走行40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00多圈。他叫邢云堂,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棵树机务段动车组司机。哈大高铁沿线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35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达38摄氏度,动车组能否在冬夏温差70摄氏度下安全运行,这是世界级的课题。动车组会车时,路基的积雪被车头气流卷起,附着在钢轨上,极易造成车轮空转、牵引力丢失等问题。在没有成形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邢云堂不断钻研,勇于探索,采取“回手柄”减少50%牵引力和
7、“比例制动”方式控车,解决了这一驾驶难题。“95后”女孩刘晓燕也是一名勤奋钻研的“职场工匠”。她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西车辆段的一名轮轴装修工。工作中的刘晓燕很拼。一套铁路货车轴承重达30多公斤,有14个关键部位的尺寸限度需要精确测量,即使比头发丝还细的裂纹也不能放过。为确保精准检测,刘晓燕从源头学起,学习车辆构造、原理、检修方法,掌握故障发生规律;学规章规程、学工艺流程,苦练检测本领。为了彻底学懂弄通,她把滚子、保持架、密封座等十几个轴承零件的70多个检修限度全部熟记,对轴承检修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不明白的测量细节、不清楚的选配环节逐一记录下来,虚心向师傅请教雏燕展翅,不负芳华。
8、2018年10月份,在铁路车辆专业货车检修岗位职业技能竞赛中,她被授予全路技术能手称号。扎根基层,用坚守传递实干精神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当“线路医生”,是什么样的感受?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副主任于本蕃有着切身体会。自20XX年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于本蕃就在高寒缺氧的恶劣自然环境下,坚持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和玉珠峰等地区养护线路,一丝不苟地呵护着高原“天路”的每一寸钢轨。20XX年3月,于本蕃带领维护施工队伍冒雪前往青藏铁路布强格至唐古拉站区间巡查,发现一段路基出现塌陷。险情就是命令,他立刻组织实施抢修。经过近5个小时的路基夯实,线路顺利开通
9、。为保证列车安全通过,体力已严重透支的于本蕃毅然决定留守现场,严密监视整治路段状态,脸冻得又红又肿。他说:“我是党员,又是车间干部,多干点是应该的。”阿西阿呷也是一位坚守基层的铁路人。她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5633/5634次“小慢车”列车长。这列“小慢车”途经的彝族聚居地,是国家级贫困县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车上90%为彝族旅客。遇到彝族老乡运送土特产,阿西阿呷特意拍照发微信朋友圈,帮助老乡拓展销路,“这些土特产特别受同事和朋友的欢迎。常常老乡们还没下车,特产就在朋友圈订购一空。”阿西阿呷说。20多个冬去春来,在这列穿越大凉山腹地的“小慢车”上,阿西阿呷与彝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
10、感情。她说,能够终生为他们服务,是她最大的心愿。矢志不渝,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出彩孟照林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车务段董家口南站副站长。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为满足多地企业复工复产需求,他每天在线上组织港口、铁路物流园、货主开货源计划合编会,精准掌握客户运输需求和港口货源到达动态,为重点企业提供“船舶优先停靠、货物优先装车、列车优先发车”的快速物流服务。“董家口南站是铁路运输新的增长点,我会不断创新创效,担当作为,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目标贡献力量。”望着眼前繁忙的码头,孟照林说。亚库甫阿沙木都是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驻和田县扶贫干部,先后任达奎村和吉
11、格代艾日克村驻村第一书记。达奎村有500多户两千多口人,种植核桃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摸准了精准扶贫的这个脉,亚库甫阿沙木都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里讲授农业种植、林果业病虫害防治知识,还组织修建了3条重要防渗引水干渠,解决了185户贫困户1000亩核桃的节水灌溉问题,为全村耕地实现水利灌溉网络化奠定了基础。矢志为民,奋斗不息。千余个日夜的浓情躬耕,让这个铁路人变身的“庄稼汉”更加坚定地投身于精准扶贫事业。“我还想留在这里为大家做更多的事,用我的实际行动为村民服务。” 亚库甫阿沙木都说。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三题记:“我们努力,不是为了要感动谁,也不是要做给哪个人看,而是有能力跳出自己厌恶的圈子,并拥
12、有选择的权力。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爱因斯坦这里是被称为地球第三极;这里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5%;这里是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而那块镌刻着“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的石碑会像一只有力的大手,将你再次拉近眼前的真实。“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20XX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条世界上迄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不仅结束了西藏自治区没有铁路的历史,而且让外国学者“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的预言不攻自破。这一雄辩的事实,再一次让我们看到,在没有树,甚至没有人烟的,极
13、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除了跃动着一群群像藏羚羊一样灵动身姿的高原精灵外,更是充满了散发着生命的平和与喜悦的人的劳迹。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养路工,担负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冻土线路养护任务的于本蕃,就是其中一分子。奋战在“天路之巅”。在终日遑遑、年年如旧的日常中,把忍受变成了享受20XX年,纵跨巍巍昆仑山的“钢铁巨龙”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通车。当千军万马的建设者告别浩浩荡荡、足以彪炳千秋的历史舞台后,上百名“天路”的护卫者,又默默地拿起这支沉甸甸的接力棒,把热血青春和无悔人生交付给植根苍茫大地的两根铁轨。就在这一年的6月底,24岁的于本蕃带着初生牛犊不
14、怕虎的劲头,一脚踏进“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唐古拉,跟随师傅和工友们开始了青藏铁路线上冻土病害最多的125公里线路的验收、运营和维修工作。初来乍到,于本蕃和工友们住的是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日常吃水吃菜都是靠汽车运送,上个厕所还要提防熊、狼等动物的袭击。尽管如此,作为“铁二代”的于本蕃依然为能子承父业,并在世界铁路最高处工作而感到自豪。“第一次上线路,前后有50多天吧。记得临出发时,格尔木的树都已经泛绿了,唐古拉却与世隔绝般地下起了暴风雪,呼啸的冷风吹在身上如刀割一般生疼。”那一晚,于本蕃失眠了。次日出工时,于本蕃像所有初上高原的人一样,口唇青紫,心跳加速,走路带喘,种种不适迎面袭来。由于连续不断
15、的风吹雪,线路大面积结冰积雪,给行车安全带来极大隐患。“险情就是命令!”工友们个个抡锨挥铲,在没膝深的雪野里全力清雪。“小伙子,别吃太多了!”整夜没睡好觉,白天又干了一天的体力活,于本蕃饿得愈发心慌气短,索性在吃晚饭时盛了满满一大碗。就这,还被师傅当面说了一句。终于,在繁重的体力活和彻夜的难眠中,于本蕃想起了在青藏铁路柯柯段工作的父亲,想起了小时候跟着父亲在线路上检查的情形。“当时就非常好奇,只有两根铁轨架起的铁路竟然这么庞大,有开火车的,有调车的,有维修水电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一道工序都与下一道工序环环相扣。”巨大的反差开始让意气风发的于本蕃纠结起来:“这么艰苦的环境,这么枯燥的生活
16、,这么单调的工作,难道注定就要在这里度过一生吗?”“你连眼前的事都做不了,今后还能干啥?”时任唐古拉车间工长的师傅,也是被评为省级劳模的王建民的一句话,像一盆浇在炭火上的冰水,让于本蕃幡然醒悟。的确,比起丰满的理想,骨感的现实更多充满了无奈:一个人的选择从来就不广阔,从来就不自由。但人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真实却是尤为重要的。“别看我们使用的工具笨重,可我们干的却是精细活儿,作业时轨距误差不允许超过2毫米,轨面高低起伏不能超过3毫米。冻土的承载能力不强,列车驶过时会对冻土造成压迫,钢轨很容易变得不平整,会影响旅客乘车的舒适感。所以,我们不能有丝毫马虎大意。”经过风雨历练,仿佛脱胎换骨
17、一样地成长着扎根一线是养护线路的基础,精细检修更是确保铁路畅通的基石。常年与冻土打交道的于本蕃知道,因温差造成的冻土消融和膨胀,是线路安全运营的绊脚石,必须予以实时关注。于是,他养成了一个徒步检查测量的习惯,就是在每日的线路巡查中,每隔50米左右,就俯下身子目测检查一番,用脚踩一踩路基;每行走100多米,就逐个检查轨道上的连接螺栓。如果按照每日平均检查10公里计算,12年来,经他双脚测量过的冻土路基就达2.16万公里。“很多工作都还在摸索中,每一次病害也都不一样。我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时间总是不够用。”于本蕃说。有研究表明,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行走,相当于在平原负重20公斤。唐古
18、拉线路工区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遇上风雪交加的天气,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野外,整个人很快都会冻僵,养护作业如同雪上加霜,但线路检修工作不能因此耽搁一天。一次施工中,如何把一台重达150多公斤的螺栓机抬上近70度的坡道线路,让于本蕃和工友们着实犯了难。几经尝试,由前面3人在高处用绳子使劲拉,后面6人在底下合力扛,才算搞定了这个大家伙。工友们如释重负般的开怀大笑声,立时被唐古拉亘古的空旷所吞没。“铁路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我们的养护质量关系到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幸福。”平均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区风吹石头跑、雪打如刀割。为确保火车安全通行,于本蕃和工友们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这里,顶狂风战暴雪,排除冻土、大风
19、、塌方等危害铁路安全的险情,用血肉之躯铸成一根根看不见的“轨枕”,托起青藏铁路安全运行的奇迹。自20XX年开通运营以来,青藏铁路格拉段至今已安全运营13年。当列车平稳行驶在雪域天路上,旅客被窗外的壮丽风光所震撼时,也会被那一闪而过的铁路护工所吸引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穿着醒目的工作服,而是他们能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浮躁。时间向前飞驰。20XX年10月15日,第十九届世界青年大学生联欢节开幕式在俄罗斯索契奥林匹克公园举行。来自180多个国家约2万名青年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属于年轻人的节日。“这届活动的主题是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进行斗争。在活动现场,看到精英同行半个小时就能设计一条高铁出来,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收看 2020 铁路 先进事迹 观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6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