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临床使用.ppt
《抗生素临床使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生素临床使用.ppt(1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抗生素临床使用,抗生素在各领域的应用状况,应用范围 应用类型 有疑问应用 人类用(50)医院 20 20-50不需要 社区 80 农业用(50)治疗性 20 40-80高度怀疑 预防或促生长 80 除医疗外,农、林、牧、副(禽类)、渔业均在应用抗生素,有些是治疗,但绝大多数为预防应用,如防止细菌、病毒和昆虫的繁殖。少数有限的应用是有益的,但大量广泛的应用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BMJ报道,鲑鱼池塘内一英亩投放抗生素50-60kg;.我国出口阳澄湖大闸蟹曾因抗生素含量超标而遭退回。,含抗生素的肉类(鸡鸭鱼肉)被人体进食,进入肠内释放抗生素,使肠腔内的细菌,不断因抗生素的刺激产生耐药性。细菌通过互相
2、浸透,在不同菌种中传播耐药性。协和医院统计,对喹诺酮类,G-菌普遍耐药率达到60-70,肠杆菌属细菌的耐药不是抗生素“诱导”出来的结果,而是选择出来的结果敏感菌群在缺乏药物选择情况下发生自发性突变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后敏感菌株被消灭,突变菌株被选择耐药克隆株在原来敏感的菌群内生长在治疗过程中,耐药性逐渐出现新临床表现,G+G-菌差异,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原核细胞特有的“肽聚糖”,或称“粘肽”。G+、G-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有很大差异,唯肽聚糖为共同成分。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丰富,结构固密;G-菌细胞壁薄,肽聚糖含量少,结构疏松薄弱;革兰氏染色原理尚不完全清楚,但很多机制表明革兰氏染色反
3、应的决定因素在于细胞壁结构的差异。,G+菌特点,G+菌细胞壁含有大量磷壁酸,穿插在肽聚糖中,其抗原性很强,且可粘附在人和动物细胞表面,与细菌致病性有一定联系;此外,某些G+菌细胞壁表面还有一些特殊的表面蛋白,如A族链球菌的M蛋白,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蛋白等,均与细菌的抗原性或致病性有关。,G-菌特点,G-菌的肽聚糖层之外,存在特有的外膜。外膜是G-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整个外膜由液态脂质双层、脂蛋白、脂多糖组成。脂多糖即G-菌的内毒素。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少,且有外膜保护,故溶酶菌和青霉素对G-菌作用甚为微弱。,内毒素、外毒素的区别1,内毒素来源:G-菌存在部位:细胞壁,菌体裂解后释放化学成分
4、:脂多糖或与蛋白质结合的复合物,外毒素G+菌及某些G-菌由活菌直接分泌或细胞溶溃后释放高分子蛋白质,内毒素、外毒素的区别2,内毒素毒性作用:较弱,对实验动物致死作用量比外毒素大;各种细菌的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外毒素强,各种细菌外毒素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的毒害作用,可引起特殊临床表现,内毒素、外毒素的区别3,内毒素抗原性:弱,刺激机体对多糖成分产生抗体,但无中和作用;不能经甲醛处理形成类毒素。,外毒素强,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可脱毒成类毒素,仍有较强抗原性。,B内酰胺酶,肽糖层,细胞浆膜层,青霉素结合蛋白,革蓝阳性菌的结
5、构,革蓝阴性菌的结构,Porin通道,细胞壁,B内酰胺酶,肽糖层,细胞膜层,青霉素结合蛋白,Definitions of Sepsis,脓毒症,Bacteremia(fungemia)菌血症,Systemic inflammatoryresponse syndrome(SIRS)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epsis脓毒症,Severe sepsis严重脓毒症,Septic shock脓毒性休克,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Sepsis Syndrome,概 念,宿主对微生物感染的全身炎症反应Sepsis=感染+SIRSSeve
6、re sepsis=Sepsis+急性器官功能不全Septic shock=Severe sepsis+液体复苏难以纠正的低血压MODS超过一个器官的机能障碍诊断不需要阳性的血培养结果 1992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与危重病医学会,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症,T38C 或20/min 或PaCO290/minWBC12000/dl 或10%不成熟(band)(符合以上2项),Progression of disease,Mortality of disease state,Sepsis 治 疗 原 则,生 命 支 持液 体 复 苏(0.61L,6-10L)纠 酸血 管 升 压 药变 力 性 药 物抗 感
7、 染 治 疗,降阶梯治疗,起始适当的广谱抗生素进行“重锤猛击”根据临床疗效和微生物学结果再评价调整抗感染方案,如降级换用窄谱抗生素,降阶梯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新策略,第一阶段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止病情迅速恶化、器官功能障碍,挽救患者生命,避免细菌的耐药性,缩短住院天数,降阶梯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新策略,第二阶段注意降级换用相对窄谱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发生,并优化治疗成本效益比,降阶梯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新策略,初始抗生素治疗未能完全覆盖致病菌是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包括VAP的漏诊,未考虑到耐药致病菌,起始使用抗生素不当等。起始治疗方案应特别强调当地医院及所有医院微生物学资料及抗生素敏感性,尤其是常见
8、ICU致病菌的抗生素敏感性情况,降阶梯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新策略,在降阶梯治疗时究竟应当使用一种或多种抗生素治疗需由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降阶梯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新策略,VAP由耐药细菌引发的两个危险因素为:VAP之前机械通气的时间(7天)以及近期(15天)使用过抗生素,而导致VAP的主要是多 重耐药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MRSA,其中90%的致病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万古霉素的联合方案敏感,降阶梯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新策略,存在感染多重耐药危险因素时,应考虑起始治疗采用抗生素的联合应用,降阶梯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新策略,起始应用最广谱的抗生素以避免因细菌
9、耐药造成抗生素的反复调试,以及最大可能地保障抗感染的最佳疗效,降低病死率的同时应在治疗前留取病原学标本,获取病原学诊断和药敏结果,24-72小时内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从广谱抗生素降级换用窄谱抗生素从联合治疗过渡到单药治疗,以避免过重的经济负担以及减少耐药性的发生,优化成本效益比,起始适当治疗,一旦怀疑存在严重感染,立即开始应用广谱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治疗选择的抗生素要确保覆盖所有可能的致病菌不要保留广谱抗生素作为最后选择,Kollef MH et al.Chest 1999;115:462-474.,起始适当抗生素选择原则,参考当地中心的抗菌谱和关于起始适当治疗方案选择的大规模研究结果关注患者个体
10、特异性和近期抗生素治疗(包括门诊)对于耐药的影响在适当情况下选择联合治疗,Kollef MH.Drugs 2003;63;2157-2168.Kollef MH.Clin Infect Dis 2000;31(Suppl 4):S131-S138.,严重感染的危重病患者 起始的“不适当治疗”,假设?患者的病情允许有充分的时间先开始一种治疗方案,如有必要再进行治疗的升级。事实!早期不适当的抗感染治疗可以增加死亡率。,Kollef MH et al.Chest 1999;115:462-474.Ibrahim EH et al.Chest 2000;118:146-155.,起始不适当治疗的定义,
11、抗生素不能覆盖感染致病菌致病菌对抗生素耐药剂量不足(Sepsis ventilated)进一步考虑:需要联合用药,而未使用延迟治疗 Kollef MH et al.Chest 1999;115:462-474.Ibrahim EH et al.Chest 2000;118:146-155,经验性抗生素应用与疾病预后,Kollef等发现如果起始治疗不当,再换用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并不能提高生存率在经验性治疗开始时即选用广谱抗生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Antonelli M提出(J Chemother 2001)针对危重病患者,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应该根据患者临床综合情况和疾病严重程度可能发生的脓毒血症
12、和肺部感染等严重感染对患者预后影响,抗感染治疗原则,经验性治疗:根据最可能感染病原菌指 导下治疗确定性治疗:在有明确的感染病原菌指 导下治疗,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应遵循3R原则,Right patientRight timeRight antibiotic,Right Patient,疾病严重程度和影响预后的宿主因素(基础疾病、依从性、年龄、影响药物选择的合并症、肝肾功能、免疫性疾病、孕妇),Right Time,何时开始抗菌治疗(初始经验性治疗)何时或何种情况下调整治疗用药或方案何时结束抗菌治疗(疗程),Right Antibiotic,参考依据:可能的病原体(流行、临床、实验室)本地区的耐药情
13、况药理(抗菌谱、MIC、PK/PD、穿透力、不良反应、耐药影响)先前抗生素应用,新指南贯穿降阶梯治疗理念,尽早开始抗生素治疗:确定Severe sepsis并已留取血培养1小时内起始一种或以上抗感染药物能够覆盖所有可能的致病菌(细菌或真菌)假定病灶组织的有效穿透性区域和医院病原菌药敏特征,新指南贯穿降阶梯治疗理念,4872小时根据临床反应微生物数据再次评估是否改用窄谱抗生素:阻止耐药产生、降低毒性、减少花费常规抗炎治疗710天,但取决于临床反应一旦确定临床状况由非感染原因导致,立即停用抗生素,刘正印 2003-1-8,40,抗生素的作用机制,1.阻断细胞壁的合成 3.损伤细胞浆膜影响通透性 如
14、B内酰胺类、万古、如多粘菌素、两性霉素和制 杆菌肽 霉菌素 5.阻断RNA 2.阻断核糖体蛋白合成DNA的合成 4.影响叶酸代谢 如氨基糖苷类、四环喹诺酮类、利福平 如磺胺类、异菸肼、素、红霉素和氯霉素 阿糖腺苷、新生霉素 乙胺丁醇 甲硝唑,1.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粘肽,由短肽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结构。革兰阳性菌的粘肽层厚而致密,革兰阴性菌的粘肽层薄而疏松。许多抗生素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粘肽的生物合成,从而破坏细胞壁的合成,磷霉素、万古霉素作用于细胞壁粘肽合成的早期,而内酰胺类主要作用于细胞壁粘肽层的晚期,使细菌无法合成细胞壁。,2.影响菌体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核糖体蛋白合成的抗
15、生素有氨基糖甙类、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等。四环素作用于30S亚基,氯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作用于50S亚基,氨基糖甙类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3.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作用于细菌细胞膜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多烯类和咪唑类。多粘菌素与膜内磷脂结合,使细胞膜裂开,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和细菌死亡。多烯类主要与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咪唑类抑制真菌细胞膜中固醇类的生物合成而影响细胞膜的完整性。,4.影响叶酸的代谢,磺胺类、乙胺丁醇、异烟肼等影响叶酸的代谢。如SMZ/TMP阻断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使细菌叶酸合成受阻,细菌不能获得嘌呤以合成核酸。,5.影
16、响核酸代谢,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于DNA螺旋酶,干扰DNA复制。氟胞嘧啶、利福平、呋喃妥因阻抑DNA和RNA合成,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动力学(PD)是临床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体外药效学参数-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为指导在PK/PD研究中,依据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与血药浓度或作用时间的相关性分为三类:浓度依赖、时间依赖和时间依赖且抗菌作用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包括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等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大提高最大药物浓度(cMax)增强临床疗效,但不能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对治疗窗比较窄的氨基糖甙类药
17、物尤应注意,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内酰胺酶类,林可霉素类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触时间相关,与峰浓度关系小主要评价参数:大于最低抑菌浓度时间(TMIC)和大于最低抑菌浓度药一时曲线下面积(AUCMIC),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提高抗菌效能:血浆半衰期短的抗菌药可小剂量多次给药制成长效缓释剂型,使抗菌药物较长时间内不断的释放入血药物联合应用,时间依赖性且抗菌作用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时间依赖性,但PAE较长,因此给药间隔适当延长,也可通过增加给药剂量来提高PK/PD评价指标:Auco-24(药时曲线下面积)/MIC,时间依赖性且抗菌作用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属于时间依赖性,但各
18、药物在体内情况及药效学特征差异大,酮内酯类药物Felithromycin和ABT-773呈浓度依赖性,克拉霉素和阿齐霉素呈时间依赖性,时间依赖性且抗菌作用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在组织和细胞内浓度常较同期血药浓度高,阿齐霉素可积蓄于巨噬细胞并从细胞缓慢外排,在白细胞浓度较高的感染部位可激发药物释放系统,作用持久,药物的组织通透性,化脑:青霉素、罗氏芬、西力欣易穿透血脑屏障肺、泌尿系感染:选用药物浓度高,膜通透性强,组织水平高的抗生素。如头孢类、喹诺酮类,膈上感染革兰阳性菌多见-青霉素类抗生素,膈下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多见-氧哌嗪青霉素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下消化道、妇科、口腔易有厌氧菌感染
19、可加用甲硝唑肝胆道感染用头孢三代,细菌、抗生素、有机体的关系,机体,抗生素,病原微生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防御、免疫,细菌、抗生素、有机体的关系,-内酰胺类,青霉素类作用于革兰阳性球菌和阴性球菌的青霉素(青霉素G,青霉素V)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抗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替卡西林,哌拉西林)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青霉素(美西林,匹美西林,替莫西林),青霉素类青霉素G:主要针对G菌,少数G菌亦有效,对消化链球菌和消化球菌亦有效苯唑(甲氧)青霉素:主要对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近年来已有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金葡萄称之谓耐甲氧西林的
20、金葡菌,只有万古霉素对之敏感。氨苄青霉素:对G和G菌均有效,因国内生产工艺问题,易出现皮疹和药物热,目前临床应用较少。氧哌嗪(哌拉)青霉素:对绿脓杆菌和厌氧菌有效,但对产酶的葡萄球菌无效替卡西林:主要对G菌有效,对假单胞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头孢类抗生素,1.特点具有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等特点。,头孢一代,头孢二代,头孢三代,G+球菌 部分G-菌 部分厌氧菌 有肾毒性,G+菌一代G-菌一代对酶的稳定性增强肾毒性很弱或无,G+菌相当或较弱G-菌前两代对酶高度稳定无肾毒性,头孢菌素类 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作用于G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21、、A群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D群链球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G杆菌和球菌如: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作用强;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流感杆菌、奈瑟菌属有中等作用。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消化球菌和梭状芽胞杆菌均敏感。,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相当于或略逊于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作用明显比第一代头孢菌素强,而逊于第三代头孢菌素。脆弱类杆菌、绿脓杆菌和不动杆菌耐药。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第一代头孢菌素强,肾脏毒性较轻或无肾脏毒性,仅头孢呋辛能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为血浓度的10)。,三代头孢菌素的特性,头孢噻肟:对肠科杆菌强,对铜绿假单胞弱头孢他啶:铜绿假单胞、沙霉菌属最强头孢三嗪:
22、介于上二者之间,但透过血脑屏障属头孢三代之首,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胆道系统感染,肾功能不全使用也安全头孢哌酮:70%经胆道排泄,用于胆道感染、肾功能不全头孢曲松:双通道肝肾排泄,肾功能不全适用,四代头孢菌素,在第3代母核C-3位引入C-3季胺取代基形成特点:针对染色体介导的-内酰胺酶特别是AmpC基因介导的酶,提高药物耐药水平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兰与3代比,对G+和G-作用平衡,对金葡、铜绿假单胞有好抗菌作用,特别是AmpC酶细菌,-内酰胺酶与-内酰胺酶抑制剂,-内酰胺酶抑制剂能保护与其组合的-内酰胺抗生素,使其不被-内酰胺酶水解,继续发挥抗菌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克拉维
23、酸、舒巴坦、他唑巴坦3种,其本身也属非典型-内酰胺类抗生素,但单独使用只有很弱的杀菌作用,主要应用价值在于保护与其组合的药物不被-内酰胺酶水解。他唑巴坦抑酶的强度与广度比克拉维酸和舒巴坦稍好,对染色体介导的酶也有较弱的作用 舒巴坦对不动杆菌有效。,临床常用的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5:12:1)、氨苄西林+舒巴坦(2:1),主要针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卡他莫拉氏菌、金葡菌、肠杆菌科细菌、厌氧菌等;替卡西林+克拉维酸(30:115:1)、美洛西林+舒巴坦(4:1)、派拉西林+他唑巴坦(16:18:1)、头孢哌酮+舒巴坦(2:11:1),主要针对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今后,这种组合
24、剂的种类会越来越多,但并非任意两种药物,其药代动力学如半衰期、组织分布、排泄途径等应很相近,尽量一致;药物组合后不增加毒性且能起到协同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内酰胺酶抑制剂弱点-内酰胺酶抑制剂+广谱-内酰胺类抗生素 保护后者不受酶的破坏,但染色体介导的-内酰胺酶(ampC酶),当它持续高产时,至今无一酶抑制剂可对付;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无一例外。在临床3050的肠杆菌属、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属此类。,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 对几乎所有的内酰胺酶十分稳定,与细菌的大多数PBP,特别是PBP2有较强的结合力,对革兰阴性菌的外膜有良好穿透性。抗菌谱特别广,抗菌活力特别强,具有快速杀菌作用。在阳性
25、菌中,耐氨苄西林的屎肠球菌对亚胺培南耐药,MRSA的敏感性差。在阴性菌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先天耐药。对厌氧菌的活性是内酰胺类抗菌素中最强者,对所有厌氧菌的抗菌活性等于或超过甲硝唑,优于克林霉素。美洛培南(美平)抗菌作用与亚胺培南相似,不被脱氢肽酶水解,不需要加入酶抑制剂,与伊米培南相比,其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稍好,对革兰阳性菌的活性则相似或稍弱。能够穿透血脑屏障,对颅脑(化脑、脑脓肿等)感染 有效,无引起惊厥癫痫等不良反应。,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极罕见肠杆菌发生耐药性选择的危险性小接种反应极小临床疗效好安全性和耐受性很好,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用药剂量,泰能 0.5 Q6H 美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生素 临床 使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6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