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主要性状的遗传特性.ppt
《家畜主要性状的遗传特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畜主要性状的遗传特性.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家畜主要性状的遗传特性,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s)-由单基因或简单的几对基因的互作影响的遗传性状,其变异是不连续的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s)-变异是连续的,从最小到最大的范围内连续变动,质量性状例子 鸡的冠形:玫瑰冠、胡桃冠、单冠、豆冠;猪的毛色:白色、黑色、红色、蓝色(斑点)、花色 羽速:快羽、慢羽 羽毛形状:丝羽、片羽,数量性状例子,畜禽的大多数经济性状都是数量性状,因此研究数量性状的表现、遗传及其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动物:体重、产仔(卵)数、日增重、肉质等,研究数量性状的方法的特点,必须进行度量必须应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研
2、究数量性状以群体为对象才有意义,阈性状 在众多的生物性状中,还有一类特殊的性状,不完全等同于数量性状或质量性状,它们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或经济价值,其表现呈非连续型变异,与质量性状类似,但是又不服从孟德尔遗传规律。一般认为这类性状具有一个潜在的连续型变量分布,其遗传基础是多基因控制的,与数量性状类似。通常称这类性状为阈性状(threshold trait)。,举 例 例如,家畜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表现为发病或健康两个状态,单胎品种的产仔数表现单胎、双胎和稀有的多胎等。对于状态过多的性状,是不宜作为阈性状来处理的。例如,鸡的产蛋数、猪的窝产仔数等。这一方面是由于状态过多的阈性状分析太复杂;另一主要
3、原因就是状态过多的表型分布可近似地作为连续分布来处理。,质量、数量及阈性状的比较,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1.多基因假说(Multiple Factor Hypothesis),Nilson-Ehle,H.(1909)根据小麦粒色遗传提出:数量性状受许多彼此独立的基因共同控制,每个基因对性状表现的效果较微,但各对基因遗传方式仍然服从孟德尔遗传规律;同时还认为:(1)各基因的效应相等(2)各个等位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无显性,或表现为增效和减效作用(3)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的,微效多基因与主效基因,微效多基因(polygenes)或微效基因(minor gene):控制数量性状遗传的一系列效应微小的基
4、因;由于效应微小,难以根据表型将微效基因间区别开来;近年来,借助分子标记作图技术已经可以将控制数量性状的各个基因位点标记在分子标记连锁图上,并研究其基因的效应。主效基因/主基因(major gene):控制质量性状或数量性状遗传的一对或少数几对效应明显的基因;可以根据表型区分类别,并进行基因型推断。,超亲遗传,超亲遗传现象:杂交时,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可能超出双亲表型的范围。(eg.杂种优势),P 140千克 80千克F1 130千克F2 140千克或80千克,超亲遗传现象的解释(A=200g;a=100g),P A1A1A2A2a3a3 a1a1a2a2A3A3(1000)(800)F1 A1
5、a1A2a2A3a3(900)F2 A1A1A2A2A3A3 or a1a1a2a2a3a3(1200)(600),数量性状遗传机制的发展,传统观点:基于多基因假说认为数量性状均受微效、等效的微效基因控制。采用分子标记对基因效应的研究发现,数量性状:可能是受微效基因控制;也可能受少数几对主效基因控制,加上环境作用而表现连续变异;有时由少数主基因控制,但另外存在一些微效基因(修饰基因,modifying gene)的修饰作用。微效基因的效应:微效基因的效应值(对性状的影响)也不尽相等,数量性状表型值的剖分,表型值的效应分解:性状表现由遗传因素决定、并受环境影响,可得:表型值=基因型值+环境偏差
6、P=G+E.P 为个体表现型值(phenotypic value)(也即性状观察值);G 为个体基因型(效应)值(genetic value),也称遗传效应值;E 为环境效应值(environment value),当无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时,E=e为随机误差(random error)符合正态分布N(0,2)。,表型方差分量(variance component),表型方差分量根据性状效应值分解可得:VP=VG+VE 此时基因型与环境间无互作效应,其中:VP 为群体表型方差(phenotypic variance)(由性状资料计算);VG 为群体基因型差异所引起的变异方差,称为遗传方差(gene
7、tic variance),也称为基因型方差;VE 为环境因素所引起的变异方差,称为环境方差(environ-ment variance);无互作时为机误方差(Ve,error variance).,遗传效应分解,对于多基因控制数量性状,分离群体中个体间基因型差异及其所引起的遗传效应可分为三类:加性效应(A,additive effect):由基因间(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间)累加效应所导致的个体间遗传效应差异;显性效应(D,dominance effect):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导致的个体间遗传效应差异;上位性效应(I,epitasis effect):非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个体间遗传效应
8、差异。因此有:G=A+D+I;P=A+D+I+E.表型值 P=育种值 A+剩余值 E 其中,D 与 I 不具有可加性,合称为非加性效应。,遗传方差分解,由于群体遗传变异有三种类型,其遗传方差也可进而分解为三种方差分量:加性方差(VA):个体间加性效应差异导致的群体变异方差;显性方差(VD):个体间显性效应差异导致的群体变异方差;上位性方差(VI):上位性效应差异导致的群体变异方差。因此有:VG=VA+VD+VI;VP=VA+VD+VI+VE.此时,VD+VI 为非加性方差。,几组概念对照表,经济性状分类(猪),繁殖性状主要:总产仔数、断奶时仔猪数、断奶窝重次要:初生活仔数、初生窝重、泌乳力、断
9、奶个体重生长肥育性状达到经济成熟时的日龄ADG饲料利用率活体背膘厚,经济性状分类(猪),胴体性状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背膘厚、眼肌面积、内脂率、腿臀比率、瘦肉率、肥肉率肉质性状肌肉颜色、系水力、pH值、肌内脂肪、营养物质的含量、卫生状况等,猪育种者猪生产者屠宰者肉类加工者批发商/销售商零售商消费者,猪肉市场链,加工因子 系水力、坚实性、烹调损失、肉量、pH值、肌肉糖原含量、导电性,感觉因子 肉色、形状、味道、口感、大理石纹、嫩度、多汁性,营养因子 蛋白质及其组成、脂肪及其组成、维生素、矿物质、消化性,卫生因子 微生物、贮藏环境、残留和污染,肉质的定义,猪肉品质是指鲜肉中物理和化学特性的综合
10、体现,包括肉中各类物质的含量、与人类有关的一些性状、安全性、营养性和人们的口感等(Sellier,1998)。,肉质性状的遗传力,猪的主要毛色类型:野猪色、全黑、全红、全白、多米 诺(Domino)黑斑及达尔马提亚(Dalmatian)花斑,黑或红花斑、黑色带白点。,猪的毛色至少受7个基因位点控制,4、毛色,外貌特征的遗传,毛色野生型 Olliver和Sellier(1982)对野生型的描述:野生型毛色,与啮齿动物的刺鼠相似,以在黑色背部毛发上有一黄色亚端部带纹为特征,而且不同身体部位的颜色深度不一样。野猪的特性在于初生时仔猪出现纵向条纹,这种条纹在日后逐渐消失。,外貌特性,毛色全黑 英国大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畜 主要 性状 遗传 特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59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