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2疾病的分布.ppt
《实习2疾病的分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习2疾病的分布.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实习2 疾病的分布,目的 学会认识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形式及其特点。掌握疾病按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的流行病学描述方法。,疾病的分布指某病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群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表现形式。将不同地区、人群、时间的发病水平互相比较,结合对自然和社会因素的调查,往往能够得到与病因假设和流行因素有关的资料。疾病分布是描述流行病学的基本内容,也是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的起始点。疾病的分布是一个经常变化的动态过程,它可受到病因、环境及人群特征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每种疾病都有其各自特异的有一定规律的分布特征。,研究疾病分布有什么意义呢?,大家自由讨论,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1、它是研究疾病的流
2、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因为疾病的分布特征受病因所左右,所以它可为富有成效的研究提供病因、问题或假设的线索。2、通过对疾病分布的描述,可帮助我们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是临床诊断很有价值的一个重要信息。3、对疾病分布规律和决定因素的分析有助于为合理地制订疾病的防制、保健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单元1疾病三间分布描述一、疾病的时间分布,疾病时间分布包括哪些方面?,疾病时间分布包括,短期波动:短期波动是以日、周、月计数的短期观察数据的汇总。短期波动的含义与爆发相近,只是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短期波动或爆发系因人群中大多数人在短时间内接触或暴露同一致病因素
3、所致。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季节性(seasonal variation)。季节性升高是很重要的流行病学特征,在流行季节病人数可占全年的绝大部分。很多传染病表现的季节性特点包括哪些?(1.严格的季节性;2.季节性升高)周期性:周期性是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通常每隔1、2年或几年后发生一次流行。有些传染病由于有效预防措施的存在,这种周期性的规律也发生了改变,如我国麻疹疫苗引进普及应用前,城市中每隔一年麻疹流行一次,1965年对易感者进行普种疫苗后,其发病率降低,周期性流行规律也不复存在。长期趋势:长期趋势是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
4、乃至数十年的观察;在这个长时间内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如有些疾病可表现出有经过几年或几十年的持续发病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化不仅在传染病中可观察到,在非传染病中也同样可观察到。,长期趋势,看表2-1和图2-1讨论猩红热病死率和麻疹发病率下降的原因 有关;病原体的优势型别及其致病力变异有关;诊断水平医疗水平提高有关系,猩红热病死率下降的原因,与青霉素推广使用有关;病原体与机体相互关系变化有关;病原体的优势型别及其致病力变异有关;诊断水平医疗水平提高有关系,麻疹发病率下降的原因,易感人群中进行了疫苗接种,增强了免疫力,打破了麻疹流行的周期性,病死率
5、的意义: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讨论对两组资料的看法;,对食管癌,林县和上海病因对人体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增强、减弱或持续不变?,对其他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的看法?并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趋势的可能原因。,看图2-2和2-3,(二)季节性,讨论意大利和阿根廷两国脊髓灰质炎季节性不同的原因;,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的季节性高峰不同的原因。,看图2-6讨论解释季节性原因时,应该考虑的问题,该病67-70年均有季节性升高,痢疾也在7月份季节性升高,疾病季节性升高原因非常复杂,提示非传染性疾病也会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饮食、风俗习惯等影响而表现出季节性。,(三)其他,看表2-2、表2-3,
6、分析工伤时间与操作工人的日常行为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对预防事故有什么意义?,从工伤事故发生的工作日期看,周一和周六要多于其他工作日;从工伤事故发生的时段看,工作最初一小时后和最后一小时要多于其他时段。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周一和周六,工作最初一小时和最后一小时,都是工作注意力相对分散的时间,因此通过安全教育影响工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将有助于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二、疾病的地区分布,一般来说,影响疾病地区分布的不同主要从哪几方面原因来考虑,大家自由讨论。,(1)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形及环境条件。如平原、山区、荒漠、林区、沼泽地、海拔高度、水源、土壤中微量元素等。(2)气象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
7、、降雨量等。(3)当地人群的特殊风俗习惯及其遗传特征。(4)人群组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如政治活动、交通条件及文化水平等。,疾病地区分布包括哪几个方面?,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国内各地区的分布。疾病的城乡分布疾病的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讨论各国之间冠心病死亡率的差别可能原因是什么?可能的偏倚是什么?,各国冠心病死亡率存在差别的可能原因有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分析时应注意各国收集资料的完整性不同可能造成的偏倚。各国诊断水平不同也可能产生偏倚。,讨论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与环境中碘含量是否有关?,从资料可以看出,在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该病的发生与当地环境中的碘含量有关
8、。(相关资料,海洋是地球上碘的重要蓄积场所,来自海洋的碘蒸汽和微量碘尘与空气混合后,流向地区各地区时,引起分子量叫空气的平均分子量29大,所以距海洋远或被高山隔绝的地区,空气中含碘量也较少,此外,一地区的环境含碘量还与地势变化和被水冲刷,淋失有关。),看表2-8,讨论脊髓灰质炎城乡发病率差别的原因,服用疫苗前后为什么情况颠倒过来?,服用疫苗前,脊髓灰质炎在城市的发病率高于农村,这是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大,易感者相对集中,有利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在一感人群中传播;服用疫苗后,脊髓灰质炎在城乡均为散发,但农村的发病率高于城市,这是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而农村居民的卫生条件较差;同时农村居
9、民居住分散,易出现免疫空白点;另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较差,冷链不连续造成疫苗失效,或宣传工作未做好,导致部分人员不服疫苗或用热水送服等都是可能的原因。,三、疾病的人群间分布,年龄 1、看表2-9讨论,8个月龄时是麻疹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的低谷,这一分布特点是由哪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方面,婴儿由母体获得的抗体在出生后即逐渐下降,另一方面,6个月龄后婴儿麻疹发病率逐渐上升,使感染者血清中出现相应抗体。,2、看图2-7讨论该地区1957年和1960年流感发病率的变迁?,2、看图2-7讨论该地区1957年和1960年流感发病率的变迁?,该地区1957年和1960年亚洲流感发病年龄别高峰的变迁与不同年
10、龄组当时的易感状态有关。,3、看图2-9讨论当地丝虫病的防治工作成绩如何?人对丝虫病有自然免疫力吗?,3、看图2-9讨论当地丝虫病的防治工作成绩如何?人对丝虫病有自然免疫力吗?,人对丝虫病无自然免疫力。当地丝虫病防治工作不理想,以班氏丝虫为例,当流行区人群微丝蚴感染率低至1.7%以下时方可阻断其传播。,4、看表2-10,试述病死率的意义。上述资料对麻疹的防治策略有什么意义?,4、看表2-10,试述病死率的意义。上述资料对麻疹的防治策略有什么意义?,病死率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诊疗水平。上述资料显示,麻疹在婴儿和老年人中的死亡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应对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疫苗,同时不能忽略老年
11、人因抗体效价下降而感染麻疹的可能性,应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二)性别,中国人红绿色盲发生率男性为7.0%,女性为0.5%,血友病的发生率男女差别更大,男性为1.0%,女性为1/千万。讨论,色盲、血友病男女发生率差别的原因?,红绿色盲和血友病是X连锁隐性遗传病,由于女性体细胞有两条x染色体,当隐性致病基因在杂合状态(XAXa)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或遗传病不显示出来,这样的女性为表型正常的致病基因携带者。只有当两条X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都是隐性致病基因纯合子(XaXa)时才表现出来。在男性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Y染色体上缺少同源阶段,所以只要X染色体上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XaY)就发病,因此
12、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发病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三)职业,(四)种族,乙型肝炎患病率在白种人为8.4%,非白种人为28.6%.讨论:造成乙型肝炎患病率种族差别的是环境因素或是遗传因素?,(四)种族,乙型肝炎患病率在白种人为8.4%,非白种人为28.6%.讨论:造成乙型肝炎患病率种族差别的是环境因素或是遗传因素?总结:所给资料不足以判断该差别是由哪种因素造成。,(五)其他,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特殊生活习惯等都可能与疾病分布有关。1、看表2-12,能发现什么问题?2、看表2-13,又能发现什么问题?,这两个表说明经济状况和特殊生活习惯可能与疾病分布有关。,这两个表说明经济状况和特殊生活习惯可能与疾病
13、分布有关。,这两个表说明经济状况和特殊生活习惯可能与疾病分布有关。,这两个表说明经济状况和特殊生活习惯 可能与疾病分布有关。,单元2 疾病三间分布综合分析,目的:1、学习疾病按时间、地点及人群分布流行病学描述方法。2、学会认识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形式及其特点,掌握对大量资料的整理及分析方法。,课题1为了摸清某省各市、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及其死因和有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卫生规划和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研究预防对策提供完整、准确的科学依据,作者于1990年11月至1991年6月,对全省198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14,试进行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死亡率的分析,城乡
14、和地貌死亡率的分析。,总结:1、性别年龄构成:各年龄组男性死亡率稍高于女性,全省五岁以下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9%,1-4岁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0.6%,婴儿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12%,新生儿男性死亡率较女性高26%。对于同性别儿童,以1-4岁组死亡率最低,5岁以下组死亡率最高。2、城乡差异:农村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城市的2.7倍,1-4岁儿童死亡率是城市的5.1倍,婴儿死亡率是城市的2.5倍,新生儿死亡率是城市的1.9倍。3、地貌诧异:除了1-4岁组不同地貌的儿童死亡率差别不大,其余各组山区儿童死亡率均高于丘陵和平原地区。,课题二为研究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规律,寻找防治措施,对上海市卢湾区1951-
15、1989年40年来的居民脑血管疾病的死亡情况进行分析。资料来源于上海市卢湾区病伤死亡报告卡,大部分死亡报告卡由死者死前治疗单位的医生填写,部分由死者所在地得卫生员填写。填写不全或有误者由区防疫站生命统计科医生向死者家属或治疗单位调查核实与补充。计算标准化率所用标准人口构成为1981年人口普查资料。结果见表2-1519。,1、看表2-15,可以发现,上海市卢湾区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951-1960死因占第五位,到1961-1970、1971-1980、1981-1989期间占第二位或第三位。再看表2-16,可以看出,1974-1989年死于脑血管病占循环系统死因的60.77%。由此可知脑血管死
16、亡已成为威胁城市居民生命的主要死因之一,加强对该病的防治已成为当务之急。卢湾区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从1951-1955年的70.46/10万上升至1986-1989年146.71/10万。卢湾区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从1951-1955年197.75/10万下降至1986-1989年122.92/10万。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对比表明,卢湾区脑血管病死亡水平在下降,粗死亡率的上升趋势是由于老年人口构成上升所致。由于计算标化率所用的标准人口构成是1981年人口普查时的卢湾区人口构成,故50年代的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相差较大,而80年代相差较小。卢湾区居民的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呈下
17、降趋势,但在60年代出现一个高峰,这个高峰提示,紧张的社会因素是脑血管病死亡的诱发因素,可见社会的安定是降低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基础条件。卢湾区脑血管病死亡率在近40年间增加了1.87倍,60岁以上人群死亡率急增,特别在80岁年龄组死亡率非常高。80岁年龄组脑血管病死亡率在60年代后上升尤为明显,因此对60岁以上高龄者,特别80岁以上老人应加强脑血管疾病的防治。,2、年龄别死亡率 39年来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岁年龄增长呈指数曲线上升(表2-17)。3、性别死亡率 39年来该区男女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表2-18)。1951-1955年脑血管病死亡率男女性比为1.36:1,1986-1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习 疾病 分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57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