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固相组成.ppt
《土壤的固相组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的固相组成.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节 土壤的固相组成,土壤的骨架,土壤的肌肉,土壤血液,一、土壤矿物质 概念:土壤矿物质亦即矿质土粒,是由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形成的。,(一)土壤的矿物组成。1、原生矿物:指那些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构,而遗留在土壤中的原始成岩矿物。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如石英、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白云石、赤铁矿、褐铁矿等。,石英,正长石,褐铁矿,钾素主要来源,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经分解破坏后再次形成的矿物。,次生矿物,层状铝硅酸盐类,如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铁、铝、硅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类,如针铁矿、水铝矿
2、等。,次生矿物的特点:颗粒细小,具有胶体特性,是土壤中的黏粒的主要组成成分。,(二)土壤矿质土粒1.矿质土粒的分级 概念:根据粒径大小及性质差异,将大小、成分和性质基本相近的矿质土粒划分为一组,叫做粒级。相同粒级土粒的成分和性质基本一致,粒级间则有明显的差异。一般把土粒划分为砂粒、粉粒、黏粒三个基本粒级,粒径在1mm以上的,称作石砾或石块。卡庆斯基制以0.01mm为界限,把土粒分为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黏粒。,2.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土壤矿质土粒来源与土壤母质,其化学成分复杂,几乎包括了地壳中所有的元素。主要有氧、硅、铝、铁、钙、镁、钠、钾、钛、磷、硫以及微量元素锰、锌、硼、钼等。这些元素中,以氧
3、、硅、铝和铁四种元素含量最多。对植物生长来说,矿质土粒中含有作物所需的除氮以外的各种矿质营养元素。,不同粒级矿质土粒的矿物组成及化学组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土粒愈粗石英含量越多,其化学成分主要是SiO2,因此所含植物所需的养分越少;土粒愈细,则石英、长石含量逐渐减少,云母、角闪石增多。SiO2逐渐减少,Fe、Al、Ca、Mg、P和K等氧化物明显增多。因此,土粒愈细,所含养分也越多。,3.各粒级土粒的性质。(1)石砾:就是母岩碎屑,对植物生长不利(2)砂砾:石英颗粒,通气透水性好,保水保肥性能差。(3)黏粒。颗粒微细,以次生矿物为主。粒间空隙小,通透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强,养分丰富,粘结性,粘着
4、性、可塑性强,湿胀干缩现象明显。(4)粉粒。通透性较差,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小,胀缩性微弱,保水保肥力稍强。,(三)土壤质地概念:反映土壤中各粒级土粒所占比例和土壤性质的名称,叫做土壤质地。分类:我国多采用卡庆斯基质地分类标准,将土壤分为砂质土、壤质土、黏质土三类。意义:土壤质地决定土壤透水性、保水性、供肥性、通气性、导热性、耕性等各项性能。,4、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和改良(1)不同质地土壤的合理利用 砂土出苗好,土质松,易耕作,但是比较贫瘠,应种植耐旱、耐贫瘠的作物。黏土主要考虑后期养分供应多,可安排种植需肥多或生长期长的作物,小麦、水稻等。壤土适合种植作物范围较广。,(2)土壤质地的改良A
5、、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可以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的黏结性和耕性。B、客土法。采用砂土掺泥或黏土掺砂的方法,改良质地,改善耕性,提高土壤肥力。C、引洪漫淤、引洪漫砂法。D、“翻砂压淤”“翻淤压砂”。对于砂土层下不深处有粘土层,黏土层下不深处有砂土层的土壤,可利用深耕翻的方法,将上下层的砂土和黏土充分混合,不仅改良耕层质地,还能改善土体构造。,土壤动物,土壤动物,二、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一)土壤生物概念:一般指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1、土壤动物。常见的土壤动物有蚯蚓、蚂蚁、线虫和原生生物,它们大多以死的或者正在腐烂分解的植物残体为食料。它们可以分解有机质,促进土壤的通气透
6、水,还可以增加有机物。,线虫,原生生物,2、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的生物体,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土壤细菌,土壤真菌,放线菌,地衣,藻类,原生动物,几个概念,原核生物:是指没有成型细胞核(即没有核膜)的生物-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真核生物:是指有成型细胞核(即有核膜)的生物-真菌、地衣和藻类。原生生物:是指单细胞的真核生物(注意是真核生物)。,土壤微生物种类很多,按照形态分为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放线菌:属于细菌的一种,由菌落呈现放线状而得名。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地衣:是真菌和光合生物之间稳定而又互利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壤 组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5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