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第一章.ppt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学第一章.ppt(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1.1.1 土地科学概念,2,第一章 绪论(续),土 地 资 源 学,1.1 土地科学进展与展望,1.1.2 土地科学的属性与研究内容,土地科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的相互联系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土地功能与作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用途转化的机理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法律、土地行政等内容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土地关系。,属性,研究内容,3,土 地 资 源 学,1.1 土地科学进展与展望(续),1.1.3 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大多数人把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分为二级,土地资源学为二级学科。,另外,朱德举认为土地科学为三级分类体系
2、。,4,1.1 土地科学进展与展望(续),土 地 资 源 学,1.1.4 土地科学的发展,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国外土地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土地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LAND,5,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1、早期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6,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2、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1)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吸收前苏联的一些研究成果,发展了土地类型学,从土地类型的角度对我国各自然分区的内部特征进行剖析,并且在1959年完成全国自然区划。,土 地 资 源 学,7,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2、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的三个阶段,(2)第二阶段,土 地 资 源 学,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
3、期,吸收了欧、美、澳等国的思想,完成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和1:100万土地类型图等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城市土地、林地、天然草地等的评价分析,土地综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形成。,8,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2、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的三个阶段,(3)第三阶段,土 地 资 源 学,80年代中期至今,土地研究结合国土整治与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开发区建设、土地使用制度研究、城市规划等实际工作进行。,9,3、我国土地科学的近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土地分类与土地评价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1)土地评价研究;(2)土地资源调查研究;(3)土
4、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4)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研究;(5)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研究;(7)土地规划研究;(8)土地资产评估研究;(9)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10)土地管理研究(特别是在土地产权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土 地 资 源 学,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10,国外土地科学的发展,土 地 资 源 学,一、前苏联,11,国外土地科学的发展,土 地 资 源 学,二、德国,12,国外土地科学的发展,土 地 资 源 学,三、英国,13,国外土地科学的发展,土 地 资 源 学,四、澳大利亚,14,国外土地科学的发展,土 地 资 源 学,五、加拿大,15
5、,国内外土地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土 地 资 源 学,综上所述,可将国内外土地科学的发展综合分为三个阶段:,16,国内外土地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土 地 资 源 学,(2)第二阶段,17,国内外土地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土 地 资 源 学,(3)第三阶段,18,概括与总结,土 地 资 源 学,土地科学是关于土地知识的学科体系,是以土地为研究客体的一系列相关学科的集合体,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交叉学科。依据研究内容划分为四个分支学科,即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学和土地管理学。,19,概括与总结,土 地 资 源 学,各分支学科间相互关系,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
6、,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20,1.1 土地科学进展与展望(续),土 地 资 源 学,1.1.5 土地科学展望,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研究土地利用规模研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完善土地资源的研究手段,21,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研究土地利用规模研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完善土地资源的研究手段,土 地 资 源 学,1.1 土地科学进展与展
7、望(续),1.1.5 土地科学展望,22,23,24,25,1.2.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一、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1)土地(朱德举,2001)地球上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26,1.2 土地资源学的概述(续),土 地 资 源 学,1.2.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一、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2)FAO土地评价纲要(1976):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所有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以及人类过去、现在的活动结果。,27,一、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3)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
8、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括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28,1.2 土地资源学的概述(续),1.2.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29,30,土地与景观、环境,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重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31,土地与景观、环境(续),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是一个垂直系
9、统;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32,1.2 土地资源学的概述(续),1.2.2 土地资源,(1)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2)土地资源是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按现实及可能的用途,可以把土地资源分为农用土地,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建设用地,如城乡居民点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等;特殊用地,如军事用地、公墓用地、自然风景区和保护区用地;未开发利用土地,如滩涂、荒漠、原始森林等。土地资源是国土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33,1.2 土地资源学的概述(续
10、),1.2.3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特性,34,1.2 土地资源学的概述(续),1.2.3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特性,35,1.2 土地资源学的概述(续),1.2.3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特性,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36,1.2 土地资源学的概述(续),1.2.4 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土地资源学的概念,(1)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朱德举,2001)。它是一门综合性质学科,综合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其次,它是一门基础学科。,37,1.2 土地资源学的概述(续),1.2.4 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土地资源学的概念,38,1.
11、2 土地资源学的概述(续),1.2.4 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个方面),(一)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二)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三)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特征研究。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39,1.2 土地资源学的概述(续),1.2.4 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续),(四)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五)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包括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
12、发。(六)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包括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40,1.2 土地资源学的概述(续),1.2.5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土地)系统分析方法或称综合调查法、综合评价法。它是建立在遥感影像的判读的基础上,把图像上有重复出现的地形、土壤、植被类型的相似地段,划分为土地系统单元,交绘制成图。,现代技术应用方法包括遥感技术、信息系统技术等。(3S技术:GIS、RS、GPS),41,1.2 土地资源学的概述(续),1.2.5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景观生态分析方法:是一种综合的生态系统研究方法。它将土地作为一个功能整体,综合分析土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
13、作用、相互联系,分析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和转换,由此来决定不同的土地生态单位。,社会经济分析方法利用社会学、经常学的原理,分析评价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42,20世纪30年代是土地、土地类型、土地评价等概念 体系逐渐形成和土地资源学产生和孕育时期 20世纪40-70年代,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土地资源学发展的新时期,土地 资源研究进入了一个综合化、系统工程化研究阶段,(1)国外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特点,1.2 土地资源学的概述(续),1.2.6 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43,44,45,1.2 土地资源学的概述(续),1.2.6 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2)
14、中国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特点,46,1.2 土地资源学的概述(续),1.2.6 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3)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强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土地资源(资产)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生态脆弱地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山地资源开发;特殊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研究,如滩涂、湿地、沙化土地等。,47,1.2 土地资源学的概述(续),1.2.6 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3)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提高对土地资源学科的认识水平加强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开展我国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注意学科规范化问
15、题(特别是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和一些基本概念必须尽快达到统一认识和规范化)。,48,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土 地 资 源 学,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49,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2.1.1 太阳辐射,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物理的、化学
16、的和生物的)的能量基础。,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多在355-1003kJ/cm2以上,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略大于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我国西北高原区586-670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8 kJ/cm2。,50,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2.1.1 太阳辐射(续),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的年变化和日变化。日变化:白天:低高低 夜晚:为零。年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51,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
17、成要素分析,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2.1.1 太阳辐射,光照和热量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两大气候要素。光照对土地而言,主要是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52,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2.1.1 太阳辐射(续),光照长度(日长)它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日长随季节、纬度不同变化着,这与作物引种关系密切。长日照作物:小麦、油菜 短日照作物:玉米、棉花,53,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2.1.1 太阳辐射,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光照质量好作物质量高,
18、颜色鲜,果实大。对工农业均有影响。,54,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2.1.2 热量资源,气候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气候带:寒带、温带(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亚热带(北亚热 带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热 带(边缘热带 中热带 赤道热带),55,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2.1.2 热量资源,衡量热量的指标,(1)温度:0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如冬小麦。5、10、15(2)积温:农业常用10积温。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如玉米、棉花。二者的积温数分别代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
19、种植制度的选择和适宜性。我国平均为1600-9000。(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56,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2.1.2 热量资源,衡量热量的指标,(1)温度:0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如冬小麦。5、10、15(2)积温:农业常用10积温。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如玉米、棉花。二者的积温数分别代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选择和适宜性。我国平均为1600-9000。,57,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58,(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生长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资源 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53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