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总论.ppt
《土地利用规划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总论.ppt(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土地利用规划总论第一节 绪论一、土地利用规划概述,(一)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现状与发展,日本人多地少,日本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国土资源管理与利用工作。日本国土规划包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基本规划、部门土地利用规划等。其自上而下分为全国国土利用规划、都道府县国土利用规划和市町村国土利用规划三级。英国土地虽然绝大部分私有,但国家颁布一系列法律,对土地开发利用作出限制和调整。发展规划对未来20年内土地开发利用的战略方向和重大方案加以描述规定,报请中央政府负责区域规划的环境事务大臣审查批准后实施,每5年进行一次修订。任何人从事土地开发,必须经郡或郡级市议会审查批准,取得“规划许可证
2、”。,美国的国土资源管理机构为内政部,主要内设机构有土地管理局、矿务局、地质勘探局、水利政策局。美国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其社会经济规划中最重要的规划,它有两种形式,即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其土地利用规划包括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三个步骤。德国自1965年就成立联邦区域整治委员会,以制度形式要求进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在德国并没有一部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法,只有一部统一的联邦建筑法。德国与土地利用规划有关的规划还有空间计划和国土规划。其空间计划体系由联邦一级的国土建设计划;州一级的州发展计划;全国分成若干个大范围地区的区域计划;各市镇村一级的城市建设管理计划。其国土规划体系一般与行政体系相一致,自上
3、而下分为联邦、州、管理区和县四级。,(二)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与发展,1、土地规划阶段:1954-1980年 土地规划在我国多年实践表明,它在国营农场地址选择、场部、道路、水利渠系等配置以及地块设计等方面起了一定或者说较好的作用,在巩固人民公社,促进农业的生产发展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在集体所有制农业企业,土地规划的实际收效甚微。2、农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阶段:1981-1986年,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阶段:1986-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7号文件,宣布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同年6月25日国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同年6月25日国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4、多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阶段:1995
4、年开始至今。普遍接受的观点为:持续土地利用是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维持或提高土地生产力而又不致使土地退化的能力。,三、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一)规划的概念,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词源对规划解释为:计划、谋划;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计划安排。规划是一种科学的预测。它是为有关的单位,部门和地区制定措施服务的。前苏联将近期的较详尽的规划称为计划,将远期的较概略的计划称为规划,而西方则通称为Planning或Program。规划工作都必须在自然技术经济的联系中来解决当前和未来的空间布局问题。规划能提高政策的连续性和连贯性,规划能减少全局中局部决策的个体局限性,提高决策的整体性和科学性。,综上所述,规
5、划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规划不仅能解决目前问题,而且也是解决战略发展的有力工具;规划不仅是解决部门问题,而且是处理全局问题和整个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规划应理解为给出行动的过程,向人们指出为实现未来的目标所要采取的行动过程与途径。规划不是时点行为,而是时期过程。,(二)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王万茂把其归纳整理为以下三种观点:1、认为土地规划应当解决土地利用和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全部问题,其依据是土地利用是整个生产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利用密不可分,在进行土地规划的同时必须制定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其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利
6、用的规划。持这种意见者认为,土地规划实质上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全面经济规划。,2、认为土地规划应当解决有关土地利用的全部规划问题,土地规划既应解决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组织,也应制定集约经营土地,提高土地生产率的规划。持这种意见者认为,土地规划就称作土地利用规划。3、认为土地规划主要是解决在空间上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仅与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其他措施和整个生产组织措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可相互替代。持这种意见者认为,土地规划是在空间上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措施。,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有一定差异,但两者之间内涵大体一致。总之,可对土地利用规划概括如下: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
7、的规划区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土地利用规划最终是通过土地配置来实现的,而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构成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要素,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必须研究这四项要素之间的关系,合理组织搭配才能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四、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研究对象,(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对象,1、“充分”体现在:从外延看,提高土地利用率,开发后备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增加土地可利用面积。从内涵看,研究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最佳
8、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生产率。2、“科学”体现在:土地利用决策的科学性。通过评价土地利用现状,重视土地适宜性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并经过需求预测和生态效益分析,提出土地利用目标及其实现配套措施等。3、“合理”是合理分配,合理组织利用土地,确定合理时间、合理用途和合理布局,保持土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4、“有效”体现在:土地利用总体效益最佳,包括环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与层次,(一)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指土地利用规划按不同标准划分后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分类标准不同,就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规划。,(二)土地利用规划类
9、型,1、根据范围和任务不同,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内部规划(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域为单位,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土地适宜性和生产力,实行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调整与分配,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所进行的长期的、战略性的总体布置和统筹安排。它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权威性、动态性等性质。,(2)土地利用内部规划:是微观土地规划,在单位内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的规划,或在土地划拨、调整或重划若干个土地使用之间的土地权属定界,或为某一个项目做出规划设计。(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一般指在总体规划控制下,为解
10、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可分为: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治理规划;土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为主要内容,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化、继续和补充。,土地利用内部规划,也称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继续和深入,是对各项用地的具体安排,是规划实施的最终依据。它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最末一级,通过它,完成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达到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它以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各项用地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对各项用地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2、根据范围与规模的大小,分微观规划和宏观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简
11、称土地规划)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组合,并且对实现该优化组合在时间上和措施上做出安排,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是利用和管理土地的手段和措施。由单位和个人作的土地利用规划,在微观经济范围内进行(农村、工厂等),主要内容是选择最佳的土地用途、空间布局和利用措施(如稻田养殖等)获得最佳经济效果,即所谓微观的土地利用规划,或称企业内土地利用规划,这种规划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部门(如城镇规划、乡村规划)或通过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对全部土地做的土地利用规划则是所谓宏观的土地利用规划,其任务是控制、协调各类用地的矛
12、盾,合理分配土地,以达到实现满足人类对土地的各种需求,又能充分合理地发挥土地的性能,以获得最佳的宏观经济效果,则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综合性。,3、根据性质和目的的不同,可分三种类型(1)经营型土地利用规划:从事土地经营活动,并取得经济效益。(2)研究型土地利用规划:为研究土地利用规律提供论证而编制的规划。(3)管理型土地利用规划:为管理和计划服务的规划。,4、根据规划时间、期限划分 长期规划(10年或以上);中期规划,属于过渡性规划,是长期规划的深化和补充,是由宏观向微观过渡的规划;短期规划,包括年度计划,是保证规划实施的具体年际用地指标。,5、根据空间范围划分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
13、国务院负责编制;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编制;地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区、流域区、地貌类型区、黄土高原区、行政区):由地区级人民政府编制;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编制;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乡镇级人民政府编制。新土地管理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其他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六、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规划的基本方法,(一)土地利用规划内容,土地利用规划内容取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前面讲述了土地利用规划任务是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协调、组织与监督。因此,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自然、社会、经济
14、、技术各个领域,概括如下:,1、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概述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2)土地质量评价(3)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4)土地需求量预测(5)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6)土地利用分区和用途管制,3、土地利用发展战略研究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和编制方法研究5、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包括土地开发、治理、保护、整理规划等6、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居民点、交通、水利、工矿、园、林、耕地、牧业用地和水产地规划等)7、土地利用规划实施8、现代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1、勘测与调查(1)工程勘测:遥感图象解译标志;航片判读调绘和补充工程
15、测量等。(2)专业调查:土地利用、土壤、植物、水文、地质、农、林、牧业、交通、社会、经济、生态等调查。(3)观测与试验:气象、作物、生物、土壤侵蚀等田间观测与检查。,2、分析与综合: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建立模型,把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进行分析。3、决策与论证:战略研究,多方案择优。4、数学模型:分类、优化模型,评价、预测模型、模拟仿真。5、规划与设计,(三)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程序,1、准备阶段:班子、经费、业务培训、工作计划、工作方案。2、调查研究分析阶段: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文字、图件)、补测核查,找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法。3、编制规划阶段:调整结构,提出方案,送交报告和规划图。4、规划审批和实
16、施阶段:上交上级批准,然后按规划具体落实。,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一、非平衡系统理论,目前一般认为非平衡系统理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比利时的普利高津(I.Prigogine)于1967年提出了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的耗散结构理论(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耗散结构理论在研究城市演化、人口空间分布、渔业发展系统等方面已取得可喜成就;二是1977年西德斯图加特大学著名的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H.Haken)创立的协同学(Synergetics),它不但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原来的有序到新的有序,还研究系统在给定参数条件下能重复再现的随
17、机行为,把不同学科中共同存在的协同现象抽取出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用共同的数学模型加以刻划;,三是西德的生物学家艾根(M.Eigen)提出的超循环理论(Hypercycle),它解释了生物的变化和遗传变异过程,为生命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四是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福瑞斯特(Tay W.Forrester)于1956年创立的,它是一种以信息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数字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把定性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研究复杂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二、土地地域分异理论,(一)土地的自然地带规律,由于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构成土地的自然因素气候、土壤、
18、水文、植被、地貌、地质等成自然地带性分布,它们各有各自特性,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综合作用于土地,使土地类型及其利用也表现出地域分布特点。,1、土地分布的水平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 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导致太阳的辐射能自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递减,并由此产生了土地诸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按纬度呈现带状分布规律。(2)经度地带性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除了由于受太阳能辐射影响随纬度地带性变化外,在我国还由于大陆和海洋的位置关系影响,受季风气候和大陆干旱气候支配,降水分布有自沿海向内陆有逐步减少的趋势,并与经度相平行。,2、垂直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规律是指土地的温度条件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温度下降,湿
19、度随之上升。每升高百米温度下降0.50.6,降水增加20-30mm。3、区域性规律 在地带性区域内,土地分布不符合地带性规律,它是由局部地形地貌、坡度、坡向、土壤等的差异所引起的差异,从而引起局部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不同,这称之为土地区域性规律。,(二)土地类型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成地带性分布规律,那么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于土地,土地便呈现出地域分异特性,如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1、在农业生产、地域分异规律可以指导种植品种选择,合理安排农、林、牧、渔等生产。2、可以按地域各自然因素(水、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组合形成规律,划定地域分区,指导农业区划和土地利用分区。,(三)地域分异
20、规律与土地利用规划,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制约与相互联系,决定了自然环境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自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规律对指导土地利用规划有很重要意义。1、在农业生产、地域分异规律可以指导种植品种选择,合理安排农、林、牧、渔等生产。2、可以按地域各自然因素(水、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组合形成规律,划定地域分区,指导农业区划和土地利用分区。,三、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一词始见于17世纪西方人文地理学家对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人地关系主要表明土地能够给人类提供多少生活所必需的产品,人是影响人地关系的主要因素。但随着时代背景和各学科的不同,人地关系的着眼点和立足点也不尽相同。发展至今,人类对土
21、地的需求不再是食物,不再单纯依赖土地的自然供给,人类已有能力利用和改造自然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我们研究人地关系就应把着眼点和立足点置于人口环境问题和人口经济问题上,以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依赖大自然现存环境条件 由于科学发展和人的认识所制约,提出气候决定人生的观点和环境决定论。这时期是“朴素的自然中心观”,一切以自然为中心,例如中国古代的风水选址,五行八卦设计,这时人类对自然造成的压力与破坏基本上显示不出来。,(二)征服自然和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高唱征服自然论调子,一味从人类自身需求出发,不顾客观条件,不尊重客观规
22、律,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盲目追求对自然的片面征服,在我国则表现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唯心观点,结果导致对自然界严重破坏,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出现了(1997年数据)我国土壤侵蚀已达367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每年流失表土100亿吨以上,土壤贫瘠和沙漠化,洪水泛滥,土壤污染加剧。,(三)人地协调发展,开发利用土地、保护耕地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人类今后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利用土地,依客观条件为基础,用地和养地相结合,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四、经济规律理论,(一)地租和地价理论,马克思认为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一切地租都是剩余的劳动的产物,是以
23、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马克思依据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态。,(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1、报酬递减规律含义 报酬递减规律是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生产因素(资源)的量与所生产的产品量之间的关系受自然限制的一条定律,它适用于一切生产活动。,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边际报酬大于平均报酬,因此,平均报酬一直处于递增状态。第二阶段,从边际报酬与平均报酬相交的D点,变动资源投入量Q点至边际报酬等于零的K点。第三阶段,从边际报酬过零点以后即为报酬变化的第三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边际报酬为负值,即增加变动因素的投入,反而使总报酬减少。显然,变动因素的投入不能推进到第三阶段
24、。变动因素的投入既不能停留在第一阶段,又不能推进至第三阶段,则一定在第二阶段存在最佳投入量。,(三)规模经济原理,1、规模经济和规模经济原理 规模经济,是指土地使用者和生产经营者按照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可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因此经营规模扩大后,会引起收益增加、收益减少或者收益不变三种不同的情况:,(1)规模收益递增。即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但规模的扩大是有限的,超过一定限度后,规模收益递增将变成规模收益递减。(2)规模收益递减。即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或收益绝对减少而出现边际收益为负数,这是规模不经济的结果。(3)规模收益不变或“固定规模报酬”。即规
25、模增加幅度与收益增加幅度相等。出现这种情况通常是过渡性的,并不多见,也不可能持久。,2、适度规模和适度规模经营 根据上述规模经济变化的规律,就要在生产资源投放总量上做到适度,即要求“适度规模”。,五、土地区位理论,(一)土地区位的概念,所谓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规模、结构的合理性。区位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地理事物存在的地域内在规律。区位是空间区域的综合体,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二)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屠能(J.H.Von Thunen),同时他也是经济活动空间区位模式的创始人。他于1826年发表了名著孤立国,集中阐述了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利用规划 总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5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