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害防治.ppt
《园林植物病害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植物病害防治.ppt(1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园林植物病害防治,第一节 叶、花、果病害第二节枝干病害第三节 根部病害,第一节 叶、花、果病害,一、叶斑病类 叶斑病是叶片组织受局部侵染,导致出现各种形状斑点病的总称。但叶斑病并非只是叶上发生,有一部分病害,既在叶上发生,也在枝干、花和果实上发生。叶斑病的类型:黑斑病、褐斑病、圆斑病、角斑病、斑枯病、轮斑病等。丁香叶斑病、月季黑斑病、大叶黄杨褐斑病、香石竹叶斑病等。,(一)丁香叶斑病,分布与危害 丁香叶斑病发生普遍,国内很多省份都有发生,辽宁、山东、江苏、湖北、北京等地都有发生的报道。丁香叶斑病包括丁香褐斑病、丁香黑斑病和丁香斑枯病三种。丁香感染叶斑病后,叶片早落、枯死,生长不良,影响
2、观赏效果,1丁香褐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病斑为不规则型,多角型或近圆形,病斑直径510mm。病斑褐色,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成灰褐色。病斑背面可生灰褐色煤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病斑边缘深褐色。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成大斑。病原 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尾孢属、丁香尾孢菌。子座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数根束生,直立,不分枝;分生孢子线形,有多个分隔,基部细胞钝圆。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座或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由伤口或直接侵入。秋季多雨潮湿时发病较重。,2丁香黑斑病症状 病斑近圆形,直径310mm,初期淡褐色,后期灰褐色,有隐约轮纹。病斑表面密生黑色霉点,即病原菌的
3、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发病严重时,病叶枯死、破裂。病原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的一种真菌。分生孢子梗暗褐色,分生孢子2-3个串生,褐色,倒棒形,孢子具29个横膈膜,16个纵隔膜。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发病严重时可造成叶片全部脱落。,黑斑病,褐斑病,(二)圆柏叶枯病,分布与危害 北京、西安等地有发生报道。主要危害圆柏,还可危害侧柏和中山柏等柏属树木。主要危害针叶和嫩梢。发病植株生长势弱,降低观赏性。症状 当年新发针叶及嫩梢发病重。发病针叶由绿变黄,最后变成枯黄色,引起针叶早落。发病严重时,树冠满布枯黄病枝叶,当年不易脱落,次年春天掉落。病原 属半
4、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交链孢属、细交链孢霉。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枝条上越冬,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自伤口侵入。小雨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侵入,小树发病较重。,(三)月季黑斑病,分布与危害 月季黑斑病为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是月季最主要的病害。该病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黄刺玫、山玫瑰、金樱子、白玉棠等近百种蔷薇属植物及其杂交种。此病为月季的一种发生普遍而又危害严重的病害。常在夏秋季造成黄叶、枯叶、落叶,影响月季的开花和生长。症状 主要危害月季的叶片,也危害叶柄和嫩梢。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斑点,边缘呈不规则的放射状,病部周围组织变黄,病斑上生有
5、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严重时病斑连片,甚至整株叶片全部脱落,成为光杆。嫩枝上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紫红色、稍下陷。,病原 该病由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放线菌属、蔷薇放线孢菌和半知菌亚门、盘二孢属的蔷薇盘二孢属侵染引起。蔷薇放线孢菌的分生孢子盘着生于表皮下,呈放射状。分生孢子近椭圆形或长卵形,无色,直或稍弯,有一个隔膜。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露地栽培,病菌以菌丝体在芽鳞、叶痕或枯枝落叶上越冬。温室栽培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分生孢子也是初侵染来源之一。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水滴传播危害,因而多雨、多雾、多露时易于发病。据试验,叶上有滞留水分时,孢子6小时
6、内即可萌芽侵入。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为2025,pH值为78,潜育期1011d,老叶潜育期略长,为13d。多从下部叶片开始侵染。气温24,相对湿度98,多雨天气有利于发病。在长江流域一带,56月和89月出现两次发病高峰期。在北方一般89月发病最重。,(四)芍药褐斑病,分布与危害 我国东北、四川、河北、新疆、北京等地都有发生。发病的芍药叶片植株矮小,叶片早枯。症状 芍药褐斑病又称芍药红斑病、叶霉病,是芍药和牡丹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后叶片出现不规则性病斑,病斑大小在515 mm,左右,紫红色或暗紫色,潮湿条件下叶背面可产生暗绿色霉层,并可产生浅褐色轮纹。发生严重时,叶片焦枯破碎,如火烧一般,影响观
7、赏效果。病原 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枝孢属、牡丹枝孢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株和病叶上越冬。病菌自伤口侵入或直接从表皮侵入。潜育期6d左右。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多雨潮湿条件发病较重。,(五)杨树灰斑病,分布与危害 北方地区发生普遍。可危害多种杨树。杨树的各个生育期都可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杨树的叶片和嫩梢,发病叶片病斑绿色、灰绿色或锈褐色。叶片正面病斑近圆形直径10mm左右,中心灰白色,周缘有褐色隆起,潮湿条件下病斑长出黑绿色突起的毛绒状的霉状物(分生孢子堆)。病斑可连片形成大黑斑。嫩梢发病病部变黑,形成梭形病斑,可使病叶死亡。病原 病菌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东北球腔菌,无性阶段
8、为半知菌亚门的杨灰叶点霉和杨棒盘孢。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翌春分生孢子萌发成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气流传播,萌发后由气孔或表皮细胞缝隙侵入寄主细胞。潜育期5-10d,发病后2d可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一年可反复侵染多次。降雨和潮湿条件有利于发病。东北地区5月下旬和7月上旬为两次发病盛期,九月下旬后停止发展。,(六)大叶黄杨褐斑病,分布与危害 南方各地普遍发生,北京也有发生报道。引起大叶黄杨早期落叶,生长不良,甚至提前死亡。症状 病斑多从叶尖、叶缘处开始发生,初期为黄色或淡绿色小点,后扩展成直径23mm近圆形褐色斑,病斑周缘有较宽的褐色隆起,并有一黄色晕圈,病斑中央
9、黄褐色或灰褐色,后期几个病斑可连接成片,病斑上密布黑色绒毛状小点,即病原菌的子座组织。严重时叶片发黄脱落,植株死亡。病原 病原菌为坏损尾孢属真菌半知菌亚门尾孢属。子座黑色,发达,分生孢子梗黑色,屈膝状,不分枝,丛生于子座上。分生孢子尾状,有15个分隔。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子座组织在病叶及其它病残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潜育期2030d,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7月为侵染盛期,89月为发盛病期,并引起大量落叶。管理粗放、多雨、排水不畅、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夏季炎热干旱、肥水不足、树势生长不良也会加重病害发生。,(七)香石竹叶斑病,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北京、上海
10、、昆明、天津、成都、上海、深圳等地。危害叶片和茎部,造成叶片叶斑和叶枯,并可造成茎腐。影响香石竹切花的产量和质量。症状 多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病。发病叶片初期产生淡绿色圆形水渍状病斑,直径可达35mm,后变紫色或褐色,有时病斑也可为不规则长条形。茎上发病,病斑可环绕茎或枝条一周,造成上部枝叶枯死。花苞受害,可使花不能正常开放,并造成裂苞。病原 香石竹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株和土壤中的病残株上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从伤口和气孔侵入。温度在21左右、多雨、连作、老叶多等条件易于发病。,(八)菊花褐斑病,分布与危害 北京、黑龙江、大连、
11、深圳、成都等地都有发生。发生严重时,叶片枯黄,全株萎蔫,叶片枯萎、脱落,影响菊花的产量和观赏性。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病斑近圆形,紫褐色,背面褐色或黑褐色。发病后期,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可达12mm,病斑中间部分浅灰色,其上散生细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一般发病从下部开始,向上发展,严重时全叶变黄干枯。病原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的菊壳针孢菌。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器翌年吸水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度在2428,雨水较多,种植过密条件下,该病发生比较严重。,菊花褐斑病,(九)松落针病,分布与危害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危害黑松、马尾松、湿地松
12、、五针松等多种松树。也叫松苗落叶病、松针枯病。症状 多发生在12年生的松针上。受害叶初期为黄色小斑点,逐渐发展成黄色段斑,颜色加深,后期变成红褐色。晚秋全针叶变黄脱落。晚秋病叶上可产生细小黑点(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原 病原菌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松针散斑壳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的半壳孢。发病规律 该病菌以菌丝体在落叶或树枝的病叶上越冬。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该病菌没有再次侵染。高湿环境有利于该病发生。,松落针病,叶斑病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肥水要充足;夏季干旱时,要及时浇灌;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上建造苗圃;种植密度要适宜,以便通风透光降低叶片湿度;及时清除田间杂草。2消灭侵染来源。
13、随时清扫落叶,摘去病叶。冬季对重病株进行重度修剪,清除病茎上的越冬病原。休眠期喷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3药剂防治。注意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根据病害种类可选用下列药剂:70%甲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1015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4次。,二、白粉病类,白粉病是园林植物上发生极为普遍的一类病害。一般多发生在寄主生长的中后期,可侵害叶片、嫩枝、花、花柄和新梢。在叶上初为褪绿斑,继而长出白色菌丝层,并产生白粉状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进行再侵染。重者可抑制寄主植物生长,叶片不平整,以致卷曲,萎蔫苍白。现已报道的白粉病种类有155种。
14、白粉病可降低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严重者可导致枝叶干枯,甚至可造成全株死亡。,(一)黄栌白粉病,分布与危害 辽宁、北京、河北、西安、山东、四川等地都有发生。发病黄栌影响秋季叶片变红,失去观赏效果。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嫩枝。叶片被害后,初期在叶面上出现白色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白色粉霉斑,严重时霉斑相连成片,叶正面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白粉层上陆续生出先变黄、后变黄褐、最后变为黑褐色的颗粒状子实体(闭囊壳)。秋季叶片焦枯,不但影响树木生长,而且受害叶片秋天不能变红,影响观赏红叶。病原 病原菌为漆树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钩丝壳属。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附着在枝干上越冬,也有以菌丝在枝
15、上过冬的。翌年56月当气温达20,雨后湿度较大时,闭囊壳开裂,放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吹、雨溅等传播。多先从树冠下部的叶片开始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子囊孢子萌发后,菌丝在叶表生长,以吸器插入寄主表皮细胞吸取营养,菌丝上不断生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播,多次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宜时,造成病害大发生,78月为发病盛期。多雨、郁蔽、通风及透光较差时,病害发生严重。,黄栌白粉病,(二)月季白粉病,分布与危害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发病严重时造成落叶、花蕾畸形,严重影响切花产量和观赏效果。症状 该病除在月季上普遍发生外,还可寄生蔷薇、玫瑰等。主要危害新叶和嫩梢,也危害叶柄、花柄、花托和
16、花萼等。被害部位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粉状物(即分生孢子),同时枝梢弯曲,叶片皱缩畸形或卷曲,上、下两面布满白色粉层,渐渐加厚,呈薄毡状。发病叶片加厚,为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老叶较抗病。发病严重时叶片萎缩干枯,花少而小,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开花和观赏。花蕾受害后布满白粉层,逐渐萎缩干枯。受害轻的花蕾开出的花朵呈畸形。幼芽受害不能适时展开,比正常的芽展开晚且生长迟缓。病原 病原为蔷薇单囊壳菌,属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月季白粉病,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寄主植物的病枝、病芽及病落叶上越冬。闭囊壳也可以越冬。翌春病菌随病芽萌发产生分生孢子,病菌生长适温为1825。分生孢子借风力大量传播、侵染,在适宜条
17、件下只需几天的潜育期。1年当中56月及910月发病严重。温室栽培时可周年发病。该病在干燥、郁蔽处发生严重,温室栽培较露天栽培发生严重。月季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墨红、白牡丹、十姐妹等易感病,而粉红色重瓣种粉团蔷薇则较抗病。多施氮肥,栽植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都加重该病的发生。灌溉方式、时间均影响发病,滴灌和白天浇水能抑制病害的发生。,月季白粉病,(三)瓜叶菊白粉病,分布与危害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发病时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干枯,影响产量和观赏效果。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花蕾、花、叶柄、嫩茎等。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小的白色粉霉状的圆斑,直径48mm,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连成一片,使整张叶片
18、布满白粉,造成叶片扭曲、卷缩、枯萎,导致植株生长衰弱,花小而提早凋谢。苗期发病较重。发病后期病斑表面可产生黑色小粒点闭囊壳。病原 病原为二孢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或菌丝体在病叶及其它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气温回升时,病菌借气流和浇水传播。孢子萌发后以菌丝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624,湿度大、通风不良时易引起该病大发生。成株在34月为发病高峰,幼苗11月为发病高峰。,瓜叶菊白粉病,(四)紫薇白粉病,分布与危害 全国各地普遍发生。发病紫薇叶片干枯,影响树势和观赏效果。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紫薇的叶片,嫩叶比老叶易感病,嫩梢和花蕾也
19、能受害。叶片展开即可受到侵染,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后扩大为圆形并连接成片,有时白粉覆盖整个叶片。叶片扭曲变形,枯黄脱落。发病后期白粉层上出现由白而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粒点闭囊壳。病原 病原为南方小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小钩丝壳属。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或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粉孢子由气流传播,生长季节多次再侵染。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其中以秋季发病较为严重。,紫薇白粉病,白粉病的防治 消灭越冬病菌,秋冬季节结合修剪,剪除病弱枝,并清除枯枝落叶等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来源。2.休眠期喷洒波美23度的石硫合剂,消灭病芽中的越冬菌丝或病部的闭囊壳。3.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
20、件。4.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液300800倍液。温室内可用10粉锈宁烟雾剂熏蒸。5.生物制剂:近年来生物农药发展较快,BO-10(150200倍液)、抗霉菌素120对白粉病也有良好的防效。6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三、锈病类,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子菌纲锈菌目的真菌引起的,主要危害园林植物的叶片,引起叶枯及叶片早落,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该类病害由于在病部产生大量锈状物而得名。锈病多发生于温暖湿润的春秋季,在不适宜的灌溉、叶面凝结雾露及多风雨的天气条件下最有利于发生和
21、流行。,(一)玫瑰锈病,分布与危害 为世界性病害,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是影响玫瑰生产的重要因素。症状 玫瑰的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叶和芽。春天新芽上布满鲜黄色的粉状物;叶片正面有褪绿的黄色小斑点,叶背面有黄色粉堆夏孢子和夏孢子堆;秋末叶背出现黑褐色粉状物,即冬孢子堆和冬孢子。受害叶早期脱落,影响生长和开花。病原 危害玫瑰的病原菌种类很多,均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多孢锈属。国内主要有三个种,即玫瑰多胞锈菌、短尖多胞锈菌和蔷薇多胞锈菌。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芽内和以冬孢子在发病部位及枯枝落叶上越冬。玫瑰锈病为单主寄生。翌年玫瑰芽萌发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植株幼嫩组织,4月下旬
22、出现明显的病芽,在嫩芽、幼叶上呈现橙黄色粉状物,即锈孢子。5月间玫瑰花含苞待放时开始在叶背出现夏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播,进行第1次再侵染。条件适宜时叶背不断产生大量夏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发病适温在1526,6、7月和9月发病最为严重。四季温暖、多雨、空气湿度大为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二)海棠桧柏锈病,分布与危害 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安徽、云南、浙江等地都有发生。该病影响海棠、桧柏生长和观赏效果。症状 春夏季主要危害贴梗海棠、木瓜海棠、苹果、梨。叶面最初出现黄绿色小点,逐渐扩大呈橙黄色或橙红色有光泽的圆形油状病斑,直径67mm,边缘有黄绿色晕圈,其上产生橙黄色小粒点,后变
23、为黑色,即性孢子器。发病后期,病组织肥厚,略向叶背隆起,其上长出许多黄白色毛状物,即病菌锈孢子器(俗称羊胡子)。最后病斑枯死。转主寄主为桧柏,秋冬季病菌危害桧柏针叶或小枝,被害部位出现浅黄色斑点,后隆起呈灰褐色豆状的小瘤,初期表面光滑,后膨大,表面粗糙,呈棕褐色,直径0.51.0cm,翌春34月遇雨破裂,膨为橙黄色花朵状(或木耳状)。受害严重的桧柏小枝上病瘿成串,造成柏叶枯黄,小枝干枯,甚至整株死亡。在海棠、苹果与桧柏混栽的公园、绿地等处发病严重。病原 病原为山田胶锈菌、梨胶锈病菌,属担子菌亚门,胶锈菌属。该锈菌缺夏孢子阶段。我国以梨胶锈菌为主,山田胶锈菌仅在个别省发现。二者均为转主寄生菌。,
24、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等针叶树枝条上越冬,可存活多年。翌春34月份遇雨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主要借风传播到海棠上,担孢子萌发后直接侵入寄主表皮并蔓延,约10天后便在叶正面产生性孢子器,3周后形成锈孢子器。89月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上,侵入嫩梢越冬。此病的发生与雨水关系密切。两种寄主混栽较近、有大量病菌存在、34月份雨水较多,是病害大发生的主要条件。概括来说,该病原菌的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危害贴梗海棠,冬孢子阶段发生在桧柏、龙柏、铺地柏和翠柏等转主寄主上,这两种锈菌在形态上极相似。性孢子器发生于叶面表皮下,近圆形或扁烧瓶形,成熟时突破表皮,孔口外露,并伸出许多授精丝。锈子器生
25、于叶部病斑背面或叶柄病斑上,细圆筒形。病菌以菌丝在桧柏等病组织内越冬。,(三)菊花白色锈病,分布与危害 全国普遍发生,发病菊花影响切花产量和品质。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斑点,相应叶背面出现疱状突起,由白色变为淡褐色至黄褐色,表皮下即为病菌的冬孢子堆。严重时,叶上病斑很多,引起叶片上卷,植株生长逐渐衰弱,甚至枯死。病原 病原为菊花白色锈病菌,属担子菌亚门,双孢锈属。发病规律 白色锈病病菌在植株芽内越冬,次年春侵染新长出的幼苗,温暖多雨有利于发病菊花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菊花白色锈菌为低温型,冬孢子在温度1220内适于萌发,超过24冬孢子很少萌发,多数菊花栽培地在夏季可以自然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园林植物 病害 防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52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