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制图第六章.ppt
《园林制图第六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制图第六章.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透视制图,本章内容:,学习透视的基本知识掌握透视图的基本绘制方法(视线法、网格法)本章重、难点:掌握透视图的基本绘制方法(视线法、网格法),第一节 透视基本知识,1、透视的形成,2、透视的特点,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长远短空间中与画面相交的直线有消失感,在透视图中逐渐靠拢并汇于一点。空间中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在透视图中仍然保持平行。,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长远短,与画面相交的直线靠拢并汇于一点。,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在透视图中保持平衡。,3、常用术语 P137,h,F,P,s,g,G,s,S,Ss,透视基本原理及术语,站点(s)视点(S)视高(Ss)视平线(h-h)基面(G)画面(P)基线(g-g
2、、p-p)心点(s)灭点(F),h,g,4、透视图的分类,一点透视(平行透视)P156两点透视(成角透视)P157三点透视P158,一点透视,灭点,两点透视,灭点1,灭点2,三点透视,灭点1,灭点2,灭点3,建筑物一点透视图,室内一点透视图,建筑二点透视图,鸟瞰图,仰视图,第二节 透视图的画法,1、透视作图的基本知识画面与基面的展开:将画面P和基面G展开到同一平面上来。画面不动,基面绕g-g向下旋转90。基面可放在画面的正下方或正上方,且P、G的边框可去掉。,注意:P和G面的边框可以不画。g-g和p-p实为不同面上的同一条线即画面与基面的交线。P与G的位置可上下互换。站点s与p-p的距离为视距
3、;h-h与g-g间距为视高。P与G间的距离无要求。以节约绘图空间、方便制图为原则来确定。,透视作图相关术语:灭点(F):与画面相交的直线上,距画面无限远的点称为直线的灭点。迹点(T):直线与画面的交点称为直线的迹点。全透视(TF):直线的灭点与迹点的连线称为直线的全透视,该直线的透视在此全透视范围内。真高线:位于画面上的直线,其透视为该直线本身,反映该直线的真实高度,称真高线。,注意:迹点为直线与画面的交点。灭点为视点与直线无穷远处连线与画面的交点。用寻找迹点和灭点的方法 可作图像的透视,该方法 称为视线法。,直线迹点与灭点的连线为全透视,该直线透视必在此全透视范围内。,2、透视制图的基本方法
4、,一、视线法二、网格法(都是针对基透视)通常都是已知物体的平面图、平面与画面的位置关系、视点位置求该物体的透视。与轴测图一样,绘制透视图也是先绘制水平面的透视(基透视),再立高,得到完整的透视效果图。平面的透视是通过求组成平面的线段的透视来求得的。,h,h,g,g,p,p,s,一、视线法,通过求直线的迹点、灭点、全透视来绘制直线的透视的方法。作图步骤:求迹点。基面上,延长线段交p-p,得该线段的迹点。转绘到g-g上。求灭点。基面上,过s作线段的平行线,交p-p于f。再转绘到h-h上得F。求全透视。画面上,连接迹点与灭点得全透视。求透视。连接s和线段端点,得与p-p的交点。过这些交点作垂线,得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园林 制图 第六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5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