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ppt
《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ppt(1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2-1 催化中的吸附作用2-2 化学吸附热2-3 吸附等温式2-4 金属表面上的化学吸附2-5 氧化物表面上的化学吸附,2-1 催化中的吸附作用,一.吸附作用的概念及多相催化步骤二.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三.催化剂表面结构四.吸附位能曲线,图2.1 The surface energy of a covalent solid,一.吸附作用的概念及多相催化步骤,图2.2 The surface energy of an ionic solid,固体表面吸附现象的本质,There is an imbalance of forces at the surface;One fo
2、rm of adsorption occurs as a result of a molecules interaction with these free valencies,1.吸附作用几个关键概念,当气体与清洁的固体表面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高于气相这种现象称为吸附现象。被吸附的气体称为吸附质。吸附气体的固体称为吸附剂。吸附质在固体表面上吸附后存在的状态称为吸附态。,通常吸附是发生在固体表面的局部位置,这样的位置称为吸附中心或吸附位。吸附中心与吸附态共同构成表面吸附络合物。当固体表面上的气体浓度由于吸附而增加,称为吸附过程。气体浓度在表面上减少的过程,则称为脱附过程。当吸附过程进
3、行的速率与脱附过程进行的速率相等时,表面上气体的浓度维持不变,这样的状态称为吸附平衡。,气流主体,催化剂颗粒,内孔道,滞留层,图2.3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中各步骤示意图,图2.4 催化剂结构示意图,2.多相催化反应的步骤:反应物分子从气流中向催化剂表面和孔内扩散(外扩散与内扩散)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吸附吸附的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相互作用或与气相分子作用进行化学反应反应产物自催化剂内表面脱附反应产物在孔内扩散,并扩散到反应气流中去,外扩散和内扩散,内扩散,外扩散,多相催化反应中的物理过程,图2.5 成型催化剂颗粒的构成,图 2.6 Schematic diagrams of the por
4、e structure of a catalyst showing(a)an interpenetrating array of different sized pores and(b)interconnection of micro-,meso-and micro-pores.,为充分发挥催化剂作用,应尽量消除扩散过程的影响,多相催化反应的化学过程,活性中间物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产物,吸附的产物经过脱附得到产物,催化剂得以复原,吸附不能太弱,吸附不能太强,反应物化学吸附生成活性中间物,活性中间物种的形成,吸附作用,活性中间体,多相催化反应的控制步骤,二.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1.根据吸附剂与吸附质的
5、作用力的不同将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大类区别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推动力 范德华力 化学键力活化能 0 多数较小(50kJ/mol)少数为0 称非活化吸附热效应 接近凝聚热,低 接近化学反应热(40800kJ/mol)(820kJ/mol)放热 绝大部分为放热,也有吸热选择性 无 有专一性吸附层 单层或多层 单层速度 一般较快,但受扩散控制 低温慢,高温快吸附温度 低于吸附质的沸点 取决于活化能,通常较低可逆性 可逆 不可逆/可逆,乙烯、乙炔在铝上的吸附 为活化吸附,吸附是自发过程,G0,吸附后自由度减少,S0,等温条件下,G=HT S,G0 S0 H0 Q=H0,吸附时分子离解(只有化学
6、吸附才能发生离解)并发生吸附质的整个二维运动,故自由度增加 S可为正,H也可能为正,例如:H2能被W或Ni化学吸附,不能被Cu化学吸附。N2能被Fe化学吸附,不能被Cu化学吸附。,化学吸附的单层吸附量与物理吸附的单层吸附量不同 化学吸附单层吸附量=吸附剂上所有吸附部位占满吸附质时吸附质的量 物理吸附单层吸附量=分子以密集排列形式完全遮盖表面所需的吸附质的量,提出一个概念:表面遮盖率 对于化学吸附,只有单层,不可能有多层因此:,例如:O2吸附于活性炭上,脱附的是CO或CO2 H2吸附于氧化物上,脱附的是H2O,2.鉴别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物理方法,物理吸附被吸附分子结构变化不大化学吸附被吸附分子
7、结构变化紫外、红外、电导、磁化率、表面电位检测电子状态的变化吸附热一项比较重要的判据,3.多相催化和吸附的关系,多相催化反应中至少有一种反应物要吸附在催化剂的表面上,并且所涉及的吸附几乎均为化学吸附。,物理吸附研究催化剂纹理组织(物化性能的测定)例如:催化剂及其他多孔固体比表面的测定;孔径分布的测定;对沸石分子筛的研究。化学吸附研究催化剂的活性表面和活性中心结构。,4.化学吸附的分类,离解化学吸附和非离解化学吸附 非离解化学吸附(缔合性化学吸附),还原化学吸附与氧化化学吸附,单点吸附与多点吸附单点吸附:吸附物占据一个原子或离子的吸附多点吸附:吸附物占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或 离子所组成的集团(
8、金属簇),5.吸附键类型,三.催化剂表面结构(固体的表面结构),1.暴露晶面对催化活性的影响,不同晶面暴露比例晶体不完整性(晶体缺陷),低密勒指数表面:未配位原子数少,表面自由能低,吸附弱(反应活性低),高密勒指数表面:未配位原子数多,表面自由能高,吸附强(反应活性高)例如:Pt(557)面,近真表面:平台、台阶、扭曲、表面缺位,Phenomenon:Ideal surface is not perfect,图2.7 真实固体表面结构,2.晶体缺陷(晶体不完整性)对催化活性的影响,与吸附和催化性能密切相关的有点缺陷和线缺陷两类:,表面缺陷部位是吸附和催化的活性中心,弗兰尔缺陷,绍特基缺陷,边位
9、错,螺旋位错,四.吸附位能曲线Lennard-Jones吸附位能曲线图定义:当反应物分子在固体表面上实现吸附时,随着反应物分子与固体之间距离的接近,其体系的能量会发生变化。从理论上可以分别把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过程中的这种能量变化计算出来,并以反应物分子与固体表面原子之间的距离的坐标绘制成图。这就是 L-J吸附位能图。,意义:该图能直观而形象地表现出反应物分子在吸附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且从图中还可直接对吸附活化能,脱附活化能和吸附热加以关联,所以常被用来研究催化剂的吸附特性。,以H2在Ni表面上的吸附为例,L-J吸附位能曲线如下:,例如:合成氨反应,吸附情况一般为:一个气相分子撞到表面上,先被一个
10、物理吸附部位捕获,从而进入一种可能是化学吸附的前驱态。然后,分子沿着表面扩散后,可能以离解或不离解吸附的形式进入化学吸附部位。,吸附物种与催化剂表面键合形成化学吸附键的强弱,由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性质及吸附条件决定。其数值大小可由化学吸附热度量。吸附热越大,吸附键愈强;反之,吸附热越小,吸附键越弱。,2-2 化学吸附热,此外通过吸附热的测定,我们还可以:,判别物理与化学吸附,得知化学吸附活性,催化活性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固体表面的均匀性,简化位能图1.反应物初态 2.过渡态 3.吸附态,q=Ed Ea,一、吸附热的种类及测定二、影响吸附热的因素,一.吸附热的种类和测定1.分类,积分吸附热:在一定温度
11、下,当吸附达平衡时,平均吸附1mol气体,所放出的热量为q积,应用:是吸附过程中热量变化的平均结果,常用于 区分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2)微分吸附热:在一定温度下,当催化剂表面吸附的气体从n mol增加到 n+dn mol时,平均吸附每mol气体所放出的热量叫做微分吸附热,或:在已经达到平衡的吸附体系上,再进行极微量吸附时所产生的热效应。它反映某一瞬间的热量变化。,q积实际上是各种不同 时,q微的平均值。,应用q微时,要注明,起始吸附热=0时微分吸附热q0应用:研究工作中,将q0与催化活化相关联,以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能力。,等量吸附热q等=q微+RT(一定时)常温下:q微RT q等=q微,
12、2.测定方法,T=k R Q=mcp T,计算法吸附等温线法(所求出的吸附热为微分吸附热)当吸附量为一定时(=const),吸附温度和平衡吸附压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用Clausius-Clapeyron方程描述其中:代表一定的覆盖度 q为覆盖度为时的微分吸附热 T为吸附温度 P为平衡压力,二.影响吸附热的因素吸附体系的性质固体表面结构吸附温度覆盖度,1.吸附体系的性质,由表可以看出,室温下氧化物上的初始化学吸附热,2固体表面结构固体表面结构不同,吸附热会有较大的差异 影响因素:表面化学组成、制备工艺细节、所处环境、固体的前期处理,.吸附温度 吸附温度不同,吸附热也不同,温度不同,吸附层的活动性不同
13、 温度越高,可动性越大,温度不同,吸附机理不同,例如:Fe膜上N2低温吸附为非活化吸附,q=41.8kJ/mol Fe膜上N2室温吸附为活化吸附,q=167.5kJ/mol,低温时:或,室温时:,.吸附量(覆盖度),H2在不同金属膜上的吸附热与覆盖度的关系,吸附类型:.L吸附(郎格缪尔吸附)-理想吸附 吸附热与无关,即,.T吸附(焦姆金吸附)-真实吸附 吸附热随线性下降,即,.F吸附(弗兰德利希吸附)-真实吸附 吸附热随呈对数下降,即,()Ea、Ed和q随的变化情况,对型:Ea、Ed、q均不随变化。,对型:q 随线性下降,Ea,Ed,对型:q 随对数下降,Ea,Ed,其中 是常数,与温度、反应
14、物及催化剂性质有关,即,越大,吸附困难,脱附容易,=1,=0.5,=0,距离,位能,为什么吸附热随增加而减小?,吸附热随改变的原因,A表面不均匀性导致吸附热随覆盖度的增加而下降,例如:-Fe催化剂上NH3吸附实验 吸附 2ml NH3时,q1=75kJ/mol 吸附 14ml NH3时,q2=41.4kJ/mol,表面固有不均匀性固有不均匀性是指表面原子(离子)微环境的不均一性。,是由催化剂本身结构或制备中产生的价不饱和性和配位不饱和性的差异所决定的例如:暴露晶面不同 晶体的缺陷,晶体表面的台阶和弯折,吸附能力强的活泼部位上(q大)吸附能力弱的吸附中心结合(q变小)吸附热随地增加而减小从另一个
15、侧面说明了吸附质的可动性。,CO在单晶Pd的不同晶面上的吸附热,诱导不均匀性例如:Pt的(111)晶面上H2吸附,有四种吸附态,电子诱导效应吸附不同不同 q不同,吸附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已吸附带物种对还未吸附的分子有排斥作用,使用固体中不同的电子能级两种情况:吸附剂得到电子 吸附剂失去电子,其它使q随下降的原因,2-3 吸附等温式,一.Langmuir吸附等温式二.非理想的吸附等温式 三.BET吸附等温式,一.Langmuir吸附等温式,前提假设:吸附剂表面是均匀的吸附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符合上述条件的吸附为理想吸附,其吸附表面为理想表面。,1.单分子吸附反应2.单分子的解离吸附
16、反应3.混合竞争吸附,1.单分子吸附反应,由质量作用定律:,吸附平衡时:,其中:Vm表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 V表示吸附量,吸附平衡常数K及单层饱和吸附量Vm,2.单分子的解离吸附反应,根据基元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注:当压力较低时,判定所进行的吸附是否发生了解离吸附,3.混合竞争吸附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在同一个吸附位上吸附,称为竞争吸附,若两种物质均不离解:,以上结果说明:两类气体在同一类吸附中心或活性位上吸附时,一种气体的吸附对另一种气体的吸附会产生抑制作用。,当系统中有多个组分吸附在同类吸附中心上,则达平衡时,第i个组分所占催化剂表面的分率为,二.非理想的吸附等温式1.Temkin吸附等温式
17、(焦姆金吸附等温式)前提假设:吸附热随覆盖度的增加线性下降 其中:f,K为常数=f(T,体系性质),例如:H2在Fe膜上的化学吸附 N2在合成氨Fe催化剂上的吸附适用范围:中等吸附程度,2.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其中:k为常数=f(T,吸附剂性质)n为常数=f(T,物系性质),适用范围:在0.20.8之间,不适用于高压。,假设前提:q随而呈对数关系下降,例如:H2在W粉上于指定范围内的化学吸附,三.BET吸附等温式,1.物理吸附等温线的五种类型(BDDT分类),其中:P/P0相对压力;垂直虚线(P/P0)=1;P0常温时的饱和蒸汽压;P吸附气体压力,V,Vm,2.BET等温式Brun
18、auer,Emmett和Teller于1938年提出,基本假定:固体表面均匀,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多分子层吸附,但第一层吸附与以后多层不同,后者与气体的凝聚相似。以吸附方式上讲,未等第一层吸附满就可以第二层、第三层的吸附同时发生,吸附平衡时,从第二层起,各层的蒸发速度等于凝聚速度,适用范围:P/P0介于0.050.35(0.3),多层物理吸附原因:P/P0 0.3时,毛细管凝聚现象显著,破坏了多层物 理吸附平衡(BET方程假定吸附层数无限大),各吸附等温方程的性质及应用范围,2-4 金属表面上的化学吸附,一.化学吸附研究用的金属表面二.金属的化学吸附活性三.火山型原理四.一些气体的化学吸附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吸附 作用 多相催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49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