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塔设计计算.ppt
《吸收塔设计计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收塔设计计算.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吸收塔的设计计算,1.物料衡算2.最佳气液比的确定3.填料塔塔径、阻力、高度计算,1 物料衡算,物料衡算基准的选择-吸收过程当中不变量吸收操作过程中,由于气液两相之间有物质传递,通过吸收塔的气液量随时都在变化。液体由于不断吸收气体中的可溶组分,质量流量不断增加;气体的质量流量不断减少,无法采用作为基准吸收过程中纯吸收剂和气体中的惰性气体这两种载体的流量是不变的,可作为计算的基准,物料平衡是吸收设备计算的基础逆流吸收时,塔内气液流量和组成变化情况图中各符号的意义如下:G、L分别表示单位时间通过塔任一截面单位面积的惰性气体和纯吸收剂的量,Kmol/(m2h)Y、Y1、Y2分别表示在塔的任意截面、塔
2、底和塔顶的气相组成,(Kmol吸收质/Kmol惰性气体)X、X1、X2分别表示在塔的任意截面、塔底和塔顶的液相组成,(Kmol吸收质/Kmol吸收剂)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有气体中由于吸收而减小的吸收质的量等于溶液中增加的吸收质的量,1.操作线方程式 就任意截面与塔底间进行物料衡算有:或 此式即为吸收操作线方程式。,图线为一条直线(见图),直线斜率为L/G,截距为直线的两端分别反映了塔底(Y1,X1)和塔顶(Y2,X2)的气液两相组成。此直线上任一点的Y、X都对应着吸收塔中某一截面处的气液相组成。吸收操作线斜率L/G称为吸收操作的液气比,物理含义为处理单位惰性气体所消耗的纯吸收剂的量,2、操作线
3、方程式的作用1)说明塔内气液浓度变化情况,2)通过与平衡线的对比,确定吸收推动力,进行吸收速率计算3)确定吸收剂的最小用量,从而确定吸收剂的操作用量。,3、操作线与平衡线间的关系,要掌握以下三个方面:(1)在YX图上,吸收操作线必须处于平衡线之上吸收是溶质由气相进入液相的过程。吸收能够进行必须要求:吸收操作时溶质在气相中的浓度大于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浓度,(2)操作线与平衡线之间的距离反映了吸收推动力的大小操作线上任一点代表某截面上气、液组成(Y,X),该点到平衡线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分别代表该截面上的吸收推动力。,(3)平衡线与操作线不能相交或相切如果相交,说明在塔的某一个截面处推动力为零,
4、未达到一定的浓度变化,则需要两相接触时间无限长,2.最佳气液比的确定,在吸收塔设计中 处理的惰性气体流量G是已知的、气相进出塔浓度Y1是已知的、Y2由大气污染控制标准而定,液相进塔浓度X2是工艺生产提供的基本参数,而只有吸收剂流量L及液相出塔浓度X1是需要计算的。根据物料衡算,L与X1之中只有一个是独立的未知量,通常在计算中先确定L值,则X1便随之而定了。由于G属已知条件,因而可通过确定操作线斜率L/G(液气比)来确定L。,最小液气比L/Gmin,由于Y2,X2已知,则操作线下端点位置确定,G为已知量,随着L的减小,操作线斜率不断降低,此时操作线越靠近平衡线。当L减小到与平衡线相交时,如图中B
5、C线,推动力减小为零,此时L达到最小值(Lmin),对应的直线斜率L/Gmin为最小液气比。,实际设计中气液比的确定必须满足下列三个原则:(1)操作液气比必须大于最小液气比;(2)就填料塔而言操作液体的喷淋密度(即每平方米的塔截面上每小时的喷淋量,m3/m2h)应大于为充分润湿填料所必需的最小喷淋密度,一般为3-4m3/m2h,此时设备的阻力较小。(3)操作气液比的选定应尽可能从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两方面权衡考虑,以达到最经济的要求。这是因为: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间矛盾。L,L/G,推动力增加,有利于吸收的操作,设备的尺寸和投资;L,动力消耗,X1,对需回收吸收剂的操作来说,增加了溶液再生的困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吸收塔 设计 计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49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