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荧光介绍.ppt
《叶绿素荧光介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绿素荧光介绍.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理论及其在逆境生理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杨志勇,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从光能的吸收、能量转换、电子传递、ATP合成到CO2的固定,共包括60多个步骤,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化学反应。光反应:电子从光系统(PS)经过Cyt b6/f复合体传递到光系统(PS);同时光合膜两侧形成质子梯度;类囊体腔中的质子经过ATP合成酶流到细胞质中驱动ATP的合成;同时生成NADPH。暗反应:Calvin-Benson循环,即光反应得到的ATP和NADPH参与CO2的固定生成葡萄糖。,2、叶绿素荧光的研究历史,1931年,Kautsky(考茨基)发现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并将其与光合作用联系起来(
2、Lichtenthaler1992;Govindjee 1995)。此后,人们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光合作用的荧光诱导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光合作用研究。叶绿素荧光已成为光合作用的有效探针(Papageorgiou 1975;Papageorgiou Papageorgiou&Govindjee 2004)。,植物吸收的阳光(光量子)都被其用于光合作用了吗?如果不是,又是如何利用的呢?叶绿素荧光是如何产生的呢?叶绿素荧光与光合作用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叶绿素荧光技术是如何应用于逆境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呢?,3、叶绿素荧光的产生,植物叶片呈绿色,是因为它吸收红光和蓝光,反射绿光的缘故。入射
3、到叶片表面的光,经过反射、散射和投射,约有84%被吸收利用。,叶绿素吸收光能后能级的变化,叶绿素分子吸收光量子后,从基态(低能态)跃迁到激发态(高能态)。由于波长越短能量越高,故叶绿素分子吸收红光后,电子跃迁到最低激发态;吸收蓝光后,跃迁到比吸收红光更高的能级(较高激发态)。处于较高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在几百飞秒(fs,1fs=10-15s)内,向周围环境辐射热量,回到最低激发态。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稳定存在几纳秒(ns,1ns=10-9s)。,处于较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通过三种途径释放能量回到稳定的基态:重新放出一个光子,回到基态,即产生荧光。不放出光子,直接以热的形式耗散掉
4、。将能量从叶绿素分子传递给电子受体进行光化学反应。以上这三个过程相互竞争,具有最大速率的过程处于支配地位。对于许多色素分子来说,荧光发生在纳秒级,而光化学反应发生在皮秒级,因此当光合生物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时,叶绿素吸收的光能大部分是用来进行光化学反应的,荧光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叶绿素荧光:植物吸收的一小部分光重新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根据能量守恒:1=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热。可以得出:叶绿素荧光=1-光合作用-热。,P+D+F=1 F=1-P-D,4、活体叶绿素荧光是光合作用的有效探针,活体状态下,叶绿素荧光几乎全部来源于PS的Chl a,活体叶绿素荧光提供的快速信息反映了PS对激发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叶绿素 荧光 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49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