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单元的划分.ppt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单元的划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单元的划分.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单元的划分,第二章,0、基本概念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2、物质危险辨识3、典型工艺危害因素辨识4、特种设备、特种作业危害因素辨识5、作业环境危害因素辨识6、重大危险源辨识7、生产过程危害因素辨识8、相关案例探讨9、评价单元划分,内容提要,危险、有害因素定义危险因素: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基本概念,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原则和方法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预测性科学性 危险、有害
2、因素的辨识是分辨、识别、分析确定系统内存在的危险,而并非研究防止事故发生或控制事故发生的实际措施。它是预测安全状态和事故发生途径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必须要有科学的安全理论作指导,使之能真正揭示系统安全状况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并予以准确描述,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显示出来,用严密的合乎逻辑的理论予以解释清楚。,系统性 危险、有害因素存在于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要对系统进行全面、详细地剖析、研究系统和系统及子系统之间的相关和约束关系。分清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相关的危险、有害性。全面性 辨识危险、有害因素时不要发生遗漏,以免
3、留下隐患,要从厂址、自然条件、总图运输、建构筑物、工艺过程、生产设备装置、特种设备、公用工程、安全管理系统,设施,制度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辨识;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转,操作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还要分析、辨识开车、停车、检修及装置受破坏及操作失误情况下的危险、有害后果。预测性 对于危险、有害因素,还要分析其触发事件,亦即危险、有害因素出现的条件或设想的事故模式。,方法:1、经验分析法:对照分析法(安全检查表)类比推断法(专家评议法)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PHA、FTA、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法 运用标准、规范、MSDS等来分析、辨识、判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重大危险
4、源辨识GB18218-2000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剧毒物品品名表 GA58-93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闪点的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易(可)燃液体表面上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瞬间燃烧的过程叫闪燃。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液体在闪点温度,蒸发速度较慢,表面上积累的蒸气遇火瞬间即已烧尽,而新蒸发的蒸气还来不及补充,所以不能持续燃烧。当温度稍高于闪点时,易(可)燃液体随时都有遇火源而被点燃的可能。因此,闪点是液体可以引起火灾危险的最低温度,液体的闪点越低,它的火灾危险性越大。,按
5、照我国危险化学品分类标准体系,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61C的都归类为易(可)燃液体。易燃液体的闪点,随其浓度变化而变化。例如,乙醇水溶液中乙醇含量为80、40、20、5时,其闪点分别为19、26.75、36.75、62。当含量在3时,没有闪燃现象。两种易燃液体的混合物的闪点,一般在这两种液体闪点之间,并低于这两种物质闪点的平均值。某些固体,如樟脑和萘,也能在室温下挥发或缓慢蒸发,因此也有闪点。,闭杯法测定的是饱和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而开杯法蒸气与空气自由接触,所以闭杯法闪点测定值一般要比开杯法低几度。基于以上原因,开杯法测定值比闭杯法更接近实际情况。,爆炸极限的定义:在火源作用下,可燃气体、可燃蒸
6、气或粉尘在空气中,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爆炸下限。同理,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上限和下限统称为爆炸极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浓度称为爆炸范围。,当浓度在爆炸范围以外,可以认为可燃物不着火,更不会爆炸。但是,在容器或管道中的可燃气体浓度在爆炸上限以上,若空气能补充或渗漏进去,则随时有燃烧、爆炸的危险。因此,对浓度在上限以上的混合气,通常仍认为它们是危险的。爆炸极限通常用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可燃粉尘用mg/m3表示。例如:乙醇爆炸范围为4.3%19.0%,4.3%称为爆炸下限,19.0%称为爆炸上限。甲烷爆炸范围为5.3%14.0%
7、。爆炸极限的范围越宽,爆炸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越大。通常的爆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的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它随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燃点的定义:固体物质形成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被称为燃点,它是评价固体物质危险性的重要特征参数之一。固体燃烧分两种情况,对于硫、磷等低熔点简单物质,受热时首先熔化,继之蒸发变为蒸气进行燃烧,无分解过程,容易着火;对于复杂物质,受热时首先分解为物质的组成部分,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和液态产物的蒸气再发生氧化而燃烧。,某些固态化学物质一旦点燃将迅速燃烧,例如镁,一旦燃烧将很难熄灭;某些固体对摩擦、撞击特别敏感,如爆炸品、有机过氧化物,当受外来撞击或摩擦时,很容易引
8、起燃烧爆炸,故对该类物品进行操作时,要轻拿轻放,切忌摔、碰、拖、拉、抛、掷等;某些固态物质在常温或稍高温度下即能发生自燃,如白磷若露置空气中可很快燃烧,因此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要加强对该类物品的管理,这对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工业事故中,引发固体火灾事故较多的是化学品自热燃烧和受热自燃。可燃固体因内部所发生的化学、物理或生物化学过程而放出热量,这些热量在适当条件下会逐渐积累,使可燃物温度上升,达到自燃点而燃烧,这种现象称自热燃烧。例如,硝化棉及其制品(如火药、硝酸纤维素、电影胶片等)在常温下会自发分解放出分解热,而且它们的分解反应具有自催化作用,容易导致燃烧或爆炸;植物和农副产品
9、(如稻草、木屑、粮食等)含有水分,会因发酵而放出发酵热,若积热不散,温度逐渐升高至自燃点,则会引起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自燃点时,即可着火燃烧,这种现象称为受热自燃。如合成橡胶干燥工段,若橡胶长期积聚在蒸汽加热管附近,则极易引起橡胶的自燃,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化学品的燃烧需要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燃烧便不能发生。有时,即使这三个要素都存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燃物未达到一定的浓度、助燃物数量不够、点火源不具备足够的温度或热量,也不会发生燃烧。只有具备了一定数量和浓度的燃料和助燃物,以及具备一定能量的点火能源,三者同时存在并且发生相互作用
10、,才能引起燃烧。反之,对于已经发生的燃烧,若消除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便会终止,这就是灭火的原理。,例如:甲烷在空气中的浓度小于5.3%或大于14%时,由于甲烷浓度过低或氧气浓度过低,甲烷便不能燃烧。同时,要使燃烧发生必须具备一定能量的点火源。若用热能引燃甲烷和空气的混合物,当点燃温度低于595时燃烧便不能发生。若用电火花点燃,则最小点火能为0.28mJ,若点火源的能量小于该数值,该混合气体便不着火。通常,一般可燃物质在含氧量低于14的空气中不能燃烧。目前大量的灭火剂以及灭火方法都是利用隔绝空气或降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实现窒息灭火。,燃烧的过程:可燃物质的状态不同(气、液、固态),其燃烧的过
11、程也不同。大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是在蒸汽或气态下进行的。可燃气体最易燃烧,只要达到其本身氧化分解所需要的热量,便能燃烧,其燃烧速度很快。液体可燃物在火源作用下,首先发生蒸发,然后蒸气再氧化分解进行燃烧。固体燃烧物分两种情况,对于硫、磷等低熔点简单物质,受热时首先熔化,继之蒸发变为蒸气进行燃烧,无分解过程,容易着火;对于复杂物质,受热时首先分解为物质的组成部分,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和液态产物的蒸气再发生氧化而燃烧。如木材受热后,在温度小于110时只放出水分;130时开始分解,到150时变色,在150200时其分解产物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但不能燃烧;在200以上时分解出一氧化碳、氢和碳氢化合
12、物,此时木材开始燃烧;到300时析出气体产物最多,燃烧也最激烈。,易燃液体的燃点、闪点及其关系:燃点也叫着火点,有的书上也叫火焰点。可燃物被加热到超过闪点温度时,其蒸汽与空气的混合气与火焰接触即着火,并能持续燃烧五秒钟以上时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燃点。在燃点温度下。不只是闪燃,而是形成连续燃烧。一般说来,燃点比闪点高出520,但闪点在100以下时,二者往往相同。易燃液体的燃点与闪点很接近,仅差15;可燃液体,特别是闪点在100以上时,两者相差30以上。,闪点、燃点、爆炸极限等基本概念在安全评价中最主要的应用:1、危险物质的判定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2、生
13、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版,第一讲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产生的原因:存在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和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两方面。能量失控主要体现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按有关标准规范,分别是13、4大类和6类。,第一讲 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及分类,以下为危险有害因素的具体分类,1.1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92),分为6大类,37个小类。6大类为: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类;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
14、因素6类;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其他危险、有害因素4类。,物理性及机械性危险,(1)设备、设施缺陷;(2)防护缺陷;(3)电危害;(4)噪声危害;(5)振动危害;(6)电磁辐射;(7)运动物危害;(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11)粉尘与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固体颗粒、液体颗粒或二者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化学性危险,(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
15、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生理
16、危险,(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4)其他错误;(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关因素。,行为性危险,其他危险、危害因素,搬举重物作业空间工具不合适标识不清,1.2 按事故和职业危害类型分类,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根据导致事故的原因、致伤物和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职业病范围和职业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有害因素分为七类,分别为:生产性粉尘;
17、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有害因素。,第二讲 物质危险的辨识,按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分为8类,共21项。,第二讲 物质危险的辨识,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第1类 爆炸品,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第3项 有毒气体(毒性指标同第六类)如:一氧化氮、氯气、
18、氨等。,第2项 不燃气体(无毒、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如:压缩空气、氮气等。,第1项 易燃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第2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 易燃液体,第1项 低闪点液体:闪点18 如:乙醚(闪点为-45)乙醛(闪点为-38)等;第2项 中闪点液体:18闪点23 如:苯(闪点为-11)乙醇(闪点为12)等;第3项 高闪点液体:23闪点61 如:丁醇(闪点为35)氯苯(闪点为28)等。,第1项 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如:红磷、硫磺等;,第2项 自燃物品: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
19、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如:白磷、三乙基铝等;,第3项 遇湿易燃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些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如:钠、钾等。,第4类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1项 氧化剂: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如:过氧化钠、高锰酸钾等;,第2项 有机过氧化物:指分子组成中含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甲乙酮等。,第5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危险 有害 因素 识别 评价 单元 划分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47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