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导论(1.1).ppt
《区域经济学导论(1.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导论(1.1).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导论1 区域概念与类型2 区域经济的客观基础3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4 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5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6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区域概念与类型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既是客观上存在的实体,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及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一)不同的学科对区域有不同的界定地理学: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政治学: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如阿拉伯国家,傣族聚居区。,(二)经济学的界定两种有代表性的定义。(1)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
2、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域问题委员会所给出的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2)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的定义“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综合中外学者的研究,可以认为,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内涵,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层面:(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经济活动不管何种部门(产业)和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最终要落实在一定的区域空间。把经济活动置于空间的角度,即某种经济现象在
3、何地,为什么在何地,是理解区域的钥匙,也是区域经济学审视经济现象的基本视角,也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科的根本所在。(2)区域特指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调控权;并负有推进它的发展及其居民福利提高的责任。而区域本身的繁荣和萧条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3)区域是一个在全国或更高一级区域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部分职能,且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A是考虑到行政区划基础上,按照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形成的经济区。B具有某种专业化职能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一般具有各自专业化特点,即“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
4、这种具有不同专业分工的区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构成整个国民经济体系。C是一个具有完整经济结构的社会经济综合体经济学所研究的区域不是单一生产结构,往往是以专业化部门为支柱、围绕专业化部门相关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都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并且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诸因素在内的综合性的统一体。,二、区域的类型界定和划分区域的两种基本方法为同质性和集聚性,由此可以把区域分成不同的两类:同质区和集聚区。(一)同质区同质性区域是根据区域内部某一或某些重要因素特征上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而进行划界,而忽略了区域内部的某些差异。这些要素通常包括: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收入标准、居民消费类型、科技文化素质
5、,以及民族宗教信仰和社会政治态度等非经济因素。这种划分方法所强调的是某种要素的静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反映的是均质的平面状态,而不是结构状态,不能反映区内经济活动的联系性和内聚力。,(二)集聚区(极化区、结节区域、功能区域)与内部同质性相反,集聚区是若干异质部分构成的功能上联系紧密的区域,它具有一种在共同利益或集团意识基础上形成的内聚力,它的构成要素“有一个场所、一个核心和它在它们边缘地区的,明确程度不同的变化梯度。”采用集聚性方法进行区划最常见的是以大城市为中心,依照其内聚力和辐射范围,把城市和乡村联系在一起的城市经济区划界。与同质区域的划分方式相比,集聚经济区的划分和认定着眼于强调区域内部的
6、增长潜能,相比之下,同质性方法则显示出被动的旨在从外部引入政府计划与政策的机能。因此集聚区域更现实、更具有意义。,同质区和集聚区在社会空间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同质区域一般的基础是可输出的共同产品:整个区域作为这样一种过剩产品的输出区,因而它自身的各部分几乎没有什么理由扩大彼此之间的贸易量。与此相反,对于结节区,区域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则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那些只有惟一的中心(区域的中心城市),或许还有次一级的中心,以及大片农村地带的区域更是如此。这样的两至三个实行专业分工的有机部分彼此之间补充,由内部的转移媒介联结起来。”,除了同质区和集聚区之外,还有一种旨在从政府规划或政策定向来考虑的规
7、划区域,即政府在经济决策时按照政策目标而界定的区域。规划区域方法实质上仍要以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同质性,或者以类似于增长极的集聚性为基本原则。所以很多情况下,可以归属于前述两类。如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长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区。但也有个别例外,如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这类区域的出现和划分主要是与政府的特殊的优惠政策有关,强调的是政府特定的政策性目标,如吸引外资,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第二节区域经济的客观基础具有不同特性和水平的区域经济,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和联系,构成一国的国民经济整体。为什么一国经济会出现空间分离?不同空间为什么会形成经济特性和水平的差异?这个问题与区域经
8、济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紧密相连。一、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资源禀赋差异)这种不完全流动性包括两层含义:1.指生产要素不是都能够流动的,其中有些能够流动,有些则是固定不动的。前者如人口、劳动力、资金、物资设备和技术等;后者如土壤、矿藏、地形、气候和水文的地理分布,便成为“某些经济活动会产生在某个区域”的一个基本解释。,2.能够流动的生产要素其流动性是有限的或不完全自由的对要素流动的约束来自多方面,主要有:(1)管理体制。(2)主体利益。(3)历史文化。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得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因而构成区域经济分异的基础。,二、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集聚经济)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只是
9、解释区域经济存在和分异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是区域经济存在和分异的另一个原因。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决定的。1.产品生产过程空间分割的非经济性许多生产过程,可根据操作技术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个生产工序,从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这种不同的生产工序不可能在空间截然分开来,在不同的地点组织生产。2.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当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节省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因此对于追求规模经济的企业来说,在一定限度内,将更多的生产设备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不是分散布局,可以得到经济上的好处。,三、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
10、性和竞争性是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分化的重要原因。不同区域创新能力的巨大差异,影响到区域间发展速度的差异。由于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一旦形成创新中心,就不会轻易地消失。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发展速度就快,而创新能力弱或无创新能力的地区,发展速度就缓慢。,四、转移成本1.运输成本空间是有距离的,从一端到另一端,不仅有要耗费时间,而且要付出费用,克服空间分离的耗费即距离成本。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地、原料地和市场地往往不会同在一处,企业在选址时必然要考虑三者之间的距离最短,运输费用最低的区位;消费者去商店购物,既要占用一定时间,也要支付一定的路费,因而愿意就近购买。,2.时间成本由于空间距离的存在,运输不
11、能瞬时间完成,因此必须付出货物储藏所需成本,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3.交易机会成本(信息成本)当空间上生产地和消费市场相互分离时,因为空间上的阻隔,远离市场的卖主到市场区的频率以及所掌握的市场信息总比位于市场区的卖主小。因此远离市场区的卖主,除了付出运输成本和正常的交易成本外,他的商业机会大大减少了。4.心理成本唐人街、欧洲的穆斯林聚居区影响要素转移的上述成本因素使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范围。所以它构成区域存在的又一重要基础。,总之,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转移成本的存在,形成了区际间不同的经济景观,从而也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经济区域。,
12、第三节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一门相当年轻的分支学科。在西方大体上形成于本世纪50年代,6070年代获得蓬勃发展,但其理论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初叶初叶开始创立的区位理论;随着20世纪30年代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各国区域经济问题的显露,政府日趋加强了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传统的以单个厂商为区位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逐渐发成主要为宏观区位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的区域经济学体系。,一、区位论研究1.古典区位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产业和城市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方面。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主要是
13、由德国经济学家创立和逐步完成的。19世纪初由德国经济学家屠能奠基,经过韦伯较为系统的研究,克里斯泰勒和廖什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农业区位论:区位地租是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作物布局的关键因素,提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理论(杜能环)。工业区位论:区位因素决定生产场所,即生产费用最低、经济效益最大的地点。区位三原则:运输、劳动力、集聚。杜能和韦伯主要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为对象,进行静态的、微观的研究,而且成本效益分析为主,形成了区位理论的成本学派。,城市区位论:1933年,克里斯泰勒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将区位理论扩展到聚落分布和市场
14、研究,建立了中心地理论。中心地三原则:市场、交通、行政市场区位论:在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勒施在1939年出版的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将利润原则应用于区位研究,并从宏观的一般均衡角度考察工业区位问题,建立了以市场为中心的工业区位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观论。,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中,将区位研究与贸易和区域分工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一般区位理论。帕兰德通过对市场区范围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市场区竞争区位理论。胡佛扩展了韦伯的“运输成本”(仅指线路运输费用)概念,提出了转运点(中途倒装地点)区位理论。,二、区域经济问题与政府干预西方区位研究由微观经济分析向
15、宏观经济分析的演进,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区域经济问题显露和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分不开的。1.20年代老工业区的结构性衰退本世纪20年代,在已实现了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开始出现了老工业区的结构性衰退现象,如英国的北英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地区,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几乎同时陷入了结构性危机之中,在这些地区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失业率上升,生活水平下降,人口外流等问题。这种情形引起了西方一些国家政府的关注。并采取了不少解决地区结构危机的措施。,2.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19291932年,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这次危机长达4年之久。30年代的经济
16、大危机使萧条地区贫困地区经济更趋恶化,失业率升高,大量人口和产业拥入大城市,地区间和城乡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面对英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困境,他明确地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认为不能再放任自流,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也就是政府出面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凯恩斯的理论并不是某一区域经济问题,但他所提出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的思想对当时各国政府采取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很大。西方国家纷纷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缓和两极分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英国1936年成立了巴罗委员会,设法遏制产业与人口过度向以伦
17、敦为中心的英格兰东南地区集中,并通过建立工业开发区、税收优惠等手段促使产业向北英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等向萧条区分散。美国在1941年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其目的是对这个因棉花凋敝、江流泛滥成灾而陷于困境的区域,开展以水土整治为中心的多目标开发。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给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干预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比较成功的先例,它的经验以后为许多国家所借鉴和吸收。,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战后12年(19451957)间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国家只要能保持发展势头,在普遍繁荣中,通过资本与劳动力自由流动,市场机制可以调节区域间的不平衡问题。
18、为此,各国都追求更高的发展速度,把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集中投入到经济发达、技术条件好、基础设施良好的地区,以便实现少投资见效快的目的。然而,这种做法虽然实现了发达地区经济的高涨,但却带来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的拉大。这说明普遍繁荣无法消除地区间差异,地区之间差距不会因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缓和,有可能会愈演愈烈。,同时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在60年代以后先后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和产业的过度膨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边缘、乡村地区发展缓慢,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社会经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多数国家都成立了专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机构,开发区域规划,制定区域经济政策,
19、设立专门基金(如区域开发基金、社会基金、农业基金)和区域开发银行等。,美国政府于1961年制订了区域再开发法,1965年又制定了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以及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日本从1962年到1987年连续制定了4个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划分各种类型的城市经济圈的构想;法国自5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区域规划,1963年政府正式成立全国区域发展委员会,实行领土整治计划地区化;英国于1945年制定战后第一个“工业布局法”,在整个60年代政府区域政策的财政援助形式日臻完善。,西方国家区域经济活动实践充分表明,基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以各个具体企业微观的区位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
20、显然不能适应制订中观和宏观的国家区域发展计划和区域经济政策的需要。(1)各个企业为取得最大的利润而作出的区位决策,往往不能实现区域整体效益的最优,甚至导致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利的后果。(2)如果听任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往往不是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因为厂商的区位指向通常都是基础设施优越,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城市区域,这些发达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而落后地区可能受到资本外流和人口外迁的困扰,其处境会因此而日益恶化,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跳出区位论的理论局限,运用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研究A国内不同区域内的资本积累、劳动就业增加和国民
21、收入增长的关系,B研究投资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率的区际差异,C研究如何形成国内各地区的最佳产业结构和地区间的合理分工格局,以及研究D如何采用政策工具援助衰退地区和落后地区发展,控制大城市的过度集聚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目标。这些研究不仅应用了宏观经济的、动态的和综合性的分析,也吸收了其它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诸如地理学、社会学、人口学、城市科学等),形成了经济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区域经济学。,4.80年代以来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1)区位理论与空间经济领域重点是多厂企业的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多厂企业投资区位的决策过程以及区位选择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公司总部、地区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经济学 导论 1.1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46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