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模式与结构.ppt
《区域发展模式与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发展模式与结构.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区域发展模式与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任何一个阶段的核心内容。一个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水平,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章结构安排,一、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二、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三、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四、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五、主导产业与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也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9个
2、准工业化国家(地区)19601980间的历史资料,对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一)钱纳里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第三阶段工业
3、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是规模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能够支持区域经济增长达到较高的速度,因此,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也是区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阶段。,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该阶段主要特征是在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水平发展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
4、事业、咨询服务等等。,第二、第三、第四阶段合称为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所谓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为生活服务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武装传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产业;三是新兴产业和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等。,当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专业化及社会分工已广泛发展,往往在生产某一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在全国甚至于全世界寻求在该领域发
5、展最好的合作伙伴,以求质量的完美。正因为如此,同处于后工业化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协作的需要,相互投资占很大比例。,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追求个性。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用知识和智能来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其投资领域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服务业,多样化是其基本特征。,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一个区域处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带来区域发展阶段的跃迁。换句话说,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各阶段不是截然
6、分开的,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区域同时具有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产业结构所具备的某些特征。特别是当区域发展处于过渡时期时,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很快,这时必须加强研究其发展方向和变化速度,把握时机,把资本投向即将获得高速发展的新产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2007年08月10日08:58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任组长的中国社科院“中国工业化进程”研究课题组历时两年,通过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分析得出结论: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预计最晚到2021年中国将实现工业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9日发布的首部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
7、研究发布会上,陈佳贵宣布了这一论断。陈佳贵表示,如果将整个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划分,并将每个时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那么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过半。这与大多数学者的分析判断“十五”期末中国的工业化大致处于中期第二阶段或重化工业化阶段中的高加工度化时期基本吻合。以静态计算,如果在未来中国能够保持“十五”期间中国工业化水平的年均增长速度,到2015至2018年,中国工业化将基本实现,这与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长期的现代化战略目标要求是相符合的。即使按照“九五”和“十五”整个10年间中国工业化水平的年均增长速度推算,最晚到2021年,中国将实现工业化。,课题组将全国分为七
8、大经济区,分别为:环渤海经济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珠三角经济区(广东、海南、福建)、长三角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中部6省综合经济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重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大西北综合经济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从中国七大经济区的工业化水平看,经济区间工业化差距明显。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同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不但远高于全国水平,也高于东部工业化水平。从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板块的工业化水平看,东部工业化程度居首位,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东北次之,为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
9、。本报告中的四大经济板块分别是东部10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广东、海南、福建、上海、浙江、江苏)、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12省区市(重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人均GDP,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制造业产值占总商品比重,人口城市化率,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等五个指标来衡量地区工业化进程。,社科院专家:中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2010年02月28日 18:59:5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月日电(记者陈玉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黄群慧日表示
10、,根据相关研究,中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黄群慧说,如果将整个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划分,并将每个时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根据我们构造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人口城市化率个指标评价,中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具体来说,上海、北京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广东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浙江、江苏、山东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辽宁、福建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山西、内蒙古等省份处于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河南、湖南等省份处于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贵州处于工业化初期前
11、半阶段,西藏尚处于前工业化阶段。黄群慧说,现阶段中国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这意味着中国的国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任务是如何从一个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罗斯托的发展阶段的理论,也是比较通用的。美国经济学家惠特曼.罗斯托(Whitman Rostow)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需经历六个阶段的观点。罗斯托认为,在这六个阶段中,起飞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两个关键性的阶段。,(二)罗斯托发展阶段理论,(二)罗斯托发展阶段理论,1、传统社会阶段2、起飞前的准备阶段3、起飞阶
12、段4、向成熟推进的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二、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1、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指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主要是与产权和管理相关。例如,“温州模式”、“苏州模式”。,2、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是指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战略模式。第一,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的产业模式。第二,发展进口替代产品的产业模式。第三,发展出口替代产品的产业模式。第四,优先发展赶超部门的产业模式,即工业赶超战略。,3、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模式(1)增长极模式 区域空间开发的理论基础是增长极理论,并由此产生了增长极模式。增长极理论最初是由法
13、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佩鲁1950年在其论文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中首先提出来了“增长极”概念,他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创新,而创新总倾向于集中在某些特殊的领头产业,这种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支配效应、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乘数效应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不过他所说的增长极出自“经济空间”而非“区域空间”;之后,法国经济学家J.R.布戴维尔将“经济空间中的增长极”改造成“区域空间上的增长极”,此时的增长极被认为是主导推进型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体。,在一个广大的地域内,增长极只能是区域内各种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的少数地点。一个增长极一经形成
14、,它就要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使本身日益壮大,并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当这种极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增长极已扩张到足够强大时,会产生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作用,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的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增长。,实际上,任何一个增长极都同时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者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强于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负值,表明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点的聚集作用较强;反之,则溢出效应为正值,表明增长极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生产要素产生了向周围极化区域的回流。,(2)发展轴模式发展轴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
15、线就具有了样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或称为“点轴”)。,发展轴理论在重视“点”(中心城镇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增长极作用的同时,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发展轴同样存在着聚集和扩散效应,而且效应的强度更强,对周边的影响更大。发展轴在不断地丰富之后,力量更强大,最后将成为一条发展地带。发展带是发展轴的成长结果及其演化最后形式。,该理论十分看重地区
16、发展的区位条件,强调交通条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点轴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单纯的增长极开发,也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开发基本上是按照点轴开发的战略模式逐步展开的。我国的点轴开发模式最初由中科院地理所陆大道提出并系统阐述,他主张我国应重点开发沿海轴线和长江沿岸轴线,以此形成“T”字形战略布局。,(3)网络型模式发展轴还有一种演化的结果,就是由若干个发展轴联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从而形成增长的网络。,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地区形成了增长极即各类中心城镇和增长轴即交通沿线,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
17、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在此基础上,网络开发理论强调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增长网络的形成,使极化效应产生的聚集规模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从一个点上表现出来,对于网络所在的区域来说,意味的增长结果的分散化和增长极点的分散化,而对于更大区域来说,则将整个网络区域视为一个巨大增长极,所以其极化的效应可能更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可能更大。,网络开发理论宜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应用。由于该理论注重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因此它的应用,更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发展 模式 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46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