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ppt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ppt(2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主讲:谭 佳,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是研究劳动法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作为维护人权、体现人本关怀的一项基本法律,在西方甚至被称为第二宪法。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或许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刑法、诉讼法等,但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却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的保护和约束之中。不管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劳动者,我们应该清楚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我们每个
2、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劳动法律专家,但了解基本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知识是必要的、经济的和有效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我们了解劳动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部门和独立的法学学科产生和发展的情况,以及我国劳动立法状况以及特点;系统掌握劳动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的内容,以及我国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学会运用所学的劳动法学理论和各项劳动法律规定,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考核要求 考核分为了解、熟悉、理解、掌握、运用五个层次的要求,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了解指知道劳动法的历史发展状况和立法概况;熟悉主要指熟悉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及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和司法解释;理
3、解主要指深入理解劳动法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掌握劳动法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和含义、基本知识、基础理论;运用是学习的最高层次,学以致用,要能运用劳动法学基本原理和法律规定分析案例。,第一章 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学习方法:认真阅读本章各节内容,对基本概念和知识记忆。阅读有关劳动法的论文和著作,拓宽知识面,帮助理解本章内容。最后,要做练习题,以训练动手答题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节 劳动、劳动力和劳动者,一、劳动、劳动力、劳动者1、劳动的含义 哲学意义上的劳动:人们利用工具、改造客观世界为社会创造财富所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
4、的活动。社会意义的劳动:人们获取基本生活资源(实现谋生)和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途径,所以,劳动是一种天赋的基本人权。,法学意义的劳动:基于法律规定的特定范围的合法的、基于劳动合同关系产生的隶属性的、有报酬的、职务性的劳动。因此,家务劳动、义务劳动、非职业性的钟点工劳动、家教、家政劳动、暑期短工、学生实习等都不是法学意义上的劳动,不受劳动法调整。,2、劳动力的内涵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包含劳动者的体力、知识和技能。劳动力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劳动力与劳动者不可分离。因此,在使用劳动力时,必须考虑对劳动者的尊严和体力的保护。二是劳动力是一种生产要素,具有商品属性。因而,在出让、使用和计价时必须考虑人
5、力资本。,3、劳动者 劳动者即劳动力的所有者,即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但劳动者并非商品,劳动力依附在劳动者身上,所以,劳动者是劳动立法的核心问题。社会学意义的劳动者是指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社会主人。经济学意义的劳动者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法学意义的劳动力是指具有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公民。,二、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法概念一般是从广义上理解和使用的,它包括一个国家的劳动法典(狭义劳动法)和与劳动法典实施相配套的一系列劳动法规和规章。三、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是以劳动关系为中心调整对象,同时也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
6、其他一些社会关系。,(一)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1劳动关系的含义。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主体在实现集体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社会劳动关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劳动者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与其他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关系或单位相互之间产生的关系;另一类是劳动者在实现集体劳动过程中与所在单位行政或业主之间发生的关系.这两类社会劳动关系并不全由劳动法调整.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狭义的劳动关系)。,2劳动关系的特征。(1)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劳动力所有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力使用者)。(2)劳动关系与
7、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劳动过程是人与物、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作用的过程。(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隶属关系)和横向关系(平等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3劳动关系的种类。(1)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标准进行分类。在我国可以划分为全民所有制劳动关系、集体所有制劳动关系、股份制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等。(2)以劳动关系确立方式为标准进行的分类。(3)以劳动关系所在产业为标准进行分类。如划分为工业劳动关系、商业劳动关系、农业劳动关系、服务业劳动关系等。(4)以劳动关系的特征为标准进行的分类。标准劳动关系和非标准劳动关系
8、。,4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1)各类企业的劳动关系和个体经济组织中形成的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规范调整的主要对象。(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归劳动法调整。这一部分劳动关系具体包括: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所用工勤人员之间的劳动关系;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与其职工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其他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的劳动关系。(3)未纳入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中的非合同劳动关系(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下的劳动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关系,以及现役军人、家庭保姆、自然人用工等劳动关
9、系,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5全球化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1)劳动关系的运行更加市场化。(2)劳动关系的范围逐步趋于国际化。(3)劳动关系的主体呈现单极化。(4)劳动关系的冲突表现社会化。,(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也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1劳动力管理方面的关系:主要指劳动行政部门、其他业务主管部门与用人单位之间因职工的招收、录用、调配、培训等方面发生的关系。2劳动力配置服务方面的关系:如职业介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为劳动力的配置与流动提供服务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关系。,3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国家社会保险机构与用人单位及职工劳动者之间因执行社会保险制度而发生的关系。4工会活
10、动方面的关系:工会代表职工整体利益在开展各种活动中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关系。5监督劳动法律执行方面的关系:国家劳动行政部门、卫生部门等与用人单位之间因监督、检查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而产生的关系。6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国家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人民法院与用人单位、职工之间由于调处和审理劳动争议而产生的关系。,第二节劳动法的理论基础,一、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是影响劳动法的一种重要力量二、保护劳动者,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劳动立法的目的 劳动法通过作用于劳动者而对整个生产力系统发生作用。劳动法对生产力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劳动法保障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使劳动力在社会范围的配置趋向高效率,从而
11、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2)劳动法保护劳动力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促进劳动力资源开发,从而为生产力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条件。,(3)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力系统中的能动作用。(4)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要求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从而使劳动者在生产力系统的运行中能正常的发挥作用。(5)劳动法要求合理组织劳动过程,巩固劳动纪律,从而为提高生产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创造组织条件。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劳动法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第三节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一、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依据主
12、要有:1.劳动法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2.劳动法有自己特有的基本原则。3.劳动法有自己完整的独立体系。4.司法实践中劳动法早已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5.我国劳动法有自己的发展历史。,二、劳动法的作用(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1.通过规范劳动力市场,确立劳动合同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2.通过实行职业技能开发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确保和不断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3.通过实行按劳分配和其他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4.通过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并要求用人
13、单位不断改善劳动条件。5.通过要求合理组织劳动过程,巩固劳动纪律。,(三)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1确认劳动者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明确劳动关系供求双方及市场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2规定劳动合同制度。3实行各种劳动标准制度。4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5实行集体协商、调解、仲裁等制度。,(四)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劳动法的功能就在于通过规范劳动行为,使主体双方在各自的权利义务范围内,沿着法律设定的轨道进行合作与联系,从而形成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以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此外,劳动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还在于:公民的劳动权利是获得生存权的必要条件。我国劳动法的颁布
14、实施,是我国人权保障制度化、法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第四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当符合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贯穿劳动法律条文始终,体现劳动立法的核心和灵魂;第二,它必须是执法的基本准则,具有劳动法律规范的最高效力,对违背基本原则的行为,劳动法不仅不予确认和保护,而且要追究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第三,它必须在指导劳动立法和约束劳动执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认依据:首先是宪法;其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还应以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对劳动法的基本要求为依据;最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还应以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理论为依据。,二、劳动法基本原
15、则的内容(一)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在我国劳动法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在各个劳动环节中的具体权利。另一方面,劳动法具体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劳动义务。,(二)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第二,用人单位应以劳动为尺度,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给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第三,劳动者不分性别、年龄、民族和种族,等量劳动(包括数量、质量与贡献)应当取得等量报
16、酬。在我国分配制度中,要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应当注意做到:要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要体现多劳多得、鼓励多作贡献;要体现效益分配优先兼顾公平;要体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的差别。,公平救助原则的实现受制于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只有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使公平救助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三)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劳动法在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原则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特殊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四)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行劳动行为自主的同时,必须同时看到,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职
17、责上的从属关系和劳动力人身性质的特点。,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不同观点1.将宪法中有关劳动方面的某些条文直接移植为劳动法的各项基本原则。这是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一种意见。2.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概括。3.将劳动法原则划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加以表述。,第五节劳动法渊源及其体系架构,一、劳动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部委规章。5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6国际劳工公约。7规范性劳动法律、法规解释。,二、劳动法的体系1促进就业制度。2劳动合同制度。3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制度。4劳动标准制度。5职业技能开发制度。6社会保险制度。7劳动争议处理制度。8劳动监察制度。9法律责任。,第二章 劳动法
18、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劳动法的起源,劳动法产生的前提:劳动力所有者与使用者的分离,劳动力的所有者 劳动关系 劳动法劳动力的使用者,虽然存在局部的、小范围的劳动关系,但这些劳动关系要么被完全的财产法所调整,要么被完全的身份法所调整,由于劳动力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法律人格,因此,这些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只能属于奴隶社会性质或封建性质的法。,一、中世纪以前,人身所有,奴隶主,汉穆拉比法典,奴隶,封建主,人身所有,奴隶主,农民,奴隶,人身依附,二、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为了满足新兴的资本的需要,国家开始颁布一系列强迫失地农民在城镇工作。这些法律法规是从资本本位出发的,维护的是新兴资本家的利益。其特征是残酷、
19、血腥。劳动法学将这一段时期概述为“劳工法规”时期,其立法,称为“劳工法规”。它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公法,劳工法规:强制建立劳动关系“乞食证”强化剥削规定工时下限 工资上限,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的势力大大增强,资产阶级国家实行“自由放任”政策,要求为自由经济进行松绑;工人阶级的力量开始加强,开始出现自发的斗争形式;18世纪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都为劳动法的起源奠定了基础。,亚当.斯密自由放任,看不见的手,自由贸易 夜警国家,看不见的手,封建主,人身所有,契约关系,奴隶主,农民,雇主,雇工,奴隶,人身依附,(劳动合同:合同制度),私法,如何理解拿破仑?,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劳动力
20、租赁房屋租赁:房东所有权房客使用权租赁:契约自由,封建主,人身所有,契约关系,奴隶主,农民,雇主,雇工,奴隶,人身依附,私法,封建主,人身所有,契约关系,奴隶主,农民,雇主,雇工,奴隶,人身依附,劳工法规:规定工时下限 工资上限,强化剥削,1802年,英国议会颁布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劳动法的起源。此后,以英国为首,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开始大量颁布以保护劳工利益为宗旨的调整工厂劳动关系的法律。这就是劳动法历史上最早的“工厂法”时期,其立法称为“工厂立法”。,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1802年的学徒健康和道德法,规定纺织 工厂童工的工作时间每天不得超过12小时,这一立法标志着英国
21、出现了一种新的立法倾向,被称为“工厂立法”。,私法公法化,劳工法规:规定工时下限 工资上限,工厂法规:规定工时上限 工资下限,强化剥削,限制剥削,(劳动条件:基准制度),最高工时 最低工资,封建主,人身所有,契约关系,奴隶主,农民,雇主,雇工,奴隶,人身依附,劳工法规:规定工时下限 工资上限,最高工时,工厂法规:规定工时上限 工资下限,最低工资,私法:契约制度(劳动合同),公法:基准制度(劳动条件),专门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是在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它 是以限制资本家对劳动者剥削程度为内容的法规。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人阶级斗争的日趋高涨,加上受18世
22、纪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的影响,某些社会政治力量也同情和支持工人的要求,迫使资产阶级国家不得不制定法律来限制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概述与总结,1802年英国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的开端,而“工厂立法”与以前的劳工立法有了质的变化,它是为了保护工人利益,因此是现代意义的劳动法产生的标志。1847年英国颁布的十时间法规定,13岁至18岁的童工以及女工的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0小时。此后,工厂立法逐渐适用于英国的一切大工业。,以英国立法为开端,在其他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出现了“工厂法”。德国于1839年颁布了普鲁士工厂矿山规则;法国于1841年和1879年分别颁布法律,对限
23、制童工工作时间以及限制女工工作时间和女工的工资等问题作了规定;1848年加利福尼亚州颁布了一项禁止9种工厂使用12岁以下儿童的法律;瑞士于1848年颁布了第一个限制成年人工作时间的法律。,第二节外国劳动立法简况,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立法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各国工人运动的普遍高涨,再加上“工厂法”的产生,各国对劳动法的作用更加重视,进而颁布了许多工厂法。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劳动立法,在内容和范围上,较之初级阶段,有了较大的进展,具体表现在:,1进一步缩短了劳动时间并扩大了适用范围。2增加了改善劳动条件的一些规定。3出现了工资保障法律。4有了承认
24、工会组织合法地位的法律。5出现了社会保险法。6出现了解决劳资纠纷的法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劳动法有了一定的发展,表现为工厂立法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充实,逐步在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初期的工厂立法的范畴。但是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而且很不平衡,也不稳定,不但劳动法的效力范围有限,而且对劳动法的贯彻实施还缺少必要的保障。,(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立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不断高涨的工人运动的压力下,资产阶级不得不做出让步。因此,以改良主义作为主要方法,资产阶级劳动法得到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劳动法的内容和范围比以前有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大。,需要指出的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5、,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资产阶级劳动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和反复的过程。当工人运动高涨时,劳动法就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在工人运动受到镇压处于低潮时期,资产阶级国家则通过立法剥夺和限制劳动者的权利。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第三节中国劳动立法概况,一、旧中国的劳动立法(一)中国工人阶级争取劳动立法的斗争(二)北洋政府的劳动立法(三)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劳动立法(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劳动立法(五)革命根据地的劳动立法,二、新中国的劳动立法(不包括实行不同制度的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劳动立法1在保障职工民主权利方面:关于国营、公营工厂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动法 社会保障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45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