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课件qiq.ppt
《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课件qiq.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课件qiq.ppt(2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 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学科意义上的劳动法: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 以职业劳动关系及其附随关系为调整对象,保障劳动者的生存利益与独立人格为理念的独立的法部门。,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一)劳动法调整狭义劳动关系狭义劳动关系具备以下几方面特征:(1)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劳动力所有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力使用者)。(2)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
2、质。(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隶属关系)和横向关系(平等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案例分析:王某是甲企业的技术员,由于其技术好,在当地同类型的企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1998年春节期间,当地的乙公司请其帮助维修机器设备。在劳动过程中,不慎从梯子上摔下,造成重伤。在治疗过程中,在王某是否应享受工伤待遇的问题上,王某与乙公司产生了分歧。王某认为,自己是为乙企业服务过程中出的事故,应当属于工伤,乙公司应按照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给予其工伤待遇;而乙公司认为,王某与其公司之间是劳务关系,而不是劳动关系,王某不应当享受工伤待遇。造成伤害的原因是由于其本人不
3、谨慎造成,应当由其本人承担主要的责任。,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主要区别(1)劳动关系的客体是劳动力,而劳务关系的客体是劳务。(2)劳动力要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才可以进行生产,劳动关系是一种劳动组织关系劳务关系中,劳务提供者直接提供的是作为产品的劳务,故不可能成为劳务接受方的成员,而只能是独立于劳务接受者之外的主体。(3)工资是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劳务费则是经营收入,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工资一般按月支付,而劳务费一般一次性支付,即使按时计费的劳务,其劳务费极少以月为单位支付。上述理论上的区别在实践中对判别劳动关系与劳
4、务关系的意义有时不够显著,往往需要结合劳动合同书、工作证、职工名单、工资条、工资存折等证据来认定。,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王某与某企业之间是劳务关系,而不是劳动关系,理由有以下几点:(1)从王某提供劳动的内容来看,王某为乙公司检修机器设备,是短期的、一次性的劳动服务行为,双方的关系不是具有稳定性的劳动关系;(2)从王某与乙公司的在劳动中的关系来看,王某在劳动过程中,不需要遵守乙公司的内部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双方在劳动过程中是平等的协作关系;(3)王某的行为是属于技术人员业余时间在外兼职的行为,其实质是提供有偿的技术服务。王某没有成为乙公司员工中的一员,以乙公司员工
5、的身份提供劳动。,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我国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具体范围:(1)各类企业的劳动关系和个体经济组织中形成的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规范调整的主要对象。(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3)未纳入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二)劳动法调整与劳动关系具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1劳动力管理方面的关系 2劳动力配置服务方面的关系 3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 4工会活动方面的关系 5监督劳动法律执行方面的关系 6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第二节 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一、劳动法的地位(一
6、)劳动法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二)劳动法有自己特有的基本原则(三)劳动法有自己完整的独立体系(四)司法实践中劳动法早已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第二节 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二、劳动法的作用(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二)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三)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第二节 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二、劳动法的作用(四)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五)国家人权保障的标志,第二节 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三、劳动法的基本特征(一)公法与私法的兼容(二)劳动者保护法与劳动管理法的统一(三)劳动关系协调法和劳动标准法的结
7、合(四)实体法和程序法的配套,第四节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一)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三)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四)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所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或者说,是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按照劳动法的具体要求形成的,体现着蕴含于劳动法中的国家意志;是双方当事人意志协调的产物,其运行过程由双方当事人的行为构成,体现着双方当事人的共同
8、意志、国家意志处于首位,当事人意志不得违反国家意志,并且只能在符合国家意志或国家意志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作用。,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只有已纳入劳动法调整范围,并且符合法定模式的劳动关系,才为劳动法律关系。虽然在劳动法调整范围内但不符合法定模式的劳动关系,则只能作为事实劳动关系而存在。劳动法律规范是劳动关系成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依据,按照劳动法律规范缔结劳动关系则是劳动关系成为劳动法律关系的前提。,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二、事实劳动关系 虽然在劳动法调整范围内但不符合法定模式的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和事实劳动关系尽管都在劳动法调整范畴内
9、,但二者具有不同的法律属性:(1)劳动法律关系是符合法定模式的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则完全或部分不符合法定模式,尤其是缺乏劳动法律关系赖以确立的法律事实的有效要件,如未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无效等。,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和事实劳动关系具有不同的法律属性:(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权利义务,是双方当事人所预期和设定的;事实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权利义务,但这一般不是双方当事人所预期的,更不是由双方当事人所设定的。(3)劳动法律关系由法律保障其存续;事实劳动关系如果不能依法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就应当强制其终止,但事实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利益仍然受劳
10、动法保护。,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 案例分析,案例:小王2004年大学毕业后与北京宏成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工作岗位为财务经理,约定岗位工资4000元/月。2007 年6月30日合同到期后,双方均没有提出续订劳动合同,但是一直保持劳动关系至2007年10月。2007年10月26日,宏成公司准备缩减人员,发现小王的劳动合同到期后没有续签,就书面通知其双方的劳动关系将于2007年10月31日终止。小王经咨询劳动法专业人士后认为双方已经形成事实劳动关系,根据北京市的规定,双方至少还应签订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但宏成公司则认为双方当时没有劳动合同,可以随时终止劳动关系。,第三
11、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 案例分析,焦点:未及时续订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能否随时终止?对于事实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不签订劳动合同对自己有利,可以随意终止事实劳动关系。对于事实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仍然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除按照以上规定支付二倍的工资外,还应当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三、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
12、容(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四、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交错共存特点(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了国家与当事人的双重意志(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表现为兼有人身性与财产性关系的一定的劳动行为和财物,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一、劳动法主体的概念 是指劳动法中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享有和承担劳动法所规定的权利(职权)和义务(职责)的公民、组织和机关。主体范围的广泛性主体资格的双重性或多重性如:一个学校可以同时具有用人单位、职业培训机构和劳动行政相对人三重资格,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
13、法律关系的主体,二、劳动法主体的种类(1)劳动主体,即劳动者,(2)用人主体,即用人单位,(3)劳动行政主体,亦称劳动管理主体,(4)劳动团体,又称职业团体,如工会;行业协会。(5)劳动服务主体,如职业介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劳动安全卫生检测检验机构等。,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三、劳动法主体的体系(一)“三角”框架“三角”框架强调的是,政府方相对于劳方与资方是居中协调者而不是居高临下者,由劳、资、政三方共同参与劳、资双方利益的协调,以确保社会稳定,故称为社会稳定“三角”框架。,政 府 方,劳动行政主体劳动服务主体,个体(劳动者)团体(工会),劳方,
14、资方,个体(用人单位)团体(用人单位团体),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三、劳动法主体的体系(二)“三层”框架“三层”框架强调的是,政府与市场不仅直接互动,而且通过社会中间层间接互动,使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在劳动法领域有机结合,以实现劳动法的政策目标。,政府(劳动行政主体),社会中间层(劳动者团体、用人单位团体、劳动服务主体),市场主体(劳动者、用人单位),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一、劳动者(一)劳动者的法律含义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取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职工(雇工、劳工、受雇人、雇员、员工)
15、的概念一般包括四层含义:(1)职工是被录用(雇佣)的人员;(2)职工是在用人单位(雇主)管理下从事劳动的人员;(3)职工是以工资为劳动收入的人员;(4)法定某种或某几种人员不属于职工,例如,国家公务人员、军事人员、农业工人、家庭佣人、企业经理等,,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二)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1劳动权利能力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应当具有平等性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受制约的因素:(1)户籍:户籍性质、户籍区域的限制(2)职数:允许各个公民同时从事职业的数目“一人一职”即一个公民在同一期间只能成为一个用人单位的职工,亦即只允许参与一个劳动关系。(3)制裁:因违法或违
16、纪而受到的制裁中,有的含有限制劳动权利能力的内容或后果。例如,严重违反会计法规和财经纪律的会计人员,被撤职后不得再担任会计工作。,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获得有酬职业劳动的基本权利。它与劳动权利能力的区别主要在于:(1)根据不同:劳动权直接以宪法为根据;劳动权利能力则直接以有关劳动法规为根据。(2)内容不同:劳动权即劳动机会保障权,其内容包括就业权和择业权;劳动权利能力的内容则与公民在劳动力市场上和劳动过程中的各项权利和义务相一致。(3)意义不同:劳动权只是意味着公民有以劳动谋生、并要求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劳动机
17、会的权利;劳动权利能力则是公民具体实现劳动权的必备法律资格的一个方面。,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权利的区别(1)根据不同:劳动权利能力只直接以有关劳动法规为根据;劳动权利的直接根据除了有关劳动法规外,还有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2)属性不同:劳动权利能力是劳动者法律资格的一个方面;劳动权利则是劳动法律关系内容的一部分。(3)意义不同:劳动权利能力只是界定公民能够参与哪些劳动法律关系和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的范围;劳动权利则主要是公民参与劳动法律关系之后实际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18、(二)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2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法对劳动行为能力作出规定的客观依据,是公民的劳动能力水平,以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要求。劳动行为能力受制约的因素:(1)年龄 劳动行为能力起始年龄:准予就业最低年龄公约:不应低于15周岁 我国:最低就业年龄规定为16周岁(除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经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招用未满16周岁的公民为文艺工作者、运动员和艺徒以外),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行为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区别:(1)根据不同:劳动能力的有无和大小,直接以人体生理和心理因素为根据;劳动行为能力则直接以有关劳动法规为依据。(2)属性不同:劳动能力
19、作为人的生存能力的一部分,只具有自然属性;劳动行为能力作为劳动者法律资格的一个方面,则具有法律属性。(3)意义不同:劳动能力只是表明公民身体中所存在的体力和脑力的实然状态;劳动行为能力则是国家对公民一定劳动能力的法律认可,它表明法律对公民在体力和脑力上所要求的应然状态。,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二)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2劳动行为能力劳动行为能力受制约的因素:(1)年龄完全劳动行为能力起始年龄:准予就业最低年龄公约:不应低于18周岁 我国劳动法规中明确规定:不得招用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公民从事过重、有毒
20、、有害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退休年龄:达到退休年龄的公民,只应推定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仍允许其从事不妨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劳动,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行为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区别:(1)根据不同:劳动能力的有无和大小,直接以人体生理和心理因素为根据;劳动行为能力则直接以有关劳动法规为依据。(2)属性不同:劳动能力作为人的生存能力的一部分,只具有自然属性;劳动行为能力作为劳动者法律资格的一个方面,则具有法律属性。(3)意义不同:劳动能力只是表明公民身体中所存在的体力和脑力的实然状态;劳动行为能力则是国家对公民一定劳动能力的法律认可,它表明法律对公民在体力和脑力上所要求的
21、应然状态。,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二)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2劳动行为能力劳动行为能力受制约的因素:(2)健康 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需的健康条件,是基于对劳动行为能力被限制者的保护 疾病的限制 残疾的限制 妇女生理条件的限制,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二)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2劳动行为能力劳动行为能力受制约的因素:(3)智力 精神健全 这是对劳动行为能力的起码要求,因而,精神病患者被规定为无劳动行为能力人。文化水平 许多国家要求,就业者必须完成国家义务教育。我国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
22、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招工必须以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公民为对象。技术水平,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二)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2劳动行为能力劳动行为能力受制约的因素:(4)行为自由 在校学生也由于这种行为自由受到限制,一般不得成为招工对象,仅在暑假、寒假期间可被招为临时工;在职职工能否参与第二职业劳动法律关系,也应以在保证全面履行本职劳动义务的同时是否还具备履行第二职业劳动义务所必需的行为自由为限。,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三)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特点1.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 2.公民的劳动权利能
23、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具有不可分割性3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运用要受到劳动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因素差别的限制4公民在运用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实现劳动权利时,一般只能参加某一种劳动法律关系,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二、用人单位(一)用人单位的概念和种类 1企业 2.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3国家机关 4个体经济组织(二)用人单位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概念(三)用人单位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特点 1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运用受国家的干预较严格。2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在实现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三节 劳动法律
24、关系的内容,一、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主要特征:(1)各项权利和义务都与劳动力的使用和再生产紧密联系,或者说,都是实现劳动力的使用和再生产所必要的权利和义务。(2)各项权利和义务所实际体现的劳动者利益,可以高于法定标准但不得低于法定标准。,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三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主要特征:(3)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由本人亲自实现,而不得由他人代理。这是由劳动力与劳动者人身的不可分性以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组织隶属性所决定的。(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行为支配。这是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处的被管理者地位相联系的。(5)劳动者的某些权利和义务存续于劳动法律关系终止之
25、后,并且,有的权利还扩及劳动者供养的亲属,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三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一)劳动权利。劳动权利是指劳动法主体依法能够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或要求人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以实现其意志或利益的可能性。(二)劳动义务。劳动义务是指劳动法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为满足权利主体的要求,劳动过程中履行某种行为的必要性。,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三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二、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一)劳动权(二)劳动报酬权(三)休息休假权利(四)劳动保护权(五)职业培训权(六)生活保障权(七)结社权与集体协商权(八)合法权益保护权,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三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三、劳动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动法 劳动 合同法 课件 qiq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45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