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协调基础知识.ppt
《劳动关系协调基础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关系协调基础知识.ppt(1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劳动关系协调基础知识,二零一一年九月,袁 辉,现场调查,问题一:您目前从事什么职业?问题二:您参加本次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协调”“和谐”,关于和谐,和睦协调诗周南关雎“关关睢鸠”汉 郑玄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晋书挚虞 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使和睦协调宋司马光瞽叟杀人:“所贵於舜者,为其能以孝和谐其亲。”,关于协调,配合得适当 使配合得适当 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关于人,关于人,江本胜博士,人、组织、社会的关系,关于劳动关系,富士康的警示,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
2、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2011年7月18日凌晨3时,又有一名员工跳楼,年仅21岁。,关于劳动关系协调员(师),2007年1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了新的职业信息,其中包括劳动关系协调员,这是自2004年以来,公布的十批106个新职业当中最新的一个职业之一,关于劳动关系协调员(师),是什么?劳动关系协调员是从事劳动标准的宣传和实施管理以及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协商协调、促进劳资沟通、预防与处理劳动争议等工作的人员。,关于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做什么?主要从事劳动标准的宣传和实施管理以及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协商协调、促进劳资沟通、
3、预防与处理劳动争议等工作。,关于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关于劳动关系协调员(师),怎么做?,关于劳动关系协调员,关于劳动关系协调员,劳动关系协调的发展前景,关于考试,看书看书多看书练习练习再练习,第一章 劳动关系,第一章 劳动关系,一、劳动关系的概念二、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三、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和手段四、工会组织在劳动关系调整过程中的 地位和作用 五、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第一章 劳动关系,一、劳动关系的概念 也称劳工关系、劳资关系,是指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使用者所结成的经济关系总称。主体:劳动者(团体工会)用人单位(团体企业协会)政府(广义,P3),第一章 劳动关系,劳动法规定,劳动关
4、系的建立以订立劳动合同为主要标志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第一章 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条件:,第一章 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P5)合作、冲突、力量、权力,第一章 劳动关系,二、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劳务关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之间就劳务事项进行等价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特点:1、双方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是完全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是通过劳务合同建立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提供劳务的一方取得报酬是以劳动结果为准;2、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的一方自行承担风险。,第一章 劳动关系,第一章 劳动关系,三、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和手段(P13)劳动关
5、系的调整是一个把冲突转化为管理规则的过程,即劳动权利义务的设定和维护,其目的是使劳动关系良性运行和发展,达到和谐。作用:化解、疏导、预防和调节 调整机制和手段:集体协商、员工参与、三方性机制、劳动争议的处理和劳动立法,第一章 劳动关系,四、工会组织在劳动关系调整过程的职能作用 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工会指由雇员组成的组织,其首要任务是通过团结工会,争取改善雇员的工作条件。工会主要以集体谈判的方式直接参与劳动关系。,第一章 劳动关系,工会在处理劳动关系中的功能 1、通过申诉/仲裁程序为会员提供法律代表参与对劳动争议的裁决;2、通过与雇主的集体谈判维护会员的整体利益;3、通过工会的组织力量部分
6、制约雇主的职权,维护员工的利益;4、可以平衡和协调员工内部不同派系的竞争和冲突,协调对雇主的立场。,第一章 劳动关系,五、我国调整劳动关系制度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三方协调机制 劳动标准体系 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劳动保障监察制度,第二章 劳动保障法律和政策,第二章 劳动保障法律和政策,一、劳动法律关系二、劳动法律关系的运行三、劳动法的宗旨和原则四、我国劳动法律体系的内容,第二章 劳动保障法律和政策,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第二章 劳动保障法律和政策,一、劳动法律关系 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所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第二章 劳动保障法律和政策,劳动法律关系的构
7、成要素 主体:劳动者、用人单位 客体:基本客体劳动行为 辅助客体劳动条件 内容: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纽带,第二章 劳动保障法律和政策,二、劳动法律关系运行环节(P28),第二章 劳动保障法律和政策,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第二章 劳动保障法律和政策,劳动法的概念和宗旨 劳动法是指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目的,调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政府与用人单位之间、政府与劳动者之间的、为实现和保障社会劳动过程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第二章 劳动保障法律和政策,劳动法第一条规定: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
8、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章 劳动保障法律和政策,劳动法的基本原则(P35)1、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2、三方协调劳动关系原则 3、劳动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原则 4、公法手段和私法手段相结合原则,第二章 劳动保障法律和政策,三、我国劳动法律体系的内容(P43)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 4、劳动监督制度 5、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6、社会保险制度 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一、劳动经济学的一般概念二、劳动力需求三、劳动力供给四、劳动力市场与失业五、工资决定和工资结构六、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非均衡,第
9、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一、劳动经济学的一般概念 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和劳动力之间租让劳务的环境,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即劳动力买卖的环境。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研究劳动运行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层次(方法,P96-99):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代表人物及成就:亚当斯密奠定了劳动经济的基本理论架大卫李嘉图劳动经济学关于工资运动规 律及劳动供给决定工资观点的直接基础让阿萨市场法则论奠定了劳动经济学的 直接基础斯图亚特穆勒促进了劳动经济学的成熟,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通过劳动资源的
10、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社会与个体利益的最佳结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力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学科。,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对象(P99)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效用最大化与选择 劳动力市场,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劳动力与其他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1、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2、劳动力的形成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3、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运行方式上的重大区别:1、劳动者及其家庭个体的动机和行为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有重大影响;2、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以及就业和工资决定的机制,受到一定的制度结构的制约。
11、,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二、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需求: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且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与支付能力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P101-103)1、工资率与劳动力需求:规模效应、替代效应 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负相关,既工资率越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2、其他因素:1)特定行业的产品需求增加,劳动力增加(规模效应)2)产品需求不变,资本价格下降,生产成 本降低,一种情况导致劳动力增加(生产 扩张),另一种情况导致资本代替劳动(
12、替代效应),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三、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劳动参与率:是有工作者和正在寻找工作者占相应人口的百分比 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劳动力供给偏好,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1、市场参与率 2、工作决策理论 3、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P110),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工作决策是一种时间利用方式的选择。时间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愉快和闲暇活动,二是用于工作。工作决策是在闲暇和有酬工作之间进行的选择。,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工作决策理论:1、如果收
13、入增加,工资率不变,愿意工作的时间将减少;相反,如果收入下降,工资率不变,愿意工作的时间增加。这种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收入变化导致的闲暇时间需求的变化称为收入效应。2、如果收入不变,工资率增加,闲暇的价格提高,闲暇需求减少,从而提高工作动机,出现替代效应。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相互替代。3、劳动力供给对于工资增加的反应包括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如果收入效应占优势,工资上升,如果替代效应占优势,劳动力供给随工资率提高而增加。,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四、劳动力市场与失业 劳动力是指16岁及其以上或者在工作,或者在积极寻找工作,或者因暂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所有人。劳动力中那些没有获得有报酬职业的人被称为
14、失业者。没有工作,并不寻找工作,也不是因暂时失业而等待雇主召回的人,不算作劳动力。,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四种流动形式:1、由于自愿辞职或被解雇,就业者变失业者;2、失业者由于新近被雇用或被召回原岗位,失业者变成就业者;3、无论是就业者或失业者,由于退休或决定不再承担或不再寻求有报酬的工作,劳动力变为非劳动力4、由于以前从未工作或从未求职过的人进入,或者由于中途退职者的重新加入,劳动力的数量扩大,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失业及其类型(P114)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务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理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15、 周期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自然的失业率:经济正常情况下的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充分就业不是指所有的劳动力都就业,而是指就业水平在自然失业率范围之内(通常控制在4%以内)。,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五、工资决定与工资结构 工资: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在一定的价格下达到均衡水平。出清工资:在均衡的工资水平(均衡价格)下,需求和供给相等时的工资率,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工资的决定因素:1、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2、受社会、历史的因素影响,包括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影响。,第三章 劳
16、动力经济学,工资的类型 名义工资:指以现行货币支付给工人的单位时间工资,可用来比较一定时间内各类工人的报酬。实际工资:用某种价格标准除名义工资,可以用来说明名义工资的购买能力。,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工资率、工资报酬、劳动报酬和收入之间的关系(P127)工资率:单位时间的报酬 工资报酬:工作时间乘工资率 收入:指某个时间,个人或家庭资源的全部 报酬,包括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六、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非均衡 内部劳动力市场:当一系列正式的规则和程序来指导和限制企业内部的雇用关系时,就存在该市场 次级劳动力市场:报酬低廉且不稳定的工作岗位被称之,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劳动力市场
17、的构成与特点: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级构成:一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二为使用劳动者的企业。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性质(P138)本质属性(P138),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劳动力市场均衡:1、劳动力资源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影响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因素:1、阻碍工资和就业随供求变化而调整的因素 2、非市场因素,如法律、习惯或制约个人和 企业选择的制度因素 3、工会的影响 4、工资过高或过低,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工会对市场均衡的影响有两种:1、劳资合同或集体谈判协议带来的
18、影响协议式工资;2、直接限制供给协议要求只能从工会成员中雇用人员,而工会则控制着进入工会的标准和人数。,第三章 劳动力经济学,工资过高或过低的影响:工资过高有两种情况:1、为了生产,雇主支付高于必须支付的工资 2、求职者的数量超过了工作岗位的数量 工资过低,一方面企业难以雇到工人,导致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企业难以留住人。,第四章 人力资源管理,第四章 人力资源管理,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三、工作分析的方法四、招聘的形式及程序五、绩效与绩效考核六、薪酬设计的原则与步骤,第四章 人力资源管理,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联系与区别 人力资源的概念: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社
19、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它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被经济学家称为第一资源。,第四章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特点(P48)能动性 资本性 再生性 时效性 社会性,第四章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的概念:是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范畴,是以增值为目的,以自然人为载体,经过教育和培训等多种投资方式,聚集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和能力。,第四章 人力资源管理,第四章 人力资源管理,二、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组织、培训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动 关系 协调 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45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