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第40节课(1.1,仅供参考).ppt
《前行第40节课(1.1,仅供参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行第40节课(1.1,仅供参考).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 圆 满 前 行 引 导 文,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 生西法师 辅导,顶礼本师释迦摩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自大圣境五台山文殊加持入心间祈祷晋美彭措足证悟意传求加持,为度化一切众生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而学习,如是三界轮回法,无常变故极痛苦,苦苦变苦及行苦,六趣众生真悲惨!如火猛兽野人中,陷入国王囹圄众,连续不断受痛苦,仍无解脱时增忧。虽有离苦得乐心,现行苦因受苦果,犹如飞蛾扑灯火,贪恋欲境受诱惑。犹如野兽蜂鱼象,为声香味触引诱,当观五欲惑有情,唯受痛苦永无乐。,大圆满心性休息颂,全知无垢光尊者造 索达吉仁波切译,第三品 轮回痛苦,前行第40节课,共修安排,复述:师兄串
2、讲:师兄回答:第1题 师兄 第2题 师兄 第3题 师兄 第4题 师兄 第5题 师兄,第39节课 科判,复述第39节课,第39节课 内容,复述第39节课,第39节课 科判,复述第39节课,有一位居士请问博朵瓦格西:“如果想专门修行一法,那么修什么法最为重要呢?”格西答道:“如果想专心修行一法,无常最为重要。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以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作为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最后可作为趣入涅槃圣道的助伴。又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中间可作为精进之缘,最后可作为生起智慧的助伴。如果观修无常,并且能在相续
3、中真正生起的人,起初可成为求法之因,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倘若修行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则初始可作为擐甲精进之因,中间可作为加行精进之缘,最终可成为无退精进的助伴。”,第39节课 内容,复述第39节课,帕单巴尊者也曾经说过:“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最开始可作为步入正法的因,中间可作为精进的鞭子,最终也能获得光明法身。所以,相续中如果没有不加改造而生起无常观念,那么仅仅在表面上求求法、修修法,最终只能成为佛教油子 的因。”单巴仁波切又说:“在西藏修行人当中,没有看见一个人有死亡的念头,也没有发现有一个人遗留在世。身着僧衣的人累积财产,难道是要供养阎罗王吗?收藏一
4、切奇珍异宝,难道企图暗地里贿赂阎罗卒不成?目睹这些西藏修行人,会让人禁不住仰天哈哈大笑!谁具广闻我慢高,修行好者积财宝,谁依静处多散乱,谁离故乡无羞愧,彼为形象修法者。彼等喜爱造恶业,虽已见到他人死,然却不知自将亡,此等一切诸过患,皆由未修无常致。”所以,观修无常是开启一切修行之门的前提条件。,第39节课 原文,复述第39节课,一居士向博朵瓦格西请求消除恶缘的窍诀。博朵瓦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心中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也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够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那么利益有情也不是难事。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多多修行诸法实相空性
5、,而且在自相续中已经生起,到那时清净迷乱也不会有困难。”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常观,那么就一定能够彻底舍弃对今生世间一切事物的贪执,就像呕吐症患者不愿取油食一样。我的至尊上师(如来芽尊者)也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无论看见世间如何高贵、如何权威、如何富裕、如何俊美之人,也不会生起羡慕之心,而注重前辈高僧大德的事迹,这就是因为自己的相续中生起了少许无常观的缘故。我除了无常以外也再没有其他更殊胜的教言传授给别人。”,第39节课 原文,复述第39节课,那么在相续中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呢?当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
6、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也不知道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还是将修行妙法放在首位。当他再次出洞的时候又想:不知道能否再度返回这个山洞。而一直没有砍除荆棘丛。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了多年,最后已经获得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还有一个修无常观的表率,那就是持明无畏洲尊者。持明无畏洲尊者有一个秋季七月沐浴的水池,没有阶梯,进入时很困难。弟子问:“是否应在此修一阶梯?”他回答:“不知道明年还有没有在这里沐浴的机会,那么费事有什么用呢?”他也常常教诫弟子修无常法。,第39节课 原文,复述第39节课,所以,我们这些人在相续中没有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一定要在加行时发心,正行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反正
7、在相续中没有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就要修持,后行时以回向印持。务必要追循圣者前辈的足迹,尽心尽力勤奋努力修持。无常现前反而执常有,老年到来反而以为幼,我与如我邪念诸有情,相续生起无常祈加持。寿命无常之引导终,第40节课 科判,前 行 广 释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第40节课 内容,前 行 广 释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第40节课 原文,前 行 广 释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三、轮回过患 了达轮回诸事无实义,唯以大悲利益诸有情,不贪有寂依教行大乘,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第40节课 原文,前 行 广 释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丙三(轮回过患)分二: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二、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丁一、总的思维轮
8、回痛苦:正如前文中所说的一样,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难得的暇满人身,但它也不可能长期住留,最终必将走向死亡。如果死后也如同灯灭或水干一样一了百了,当然也就没有别的可说了,可是死后不可能完事大吉,而必然要投生,有了投生就离不开生死轮回。总的来说,所谓的轮回,就像陶师手中的轮盘、井中的水车、瓶中的蜜蜂一样接连不断地旋转。比如,将蜜蜂放在瓶内封闭瓶口,那么蜜蜂只能在瓶中飞来飞去。同样,无论生于善趣或堕入恶趣都超不出轮回的范围。善趣的人间天境如同瓶内上面的空间,三恶趣就像瓶内下面的空间,六道众生就这样以有漏的善业和不善业为因,连续不断地投生流转,为此叫做轮回。,第40节课 原文,前 行 广 释索达吉仁波切
9、 宣讲,我们这些人无始以来一直漂泊于轮回之中,一切众生彼此之间没有不当过父母、亲友、怨敌或平常人的。假设把整个大地的土抟成枣核许的丸子,口中数着“这个众生的母亲是这个,那个有情的母亲是那个”,待到土丸的数量已经穷尽,然而各个众生互相当过母亲的次数却还不能到尽头。这以上是经中说的。怙主龙树也说:“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没有谁不是这样转生的,在此期间,因为利欲熏心而断过的头颅和肢体不计其数。假设将曾经投生为蚂蚁等小含生的所有肢体堆集一处,那一定比须弥山王还高;因为口中无食、背上无衣,感受饥寒交迫、唇干舌燥等痛苦而哭过的泪水,假设尚未干涸而收集起来,肯定远远多于
10、所有的汪洋之水;仅仅生在地狱时所喝过的铜汁铁水也比局部四大海洋的水还多。,第40节课 原文,前 行 广 释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尽管事实原本如此,可是仍旧对轮回不生刹那的出离心一味执迷不悟而受束缚的人们,在漫无边际的轮回当中必然还要变本加厉地受苦受难。就算是依靠随福德分的些微善果获得了梵天和帝释那样万寿无疆、富足圆满、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身体,最终也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并且在命终之后还要饱尝恶趣的悲惨痛苦,那么暂时拥有的荣华富贵、健康无病等微不足道安乐的人们,在几年或几个月甚至仅仅几天的时间内,也会因为善趣的乐果耗尽而变成一贫如洗、可怜兮兮,或者不愿意也要感受恶趣那难以忍受的痛苦。,第40节课
11、原文,前 行 广 释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所以说,现在暂时的幸福快乐就好似梦中正在兴旺发达之时突然醒来一样,有什么实质可言呢?眼前依靠一点点善果而表面看起来似乎幸福快乐的人们,一旦引业耗尽之后,没有刹那住留的权利,即便是坐在天衣铺陈的如意宝座上尽情享受五种欲妙、快乐无比的天王,当寿命结束后也会在睁眼闭眼的瞬间大头朝下堕入地狱,在炽燃铁地上感受痛苦。再者,太阳和月亮尽管拥有普照四洲的光芒,但最后也会有转生到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之暗处 的时候。似是而非的轮回安乐,根本没有任何可信赖的。我们要下决心:今生今世一定全力以赴脱离轮回大苦海,获得永久安乐圆满正等觉果位。上述道理,要完整具足加行、正行、后行
12、来实地修行。,课 前 开 示,重视共同加行,打好修学基础,前行广释第40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修法也很重要,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听受。表面上看来,加行中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等修法比较简单,可实际上真正修起来时,比其他有些修行还要难。比如说,修风脉明点、观本尊、念咒语,心相对而言容易集中,但这里的修行范围比较广,内容也很深奥,以致许多人刚开始修时,根本没办法入手,心也无法静下来找到感觉。当然,这也是我们行持善法的种子比较薄弱所致,但不管怎样,在修加行的道路上,千万不能中途夭折,否则,这些法如果没有修成功,除了极个别利根者以外,一般人很难修成其他的法。,轮
13、回过患,前行广释第40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大家若在共同加行上磨练的时间比较长,修不共加行会比较方便;然后在不共加行上,若也花一定的精力来修学,那以后修什么法都没有困难。退一步说,就算你没有修其他法,但只要能修成这些,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这一点,刚入佛门的道友不一定能感觉到,但你若对此终生奉行,到了晚年时,必定会明白:“当年正因为我把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修得非常扎实,如今成了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假如我刚开始就爬到最高的山顶,现在很有可能已不是这样了。”所以,鉴于以上这些原因,我这次对前行作了详尽解释。,重视共同加行,打好修学基础,轮回过患,课 前 开 示,三、轮回过患,前行广释第40课索达吉仁波切
14、 宣讲,轮回过患,了达轮回诸事无实义,唯以大悲利益诸有情,不贪有寂依教行大乘,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前行广释第40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了达轮回诸事无实义 华智仁波切的上师如来芽尊者完全了达轮回一切事物皆无实义。什么是轮回一切事物呢?对世间人而言,就是降伏敌人、护持亲友,以及赚钱、工作等;对修行人而言,则是为后世获得善趣而禅修、念佛。这些无法令我们脱离轮回,故都没有多大意义。,唯以大悲利益诸有情 他唯一以大乘的慈悲心来利益一切众生。从如来芽尊者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从小直至圆寂之间,唯一的行为就是利益众生,始终把利他大事放在首位,对个人的牺牲和付出毫不在乎。,轮回过患,三、轮回过患,前行广释第4
15、0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不贪有寂依教行大乘 以智慧不贪著轮回之边,以悲心不贪著寂灭之边,遵照大乘佛教的宗旨,以六度万行行持正法。(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在如此三界无与伦比的上师足下,华智仁波切恭恭敬敬地顶礼,祈求上师加持自己早日生起对轮回的厌离心,得到超越生死的果位。,轮回过患,三、轮回过患,前行广释第40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上师开示:修行一定要祈祷上师三宝,你们修每一个引导时,都应把这些偈颂当作祈祷文来念,然后一心专修,这样可以得到不共的加持。我个人认为,诸佛菩萨的加持很重要,假如没有以恳切的心来祈祷,自相续中的智慧不可能引发出来。虽然诸佛菩萨对任何众生都平等无偏地
16、以大悲心关照,但这也需要一种信心的因缘,否则,无边的加持不可能无缘无故就融入你心。所以,平时在修行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祈祷上师、诸佛菩萨。现在有很多研究者,只是片面强调理论,从来不提“信心”这一层面,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憾。因此,我们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传承上师的加持融入自心。一旦加持真正入了心,心就会比较堪能,不会对这个生邪见、那个生邪见,修什么法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故这一点非常重要!,轮回过患,三、轮回过患,前行广释第40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上师开示:修持共同四加行的功德,一个人如果想超离轮回,务必要断除对今生和来世的执著。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云:“人身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无
17、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若能把“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修好了,势必可斩断对今生的贪执;而如果想断除对来世的耽著,则必须修持下面所讲的“轮回过患”和“因果不虚”。“人身难得”:我们已经获得了,得到后应觉得它来之不易,教导我们一定要去修行。“寿命无常”:告诫我们想修行就必须尽快。这样的珍贵人身若能长期住留,那等一段时间再修行也来得及,可是这个人身就像水泡和阳焰一样虚幻无常、瞬息万变,最终必将走向死亡,故在其没有毁灭之前,一定要抓紧时间来修行。,丁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轮回过患,前行广释第40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上师开示:反观自心,修行的目的何在?,修行过程中,也应该扪心自问:“我现在修
18、加行,是为了今生,还是为来世?若为了来世的话,是想获得善趣的快乐,还是希望从轮回中永远解脱?”这个相当重要。我常看到许多修行人,心里愿意好好禅修、好好修学佛法,但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答案往往是耽执来世的快乐、不堕恶趣,就像其他宗教徒一样,希望自己上天堂,或往生净土享乐。这种现象非常令人遗憾,倘若你没考虑过来世的解脱,只是一味希求即生的快乐、健康、无病,或者来世升天享乐,那并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此,大家一定要把追求解脱放在首位。大家一定要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对人天安乐没有任何兴趣,唯一就是想从火坑般的三界中得到解脱。业分辨经说过,三有之苦,犹如毒药、猛兽、野人般恐怖,没有什么可贪著的,必须想方
19、设法从中出离。当然,“超出三界”、“脱离六道”,口口声声谁都会说,但你真正的目标是什么,还是应该仔细观察。,轮回过患,丁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前行广释第40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轮回过患,总的思维轮回痛苦,丁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丙三(轮回过患)分二: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二、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丁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正如前文中所说的一样,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难得的暇满人身,但它也不可能长期住留,最终必将走向死亡。如果死后也如同灯灭或水干一样一了百了,当然也就没有别的可说了,可是死后不可能完事大吉,而必然要投生,有了投生就离不开生死轮回。,一、确信前生后世的存在,前行广释第40课索达吉仁波切
20、 宣讲,(一)对前生后世认识的现状,藏族人历来都是大乘根基,再加上生长的背景处处离不开佛教,故对此基本上没有怀疑。有些民族小时候的教育(无神论、唯物论)所致,他们将前后世存在统统斥为迷信,即使长大后以偶尔的因缘遇到了佛法,进入佛门行持善法,但一提起前世后世,他们仍抱有犹豫、怀疑的态度,不完全相信天界地狱的存在。,轮回过患,总的思维轮回痛苦,不相信的人要先从理论上入手,不能盲目地认为“这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因此必须承认”,而务必要通过详细的观察,用方方面面的道理来说服自己。,(二)对前生后世存在生起正见的途径,丁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一、确信前生后世的存在,前行广释第40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前行 40 节课 1.1 仅供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4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