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与判断》课件(修.ppt
《决策与判断》课件(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决策与判断》课件(修.ppt(1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决策与判断,The 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内容结构,第一课:决策与判断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第二课:理性决策假设第三课:理性决策悖论第四课:非理性决策的心理学基础(一)第五课:非理性决策的心理学基础(二)第六课:非理性心理在决策和判断行为中的表现第七课:描述性决策模型第八课:非理性决策判断的常见错误,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决策与判断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的决策,高考志愿填报的困惑逃课的纠结表白的勇气NOKIA的未来,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决策的一般特征,决策者对决策本身具有兴趣和关注。目的性:趋利和
2、避害。核心是选择。执行方案结果的不确定性。与客观结果无关的方案主观偏好。,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日常生活中的判断,对我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时,猜测长什么模样。根据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推测他的性格。海因茨是否应该偷药,说出你的看法。“玊”字怎么读,什么意思。,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判断的一般特征,判断在事先往往没有明确的选择。当存在明确选择的时候,判断往往其实就是一种决策。判断的过程需要以往经验的参与,并与判断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和个性有密切的关系。没有任何根据做出的判断,实际上是一种猜测。,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决策与判断的关系,主体都是人。往往都需要理性
3、的参与。原则上,判断是决策的一个环节。但在实际中,这两者往往很难分清。总结:研究决策与判断,实际上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决策与判断的影响因素,内部个人(群体)因素:理性(逻辑、认知、线性思维)+非理性(直觉、情绪、意志、人格、非线性思维)外部环境(社会)因素:客观环境(时间、地点、气候)+主观环境(文化),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本课小结,决策和判断的一般特点决策和判断的影响因素,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理性决策假设,期望效用理论的公理,有序性占优性相消性传递性连续性恒定性,东北财经大学社
4、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决策者可以对任意两个方案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要么偏好其中的一个,要么对两个都无所谓。,如果一种方案在某个方面优于其他方案,而同时在其他方面又不亚于其他方案,那么决策者将会采纳该方案。,去掉不同方案中的相同部分后,其决策结果不受影响。,在对方案进行两两比较时,如果AB中选A,BC中选B,那么AC中一定选A。,在一次决策中存在着两个备选方案,备选方案A为同时存在概率非常大的好结果和概率非常小的不好结果,而备选方案B的结果是确定的,但好坏程度介于前一个备选方案的两种可能结果之间,那么决策者会选择前一个方案,而不会选择后一个方案。,方案的选择不会受到方案表述方式和方案呈现
5、顺序的影响。,完全理性决策的基本内容,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客观的、一成不变的问题。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或损失值计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理性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决策过程中,决策者能够并且必须获得全
6、部有效的信息。决策者能够并且必须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决策者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决策者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及其所占的相对比重。决策者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两可图,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本课小结,期望效用理论的基本公理完全理性决策的基本内容,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理性决策的诸多悖论,数学、逻辑和理性确定性的丧失,说谎者悖论鳄鱼悖论全能上帝悖论罗素悖论,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我在说谎。”公元前六世纪,克利特的哲学
7、家艾皮米尼地斯这么说。那么,你能否判断出这位哲学家究竟是不是在说谎?,一个鳄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父亲。父亲想了想说:“鳄鱼你不会将儿子还给我。”这时,鳄鱼会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呢?,上帝能造出一个重到他自己也举不起的东西吗?,理发师说:“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们看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数学、逻辑和理性确定性的丧失,圣彼得堡悖论背景:扔硬币,只要出现了正面游戏就over。而后你将得
8、到2的n次方块钱。而n是指出现正面之前你扔硬币的总次数。也就是说,如果你第一次就扔出了正面,那么你得到1块钱;如果第二次才扔出正面,你得到2块钱;第三次,你得到4块钱;直到扔出正面为止。问题:你最多愿意花多少钱来玩这个游戏?或者说,如果这个游戏需要一张“门票”,你觉得应该设定为多少钱?,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数学、逻辑和理性确定性的丧失,数学期望:一次概率事件(试验)中,各种可能的取值同它们各自发生的概率相乘后的和。实际上类似于每种可能发生结果的加权平均。例:某城市有10万个家庭,没有孩子的家庭有1000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有9万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有6000个,有3个孩子的家
9、庭有3000个,则此城市中任一个家庭中孩子的数目是一个随机变量,它可取值0,1,2,3,其中取0的概率为0.01,取1的概率为0.9,取2的概率为0.06,取3的概率为0.03,它的数学期望为00.01+10.9+20.06+30.03等于1.11,即此城市一个家庭平均有小孩1.11个。,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数学、逻辑和理性确定性的丧失,圣彼得堡悖论中的数学期望:根据数学期望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计算出这个游戏的数学期望:期望收益1/22+1/44+1/88+1+1+1+1+1+无穷大。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玩了这场游戏,那么在理论上,你有获得不限量金钱收益的可能,虽然这种可能
10、性极小。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仅仅愿意投入几块钱来玩这场游戏呢?,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数学、逻辑和理性确定性的丧失,圣彼得堡悖论的解释:成本最小化风险厌恶边际效用递减效用上限结果有限,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本着“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原则,收益高并不一定会带来同样的高成本定价。无论收益是多少,尽量压低成本价是人之常情。,圣彼得堡悖论对于奖金额大小没有限制,但是这一奖金出现的概率极小。而从实际分析,游戏有一半的机会,其奖金为元,四分之一的机会得奖4元,奖金越少,机会越大,奖金越大,机会越小。,金钱的价值或者说效用随着获取金额的增多而递减。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个
11、人的决策行为准则是为了获得最大期望效用值而非最大期望金额值。,金钱的效用是有上限的。这一上限可以人为主观设定。,简单的说,人这一辈子总有死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有人会提供无限多的金钱。玩游戏的人清楚的知道这一点,所以当然不能拿出很多的钱来玩这个根本不可能完全兑现的游戏。,数学、逻辑和理性确定性的丧失,阿莱斯悖论:A:100%获得100万美元。B:10%的概率获得250万美元,89%的概率获得100万美元,1%的概率什么都得不到。A和B,你会选哪个?,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数学、逻辑和理性确定性的丧失,阿莱斯悖论:C:11%的概率获得100万美元,89%的概率什么都得不到。D:10%
12、的概率获得250万美元,90%的概率什么都得不到。C和D,你会选哪个?,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A:100%100万,B:10%250万,89%100万美元,1%0,C:11%100万,89%0,D:10%250万,90%0,A:,B:,C:,D:,数学、逻辑和理性确定性的丧失,艾尔斯伯格悖论:,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数学、逻辑和理性确定性的丧失,恒定性悖论:有一种疾病会导致1000人丧生。现在有两套方案供你选择:方案A:能够挽救300人的性命。方案B:30%的概率能挽救1000人的性命,有70%的概率无法挽救任何人。你会选择
13、哪套方案?,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数学、逻辑和理性确定性的丧失,恒定性悖论:有一种疾病会导致1000人丧生。现在有两套方案供你选择:方案C:会有700人死亡。方案D:30%的概率无人死亡,70%的概率1000人都会死亡。你会选择哪套方案?,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数学、逻辑和理性确定性的丧失,恒定性悖论:方案A:能够挽救300人的性命。方案B:30%的概率能挽救1000人的性命,有70%的概率无法挽救任何人。方案C:会有700人死亡。方案D:30%的概率无人死亡,70%的概率1000人都会死亡。,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数学、逻辑和理性确定性的丧失,
14、思考:问题1:假如你想看场电影,票价10块钱。当你走到影院门口时,发现自己丢了10块钱,这时你还会花10块钱看电影吗?问题2:假如你想看场电影,并且花了10块钱买了票。当你走到影院门口时,发现自己把票丢了,这时你还会花10块钱看电影吗?,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数学、逻辑和理性确定性的丧失,偏好反转:彩票A:94%概率得到4元彩票B:3%概率得到150元问题1:如果让你来买彩票,你会选择哪种彩票来自己玩一把?问题2:如果让你来卖彩票,你会对这两种彩票分别设定什么价格?,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数学、逻辑和理性确定性的丧失,纽科姆难题:,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
15、究中心,1000,100万 or 0,箱子A,箱子B,选择1:同时拿走两个箱子。可是,当我预测到你会这样 做时,我就会让箱子B空着。这样你实际上就只能得到箱子A中的1千美元。选择2:只拿箱子B。可是,当我预测到你会这样做时,我就往箱子B中放入100万美元。这样你实际上就能得到100万美元。,数学、逻辑和理性确定性的丧失,纽科姆难题:一个男人决定只拿箱子B。他的理由是:我已看见欧米加尝试了几百次,每次他都预计对了。凡是拿两个箱子的人,只能得到l千美元。所以我只拿箱子B,就可变成一个百万富翁。一个女人决定要拿两个箱子,她的理由是:欧米加已经做完了他的预言,并已离开。箱子不会再变了。如果B是空的,那
16、么它还是空的。如果它是有钱的,那么它还是有钱。所以我要拿两个箱子,就可以得到里面所有的钱。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选?两种选择不可能都对。哪一种错了?它为何错了?,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数学、逻辑和理性确定性的丧失,选择1:同时拿走两个箱子。可是,当我预测到你会这样 做时,我就会让箱子B空着。这样你实际上就只能得到箱子A中的1千美元。选择2:只拿箱子B。可是,当我预测到你会这样做时,我就往箱子B中放入100万美元。这样你实际上就能得到100万美元。男人的分析逻辑:选择1的数学期望:100%1000+0100万1000;选择2的数学期望:100%100万100万。所以选2。女人的分
17、析逻辑:两种选择中,箱子A是相同条件,箱子B实际上也是相同条件。这样同时拿上两个箱子总比只拿一个箱子好。所以选1。,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本课小结,罗素悖论圣彼得堡悖论阿莱斯悖论艾尔斯伯格悖论偏好反转,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非理性决策的心理学基础:感知与记忆,人类基本心理过程的简单构成,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吗感觉是否可靠,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感觉的相对性,作为人类心理过程中最低级的一层,感觉始终被认为是主观世界中最接近客观世界的,它所传递的也理应该是客观世界最为真实的信息。但也正是由于它处于心理过程的最底层,
18、因此也最容易受高级心理过程的“欺压”,甚至不惜扭曲事实而为高级心理过程服务。感觉的主体,永远是人。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有纯粹“客观”的感觉。,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错觉,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错觉,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错觉,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错觉,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错觉,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错觉,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错觉,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错觉,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错觉,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错觉,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
19、为跨学科研究中心,错觉,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错觉,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感知觉为什么不可靠,我们的知觉能力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觉,在对客观世界进行反映的时候,本身就很可能会扭曲一部分信息,从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我们总是力图使我们所感知到的这个世界变得合理,总是力图告诉自己这个世界是完整的和有意义的。我们所谓的知觉,实际上并不是我们对客观事物被动的“反映”,而是主动的“解释”。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中“完型”概念的核心观念之一。,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完型,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当你看到这幅图的一瞬间,坦白地说,
20、你认为自己看到了什么?,记忆为什么是被“编造”出来的?,完型:反映在我们头脑中的所谓“客观事物”,实际上是经过我们自己“解释”过的事物,而不是原本的客观事物。人类天生的这种“完型”意愿,会导致人们对不符合头脑中完整情境的真实事件有一种主动为其弥补缺失细节的倾向。,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本课小结,格式塔心理学对感知和记忆建构的看法完型感知与记忆的相对性及主观建构特性,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非理性决策的心理学基础:态度与人格,态度VS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态度与行为无关?态度对行为的预测能力微乎其微。艾伦威克:或许,我们需要放弃态度这一概念。,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
21、学科研究中心,态度为什么很难预测行为,态度代表的不仅是一种个人意愿,而且是一种社会期许。尤其当某一情境与道德有关时,后者的影响作用往往大于前者。态度本身往往是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出现的。当外部压力作用于群体而非个人时,就很容易产生“责任分散效应”,从而导致群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出现偏差。,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行为VS态度,行为决定态度?!事实上,“态度决定行为”这一命题被证伪,已经让很多社会心理学家焦头烂额,但最糟糕的是这还不算完,因为很多研究开始证明,态度竟然反倒是由行为决定的!,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行为为什么决定态度?,回想一下感知和记忆的主观建构性。既然记
22、忆都能被积极建构起来,那么,态度也完全能根据一个人自己的行为而被“编造”出来。角色扮演、虐俘心理、语言变成信念,都是行为决定态度的典型例证。,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人格,人格,也称作个性,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等等。它是描述人类个体差异的指标。与态度不同,对人格的描述通常都是基于行为、思想和态度的外在表现,因此,人格本身就可以视为一种行为模式。人格与行为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关系。,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几种典型的人格理论,气质类型理论心理动力理论特质理论,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希波克拉底: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构成了现代气质类型学说的基础
23、。,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代表着人类的原始本能,超我则代表道德和社会规范。本质上这两者相冲突,于是自我在其中对这两者不断地进行协调。,奥尔波特: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最基本组成要素。卡特尔以此为根据提出了16种人格根源特质理论,并建立了量表。,人格的核心,人格的核心是自我意识。只有当意识到自己的独立存在以及自己与他人在物理概念上的区别时,人格才能由此构建起来。自我意识又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即分属心理结构中的“知”、“情”、“意”。,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人格与行为的关系,认知风格:场独立型人格: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
24、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场依存型人格: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人格与行为的关系,自我评价自尊:自尊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以自尊为直接和间接驱力的。每个人的自尊都是如此的强烈,即使那些看似自卑的人,通常在很多情境下也会表现出极高的自尊水平。因此这种自尊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受自尊影响的一种很重要的行为表现,是“自我服务偏见”。,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自我服务偏见,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低自尊的人有很多,但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在心里都对自己
25、感觉不错。这一点在现代东方人(日本人和当代的中国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对自尊的研究中,即使得分最低的人,在给自己打分时也基本使用中等的评分标准。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却怨人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这就是自我服务偏见。,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自我服务偏见的表现,伦理道德工作能力优点聪明才智忍耐度洞察力摆脱偏见,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道德。有趣的是,这种现象在商人群体中尤为明显,即大多数生意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的生意人更道德。,90%的商务经理对自己的成就评价超过对其普通同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决策 判断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42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