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第5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ppt
《农业经济学第5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第5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5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意义和议题,意义:农民是中国最大的人口群体,农民安居乐业事关农民生活和整个社会稳定。中国农业承载的人口过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之一在于减少农民。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模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与政策,第一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一、二元经济模型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illiam Lewis)发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开创了对不发达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他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核心论点,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存在“二元经济”(Dual Economy):先进但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庞大但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经济发展依
2、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传统农业部门则为此提供丰富和廉价的“无限劳动供给”。,说明:“无限劳动供给”,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丰富,新增劳动力以“自然就业”的形式进入生产。农村总是按总人口平均分配总产量,维持自己和家庭最低限度的生存消费,形成“最低生存费用”(图5-1射线OF上的斜率)。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土地有限,根据边际生产率递减原理,有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低至零,即“零值劳动力”(图5-1L2L3),是多余的。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虽然大于零,但小于最低生存费用,这部分劳动力也是多余的“伪装的失业(图5-1L1L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低生存费用”决定了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
3、水平,这是一种“不变的制度工资”,在这个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总产量曲线(TP)与边际产量曲线(MP),MP是TP上点的切线的斜率。,图5-1“零值劳动力”(L2L3);“伪装的失业(L1L2),经济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工业部门积累资本,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发展和壮大。另一方面,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自身提高效率。结果:“异质的”二元经济转变为“同质”的一元经济。,二元经济模型(图5-2),二、工业化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含义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也是现代化的过程。工业化:指现代工业部门发展壮大,在经济结构中
4、居于主导地位的过程。一般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工业化率)衡量。城市化: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和社会生产力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化率)衡量。,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工业化引致人口和生产力向城市聚集。城市化是工业化的“推动器”:城市为工业提供规模和廉价的基础设施服务。,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同步发展经典说明:钱纳里和塞尔昆“多国发展模型”,3,城市化滞后与超城市化,城市化滞后,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平型滞后,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和人口转变为工业和城市人口滞后于工业发展,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不对
5、称;二是功能型滞后,表现为城市规模和结构不协调,不能为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超城市化,指城市膨胀超过了现代部门提供的就业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城市病”)。,第二节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一,计划经济时期吸取农业剩余积累工业化资金,阻止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极其微弱。1952-1978年,26年间我国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份额由45.4%下降到20.4%,年平均下降3%,而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由83.5%下降到70.5%,年平均下降仅0.5%。1978年我国第二产业占GDP48.2%达到“半工业化国家”,但农业劳动力份额高达70.5%却是农业大国。,二、改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经济学 剩余劳动力 转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41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