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区概况.doc
《临河区概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河区概况.doc(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临河区背景资料临河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腹地,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市府所在地。辖7个镇、13个办事处,总面积2354平方公里,总人口53.4万,其中城市人口30.4万,有蒙、汉、回、壮等14个民族。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52亿元,增长20%;财政收入达12.8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93元,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35元,增长19.2%。综合经济实力列国家西部百强县行列。一、 自然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临河区地理坐标为东径107610744,北纬40344417,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8,降水量141.2毫米,大于10的有效积温
2、3032,无霜期140天左右,日照时数3225小时,昼夜温差大,植物霉菌少,大气、土壤和水质受污染程度低。临河现有可耕地1100万亩,拥有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河套灌区,引黄灌溉面积860万亩。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生长,素有“塞北江南”和“塞外明珠”之美誉。丰富的物产资源临河历史上粮豆作物以小麦、糜子为主,大麦、玉米、高粱、黄黑豆、黍子、蚕豆、谷子、次之。间段性种植过水稻,还有豇豆、红豆、绿豆、豌豆、乔麦等杂粮和马铃薯。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临河区农副产品的特殊品质。绿色、特色农业蓬勃兴起,基本形成南北林牧业、西部脱水菜、东部特色瓜果、城郊保护地的产业格局
3、。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葵、甜菜等;经济林果和土特产品有蜜瓜、西瓜、苹果梨、枸杞、土豆、韭菜、豆角、青椒、蕃茄等;所产小麦是国家一级优质小麦,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中国苹果梨之乡”。临河区在撤乡并镇前有4个乡镇被定为北京放心菜基地,14个乡镇被自治区认证为无公害生产基地,建成自治区首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被评为“中国果菜十强县”之一。苹果梨 产量高,个头大,颜色好,汁多味浓,营养丰富。1988年被评为国家优质果品,1991年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鉴定会上被评为中国优质水果,1996年临河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发展部命名为“中国苹果梨之乡”,2
4、000年面积为10.1万亩,产量4336.5吨。蔬菜 蔬菜种植面积达5.1万亩,年产各类蔬菜29.3万吨,其中新华镇“马莲”牌韭菜被认定为绿色食品,该镇是全国三大韭菜生产基地之一。籽瓜子 片大,均匀,颗粒饱满,价格便宜,种植面积10.7万亩,总产量1.6万吨,其产品通过加工,已经成为巴彦淖尔市、呼市地区的代表性标志产品。蕃茄 种植面积2.3万亩,产量10.2万吨,产品除了本地进行深加工外,远销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台湾、香港等地。小麦 品质优良,粗蛋白含量高,出粉率高,是生产优质面粉及进行深加工的理想品种,2000年种植面积41万亩,产量为17.4万吨。油葵 颗粒饱满,含油率高,在国内市场
5、享有盛誉,年产量达到1.34亿斤。西瓜、蜜瓜 产量大,含糖量高,具有香、甜、脆等特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现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西瓜、蜜瓜批发集散地,年产西瓜11.4万吨,蜜瓜16.6万吨。肉羊 临河区肉羊的饲养规模不断增大,建成了友邦、鑫河、宏宝等一批专业养羊生产基地。2009年临河区肉羊饲养量达到480万只,人均9只。存栏羊160万只,比2000年的67.3万只增长138%;出栏羊320万只,比2000年的32万只增长900%;肉羊养殖专业村达到103个,专业小区达到68处,饲养50只以上基础母羊户达到1236户,饲养3001000只的养羊户达4200户,年出栏10005000只肉羊规模育肥
6、2200户,年出栏10000只以上的肉羊规模育肥户55户。成立养羊合作社19个,全区肉羊业产值是2000年同期的10倍;农民人均来自肉羊业的纯收入达到1643元,比2000年增加1498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皮张 质量优良,皮革与制品销路较好,1999年牛皮产量为2890张,绵羊皮产量319041张,山羊皮产量23464张,加之周边旗县皮张汇集于临河,流通量可达到80万张。绒毛 羊绒俗称“软黄金”,羊绒资源是一种稀有资源,全世界年均产羊绒1.6万吨左右,其中蒙古产绒3000吨,俄罗斯、伊朗和中西亚国家产绒1500吨。我国年均产绒1.2万吨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75%,主要分布在内
7、蒙古、宁夏、新疆、西藏、青海、陕西等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域资源和长期的人工选择,中国羊绒的品质明显占有优势。特别是巴彦淖尔市盛产的“二狼山山羊绒”最为著名,这里年产山羊绒3000多吨,占世界羊绒年产量的近1/5;所产羊绒纤维细长、光泽洁白、手感柔软、含粗毛少、净绒率高,能生产长度36mm以上、细度15. 3um以下的绒中极品“白中白,被誉为“纤维钻石”。临河区年产绵羊毛4468吨,山羊绒350吨,二狼山白山羊绒纤维长,光泽好,强度大,柔韧性强,被专家们誉为“纤维之王”,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黄河鲤鱼 俗名红拐子。黄河鲤同淞江鲈鱼、兴凯湖大白鱼(翘嘴红鲌)、松花江鲑鱼(大麻哈鱼)被共誉为我国四大
8、名鱼。黄河鲤,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洛鲤伊鲂,贵如牛羊”之说,向为食之上品。黄河鲤还以其肉质细嫩鲜美,金鳞赤尾、体型梭长的优美形态,驰名中外,与其它几种鲤鱼相比,其肌肉中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17.6%)和较低的脂肪含量(5.0%),含有丰富的人体全部必需8种氨基酸和4种鲜味氨基酸,还含有3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铁、铜、锌及大量元素钙、镁、磷等,自古以来即为民间喜庆各种宴席所不可缺少的佳肴,是我国的宝贵鱼类资源。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白居易等古代诗人都曾为其写诗作赋,称其为“龙鱼”。民间流传有“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拌凡鱼”等美好诗句。临河丰富的水面资源,
9、为发展渔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鲤鱼是灌区渔业的名贵品种,尤以黄河鲤鱼最为著名。黄河临河段常年有打鱼人家,飘荡于滚滚波涛之上。从黄河水捞出的鲤鱼外观与众不同,鳞片金黄,世称“美鲤”,肉质鲜嫩,食之纯香。如果用黄河水清炖,则更是“原汁原味”。临河人有吃开河鱼的习俗,每年春汛季节,黄河渔村车水马龙,一饱口福的人络绎不绝。此外,还从南方引进草、鲢、鳙、鲂等鱼种,现已成为临河地区各类水体中的普遍养殖对象。二、 人文篇悠久的历史渊源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曾用名:临河设治局、临河县、临河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考古表明:早在五万年年前,河套平原就有人类繁衍。著名的“河套文化”即萨拉乌苏河畔的考古发
10、掘表明,处于智人时代的“河套人”,曾在黄河岸边制造石器,从事狩猎,食肉衣皮,创造了河套地区原始时代的物质文明。萨拉乌苏河畔发现的河套人应视为临河人的祖先。阴山岩画研究亦表明:早在1万多年前,阴山南北就是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理想家园。那时,阴山河套一带草木茂盛,百兽出没,是个生态极好的地方。据历史记载,早在黄帝时代,阴山东西千余里已有游牧民族驻牧,称獯鬻。黄帝统一中原地区后,“北伐獯鬻”。诗经小雅出车中有:“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攘”的诗句。说的是周王朝时代,周宣王派大将南仲率大军讨伐于阴山河套地区的猃狁之族,并在包括今临河地区在内的朔方筑城防守。战国时代,赵武灵王君临河套,“至高阙
11、为塞”,设九原郡。临河属九原郡西部地。阴山一带最古老的军事要塞高阙塞,在临河县初建时的辖区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领三十万大军“北击胡,略取河南地”。“自榆中并代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引文中四十四县城名籍无可考,中国历史地图册上标有古临河县址,当为临河现于史籍之始。临河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七雄争霸,赵武灵王开疆拓土,设置九原郡,至此时有隶属。“临河”作为一个具有固定内涵的词组,最早出现在汉书.地理志:“朔方郡,户34338,口136628,县10:三封、朔方、修都、临河、呼遒、窳浑、渠搜、沃野、广牧、临戎。” 汉置郡县多因袭秦制,所以历代志书都说:秦蒙恬北击匈
12、奴,因河为塞,筑44城,置临河县(嘉庆一统志鄂尔多斯)。但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只有汉书地理志。由上看出,“临河”一词一出现,就是以一地的方位来命名一级行政建制的,是一个行政建制名,不是一个自然实体名,后来才逐渐有了地名的含义。此外,有关临河的记述还有水经注。水经注中说:河水自窳浑来为北河,东经高阙南,又东经临河县故城北;又南河自临戎来,东经临河县南。临河县自西汉元朔二年设,至东汉废。在明末清初以前,临河地区人迹稀少,到处是“天苍苍,野茫茫”的荒原景象。后来内地连年灾荒,加上官逼民反,迫使山西、陕西、山东、河北、河南的“口里人”不断流落到临河,在这里开垦土地从事农耕,使临河地区逐渐变成农业区。到民国
13、14年(1925年)设县时,考虑到本地历史,于是就采用了西汉时的县名。1949年9月19日,临河和平解放,1950年隶属陕坝专员公署,1954年隶属河套行政区,1958年隶属巴彦淖尔盟。1984年11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临河撤县设市。1949年建国后,临河人民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利资源,先后组织开挖了总干渠、总排干等大型灌排工程,改变了临河地区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互为依托、互相促进,临河人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河套 古代,黄河进入河套平原后,黄河一分而为南北两河。南河略向北绕又缓缓南移,形成一个巨大的弯弓。北河则转折向北,穿过乌兰布和大沙漠,又
14、在狼山脚下掉头,沿阴山山脉南麓蜿蜒东流。流至明安川一带受阻,骤然转向南流,在西山咀下与南河汇合。黄河流成的几字弯内大片冲积平原,被称为河套。明史-地理志对河套概念作了诠释:“北有大河,自宁夏卫东北流经此,西经旧丰州西,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经旧东胜卫,又东入山西平虏卫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这是古代文献记载中给河套下的定义,也是目前对河套概念最权威的解释。南北两河之间地是狭义的河套,通常称为后套。l850年,北河断流,后套以黄河为南界,临河地处后套。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河套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即凡黄河两岸河水冲积而成的平原都可称作河套。例如甘肃省靖远县人将县城以北黄河岸
15、边的滩地也自称为“河套”。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北靠狼山、乌拉山,南屏鄂尔多斯高原及库布其沙漠,西临乌兰布和,东与土默特平原接壤。巴彦淖尔市属的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和乌拉特前旗部分地区在其境内,总面积约l0000平方公里。 巴市境内的河套平原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40-75公里,地势西南较高,东部乌梁素海一带较低,海拔l000-1100米。由于黄河河道的频繁变化,留下许多河迹湖,使本区成为多湖泊地区,巴彦淖尔由此而得名。黄河奔流于平原,河道形态的显著特征是:逶迤多曲,水流平缓,主流来回摆荡频繁,支流少。黄河在巴彦漳尔境内流长34.5公里,年平均过境水量为315亿立方米。临河地处河套平
16、原西南腹地,居高临下。河套平原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河套平原包括以东的土默川平原和以西的宁夏平原。土默川有时也被称为“前套”,与后套相对;宁夏平原也称西套,与前后套相对。三套之中,后套面积最大,引黄灌溉也最为便利。大后套 处在阴山山脉和黄河之间,西起巴彦高勒,东至西山咀,东西长约25O公里,南北宽60公里,面积l万多平方公里。后套平原俗称大后套,与被称为前套的鄂尔多斯相对。古代,内地晋陕一带人民越过长城,到塞外谋生,名曰“走西口”或“进套”。人们出了明长城通往塞外的口子西口后,先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再辗转渡过黄河进入以北的平原习惯上将先到达的地方称为“前套”,后到达的地方称为“后套”。大后套地
17、势坦荡,渠道纵横,树木成行,美丽富饶,素有塞外粮仓之美誉。民谣唱道:黄河北,阴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粮川。水渠纵横密如网,阡陌交通赛江南。后套平原是典型的农牧结合区,引黄灌溉,春种秋收,具有悠久的历史。外地人来到后套,有钱的可以发家致富,穷苦人可以吃饱肚子,深感后套是个养人的好地方,便长期定居下来。塞外粮仓的美名口耳相传,闻名于世,于是更多的人纷至沓来,后大套成为名副其实的富庶之地。强家油坊 河套地区最早开办的商号之一“强家油房”,初建于清光绪年间,经营碾米、磨面、榨油、制粉(条),供应蒙汉人民。撰写于民国年间的临河风物志上说:“临河县城原名强家油房,十年前系一山村,住房仅强姓一家,素操油业,以是
18、人呼之为强家油房。”临河地产胡麻,胡麻籽是榨胡油的原料,运用而生的油房是当时临河地方特色产业之一。 1923年,冯玉祥将军任西北边防督办时,“强家油房”设有兵站,供应西进过路官兵的军需。“强家油房”成为可与陕坝、蛮会相媲美的繁华小镇,商店林立,经营百货五金、糖业烟酒、副食糕点、中西药品、书籍文具、理发照相、缝纫钟表、饭店茶馆等。米面加工成为最当紧的大事,于是碾磨房成为当时镇上的一道景观。民十四年,临河设治局建立,在强家油坊基础上建立县政府,逐渐发展为河套重镇,这即为临河县前身。 多彩的文物古迹文物主要有汉代铜镜、汉代金碗、隋唐木雕、扎萨克银印等。临河县古城 临河区原古城乡政府所在地有一座较大的
19、古城。按水经注记载和出土的汉代砖、陶器等文物考证,是西汉的临河县城遗址。城廓呈方形,北墙和东墙现残存基础宽约5米,高l1.5米,缄墙中间有翁城,四角基础宽大。据当地人介绍,他们在1958年拉土上地时挖出银罐一个,内有金条(约筷子粗细, 绕做一团,重五斤左右)、银八吊、珠宝、金丝凤冠等金银器皿和制钱。城内现存有大量的汉砖块碎陶器等物。据大量的钱币推断,这座古城也被北魏,西夏及唐元、明、清等朝代沿用过,从地下文化层看,深达35米,分3层,底层为汉前文化层,中为汉文化层,上为唐代以后的文化层。无名古城 临河区八一办事处新道村境内有一座古城遗址。此城呈正方形。边长约1里。残垣有清晰的西墙、北墙。底宽约
20、5米,高12米。城内分东西两部分。西部呈目字形,中间残垣高约1米。城内现存汉代的砖块和陶片。据在北城墙上盖房居住了3代人的老乡介绍,他们在院中打井时还挖出过铜钱,他家铺地盖房的根基也是整块的汉砖。根据这些文物看这也是汉代建筑的1座城,亦被其它朝代沿用过。究竟是一座什么城,有待进一步考证。沃野县古城 临河区城关镇西的脑高村二社,有一处古城遗址。根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和学者们的考证,这处古城遗址是西汉武帝元朔年间所建的沃野县城遗址。此城已变成沙丘。但残垣在沙丘中时隐时现,南北城墙有残留部分。经实地查看步量,现存墙高1 2米,为泥与石沙夯成。墙一边长约l里,墙角处有较宽大的土墩,估计是角楼。城内
21、还有土墩,且有腐木残渣,估计是当时较大建筑的基础。城内还有属于汉代生产的平面和绳纹砖块。城墙北面有多处砖砌墓葬,多年来被当地村民挖掘。出土的有陶器、五铢钱和三铢半钱,也有铜酒盅等器皿,均被村民当废钢卖掉,也有少数在村民手中。黄羊木头汉墓(属河套汉墓) 位于临河区黄羊木头乡西南6公里的民新渠畔,50年代做过发掘,调查共计153座。从残墓观测,墓葬均为长方形单室,呈东西向或南北向。暴露有薄长方形砖和大梯形砖。从残墓附近拾得的陶器有陶井、屋顶、博山炉盖、盘、钵等。老乡捐献有绿松石、铜带钩、篆字“李谈”铜印章、铜铺首衔环、“五铢”钱、“大泉五十”钱等。墓葬时代属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甘露寺(常素庙)
22、常素庙,位于临河区新华镇境内,顾名思义就是常年把斋吃素,不吃荤腥。此寺始建于民国年间,后经几次重建、扩建现庙宇修建一新,坐北朝南,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二楼、僧房、斋堂、碾房等。主殿坐落在正北,左右为对称性建筑。殿宇高大,气势雄伟,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金身庄严,环境清幽。寺内常年有僧人管理,香火旺盛。 民国十八年春,本地农民子弟斐金锥(法名寂成)返回故里做佛事传教。一日,寂成信步来到哈达淖尔村附近草滩,遇见一条白蛇将一只野兔紧紧缠住,想起古人“蛇盘兔,必定富”的说法,心中断定此处乃吉祥之地。便自开了几亩薄田,种了些蔬菜谷物,在此处定居下来。寂成自己动手挖了三个洞,用泥巴塑了三尊佛像供奉了起
23、来,每日烧香叩首。他几经寒暑,历经艰辛,终于有了些积蓄,便于1933年请了工匠建起三个佛殿与几间瓦房,里面供奉精雕细塑的观音、佛陀和普贤。 民国二十三年,后套大旱,寂成和尚凭借自己的高超道力,端坐法台诵经三日,求得菩萨显灵,普降甘露。自此庙宇改名为“甘露寺”。甘露宝刹建在这片荒草野地,就象一个美丽的神话转眼间传遍了四面八方,三教九流士农工商各色人等纷纷前来观光游玩,顶礼膜拜。僧人纳徒传教,每日诵经述道,僧徒很快发展到二三百人。僧人又在门口垒起一座香炉,供来人焚香磕头念经许愿。香火也渐渐旺了起来寂成和尚于1935年云游出走,其师弟觉满主持寺庙。文革期间,寺庙被拆除。1983年佛事活动恢复,随后开
24、始重建寺庙,1996年寺庙恢复甘露寺原名。经过几代僧人的营建,目前甘露寺已成为内蒙古西部最大的汉传佛教圣地。妙闻法师童贞入道,爱国爱教,而且酷爱祖国传统文化。2005年,他成功组织举办了甘露寺首届观音圣诞书画艺术节。2009年建立了甘露寺藏书画艺术陈列馆,收藏全国各地书画家的墨宝丹青600余帧,吸引大批书画爱好者和香客慕名前来参观。藏书近万册的妙义书屋,为文史爱好者提供了阅读方便。2010年中元节,为配合文化部门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甘露寺成功地挖掘、恢复了失传近半个世纪的民间大型社火活动九曲黄河阵灯游会(俗称转灯会)。班禅召 班禅召又名“法右寺”,最早建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的百窑,于13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河 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38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