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doc
《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 韩念勇(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北京 100864)提要自然保护区的迅速发展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有效持续地管理这些保护区。这几乎是各国政府政策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生物圈保护区的概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是在强大的人口资源压力和抢救保护政策下建立起来的,管理体制内的责任未能理顺和与经济发展脱节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解决目前的问题需要配套的政策改革。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改革分类中图法 X36目前全世界建立的保护地共 30350 处 (1977)1。这些保护地多数是在 70 年代以后建立的,至今保护地数量
2、仍处在迅速增长的趋势之中。这是人类面对自身发展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所采取的一项保护性措施。然而,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保护地,则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正是从 70 年代以后,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对物种和生境的保护要寓于人类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之中,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将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2。从而对保护地的理解和管理思路产生了革新性的变化,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提出的生物圈保护区概念以及后来制定的塞维利亚纲要3。从生物圈保护区概念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如下一些重要启示: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认识和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多方面价值和
3、作用,并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保护自然不能把人排斥在外,“孤岛”和“堡垒”式的封闭保护已经完全不合时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当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结合起来;全面发挥保护区的功能需要实行伙伴式的合作管理。然而实施生物圈保护区概念,不可避免地会对保护区的传统管理和政策带来一系列冲击和挑战。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在过去的 20 年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 1978 年的 34 个发展到 1999 年的 1146 个,覆盖国土面积从 0.13% 到 8.8%。这无疑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许多深层的作用至今尚未完全显示出来。然而,我国自
4、然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却面临着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1 障碍我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的问题1.1 管理体制中的责任错位使自然保护区经费难有基本保障我国自然保护区实行分级管理,根据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程度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地方级又分为省、市、县级。按照这一概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当隶属中央政府管理。但实际上我国的绝大多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由所在当地政府管理,其中许多由市、县、乡级政府管理。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在把责任委托给地方政府时,没有委以相应的权利,主要是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而同样的没有经费投入的责任委托又相继发生在各地方政府的上下级之间。这就出现了级别与管理责任的错位。多数地方政府不能保证对自
5、然保护区最基本的投入,许多地处贫困边远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处境更是困难。据估算,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自然保护区每年总的投入约为 2 亿元,其中包括工资、福利、运行和基建费用,平均到每个保护区为 3236 万元,平均到保护区职工人均仅为 11754.33 元。另据调查,一个保护区一般需要长达 10 年左右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最起码的基本建设。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保护区难以真正发挥职能。自然保护区缺乏资金支持是目前国际上普遍的现象,但是相比之下我国的保护区面临的困难更加严峻。据国际保护监测中心 (WCMC) 于 1993 年和 1995 年两次对 108 个国家的公园和保护区调查统计的结果,平均得到的经费
6、投入(包括运行费、基建费)为 893US/km2,发达国家平均为 2058US/km2,发展中国家平均为 157US/km24。而根据对我国 85 个自然保护区的调查(1999 年),平均得到的经费是 52.7US/km2(包括运行费和基建费,国家投入和自我创收),其中 46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得到的经费是 113.1US/km2,我们的投入水平远远居后。如果考虑到面积大的保护区单位面积得到的经费往往小于面积小的保护区这一因素,我们可进一步与国土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仍然明显居后(表 1)。经费短缺已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最大障碍,需要积极多方开辟资金来源,但首先需要的是落实国家应担负的
7、经费投入。然而目前管理体制中的责任错位极不利于改善保护区经费短缺的状况。表 1与面积大国比较对保护地的经费投入 Table 1 Comparison of budgets among the countries with large territory(单位:US/km2)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巴西中国平均国家公园平均平均平均85 个保护区46 个国家级保护区1104511.72560133522452.7113.11.2 迫于自养,保护区机构趋于重经营轻管理从对 85 个自然保护区机构设置的调查结果(表 2)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机构职能在行政、事业和经营几个方面都有涉及,综合性很强,如何
8、确切定位成为十分重要的事情,决定保护区机构能否集中于主要职能,而不是喧宾夺主。表 285 个被调查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科室设置 Table 2 Branches under administration of the investigated 85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科室建立相应科室的保护区数科室建立相应科室的保护区数办公室75防火科26保护科51旅游科16财务科50人事科16管理科50宣教科15科研科49农工科4公安科45群工科1生产经营科32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属于事业单位性质,但由于经费没有保障,大多数保护区被迫走上自养之路,实际上实行的是
9、差额事业单位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行,管理与经营混于一体。这是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机构的主要运行模式,它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弱化了保护管理职能;失去了监督和执法的合理性;加重了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倾向独家经营,排斥合作伙伴;加剧了与社区之间的矛盾。这种运行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政府的财政困难,然而却导致了保护区机构主要职能的偏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区机构首先应该扮演的重要角色是“裁判”,其责任是确保区内一切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被控制在环境可承受的和国家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因而保护区机构的行政性质应当被强调,尤其是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需要加强对非法利用保护区资源牟利行为的打击力度,而
10、保护区机构作为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是难以胜任的。1.3 自然保护区机构经济创收无规范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价值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保护区所需的经费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一些国家因此鼓励对保护区的管理增加商业运作的成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甚至用削减经费的办法鼓励国家公园自我创收解决部分所需的经费,将削减下来的政府拨款用于建立新的国家公园,使政府不因保护地数量增加而背上财政包袱。但是他们这样做有着规范的行政和市场管理基础,并对国家公园创收在总预算中的比例有一定的控制,防止无限追求利润,如加拿大总体控制在 25%,另 75% 由国家拨款5。根据对我国 81 个自
11、然保护区的调查,平均创收比例达到 42%,创收比例达到 50% 以上的占被调查保护区的 34.6%;达到 60% 以上的占 19.2%;达到 80% 以上的占 18.5%。详细情况见表 3。 表 3对我国 81 个自然保护区创收情况的调查 Table 3 Revenue generating in 81 investigated nature reserves of China创收占经费比例 (%)国家级保护区含各级保护区个数比例 (%)个数比例 (%)0917.31417.31201223.11923.521401121.21417.341601019.21316.16180713.567.
12、48110035.71518.5总计52100.081100.1显然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依赖自我创收的程度较高,但是因为离实际需求差距仍然很大,所以我国与上述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政府的投入需要增加而不是减少,同时也需要发挥保护区自我创收的能力,并根据我们的情况制定合适的创收比例,使保护区既可得到国家的稳定支持,又可通过适当利用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价值,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但是,创收比例的确定并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确保保护区的创收行为和过程是在规范化管理之中进行。我们的情况是创收比率已经很高,但缺乏“游戏”规则,大多数保护区管理机构直接参与经营,而又不同程度排斥社区利益,这就引起了前面叙述过的
13、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制定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保护区内哪些资源可以用,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保护区管理机构如何做到创收而不直接参与经营,政企有别,克守职能?如何激励保护区管理机构创收而又不失保护的前提?如何使用保护区的创收所得?如何使当地社区能够公平分享利益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这些是保护区创收要遇到的一系列颇具挑战性的问题,非有严密有效的管理是难以处理好的。1.4 无分类管理造成束缚和失控两种极端全面发挥保护地的多种价值是当今保护地管理的趋势。为此,IUCN 把所有的保护地分为 6 种管理类型6,强调了对不同价值保护地的不同管理;而生物圈保护区概念则把每个保护地分为 3 个不同的功能区域,强调
14、了对每一个保护地内的多种价值和功能的发挥。两者互补,在实践上很有意义。 我国自然保护区已经沿用了生物圈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分办法,但是不同保护区之间的价值差别还没有体现到管理政策上来。随着自然保护区数量的增加,所涵盖的价值越来越广泛,发挥这些价值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缺少相应的分类管理政策,导致了两种情况的并发:一是对一些本来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摆脱经费困境的自然保护区,构成了明显的政策束缚;二是由于无政策约束导致了一些保护区资源利用的失控。1977 年,WCMC 根据 IUCN 分类方案对面积大于 1000hm2 的全球 12754 个保护地进行了分类,其中包括中国的 608 个自然
15、保护区(含 34 个风景名胜区),结果见表 4。表中对我国 608 个自然保护区分类的结果是:需要严格保护的 Ia 和 Ib 类保护区数目占 6.09%,首要管理目标与资源利用相关的 II、III、V、VI 类7保护区占 69.41%。这一分类结果使我们的自然保护区出现了类型构成的分化,与我们把所有的自然保护区都作为严格保护的一种类型相比,对政策的需求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和多元趋向。它给我们以十分重要的启示:通过管理目标的分类,可以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分类指导,可以发挥不同类型保护区的多种价值而与社会经济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把有限的财力集中于重点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而我们目前的情况是面对各种类型
16、的自然保护区实施着同一的严格保护政策,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受到来自实践的质疑。表 4IUCN 分类方法用于全球及中国保护区的结果 1 Table 4 IUCN categories exercised to the protected areas of the world and nature reserves of China全球中国Ia严格保护区142311.16%223.62%Ib荒野地保护区6545.13%152.47%II国家公园223317.51%203.29%III自然遗迹保护区4093.21%91.48%IV生境/物种管理保护区362228.40%14924.51%V陆地/海洋景
17、观保护区241818.96%6310.36%VI资源管理保护区199515.64%33054.28%总计12754100.00%608100.00%1.5 单一保护目标与经济发展需求明显脱节我国自然保护区或地处人口稠密的经济高速发展地区,或地处边远的贫困地区,区内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成为自然保护区的最大挑战,这一情况集中表现在当地社区问题。根据 1997 年的统计,全国 926 个自然保护区中有 224 个位于国家标准的贫困县,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的 80% 在我国西部地区,许多保护区处在贫困与环境问题的夹击之中。另据对 85 个自然保护区的调查,保护区内平均人口为 1.44 万,周边平
18、均人口约 5.9 万。若以人口密度计算,85 个自然保护区区内人口密度为 5.75 人/km2,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 1.8 倍和 2.4 倍。可见我国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人口压力和强烈的经济发展需求是极为特殊的,这极大增加了保护区管理的难度。然而以往的政策却只注意当地社区生产生活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而忽视保护区的建立给社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在对当地社区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实行禁止时,忽视为其找到可持续的替代发展途径,致使保护与发展总是处在不断的冲突之中。问题出在:在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的设定上仅强调保护,忽视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与当今自然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尤其是与我国
19、保护区的特殊处境不相符合;在管理过程中没有抓住经济利益这个杠杆,虽然许多保护区建立了与当地政府社区联合保护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偏重保护责任而忽视群众利益,实际成效不大。其实许多保护区机构由于经费不足,也不得不把自身生存利益摆在首位,再度步入了同样的轮回,其中的道理是很值得引起深思的。1.6 缺乏行使协调职能的机构我国自然保护区是在高度行政指令下建立的,缺少当地社区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缺乏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成为保护区管理体制上的先天不足,表现在:保护区机构面对大量的社区问题没有得到授权而无力加以解决;社区群众的利益没有正常渠道得到反映;缺少有效的组织机构站在自然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上行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自然保护区 可持续 管理 政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38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