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新发输入性传染病防治.ppt
《其它新发输入性传染病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其它新发输入性传染病防治.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其它重要新发传染病防制,内 容,一、基孔肯雅热二、西尼罗热三、裂谷热四、埃博拉出血热五、马尔堡出血热六、新疆出血热七、无形体八、巴尔通体,基孔肯雅热,概述,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叮咬传播的、以发热、皮疹及剧烈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非洲地区。宿主和媒介:基孔肯雅病毒的自然宿主有人和灵长类动物。媒介:主要传播媒介有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带叉泰氏伊蚊。传播途径:通过被带毒的伊蚊叮咬而感染,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24 天,也可长达7 至12 天。主要症状有突然发热、寒战、躯干部皮疹、严重关节痛和头痛等,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结膜充血、腹痛或出血症
2、状。发热、皮疹等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至7天。关节痛多为多关节和游走性的,主要侵犯手腕、脚踝、脚趾等小关节,一般在皮疹之后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诊断,(一)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或12天内有疫区旅行史,发病前12天内有蚊虫叮咬史。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病程25天出现皮疹,多个关节剧烈疼痛。实验室检查:(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2)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3)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RNA;(4)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二)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无流行病学史者,但具有上述典型
3、的临床表现。确诊病例:疑似诊断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者。,标本采集,急性期血清:无菌采集静脉血5ml(非抗凝血),一般情况下,发病后2 日内血清可用于病毒分离,发病后5 日内血清可用于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恢复期血清:静脉血2-5ml(非抗凝血),无菌采集,与急性期血清间隔时间为23 周。采血后,低温保存并尽快运送至实验室分离血清,以便及时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西尼罗热,概述,西尼罗热是由西尼罗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感染鸟类、人类和马、牛等哺乳动物。人感染西尼罗病毒后多数没有症状,约20可主要表现为西尼罗热,临床特点有高热、头痛、肌肉疼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
4、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脑膜脑炎症状。传染源:鸟类是西尼罗病毒的储存宿主,包括乌鸦、家雀、知更鸟、杜鹃、海鸥等。,传播媒介,蚊虫、沙蝇、蠓、壁虱等吸血节肢动物。以库蚊、伊蚊、按蚊等为主,超过60种蚊可以传播病毒。欧洲和北美:尖音库蚊。亚洲: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非洲:单纹库蚊蚊虫可能终身传播病毒,其感染大部分来自鸟类。心、肾和肝等器官移植也可传播。尚无证据表明,处理活鸟或死鸟会感染。,临床表现,典型临床表现为西尼罗热,大约占感染者的20。潜伏期一般为16天,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疲劳感加重,有或无前驱症状,1/3以上的病人发热可达到38.340。在发热期间常有颜面红晕、结膜
5、充血和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等体征。一半病人皮肤有斑丘疹或白色玫瑰样皮疹,尤其儿童常见。暴发流行中,一半病人有肝脏肿大,10%病人有脾脏肿大。重症病人偶见心肌炎、胰腺炎和肝炎,部分还可出现严重的眼痛、结膜水肿、充血和肌肉酸痛等症状。80%左右的病人呈自限性,持续35天。在西尼罗地区,人群感染率很高,青壮年的西尼罗病毒抗体阳性率达到61%,儿童大约为22%。儿童期病人普遍出现不明显的发热或不明原因的发热,可产生终生免疫力。,诊断,流行病学:来自于西尼罗病毒感染的主要流行地区,如非洲、北美洲和欧洲,发病前2周内有无蚊虫叮咬史。临床表现:发热尤其是同时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如头痛、喷射样呕吐以及昏迷、
6、抽搐、惊厥、脑膜刺激征阳性等。实验室检查:血清西尼罗病毒抗体IgM阳性,恢复期血清较急性期IgG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或PCR检测到血清中西尼罗病毒核酸。,标本采集,急性期血清:无菌采集静脉血5ml(非抗凝血),一般情况下,发病后2 日内血清可用于病毒分离,发病后5 日内血清可用于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恢复期血清:静脉血25ml(非抗凝血),无菌采集,与急性期血清间隔时间为23 周。采血后,低温保存并尽快运送至实验室分离血清,以便及时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裂谷热,概述,裂谷热是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由节肢动物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伊蚊、库蚊、按蚊和其它很多蚊种均可传播,但以伊蚊为主,主要在牛、羊等家
7、畜中流行。传染源:多种家畜如绵羊、山羊、黄牛、水牛、骆驼等可感染裂谷热病毒,为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接触传播:人感染裂谷热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引起。蚊虫传播:通过伊蚊、库蚊、按蚊和其它很多蚊种叮咬而传播,但以伊蚊为主。因气溶胶导致的实验室感染也有报道,但很少见,尚未有人传人的报道。,临床表现,大多为隐性感染,只有少数感染后有发热、肝炎、视网膜炎等症状。潜伏期为26天,有时甚至24小时。突然出现发热,伴畏寒、寒战、头痛、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大多数病例表现相对轻微,常在2周内完全恢复。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多系统受累。自限性疾病,大部分病例
8、可自愈,不到5%的病人发展为视网膜炎、出血综合征、脑膜脑炎。病死率约为1%。,临床症状,视网膜炎(120%):多发生在病程13周。视网膜黄斑的病变是人裂谷热最早的可疑并发症之一。1的病人在发热期后7天到3周较突然的发生视觉模糊和视力减退。检查可见视网膜出血、渗出和黄斑水肿。严重时发生视网膜脱落。视力障碍可持续1012周,当损伤发生在黄斑或严重出血和视网膜脱落,约50%的病人可导致单只眼或双眼永久性失明。,临床症状,出血综合征(约1%)病程24天后出现,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斑疹、紫癜、瘀斑和广泛的皮下出血,穿刺部位出血、咯血、鼻衄、牙龈出血、月经增加、黑便、肝脾肿大。重症病例往往死于出血、休克及
9、肝、肾功能衰竭。脑膜脑炎可单独出现,也可和出血综合征同时出现。病程14周突然发生脑炎症状,如剧烈头痛、记忆丧失、颈强直、眩晕、精神异常、定向障碍、遗忘、假性脑膜炎、幻觉、多涎、舞蹈样运动、抽搐、偏瘫、昏睡、去大脑强直、昏迷甚至死亡。,诊断,诊断依据流行病学:生活在裂谷热流行地区或到疫区旅行,有患病动物接触史或蚊虫叮咬史。临床表现:发热(常为双相热)、头痛、乏力、肌肉关节疼痛,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多系统受累。实验室检查:(1)病毒抗原阳性;(2)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4)从患者标本中检出RVFV RNA;(5)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RVFV
10、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确诊病例:疑似实验室检查任一项阳性者。,样本采集,采集发病4天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BHK-21和C6/36等敏感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采集患病5天左右的患者血清检测抗体,血样采集后尽快分离血清,低温保存。,病例管理,病房采取防蚊、灭蚊措施,直到不发热为止。RVF病例血液有传染性,要做好防护。,埃博拉出血热,概述,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一90。传染源: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本
11、病传染源。,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自急性期至死亡前血液中均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病人的转诊还可造成医院之间的传播。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气溶胶传播:吸入感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也可造成感染。注射途径性传播,临床表现,潜伏期2-21d,一般为512d。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病人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d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半数病人有咽痛及咳嗽。病后45d进入极期,病人可出现神志的改变
12、,如谵妄、嗜睡等,重症病人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第10病日为出血高峰,50以上的病人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90的死亡病人在发病后12d内死亡。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还可出现DIC,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失调等。急性期并发症有心肌炎、细菌性肺炎等。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在病程5d一7d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病人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诊断,流行病学: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病人、感染动物接触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其它 输入 传染病 防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3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