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滑坡崩塌类型及分布图.doc
《中国滑坡崩塌类型及分布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滑坡崩塌类型及分布图.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滑坡崩塌类型及分布图说明书 前言 本图是“中国环境地质图系”灾害地质系列图件之一。本图编制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反映我国滑坡、崩塌的发生、发育程度及其区域性分布特征,为国土整治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提供环境地质依据。 滑坡、崩塌曾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严重的危害,并产生了十分严重的社会影响。例如 滑坡对铁路的危害就十分严重。据铁道部门统计,仅1978年发生于铁路的滑坡、崩塌约有1700处;1982年,全国铁路沿线分布的大、中型滑坡约1000余处;多年来,平均每年因滑坡中断运输44次,中断行车800多小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滑坡、崩塌灾害的发生、分布规
2、律,掌握它们的发展趋势,为国家制定合理的减灾对策,提高减灾成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编制本图时,在广泛收集、充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标绘了400余个有代表意义的、典型的滑坡、崩塌点。选点的基本原则是:规模(以滑动土石的体积计)在10万立方米以上,经济损失较重,人员伤亡较多者。在铁路沿线,考虑到铁路滑坡、崩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都比较大;在东南部地区,考虑到人口密度大,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高,往往规模不大的滑坡、崩塌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都适当放宽了规模界线。 本图由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编制,主编:钟立勋,编图组成员有:李媛、张颖。说明书编写:李媛、张颖、钟立勋。 我们在收集
3、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各省(市、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及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所属单位的领导和同行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一、编图的原则 本图在重点反映我国滑坡、崩塌的类型及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岩、土体类型,地形及其切割程度,地质构造、地震,降雨及人类经济活动等多种因素,圈划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发生和发育滑坡、崩塌的多发区,旨在使本图不仅具有科学研究意义,而且力求提高其实用价值。 (一) 滑坡、崩塌类型的划分 我国幅员广大,滑坡、崩塌类型比较齐全。目前已有的滑坡、崩塌分类多种多样,分类的目的、原则以及方法很不一致。我们知道,滑坡发生于不同的地质环境中,并表现为各
4、种不同的形式和特征。滑坡分类的目的在于对形成滑坡的地理地质环境和滑坡特征以及产生滑坡的各种因素进行概括,以便正确反映滑坡作用的某些规律性。在实践方面,还可利用滑坡分类去指导滑坡的勘察和防治工作,衡量和鉴别类似地区产生滑坡的可能性,制定保持斜坡稳定的防滑原则及措施。我们在全面了解滑坡、崩塌分类的基础上,考虑本图的特点,对我国滑坡、崩塌进行了具体的类型划分。 我们首先根据世界滑坡联合编目(即建立全世界统一的数据库)的统一要求,选用美国地质调查所D.J.伐尔乃斯(1978)的分类方法。他的分类突出了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和移动特征,已得到国际滑坡学术委员会的公认和采纳。另外,考虑到本图是 “中国环境地质图
5、系”的一幅图件,因而从环境的角度对滑坡、崩塌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使滑坡、崩塌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更显而易见。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形成滑坡、崩塌的时间上又划分了两个阶段,即1949年以前和1949年以后。 从1949年以来我国滑坡成灾频次的年度变化统计图(图1)中可明显看出,1980年以后滑坡成灾十分频繁,充分反映了人为活动对滑坡、崩塌的影响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保护地质环境的重要意义。滑坡、崩塌规模的大小,也是反映滑坡、崩塌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资料情况和我国的习惯,按滑坡、崩塌的规模划分为4个等级。 滑坡、崩塌、泥石流在其发生过程中,往往是相伴出现的。因此,我们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灾害类型
6、同时发生的,称为混合型(或复杂型)。把某处群发的滑坡、崩塌、称为滑坡群、崩塌群。另外,把尚未全面滑动(崩塌)但已出现滑动(崩塌)迹象的地质体,称为危崖,如长江链子崖危岩体。 遵循上述原则,对滑坡、崩塌具体分类如下: 1. 按滑坡、崩塌体的规模划分 以滑动、崩塌土石的体积计,分为: 小型滑坡(崩塌) 10万立方米 中型滑坡(崩塌) 10100万立方米 大型滑坡(崩塌) 1001000万立方米巨型滑坡(崩塌) 1000万立方米2. 按滑坡、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划分岩质滑坡(崩塌)土质滑坡(崩塌)黄土滑坡(崩塌)除黄土外不细分土质滑坡(崩塌)岩性不明滑坡(崩塌)3. 按滑坡、崩塌的主要诱发因素划分水库蓄
7、水诱发的滑坡(崩塌)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暴雨诱发的滑坡(崩塌)人为活动(包括矿山开采,道路、桥梁及水渠工程建筑开挖等)诱发的滑坡(崩塌)诱发因素不明的滑坡(崩塌)4. 按滑坡、崩塌的发生时间划分1949年以前发生的滑坡(崩塌)1949年以后发生的滑坡(崩塌)时间不明的滑坡(崩塌)5. 按滑坡、崩塌的类型划分滑坡崩塌滑坡(或崩塌)群危崖混合型(即 滑坡、崩塌、泥石流混合类型)(二) 滑坡、崩塌多发区的圈定圈定滑坡、崩塌多发区是一种定性的区域性预测工作。对于生产实际,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影响滑坡、崩塌的因素众多,有些因素又具有随机变化的不稳定性和难以确定(如 降雨)的特点。因而,这种预测带
8、有经验性质,难以量化。本图划分滑坡、崩塌多发区的依据和原则是:进行基本地质条件分析、各种诱发因素的可能性分析和历史成灾特点分析、各种诱发因素的可能性分析的历史成灾特点分析。二、形成滑坡、崩塌的地质条件及影响因素 滑坡、崩塌是山体斜坡地段的一种表生动力地质作用(现象)。它们的形成需有特定的地质条件,即一定是斜坡临空面,易于滑动的岩、土体,有软弱结构面及地下水沿软弱面不断活动等基本的地质条件。另外,还需有一些常常导致滑坡、崩塌发生的影响因素,如灾害性降雨、地震、人工活动等。滑坡、崩塌的形成则是上述各种因素的不利组合和综合作用的结果。(一) 地质条件滑坡、崩塌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其形成
9、条件十分复杂,起主导作用的有以下四个方面:1. 地形地貌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西部多高原、崇山,东部多丘陵、平原。自西向东地形高度逐级下降,大致构成三级台阶。第一级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以北以东,下降到海拔20001000米以下,山地广布,为第二级;大兴安岭云贵高原线以东为第三级,一般海拔500米以下,地形平缓,切割较弱。我国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滑坡、崩塌分布较集中,形成规模大,危害也不严重。坡度越大,势能越高,软弱面也越暴露,斜坡易于失稳。而在低山,丘陵区,规模较前者小。特别是在两级台阶的过渡地带,地形相对切割较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分布广泛,灾情也严重。例如
10、 黄河上游青海境内一些峡谷地段,岸壁陡立,高达数百米,又由于河流强烈冲刷,滑坡、崩塌十分发育。2. 地层岩性斜坡岩、土体的性质及其结构是形成滑坡、崩塌的物质基础。一般易形成滑坡、崩塌的岩石,大都是碎屑岩、软弱的片状变质岩。岩性多为泥岩、页岩、板岩、含碳酸盐类软弱岩层、泥化层、构造破碎岩层。这些软弱岩经水的软化作用后,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出现软弱滑动面,形成崩滑体,例如 成昆铁路铁西车站南侧牛日河岸坡发生的大型岩质顺层滑坡,滑坡体主要是坚硬的砂岩及软弱的页岩(板岩)。该斜坡三面临空,坡度较陡,滑坡体沿软弱的页岩顺层滑动。在我国,粘性土滑坡在四川成都平原分布密集,在中南、闽、浙、晋西、陕南、河南等地
11、亦较密集,在长江中下游、东北等地亦有一定分布;半成岩类粘土岩滑坡在青海、甘肃、川滇地带、山西几个断陷盆地中分布密集;黄土滑坡在黄河中游、青海等省较密集;泥岩、千枚岩、砂质板岩形成的滑坡在湖南、湖北、西藏、云南、四川、甘肃等地十分发育。形成崩塌的岩石多为坚硬的块状岩体,如石灰岩、厚层砂岩、花岗岩、玄武岩等。以上列举的岩层和土体都是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的。它们的分布控制了滑坡、崩塌的分布。3. 断裂构造构造条件是形成滑坡、崩塌的基本条件之一。断裂带岩体破碎,并为地下水渗流创造了条件。此外,活动断裂带上易发生构造地震。因此,断裂带控制着滑坡、崩塌的发育地带的延伸方向、发育规模及分布密度。滑坡、崩塌体成
12、群、成带、成线状分布的特点几乎都与断裂构造分布有关。例如 成昆铁路沿线,滑坡常集中分布于与线路近似平行的毕吱山、普雄河和越西河等断裂带及其附近。其中有些地段岩体破碎带宽达200500米。著名的甘洛滑坡群、乃托滑坡群、尔赛河滑坡、东武一红峰滑坡群等,均与大断裂破碎带密切相关。实例颇多,不胜枚举。4. 地下水活动地下水活动也是形成滑坡、崩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土质边坡或岩质边坡(含泥质岩层,如 页岩、凝灰岩、粘土岩等)受地下水作用时,泥质岩层往往会泥化、软化;另外,地下水使孔隙水压增高,产生浮托力、动水压力,这些都会使岩石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形成软弱面。例如四川云阳县鸡扒子滑坡明显地受地下水作用的控制
13、。滑坡的发生,是因为西侧石板沟被小型崩塌物堵塞,在其上游形成积水塘,使大量降雨所形成的地表径流无法沿石板沟下泄,而被迫沿泥岩滑面渗透,改变了岩土体的水文地质条件,从而使上部岩土体产生急剧的大规模滑动。该滑坡西部近石板沟的滑体部分呈现饱水塑流状态,充分显示地下水的作用及影响。众所周知,很多滑坡、崩塌发生之后,地下水以泉水形式在滑床面出现或从滑坡破裂壁上渗出,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二) 影响因素形成滑坡、崩塌的各种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它们为崩滑作用的发生提供了外动力条件或触发条件。本图主要考虑暴雨、地震和人为活动三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1. 灾害性降雨暴雨我国年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秦岭淮河一线,
14、年总降水量约为800毫米。此线以北,降雨稀少,为半干旱、干旱区;此线以南雨量丰富,为湿润区。我国西部的新疆、青海、甘肃、西藏等广大地区,年降暴雨(指日降雨量50毫米或每小时雨量在16毫米以上者)平均日数几乎为0,向东南增加,至东南沿海(如 广东、福建沿海区及台湾、海南岛等地)此值最高可达10天。暴雨对滑坡、崩塌形成的影响最大。降水量多寡决定了水动力作用的强弱。降雨下渗引起地下水活动状态的变化,它可成为滑坡、崩塌的直接诱发因素。因此,每到雨季,滑坡、崩塌频频发生。而且雨量丰富的南方,因灾害性降雨引起的滑坡、崩塌较北方明显增多。暴雨来势凶猛,积水不易排除,往往带来严重的地质灾害。暴雨触发滑坡以19
15、82年四川万县地区云阳等县最为典型。1982年7月连降特大暴雨,全地区诱发了数万处滑坡。例如 云阳县天宝滑坡,因岩层上覆盖有较厚的老滑坡堆积物、崩积物,疏松易透水,暴雨下渗,汇集在滑体中,使地下水位抬高,最终导致滑坡发生。这充分说明暴雨对于某些老滑坡体重新活动有强烈的诱发作用。1989年7月9日11日四川华蓥山地区的连续暴雨,诱发数百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也是非常典型的。2. 地震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它集中分布在:东部的台湾、渤海鲁中及华北平原地区(其中,台湾地震最为强烈、频繁);北部的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区;西南的云南、西藏及四川西部地区;西北的天山及阿尔泰山地区。从震中分布看,大部集中
16、在挽近地质时期形成的构造带或断裂带上。地震是滑坡、崩塌的最主要的触 发因素之一。往往在烈度为度(或震级为6级)以上地震活动地区,尤其在坡度大于25的斜坡地带,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灾害特别严重。例如1973年7月6日炉霍7.9级强震,引发137处滑坡、崩塌据国家地震局 。3.人为活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规模日益增大。城镇、工业、交通、矿山、水电、森林、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工程建设等活动,都与地质环境发生关系,改变了自然环境条件。修建铁路、公路,人为开挖形成边坡加载于斜坡上,造成崩塌、滑坡的现象不胜枚举。例如 宝成铁路北段宝上段(即宝鸡至上西坝)及陇海铁路宝天段(即宝鸡至天水),1981
17、年洪水灾害后共有滑坡99处,其中宝上段84处,宝天段15处。宝上段堆积层厚、地下水丰富;宝天段受渭河冲刷,基岩及黄土边坡不易保持稳定。线路穿越不良地段,由于开挖路堑、修建工程建筑物,破坏了山体自然平衡,上部岩体失稳,形成滑坡多处4。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城市发展很多。“向山要地、上山建城”十分普遍。在城镇、工矿企业中,由于修建建筑物、开挖边坡及大量堆载、污水渗入坡体,都可能形成严重的城市地质灾害问题。例如 重庆李子坝滑坡则是边岸大量的人工堆载,在雨水等触发因素影响下滑动的。水库库岸的滑塌现象也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除人为开挖及堆载因素外,因水库运营期库水位升降,而斜坡岩、土中的水排除较慢
18、,地下水位下降滞后于库水位下降,形成较大的动水压力,由此造成的岸边破坏比较普遍。此外,水库蓄水浸润库岸也会引起滑塌现象。如1961年3月6日湖南枯溪水库蓄水初期,连降大雨,库水位上升,地下水水面大大升高,滑体容重增加,坡脚处水下岩体重量(受浮托)减轻,抗滑阻力降低,引起大型顺层滑动6。此外,还有许多人为因素,如 砍伐森林、水土流失、渠道灌溉水渗入等影响边坡稳定,不一一列举。总之,人类对地质环境的不合理、不适当的作用和影响越深刻,对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就越大,结果,势必会带来地质灾害。三、我国滑坡、崩塌的发育、分布特征 滑坡、崩塌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据统计,自1949年以来,我国东起辽宁、浙江、福
19、建,西至西藏、新疆,北起内蒙古,南到广东、海南。至少有22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滑坡、崩塌的侵扰和危害。我国地域辽阔,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65%以上,崩塌、滑坡绝大部分集中在山地。四川是我国发生滑坡、崩塌次数最多的省,约占全国滑坡、崩塌总数的1/4。其次是陕西、云南、甘肃、青海、贵州、湖北等省,它们是我国滑坡、崩塌的主要分布区域。总的看来,我国滑坡、崩塌的分布受气候和地貌控制。如果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方多于北方,差异性明显;以大兴安岭太行山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为界,西部多于东部,差异性也是很明显的。上述川、陕、滇、甘、青、黔、鄂诸省则是这两条界线共同划分的重叠区(即 崩、滑主要分布区)。
20、滑坡的形成和分布和岩性关系最密切。在岩性条件类同情况下,构造条件是滑坡的控制因素。在岩性和构造条件一致时,山坡的地形地貌和坡体的水文地质特点对滑坡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岩性的控制作用表现在滑坡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点。在我国被划为“易形成滑坡的地层岩性”有10余种,分布很广泛。在这些易滑坡的岩、土体分布区内,发育的滑坡数占全国滑坡总数的90%。特别是在断裂带上,滑坡分布更密集。大的构造线使滑坡分布又具带状集中的特点。如 黄土高原区的滑坡、半成岩区的巨型滑坡、中新生界红层滑坡、粘土滑坡、煤系地层中的滑坡、变质岩地区的滑坡等,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从掌握的资料看,中国的滑坡、崩塌以暴雨型为主,暴雨一般
21、是直接的诱发因素。从发生机制来看,在西南地区因地震等级高,特别是在新构造运动发育地段,深切河谷两岸,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大型岩石滑坡和堆积层滑坡;福建山区,受多次侵入作用的岩体,风化厚度可达80多米,产生在这种风化花岗岩类及其残积土中的滑坡,具有独特的机制。一些地区分布的湖(河)相沉积(如 陕西安康盆地、山西省的六个盆地一带)含胀缩矿物的粘土滑坡,都是大面积发育的。在湖南省,前震旦纪冰碛砂岩和页岩组成的山坡地段的岩石,多因采矿挖掘,顶板失稳,长期蠕动,而经常发生崩塌、滑坡。产生在四川雅砻江二滩水库左岸上的滑坡,是玄武岩受岩脉穿插、风化破碎形成软弱带的结果。特别是以薄层粉、细砂与粘土层互层出露于高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滑坡 崩塌 类型 分布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37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