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doc
《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1他们的事迹,如同一幕幕不断回映着的影片;他们的形象,如同一滴滴血液在我们心中流淌;他们的精神,如同一股永远不能熄灭的熊熊烈火,灼热而又刺眼;他们那一篇篇动人的故事,永远永远的烙印在我们心中。他们就是创造出那和谐、和平、没有硝烟的中国土地上的革命烈士们,他们的精神中,有一种火热的,勇往直前的,不畏艰险的品质。他们就如同那星星点点的火花,将这些高尚的品质,团结成一团烈火,用热血洒满遍地!俞秀松曾经说过:“坐牢是革命者的家常便饭,要革命就不怕杀头。革命者是杀不完的,为革命献身是光荣的。”为了祖国的一切,马本斋也曾说过:“祖国就是我的家,党就是,我的母
2、亲,为了他们,我决心献出我的一切!”是的,为了祖国母亲的繁荣昌盛,谁不想出一份力?革命烈士们从南湖红船中党建立,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再到万里长征的伟大创举和革命圣地延安的艰苦创业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西柏坡提出继续革命,再创大业,无数党的优秀儿女们为了民族的自由与人民的解放挺身而出,抛头颅,洒尽热血,奏响了一曲曲英雄的的凯歌这些如同刺破黑暗的曙光,给黑暗的中国带来了无限的光明与希望,令整个华夏儿女为之坚持奋斗,为新中国的创立找到了一条通往光明的又胜利的道路。做为一个革命家,一定要有像李大钊一样的铁肩担道义,秋柏先生的热血洒青春,左权将军的铁血卫中华曾经的他们,为祖国谱写了一首首伟大的诗篇。
3、但现在,在这漫漫长夜中,这些故事已经成为历史。这是我们中国的佳话,历史的长河记载着他们心酸的过去,过去那兵荒马乱的战场,变成了这滋养了万千生命肥沃、繁荣、昌盛、富强的中国土地,这是那不屈而英勇的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是有我今天的美好生活的起始。他们值得被铭记,值得被我们深深缅怀。再一次翻开历史的画卷,那些在风雨如磬的日子里,他们为了理想,为了信念,为了民族与国家的美好未来而献身的革命烈士们,犹如一座座丰碑,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永远屹立着,永垂不巧!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2昨晚,写完作业,打开电视看见电视里正在播放2021感动中国人物,刚开始我没什么兴趣看,当我看到执着归乡的台湾老兵高秉涵的事迹事,我
4、不禁震撼了。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初登央视演播厅,74岁的高秉涵颤颤巍巍。他说,腿脚还挺利落,只是实在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从后台走到舞台中央,是一段起伏弯曲的布景桥,高秉涵却把这看作黄河、长江,是任何一切能勾连起他对故乡强烈思念的图景。家是什么?高秉涵说:“家就是这个曾经再怎么努力都回不来的地方,但我从没有放弃过努力!”60多年生活在台湾,镌刻在高秉涵脑海中的却是另一个地名:山东菏泽。他出生在菏泽,在那儿度过了年少时光,菏泽才是他的家乡。高秉涵想家,但也深知,对他这样一个大半生
5、住在海岛上的“外省人”来说,通往家乡的路意味着什么。高秉涵不愿去回忆离开母亲、离开老家村庄的清晨,可那个清晨总会从记忆中清晰地跳出来。1948年,山东菏泽处于国共两党“拉锯区”,高秉涵的父亲高金锡被枪毙,母亲宋书玉告诉他,“因为你父亲是国民党”。当国民政府所属军队及地方各级政府开始陆续向长江以南撤退时,宋书玉将曾经参加过“三青团”的儿子送到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的“流亡学校”。在儿子高秉涵的印象里,一辈子都在小学教书的母亲几乎没经历过团圆:两个女儿在抗战初期外出求学没了音信,而后丈夫死了,又决定让儿子离开。少年高秉涵用了6个月,穿越6个省份,足足走了2000多里地,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班船。数十
6、年后,他在图书馆翻查史料,发现自己乘坐的,是那年由厦门驶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船,日期是1949年10月16日。而半个月前,在遥远的北京,新中国宣布成立。对所有从各个港口逃至台湾的人来说,回家是最迫切的梦想,可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未能踏上故土与亲人团聚。其中一人,甚至被高秉涵宣判了死刑1963年,高秉涵从台湾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被派往金门任审判员,“金门逃兵”是他审理的第一个案子。那个“金门逃兵”的家就在对岸厦门,他本是渔民,与偏瘫的母亲相依为命,在一次给母亲抓药的路上被强拉入伍到了台湾。碰上天气晴朗时,隔着并不宽阔的海峡,一眼就能看到家乡,他决定利用自己的渔夫本领游回家。他偷偷搞到一个汽车轮胎,
7、趁人不注意时坐轮胎下海,游了整整一夜。天快亮时,他到岸了。海水冲涩了眼睛,他尚未看清便举手大喊:“我是从小金门逃来的,没带武器!”可没想到,他游了一整夜,最终却游回了金门海岸。一星期后,这个因“回家”获罪的“金门逃兵”被处以极刑。高秉涵哭得难以自已,他对这份即使拼掉性命也要回家的心情感同身受。高秉涵曾想过各种办法联系母亲。1979年,大陆与台湾尚无法通信,他委托美国的同学帮忙寄出第一封家书。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村子是否仍在,就写了“山东菏泽市西北35里地处高庄”,收信人是母亲“宋书玉”。不长的信中,他写道:“我之所以要艰苦奋斗地活下去,就是为有朝一日能再见到我娘一面,绝不会像两个姐姐一样,在抗日战
8、争爆发时,就生死不明娘,我会活着回来!”高秉涵不知道,在海峡这头,杳无音信的两个姐姐实际上去了延安,当上了共产党干部,在他踏上逃难路那年才第一次回家。年迈的母亲找回了女儿们,却失去了儿子的音讯。等待终于耗尽了她的全部生命,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的一年前,宋书玉逝世于吉林辽源如今,两岸已经开通直航,回家不再如先前那般艰辛。200多个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来到台湾的同乡,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会”,高秉涵来台时年龄最小,在同乡会里最年轻,被推选为会长。他视每一个同乡为亲人,虽已无法再见母亲,他却尽力帮每一个同乡与亲人团聚。74岁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年清明或中秋陪伴想要回家的同乡一起返乡。“我答应过他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感动 中国 人物 观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3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