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ppt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3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金属腐蚀分为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工程技术上看,全面腐蚀腐蚀其危险性小些;局部腐蚀危险极大。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金属构件就突然发生断裂,甚至造成严重的事故。腐蚀失效事故统计:全腐17.8,局腐82.2。其中应力38,点蚀25,缝隙2.2,晶间11.5,选择2,焊缝0.4,磨蚀等3.1。可见局部腐蚀的严重性。局部腐蚀类型,主要有点蚀(孔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选择腐蚀,应力腐蚀、腐蚀疲劳、湍流腐蚀等。,3.1.1 全面腐蚀的特征,全面腐蚀是常见的一种腐蚀。全面腐蚀是指整个金属表面均发生腐蚀,它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不均匀的。钢铁构件在大气、海水及稀的还原性介质中的腐蚀一般
2、属于全面腐蚀。全面腐蚀一般属于微观电池腐蚀。通常所说的铁生锈或钢失泽镍的“发雾”现象以及金属的高温氧化均属于全面腐蚀。,3.1.2 全面腐蚀速度及耐蚀标准,人们关心的是腐蚀速度。知道准确的腐蚀速度,才能选择合理的防蚀措施及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全腐速度也称均匀腐蚀速度,常用表示方法有重量法和深度法。A重量法 重量法是用试祥在腐蚀前后重量的变化(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失重或增重)表示腐蚀速度的方法。其表达式为;V+W=(W1 W0)/st(3-1)V-W=(W0 W2)/st(3-2)W0 试样原始重量;W1未清除腐蚀产物的试样重量;W2清除腐蚀产物的试祥重量,增重、失重。,B 深度法重量法难直观
3、知道腐蚀深度,如制造农药的反应釜的腐蚀速度用腐蚀深度表示就非常方便。B=8.76V/(3-3)B 深度计算腐蚀速度,mma;(毫米年)V 腐蚀速度,gm2h;材料密度g/cm3.(3-3)式是将平均腐蚀速度换算成单位时间内的平均腐蚀深度的换算公式。C 耐蚀标准对均匀腐蚀金属材料,判断其耐蚀程度及选择耐蚀材料,一股采用深度指标。,3.2 点腐蚀,点腐蚀(孔蚀)是一种腐蚀集中在金属表面数十微米范围内且向纵深发展的腐蚀形式,简点蚀。点蚀是一种典型局部腐蚀形式,具有较大的隐患性及破坏性。在石油、化工、海洋业中可以造成管壁穿孔,使大量的油、气等介质泄漏,有时甚至会造成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3.2.1 点
4、蚀的形貌与特征A点蚀的形貌点蚀表面直径等于或小于它的深度。一般只有几十微米。其形貌各异有蝶形浅孔,有窄深形、有舌形等等。,B点蚀发生的条件,1)表面易生成钝化膜金属材料,如不锈钢、铝、铅合金:或表面镀有阴极性镀层的金属,如碳钢表面镀锡、铜、镍等。2)在有特殊离子的介质中易发生点蚀,如不锈钢在有卤素离子溶液中易发生点蚀。3)电位大于点蚀电位(Ebr)易发生点蚀。,3.2.2 点蚀机理,A点蚀电位和保护电位1)EEbr,将形成新的点蚀孔(点蚀形核),已有的点蚀孔继续长大:2)EbrEEp,不会形成新的点蚀扎,但原有的点蚀孔将继续扩展长大;3)EEp,原有点蚀孔全部钝化,不会形成新的点蚀孔。Ebr值
5、越正耐点蚀性能越好。Ep与Ebr值越接近,钝化膜修复能力愈强。,B 点蚀源形成的孕育期,点蚀包括点蚀核的形成到金属表面出现宏观可见的蚀孔。蚀孔出现的特定点称为点蚀源。形成点蚀源所需要的时间为诱导时间,称孕育期。孕育期长短取决于介质中Cl-的浓度、pH值及金属的纯度一般时间较长。Engell等人认为孕育期的倒数与Cl-浓度呈线性关系:1/=KCl-(3-4)Cl-浓度在一定临界值以下不发生点蚀。,C点蚀坑的生长,点蚀生长机制较公认的是蚀孔内的自催化酸化机制,即闭塞电池作用。不锈钢在充气的含Cl-离子的中性介质中腐蚀过程。如图3-2所示,蚀孔一旦形成,孔内金属处于活化状态(电位较负),蚀孔外的金属
6、表面仍处于钝态(电位较正),于是蚀孔内外构成了膜-孔电池。孔内金属发生阳极溶解形成Fe+2(Cr3+、Ni2+等):孔内 阳极反应:FeFe+2+2e(3-5)孔外 阴极反应:1/2 2H2O+2e 2OH-(3-6)孔口 pH值增高,产生二次反应:Fe+2+2OH-Fe(OH)2(3-7)Fe(OH)2+2H2O+O2 Fe(OH)3(3-8),Fe(OH)3沉积在孔口形成多孔的蘑菇状壳层。使孔内外物质交换因难,孔内介质相对孔外介质呈滞流状态。孔内O2浓度继续下降,孔外富氧,形成氧浓差电池。其作用加速了孔内不断离子化,孔内Fe2+浓度不断增加,为保持电中性,孔外Cl-向孔内迁移,并与孔内Fe
7、2+形成可溶性盐(FeCl2)。孔内氯化物浓缩、水解等使孔内pH值下降,pH值可达2-3,点蚀以自催化过程不断发展下去。孔底 由于孔内的酸化,H+去极化的发生及孔外氧去极化的综合作用,加速了孔底金属的溶解速度。从而使孔不断向纵深迅速发展,严重时可蚀穿金属断面。,D点蚀程度点蚀程度可用点蚀系数或点蚀因子来表示:点蚀系数=最大腐蚀深度/平均腐蚀深度 点蚀因子=P/d图3-3 最深点蚀、平均侵蚀深度及点蚀因子的关系。,3.2.3 影响点蚀的因素及预防措施,3.2.3.1 材料因素1)合金元素的影响 不锈钢中Cr是最有效提高耐点蚀性能的合金元素。随着含Cr量的增加,点蚀电位向正方向移动。如与Mo、Ni
8、、N等合金元素配合,效果最好。降低钢中P、S、C等杂质含量可降低点蚀敏感性。经电子束重熔超低碳25Cr1Mo不锈钢具有高的耐点蚀性能。2)热处理的影响 奥氏体不锈钢经过固溶处理后耐点蚀。,3.2.3.2 环境因素,1)卤素因素 不锈钢的点蚀是在特定的腐蚀介质中发生的。在含卤素离子的介质中,点蚀敏感性增强,其作用大小按顺序为:C1-Br-I-。点蚀发生与介质浓度有关,而临界浓度又因材料的成分和状态不同而异。不锈钢点蚀电位与C1-及Br-浓度关系(2-74)(2-75)。,2)溶液中其他离子的作用 溶液中若存在Fe3+、Cu2+、Hg2+等离子可加速点蚀发生;工业常用FeCl3作为不锈钢点蚀的试验
9、剂。OH-、SO42-、NO3-等含氧阴离子能抑制点蚀;抑制18-8不锈钢点蚀作用的大小顺序为:OH-NO3-SO42-ClO4-.抑制铝点蚀的顺序为:NO3-CrO42-SO42-。,3)溶液pH值的影响 在W(NaCl)为3的NaCl溶液中,随着pH值升高,点蚀电位显著地向正移,如图3-6。在酸性介质中,pH值对点蚀电位的影响,目前还没有一致的说法。4)温度的影响 在NaCl溶液中,温度升高能显著地降低不锈钢点蚀电位Ebr,使点蚀坑数目急剧增多。这被认为与C1-反应能力增加有关,见图3-7。,5)介质流动的影响 介质处于流动状态,金属的点蚀速度比介质处于静止状态时小。实践表明一台不锈钢泵经
10、常运转,点蚀程度较轻,长期不运转很快出现蚀坑。,3.2.3.3 预防点蚀的措施,1)加入抗点蚀的合金元素含高Cr、Mo或含少量N及低C不锈钢抗点蚀效果最好。双相不锈钢及超纯铁索体不锈钢抗点蚀性能非常好。2)电化学保护防止点蚀的较好方法是对金属设备采用恰当的电化学保护。在外加电流作用下,将金属的极化电位控制在保护电位Ep以下。3)使用缓蚀剂对于循环体系,加缓蚀剂可抑制点蚀,常用缓蚀刑有硝酸盐、亚硝酸盐、铬酸盐、磷酸盐等。,3.3 缝隙腐蚀,3.3.1 缝隙腐蚀条件金属结构件一般都采用铆、焊、螺钉等方式连接,因此在连接部位容易形成缝隙。缝隙宽度一般在0.025-0.1mm;足以使介质滞留在其中,引
11、起缝隙内金属的腐蚀。这称为缝隙腐蚀。缝隙腐蚀可发生在所有金属和合金上,且钝化金属及合金更容易发生。任何介质(酸碱盐)均可发生缝隙腐蚀,但含Cl-的溶液更容易发生。,3.3.2缝隙腐蚀机理其机理用氧浓差电池与闭塞电池联合作用机制解3.3.3 缝隙腐蚀的控制1)合理设计 结构设计上尽可能合理,避免形成缝隙,不能避免缝隙时,采取妥善排流、避免死角等。2)用垫片 采用非吸湿材料的垫片。3)阳极保护 采用阳扳保护,使电位低于Ep。4)选择耐缝隙腐蚀材料选含高Cr、Mo、Ni不锈钢,如18Cr-12Ni-3Mo-Ti,18Cr-19Ni-3Mo-Ti等合金。Ti-Pd合金具有极强的耐缝隙腐蚀能力,但昂贵。
12、Ti-0.3Mo-0.8Ni合金具有优良的耐缝隙腐蚀性能且价廉,在化工、石油,尤其制盐业上代替了Ti-Pd合金及不锈钢,倍受青睐。,3.4 晶间腐蚀,晶间腐蚀是金属材料在特定的腐蚀介质中沿着材料的晶界发生的一种局部腐蚀。它是在金属表面无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使晶粒间失去结合力,金属强度完全丧失,导致设备突发性破坏。许多金属都具有晶间腐蚀倾向。其中不锈钢、铝合金晶间腐蚀较为突出。在石油、化工和原子能工业中,晶间腐蚀占很大的比例,可导致设备破坏,危及正常生产。应力存在,由晶间腐蚀转变为沿晶应力腐蚀破裂的事故更多。,3.4.1 晶间腐蚀产生的条件,1)组织因素 晶界与晶内的物理化学状态及化学成分不同,导
13、致其电化学性质不均匀。如晶界的原子排列较为混乱,缺陷多,易产生晶界吸附(C、S、P、B、Si)或析出碳化物、硫化物、相等。晶界为阳极、晶粒为阴极相,析出第二相一般为阴极相。2)环境因素 腐蚀介质能显示出晶粒与晶界电化学不均匀性。易发生晶间腐蚀金属材料有不锈钢、铝合金及含钼的镍基合金等。,3.4.2 晶间腐蚀的机理,现代晶间腐蚀理论有两种:贫化理论和晶间杂质偏聚理论。3.4.2.1 组织与晶间腐蚀敏感性关系多数金属材料一般都要经历热处理和焊接等冶金过程。这都会引起合金组织变化,如在晶界上析出碳化物或其他相。不锈钢(18-8)中碳的质量分数一般在0.02 0.15范围内。RT 碳在不锈钢中的溶解度
14、为0.02 0.03(质量分数);碳处于饱和固溶状态,可见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将随温度而变化。,加热 T=1050 ll00以上时,碳溶解在奥氏体中、溶解量为0.1 0.15。若从高温缓冷至室温时,大量Cr23C6的从奥氏体中析出;如从高温急冷至室温(淬火),则碳过饱和固溶于钢中,这种过饱和固溶体不稳定的。低温重新加热过程中(回火),碳以Cr23C6形成沉淀析出,使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增加。其变化过程如图3-8所示。,经高温淬火后的晶粒间界上,无任何析出,如图3-8(a);在回火过程中出现了局部非常细小碳化物,如图3-8(b);在一定温度范围(敏化温度)内随回火时间的延长析出的Cr23C
15、6以连续的网状存在如图3-8(c)、(d),此时晶间腐蚀最敏感;在敏化温度温度范围内继续延长时间,即长时间回火处理,将发生碳化物的聚集,晶间腐蚀将逐渐消除,如图3-8(e)。,3.4.2.2 贫化理论,认为晶间腐蚀是由于晶界析出新相,造成晶界附近某一成分的贫乏化。如奥氏体不锈钢回火过程中(400-800)过饱和碳部分或全部以Cr23C6形式在晶界析出。Cr23C6析出后,碳化物附近碳与铬浓度急剧下降。由于Cr23C6 的生成所需的碳是来自晶粒内部,铬主要由碳化物附近的晶界区提供。铬沿晶界扩散的活化能为162252kJmol,铬由晶粒内扩散活化能约540kJ/mol,因此铬沿晶界扩散速度要比晶粒
16、内扩散速度快得多。,晶界附近区域Cr很快消耗尽,而晶粒内铬扩散速度慢,补充不上,出现贫铬区。当贫铬区的含铬量远低于钝化所需的临界浓度(12.5原子百分比)时(严重时铬含量趋近于零),在晶界上就形成贫铬区,一般贫铬区约10-5cm宽。当处于适宜的介质条件下,就会形成腐蚀原电池,Cr23C6及晶粒为阴极,贫铬区为阳极而遭受腐蚀,如图3-9所示。,3.4.2.3 杂质偏聚或第二相析出理论,对低碳和超低碳不锈钢,不存在碳化物在晶界析出引起贫铬的条件。实验表明低碳,甚至超低碳不锈钢,特别是高铬、钼钢在650-850受热时,在强氧化性介质中,或其电位处于过钝化区时,也发生晶间腐蚀。这种晶间腐蚀与相在晶界析
17、出有关。相是铁、铬金属间化合物,还可溶解部分合金元素钼,其形成温度为600-850。奥氏体不锈钢在析出相的温度区内长时间受热,会产生由相折出引起的晶间腐蚀。,超低碳18Cr-9Ni钢,经1050固溶处理后,在强氧化性介质中,发生的晶间腐蚀,显然不是碳化物相和相析出引起的。Amigo 等认为硅含量对不锈钢在强氧化性介质中晶间腐蚀有影响,见图3-11。认为若晶界上有杂质偏析,W(P)0.01,W(si)0.1时,在强氧化性介质中发生选择性溶解也引起晶间腐蚀。Al-Mg-Zn合金及含Mg量较高的Al-Mg合金,由于晶界上析出MgZn2或Mg5Al8而发生选择性溶解,导致这些合金的晶间腐蚀。,3.4.
18、2.4 铁素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问题,在900以上高温区快冷(淬火或空冷)易产生晶间腐蚀。极低碳、氮含量的超纯铁素体不锈钢也难免产生晶间腐蚀。在700-800重新加热可消除晶间腐蚀。铁素体不锈钢焊后在焊缝金属和熔合线处易产生晶间腐蚀。其产生与消除晶间腐蚀倾向的条件及规律与奥氏体不锈钢不同,甚至相反。,研究表明铁素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的本质与奥氏体不锈钢相同。晶界上析出铬的碳化物。碳在铁素体不锈钢中的固镕度远比在奥氏体不锈钢中少,而且碳原子在铁索体中扩散速度较在奥氏体中约大两个数量级。这使铁素体不锈钢甚至自高温区快冷时也较易在晶界析出碳化物,形成贫铬区。如采用较慢冷却速度或中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面 腐蚀 局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35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