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关键点总结.doc
《中国建筑史关键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关键点总结.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写在前面的话 考试之前就打算把自己总结的建筑历史和构造的资料整理一份出来,希望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考研同学。不管我自己能不能在今年考上交大的建筑学研究生,我还是把资料总结出来,不管怎么样每个从头考试面对考研的学生都很迷茫,我只希望我总结的这部分资料能够给与大家一点点的帮助。考完之后一直在忙着总结构造第二册的内容,建筑历史的总结资料一直没有时间键入电脑。今天在女友的陪同下来民土喝水看书,开始把全部的资料内容键入电脑,发布在QQ空间日志部分。 本部分本资料是结合西南交大1996年-2010年考研建筑历史的考研真题对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建筑构造上、建筑构造下五本书的总结,突出比
2、较容易考到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另外本资料参考了中国古典建筑历史图说、中国建筑分类图典、外国建筑历史图说、西方古典柱式等书。 通过近几年的真题来看,特别是2008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交大的建筑历史和构造考试越来越灵活,每年都有一部分题是在交大自己推荐的5本复习书中根本找不到答案的,这就需要参考者自己博览群书或者在考试中避而不答。面对建筑历史考试,我个人认为记忆的部分很重要,特别是对图的记忆,交大的教授喜欢考那几座经典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这几座建筑分别是:独乐寺的山门、独乐寺观音阁、佛光寺正殿、晋祠圣母殿、永乐宫三清殿、广胜下寺、应县木塔。以上几个建筑出了应县木塔,其他都要求能随时随地画
3、出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应县木塔考平面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考立面和剖面的可能性不大,从几年来收集的几大著名学校的真题来看,同济大学曾经考过一次应县木塔的立面外,基本没再出现过。因此以上几个建筑的立面、平面和剖面是重中之重。另外几个建筑群的平面也很重要,如天坛的坛区、紫禁城,这部分要注意天坛的设计思想,紫禁城是如何建三大殿烘托出来的。这些问题在书上有原话,本资料当中也有再现,考前一定要记住,除了要记住文字的部分还要参考者跟着文字把图绘制出来。 对于外国建筑史,重要的还是记忆图,多立克教堂的立面、围廊列柱、帆拱+鼓坐+穹顶、雅典卫城、几种柱式、罗曼建筑教堂的剖面、哥特式教堂的剖面(主要是韩斯主教堂
4、、巴黎圣母院)、哥特式教堂的西立面等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主要注意密斯凡德罗的两座建筑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范斯沃斯住宅、罗格皮乌斯的包豪斯等等。在本资料的后面都有体现,对于这些图能多记忆一点就尽量多记忆一点,这样准备比较充分。 另外,如果时间允许我将本资料总结之后,再把交大这十几年建筑历史和构造真题和研友们一起交流分享一下,同时还请各位朋友和我一起把答案完善。 中国古代建筑史 绪论 木构件承重的古代建筑是中国使用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代表。木构件建筑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 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好的抗震能力,(4)施工速度快,(5)
5、便于修缮和搬迁。 缺点:(1)全国的木材越来越少,(2)木构架容易引起火灾,(3)无论是穿斗式还是抬梁式木构架都难以满足室内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求。 木构架建筑的分类:(1)穿斗式建筑:用穿枋将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在柱头搭接檩条,将一榀榀的房架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房架。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材料少,柱子密集,只适用室内空间较小的建筑。(2)抬梁式建筑:柱子上搭粱,在梁端搁置檩条,再在梁上支撑短柱,短柱上再搭短梁,如此层叠,梁总数3-5根。特点:抬梁式木构架,用材料较大,柱子少,采用跨度较大的梁,能满足有较大室内空间的建筑。 斗拱是中国古典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其作用有3个:(1)结构
6、作用:结构上出挑承重,并将屋面的重量通过斗拱传递给柱子;(2)装饰作用:在立面上作为屋身向屋面的过渡;(3)其他作用: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作为重要的建筑尺度标准和等级象征。 斗拱的发展状况:斗拱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汉代,斗拱的形式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虽然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基本特征已经形成,对后来的进一步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2)唐:斗拱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柱头铺作已经相当完善,与后来的样式相差不远,但补间铺作仍然比较简单。(3)宋:斗拱发展到宋代被认为是已经成熟,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与形式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4)明清:元起斗拱的
7、尺度渐变小,明清时斗拱的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尺度已经有了差别。斗拱的结构技能减弱,装饰作用增强。 斗拱因位置的不同,因而名字不同作用也不相同:(1)柱头科(柱头铺作),位于檐柱之上,是承托屋面重量的主体。(2)平身科(补间铺作),位于两柱子之间的额枋上,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3)角科(转角铺作),位于角柱之上,支承角梁和屋角。 斗拱的构件:(1)斗:拱与昂支座上的垫块;(2)拱:位于坐斗内或跳上的短横木;(3)昂:斜向的悬臂梁,作用与拱类似。 中国单体建筑的特点:简明、真实、有机。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以“间”组成整栋建筑物。间:相邻两榀房架之间的空间。真实:建筑的结构真实地显示,一般
8、建筑物都毫不保留地将梁、柱、斗拱等木构件。有机:指建筑内部空间可根据需要自由地分隔;室内外空间通透,并且易于环境融为一体。 其他: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中国古典建筑常以群体组合见常,特别擅长利用院落的组合手法,以达到各类建筑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精神目标。院落式有房屋、走廊、围墙组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空间。 A.院落的围合方式:(1)在主房和院门之间用围墙围合;(2)在住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常称为“廊院”;(3)在住房前东西两侧各键一座厢房,前设院门和院墙,称为“三合院”,若在前院再建倒座,则称为“四合院”。 B.中国建筑群艺术手法:沿一条轴线纵向不知一系列
9、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不同的环境气氛,使人们在经过这些院落和建筑后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拜,或肃穆。 对于一座大型建筑群的功能多样,内容复杂时,通常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形成三至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但基本单位仍然是院落。 第一章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第三五节封建社会建筑 A.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汉: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生产力发展促进建筑生产的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时期。特点:a.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b.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木构架已经形成。c.斗拱已经普遍使用,虽然形式很不统一,但是其结构作用较为明显为了保护土墙,木构架而承托向外挑出的屋
10、檐。 (2)三国、晋、南北朝:由于佛教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就是佛塔、佛寺、石窟。 B.封建社会中期建筑:(1)隋唐: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特点:a.城市规模宏大,规划严整。b.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c.木构架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d.建筑的艺术加工真实、成熟,色调简洁明快,门窗朴实无华。e.斗拱的结构技能极其鲜明。f.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g.设计与施工有了进一步发展。 (2)宋:两宋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是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潮。特点:a.城市结构和布局有了根本变化。b.建筑组
11、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c.木构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d.建筑色彩和装修有了很大的发展。e.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f.园林兴盛。 C.封建社会后期:(1)元:元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处于发展迟缓的状态,建筑也发展缓慢,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阻碍作用,建筑发展也处于凋敝状态。特点:木构建筑的规模和数量明显逊于两宋时期。主要表现在建筑加工粗糙,用料草率,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构架被简化。 (2)明:明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建筑也有了新的发展。特点:a.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b.木结构方面,经元代的简化,形成了性的定型的木构架。c.管式建筑的装修、彩画日趋定
12、型化。d.斗拱的结构技能减少,梁柱的整体性加强。e.砖已经普及到民居砌墙。f.琉璃面砖,玻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更广泛。 (3)清:建筑大体上抄袭明代。特点:a.提高群体水平。b.简化单体设计。c.提高装修设计水平。d.砖石建筑未有突破性发展。e.建筑技术仍有所创新。f.住宅建筑百花齐放,藏传佛教建筑兴盛,园林达到极盛时期。 第二章城市建筑 第一节概说 中国古代城市基本三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中国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A.第一阶段:城市的初生时期,城墙用夯土技术比较原始。城市各要素散漫而无序地分布,中间有大片的空地相隔。居民区按照氏族的关系聚居,城市带有
13、氏族聚落的色彩。 B.第二阶段:里坊制的确立时期,城市被分割成若干封闭的里和市,里作为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被纳入定时启闭的市当中,里和市都围以高墙。统治者的宫廷和官署位于全城最有利的位置,并用城墙保护起来,全城实行夜禁。这个时期城市总体布局比较自由,形式多样。 C.第三阶段:里坊制的极盛时期,城市呈长方形,城市作规划严整地棋盘式分割。统治者的宫殿位于城北居中的位置。居民和市场纳入到组成棋盘格的“里”中。这样不仅使城市的功能要素划分明确,城市交通方便,而且城市规模壮观。 D.第四阶段:开放街市时期,宋起取消夜禁和里坊制,宣告了沿用1500年的里坊制的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街市。 第三章住宅
14、与聚落 第一节概说 住宅的类型:(1)木构架抬梁、穿斗和混合式;(2)竹木构架干阑式;(3)木构井干式;(4)砖墙称重式;(5)碉楼;(6)土楼;(7)窑洞;(8)阿以旺;(9)毡包; 木构井干式: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 砖墙称重式:砖墙承重的住宅普及形成了山墙式住宅 碉楼:碉楼是用砖石砌成的碉堡式的房屋,非常坚固,内部有三四层楼,平顶,窗户小,有很好的防御性,流行于西藏中部和东部地区以及四川羌族地区。碉楼特点是平面呈方形,用石墙或者土筑墙与纵向排列的木柱、密肋梁组成承重的结构系统。 阿以旺:新疆维吾尔地区常见的一种住宅,平屋顶,土木结构,带外廊。所谓的“阿以旺”是指带有天窗的夏室,中留井口
15、采光,天窗高出屋顶40-80CM。 第二节实例 北京四合院特点: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倒座为会客厅,客房,院大门咋整个院子的东南角,靠近大门多一间主要作为门房和男仆的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的小院内设有厕所。 内院是家庭活动的主要场所,前院与内院用垂花门联系,内院正北是正房,又称北房和北屋。它是全院规模最大的建筑,供长辈居住。正房的左右两侧低矮的房屋叫做耳房。内院东西两侧的房屋为东西厢房,供晚辈居住。由耳房和东西厢房山墙构成的院子为露地用于堆放杂物,也有在此布置假山。连接垂花门、正房、东西厢房用抄手回廊连接,便于在雨雪天气行走。 后院为全院的服务区,以后罩房为主,布置厨房和仆人的居所,后
16、院有井,在西北角的一间设有住宅的后门。 四合院的特点:(1)四合院的中轴线对成,等级分明,次序井然,宛如北京城的缩影。(2)四合院经过长期规制的约束和技术的发展,做法规范且成熟。主要建筑抬梁硬山顶,次要房屋也有用平屋顶。房屋墙承重,不对外开放,朝院内一面采光。(3)四合院朴素、适用、色彩以灰砖青瓦为主。整体体现出尊卑分明、男女有别、长幼有分、雍容大度的气质。 江苏天井式住宅:整体呈“凸”字形;第一个小口为三合院,楼层卫城一个天井;上楼的楼梯在入口右手边;正对院子的建筑为三开间面阔,明间为大堂,(相当于轿厅)。两次间为卧室;第二入口为楼层建筑和两侧的厢房卫城的天井;后楼开间和进深都很大,明间起居
17、的大堂,其余各间均为卧室。两个院子之间有横向的院子和连接廊,成为“备弄”(夹道)。后院后面为一条横向的院子。 福建土家楼:A.土楼的共同特点:(1)以祠堂为土楼的中心;(2)无论方楼还是圆楼、弧形楼均已中轴线对成;(3)基本居住模式为单元式住宅。 B.土家楼的技术特点:(1)出于防卫的需要,土筑的外墙很厚。(2)地处南方,主义防晒,将檐口向外伸出,利用建筑的阴影减少阳光的辐射;(3)在建筑内部,采用活动是的屏门,空间开阔通透,有利于空气的流通;(4)外环设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利于防卫;(5)注意风水,保留坐北朝南,但是忌讳背水。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第一节宫殿 中国古代宫殿发展为四阶段:
18、(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在瓦出现之前,即便是最隆重的宗庙、官室也用茅草该屋顶,夯土筑基;(2)盛行高台宫室阶段,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构架建筑是一种梯形复杂的组合体,而非庭院建筑。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一个辉煌时期。(3)宏伟前殿和宫苑相结合阶段,各宫都围以宫墙,形成宫城,工程中又分布着许多自成一区的“宫”,这些宫与宫之间分布着许多池沼、台殿、树木等,格局自由富有园林气息。(4)纵向布置三朝阶段,天子的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用的后寝两大部分,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诺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的宫室,其发展趋势为:(1)规模变小;(2)宫室中前朝部分的纵向建筑和空间层次得到
19、了加强,门殿增多;(3)后寝居住部分,自由布置富有园林气息的宫苑结合,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和刻板的庭院组合。 北京故宫的艺术手法:北京故宫主要的手法是在长1.6公里的轴线上,连续布置对称的、封闭的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烘托出三大殿的宏伟、庄严、崇高以衬托出皇帝的崇高与神圣。 北京故宫经过六个封闭的庭院后、到达主殿:(1)大清门以北500余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再接一个300余米宽的横向院子,形成了一个“丁”字型的空间,北端是皇城的正门天安门,这里配有华表和金水石桥,构成了建筑群的第一个高潮。(2)进入天安门是一个较小的庭院,锦缎是与天安门形象和体量近似的端门,这种重复使天安
20、门的形象得到了加强。(3)进入端门后是一个300余米长的狭长院落,尽端的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大的体量,达到了建筑的第二个高潮。(4)午门内是太和殿门院,宽度达到200余米,豁然开朗。(5)通过太和殿庭院后是一个更大的院子,三大殿坐落在中央“土”字型的高台上,四周门、殿、廊环列拱卫达到了全局的高潮。 第二节坛庙 天坛: 天坛的艺术手法:(1)以宏大规模的占地,突出环境的宏伟和壮阔。(2)以大片满铺的茂密翠柏来渲染环境的肃穆与宁静。(3)以圜丘和祈谷殿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构成了超长的主轴线,控制住超大的坛区空间。(4)以高高突起的圜丘坛、祈谷坛提升了人的视野,拓展了人看天的视野,
21、造就了天的崇高、旷达、神圣。(5)通过一系列的数字象征,方位象征,色彩象征和“天圆地方”的象征,充分显现了崇天的意识。(6)特意将皇帝的斋宫布置在主轴线的一侧,强调皇帝与天的亲缘关系。 祈年殿的象征手法:(1)以圆象征天,以蓝色象征蓝天。(2)殿内4根龙井柱象征四季。(3)内圈12根檐柱象征十二个月。(4)外圈12根檐柱象征十二个时辰。(5)内外圈两圈共二十四根檐柱象征二十四节气。(6)再加上4根龙井柱,共28根柱子,象征二十八星宿。(7)再加上上层的8根童柱,供36根柱子,象征三十六天罡。 晋祠圣母殿: 总述:圣母殿是宋代所留庙宇中最大的一座,副阶周匝,殿身呈5间,因此立面上看,面阔7间,采
22、用重檐歇山顶。 外观:角柱生气特别明显,檐口、正脊弯曲明显,斗拱较唐代繁密,外观显得富丽、轻盈和唐辽的雄浑风格有些不同。 结构特征:殿身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环绕一圈,深一间的回廊。构成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圣母殿为单槽殿堂型构架,为了增加前廊的深度,其构架采用了减柱造,殿身前4根檐柱不落地,并将殿前正面的门、窗槛墙退到单槽的缝上。这样前廊取得了深两间的空间。殿内部分深3间6架椽,整个殿内无内柱,上部砌上明造。 第五章宗教建筑 第一节佛寺、道观以及清真寺 佛寺演变概说:佛寺的形制的产生和形成源于古印度佛教绕塔膜拜的礼仪。但由于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天室外气温非常寒冷,不是一座佛教礼仪。因此
23、佛寺中的金堂、法堂逐渐成为了做佛教礼仪的主要场所,并逐渐取代了佛塔成为了佛寺中的主要建筑物。这样,佛塔不再是主要的膜拜对象了,其位置也从佛寺的中心位置移到侧后,后来成为了佛寺中可有可无的建筑物。 佛光寺正殿: 概说: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面阔7间,进深4间(8架椽),单檐四阿顶(即庑殿顶)。大殿建于低矮的平台之上,由内外两圈柱网组成,属于营造法式中金箱斗底槽的平面结构,木构架为殿堂型。檐柱有侧角和生起,阑额上无普拍枋,柱上端略有卷杀。 外观特征: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平缓挺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屋檐,宏大有机的斗拱,五间方板门一气呵成,檐柱“生起”和“侧角”、台基低矮组成了大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建筑 关键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3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