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师针灸法培训教材课件.ppt
《全科医师针灸法培训教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科医师针灸法培训教材课件.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理疗浅析与探讨,刺 灸 法 总 论1.刺灸法的定义与作用2.刺灸法的起源和发展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1.刺灸法的定义与作用,刺灸法包括各种刺法和灸法。刺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方法,都属于外治法。刺法,古称“砭刺”后称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灸法,古称“灸焫”,又称“艾灸”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非火源的外治疗法)。共同点:都是通过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行气活血,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但它们又可以互相补充灵枢官针:“针所不为,灸之所宜”。,2.刺灸法的起源和发展2.1 针的起源砭石2.2 针具的发展,砭石(
2、旧石器时代)针砭并用,以针代砭(春秋时代)铁、铜针(青铜时代)金针、银针(二千年前)不锈钢针(现代毫针)古代九针:是指形状各异,各有其不同用途的9种针具。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镵针:1.6寸,头大尖端小,形如箭头,浅刺皮肤泄阳分邪热。圆针:1.6寸,头部卵园形,用于按摩治分肉间的病邪。鍉针:3.5寸,头部园钝如黍粟按压经脉,而令邪出,治疗虚人感冒。锋针:1.6寸,头部尖锐,三面有锋,用于点刺出血,治疗痼疾(与现代三棱针相似,泄热去瘀。)铍针:4寸,两面有刃状如剑用于切开排脓。,圆利针:1.6寸,针身粗园而尖锐利,用于速刺,治疗急暴症。毫针:3.6寸,针身细软
3、如毛发,尖锐,应用最广,治疗常见疾病。长针:7寸,针身细长尖锐,用于肌肉肥厚处,如环跳穴(与现代芒针相似)大针:4寸,针身粗大,挺其锋,微园,治水气停留于关节的疾患。,2.3 刺法的发展,内经刺法方面提到“九刺”、“十二刺”、“五刺”。补泻手法:“捻转”、“提插”、“疾徐”、“迎随”、“呼吸”、“开阖”。流注指微赋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治疗针法。针经指南针刺十四法。神应经“催气手法”。金针赋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解放后针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发展了电针、水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结扎、割治、磁针、激光针;部位发展了头针、耳针、腕踝针、眼针、颈针、面针、鼻针、手针;其它:三棱针、皮
4、内针、皮肤针、浮针。,2.4 灸法的起源,原始人在用火的过程中,身体的某一部分受到火的熏烤和烧灼而感到舒畅,并且因此而解除了某些疾病,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用火来熏烤和烧灼皮肤的某些部位来进行治病的方法,这就是灸法的萌芽。,2.5 灸法的发展,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内经中有关灸法记载更多。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提倡针灸并用。外台秘要专门论述灸法。,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3.1 刺法的量学要素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时间3.2 灸法的量学要素,毫 针 刺 法1.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1.1 毫针的构造和规格毫针的结构可分为五个部分:针柄、针尾、针尖、针身、针根。毫针的质量要求选针要
5、求毫针的规格,主要是指针身的粗细和长短。1.2 毫针的修藏,毫针长短规格表 毫针粗细规格表,2.针刺练习,针刺练习 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针刺操作必须首先做到:不痛或微痛;得气与否;补泻手法运用的好坏。模拟练习目的:锻炼指力,使指力均匀,操作自如。准确,减少异常情况的出现,如晕针、弯针、滞针等,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内容:进针、出针、提插、捻转。方法:纸垫练针法(锻炼指力和捻转);棉团练针法(提插、捻转);动物:兔、狗、肉;自身练习:改进操作方法,提高针刺效应。,3.针刺前的准备,3.1 思想上的准备3.2 选择体位仰卧位 侧卧位 伏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体位选择原则:使医者能正确取穴
6、,操作方便,使患者能舒适,能持久留针。尽可能采用一种体位而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3.3 选择针具 根据病人性别、年龄、形体、体质、病情、病位、腧穴部位等选择。3.4 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气灭菌:98-147kPa,115-123,30min以上;药液浸泡消毒:75%酒精浸泡30-60min;煮沸消毒:水沸后再煮15-20min。医者手指消毒 肥皂水洗干净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针刺部位消毒 75%酒精棉球擦拭。治疗室内消毒 床单、枕巾常换,用紫外线等照射进行空气消毒。,4.毫针刺法,4.1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 进针时针身与皮肤所成的角度。直刺:90。左右,适用于皮肉丰厚处。大部
7、分腧穴。斜刺:45。左右,适用于不宜深刺者(穴下有重要脏器,大血管),如膝眼、风池、膈以上的腧穴。平刺:(横刺,沿皮刺)15。-25。左右,适用于皮肉浅薄者。如头面部腧穴、百会、地仓透颊车。,针刺的深度 以有针感而不刺伤脏器为宜,还根据:体质:年老气血赢弱,小儿娇嫩之体浅刺;年轻力壮,气血旺盛深刺。体型:瘦小浅刺;肥胖深刺。部位:头面、胸背部浅刺;四肢臀部深刺。病情: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季节:春夏浅刺;秋冬深刺。特殊部位如天突、哑门及眼区穴,胸背部及主要脏器部位腧穴,注意操作手法。,4.2 进针法 刺手:右手持针操作,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笔。作用:运用指力,使针身快速
8、进入皮下,进行提插,捻转,运针等动作。帮助着力点集中在针尖;防止针身弯曲,进退保持直线;减除进出针时的疼痛。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作用:帮助固定穴位;帮助固定针身,使针不易弯曲,有利进针;指压腧穴,可以减少疼痛;协助调节、控制针感,加强针刺效果。进针:把针刺到皮肤的动作,要求做到不痛或微痛,避免剧痛。,常用进针法:,单手进针法(插刺进针法),临床常用。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爪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如合谷。(2)夹持进针法(骈指进针法):适用于长针,肌肉丰厚处。如环跳穴。(3)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驰的腧穴。如腹部、夹缝、皮肤皱瘪老人、关元、气海穴。(4)提捏进针法:适
9、用于皮肉浅溥部位的腧穴。如印堂、地仓。管针进针法:利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制成的针管代替押手进针的方法。,5.行针与得气,5.1行针的基本手法提插法(捣针法):由浅深为插;由深浅为提。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则小。适应症:适用于四肢,能减少疼痛,容易损伤神经、血管、脏器。注意:必须用力柔和,不能用力过猛。捻转法(捻针法):幅度为180。-360。,捻转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则小。,适应症:适用于躯干部,接近重要脏器的部位,易造成疼痛,但不易损伤神经、血管、脏器。注意:旋转的幅度不要太大,不要单向捻转,以免针身缠绕肌纤维,造成疼痛。捻提法(捻转法加提插法):拇指向前捻转
10、时,将针下插,拇指向后捻转时,将针上提。,5.2 辅助手法 指某些情况下,用于辅助行针的手法。循法:促使经气流通,使患者容易得气,尤以针感迟缓者常用之法。刮法:加强针感,使针感扩散。弹法:加强针感。“弹以催气”。飞法:行气、催气。摇法:加强针感效应,卧针而摇可使针向一定方向传导。震颤法:加强针感,加强感传。,5.3 得气、侯气、催气和守气得气(针感):是将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施用提插捻转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有针下沉紧、重涩的感觉;患者针下自觉痠、麻、胀、重或沿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进针(一定深度)运针(运用手法)得气(补泻手法)针感感传
11、(远处痛所)良好效果。,不得气原因:取穴不正确,病人体质虚弱,经气不足。处理:纠正取穴、针刺的不当;留针候气;行针催气(循、弹法);固本培元(温针、艾灸)。候气:留针。催气:行针。守气:“经气已至,慎守勿失”。,6.留针与出针,6.1 留针作用:加强针感,维持针刺的刺激作用。留针的时间:20-40min。留针的操作:动留:在留针过程中间隙性刺激,每隔5-10min运针1次。静留:在留针过程中不刺激。留针注意事项:采用持久的体位,应告诉病人不要随便变动体位,如有疼痛应退出针或更改方向,如发生晕针应立即出针。,6.2 出针出针:将针拔出皮肤。出针注意事项:“出针贵缓”,至皮下快出;出针后要注意适当
12、休息,不要作剧烈运动,针孔要注意清洁,防止污染;不要漏针,特别是头部。,7.针刺补泻,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机体的机能状态: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邪盛而呈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又可以泻邪,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有些腧穴适宜于补
13、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譬如足三里、关元等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而少商、十宣等,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针具及手法等因素: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现将临床常用的几种主要针刺补泻手法,介绍如下:单式补泻手法: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
14、法。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
15、寒性疾病等。由疾徐、提插(或捻转)、九六、开阖、呼吸等单式补泻手法中的补法组成。,操作:候患者呼气时进针至天部得气 在天部行重插轻提九次(左转)把针慢慢推进人部 在人部行重插轻提九次(左转)(要得气后施行)把针慢慢推进地部 在地部行重插轻提九次(左转)把针快速地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 如上重复两次(三次为一度),可以连续做几度 候患者吸气时出针 出针后按压针孔。,注意一:分清层次,用力匀均,要分清重插轻提;刺激要适度,过重病人不能适应,过轻达不到疗效;要患者、术者注意力集中,细心体会;要在得气基础上进行;如不成功,可留针15分钟。注意二:对年老、婴幼儿、初针、惧针者,最好不用本法,以防折针;选毫针
16、稍粗些,针的质量要好,以防折针;取穴要准确,患者体位要达到舒适而持久,便于医者操作;距离脏腑、五官、较近穴位不宜选用,宜选肌肉丰厚处。操作手法不宜太重,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情况。不要过于强求温、热感产生。,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热性疾病。由疾徐、提插(或捻转)、九六、开阖、呼吸等单式补泻手法中的泻法组成。,操作
17、:候患者吸气时进针至天部得气(稍停片刻)直插地部行重提轻插六次(右转)次退针至人部,在人部行重插轻提六次(右转)再退针至天部,行重插轻提六次(右转)候患者呼气时出针出针时摇大其孔,不按其穴如上法可以重复两次(三次为一度),可以连续做几度。,8.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8.1 晕针概念: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现象: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心慌心跳、头晕、胸闷、面色苍白,恶心欲吐,气促、精神疲倦、出冷汗、脉细沉弱,严重时可出现四肢发冷,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原因:患者体质虚弱。初次接受针刺,或精神过度紧张的病人,或医者针刺手法过重,或体位不当。过度饥饿、劳累,或汗、吐、泻后病人体
18、质虚弱或出血病人。,处理:立即停止针刺,缓解病人的紧张状态。必要的医疗保护性护理(使患者平卧,头放低位,保暖,给温开水或糖水饮)。必要的治疗(指压人中、内关、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或配合其它治疗,采用急救措施。预防:注意病人的体质、神志、针刺反应。一般针刺宜采用卧位,初次针刺或精神过度紧张者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对针刺的疑虑。一般病人不宜做过度强烈的刺激。出现晕针先兆时要及时处理。,8.2 滞针概念: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现象:针刺过程中出现行针困难,针下沉重紧涩,病人疼痛。原因:行针手法不当,单向捻针太过,肌肉组
19、织缠绕针体;患者精神紧张(或疼痛),局部肌肉痉挛,如承山、腰部。局部邪气过盛。病人改变体位,外物碰撞。,处理:安慰患者,解除顾虑,放松肌肉。祛除原因(纠正体位,向相反方向退行,或在附近加一针)。邪气旺盛,用摄法,逆着经脉方向重按,或局部轻揉按压。预防:不要单向捻转,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过快。避免进针于肌腱、神经、血管周围。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8.3 弯针概念: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现象:针身弯曲,行针、出针困难,弯针针柄改变了原来的角度,患者感到疼痛。原因:医者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提插过猛,捻转指力不均匀或移动体位。碰压针体。处理:移动体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师 针灸 培训教材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34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