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资源分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水资源分区.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国水资源分区,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2年8月26日,提 纲,一、全国水资源分区 二、工作安排及有关问题的答复 三、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一、全国水资源分区,1.1水资源分区的作用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提出:本次规划按照全国统一的分区进行,流域与行政区域要有机结合,保持行政区域和流域分区的统分性、组合性与完整性,并充分考虑水资源管理的要求。本次规划一级分区按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东南诸河、西南诸河、西北诸河等十大区域进行,以重点经济区和重点城市为重点。各流域和区域规划应根据自身特点,突出重点。,1.1水资源分区的作用,任务书审查意见:同意规划范围。
2、当前应抓紧完善全国水资源分区的划分工作,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统一的分区进行。技术大纲审查意见:同意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分区成果。该成果考虑了与以往分区的延续性,保持了流域分区与行政区域的完整性与组合性,能够满足水资源评价和规划的需要。,水资源分区,水资源规划信息系统,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总体结构及相互关系,1.2全国水资源分区原则与方法,水资源分区的重要性在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过程中,根据自然地理、资源、社会、经济等特征对区域分区,各分区具有基本一致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及开发治理条件。水资源分区是水资源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根据水资源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属性,按照开发、利用、治理、配置、
3、节约、保护要求,将流域水系与行政区划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区,以提高基础资料的共享性和各种规划成果的可比性。进行水资源分区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实现区域资源和经济的互补性,利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1.2全国水资源分区原则与方法,水资源分区是在一个时期内相对固定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分区模式,以利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各项水利规划都采用统一的基本资料,也有利于不同时期规划成果的参照与比较。,1.3水资源分区基本原则,1.为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以及供需平衡、水资源配置服务,因此首先应保持七大江河及主要水系的整体性,以利于对流域、水
4、系、水资源量及水资源利用进行分析。2.我国现行社会经济指标及水资源供需状况均以行政区为单元统计,分区要兼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如果行政区内分区过多、过细,不仅增加地方统计工作量,也会因资料分解而降低精度。,1.3水资源分区基本原则,3.要满足并协调各项专业规划的基本要求,如防洪规划、水力发电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区划中应重视自然地理,包括气候、地形、地貌等条件。4.水资源分区参照了1980年以来制定的水资源评价分区和水资源利用分区,以利于同原有评价分析成果之间的可比性,同时考虑了水资源管理的要求。5.三级区的划分应掌握规模适中、总量适当的原则,规模不宜过大或过小,以利于用指标
5、系列进行控制。,1.4水资源分区的基本方法,1.I级区保持大江大河的整体性。拟采用中国水资源评价分区的I级区,即将全国划分为松花江区(简称)、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长江区、东南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西北诸河区10个区。2.二级区以保持河系的完整性为原则,并参照了中国水资源利用分区的II级适当调整,共划分为80个。,1.4水资源分区的基本方法,3.三级区在征求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共划分为214个。4.计算分区单元的确定,可在三级区的基础上以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级市)来划分。5.流域与各省、市也可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工作需要细化到四级区或五级区
6、。,1.5全国水资源分区,全国水资源一级区按流域水系划分为10个:(1)松花江区包括松花江流域以及黑龙江、乌苏里江、图门江、绥芬河等国际河流中国境内部分;(2)辽河区包括辽河流域、东北沿黄渤海诸河以及鸭绿江中国境内部分;(3)海河区包括海河流域、滦河流域及冀东沿海;(4)黄河区(5)淮河区包括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沿海诸河;,1.5全国水资源分区,(6)长江区含太湖流域(7)东南诸河区(8)珠江区包括珠江流域、华南沿海诸河、海南岛及南海各岛诸河;(9)西南诸河区包括红河澜沧江、努江、伊洛瓦底江、雅鲁藏布江等国际河流中国境内部分以及藏南、藏西诸河;(10)西北诸河区 包括塔里木河等西北内陆河以及额尔
7、齐斯河、伊犁河等国际河流中国境内部分。,全国水资源一级分区对照表,D,B,C,E,F,G,H,J,K,海河二级区人口密度对比表,人/km2,海河三级区人口密度对比表,人/km2,1.6全国水资源分区编码,编码原则(1)科学性。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按建立现代化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对分区进行编码,形成编码体系。(2)唯一性。水资源分区及其对应代码,可保证水资源分区信息存储、交换的一致性唯一性。(3)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分区代码既反映各分区的属性,又反映分区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完整性。编码结构留有扩展余地,适宜延伸。,1.6全国水资源分区编码,(1)水资源分区代码 由7位大写英文字母和数字
8、的组合码组成。其中,自左至右第1位英文字母是一级区代码,10个一级区代码分别为A、B、C、D、E、F、G、H、J、K;第2、3两位数码是二级区代码,第4、5两位数码是三级区代码;第6位数码或字母是四级区代码;第7位数码或字母是五级区代码(其中当四级与五级的数码大于9以后用字母顺序编码)。,1.6全国水资源分区编码,(2)行政分区代码 由6位阿拉伯数码组成。自左至右第1、2两位数码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第3、4两位数码为地级行政区(市、地、州、盟及直辖市所属的区、县)代码;第5、6两位数码为县级行政区(市、县、旗及地级市所属的区)代码。各级行政分区代码按GB/T 22601999执行。,1
9、.6全国水资源分区编码,计算分区代码:由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所组合成的单元,计算分区代码由13位数码组成,自左至右第17位数码表示计算分区所属水资源分区代码;第813位数码表示计算分区所属的行政分区代码。,1.6全国水资源分区编码,编码顺序 水资源一级区按照由北向南并顺时针方向编序;水资源二级区、三级区、四级区及五级区按照先上游后下游、先左岸后右岸顺序编码。,二、工作安排及有关问题的答复,2.1总体安排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2.2反馈情况各流域机构 3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次,二、工作安排及有关问题的答复,2001年7月中旬下发全国水资源分区系统(征求意见稿)要求各省一式2 份分别向流
10、域委、水规总院报送各省分区系统(含表、图);要求各流域委报送流域分区系统和各省行政分区系统;2001年10月底在北京召开第二次流域机构会议,研究反馈意见,布置下一步工作,二、工作安排及有关问题的答复,2002年4月初在东阳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会议上再次下发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分区,征求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意见;2002年7月水规总院发文关于报送全国水资源分区成果的通知,请各流域机构按照全国水资源分区的要求,对有关分区成果进一步核实并将核实后的成果于2002年8月5日前报送我院,准备进行全国水资源分区电子地图绘制。,2.3说明及要求,全国统一的水资源分区设定到三级分区,三级以下分区由流
11、域机构协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工作需要扩展;,2.3说明及要求,表1、表2中的计算面积是根据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相关资料(有缺项),并结合以往有关成果初步核定列出的参考计算面积。要求各流域机构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商后,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进度要求,完成表1及表2中各计算分区(包括一级区套省级行政区,二级区、三级区套省、地两级行政区)及其计算面积的填齐和核定工作,并核实表1中各级分区的名称和界线,核实结果报送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4电子地图基本要求,要求:反映水资源分区的边界、交点位置和名称;数据源:国家基础信息系统1:100万地形数据库;地图投影
12、:采用以度为单位的经纬度坐标;存储方式:空间数据库分为4层存放数据,各层包括一个或多个属性表,统一采用ARC/INFO Coverage格式;数据分层、命名,2.5有关问题的答复,三级区的划分 应掌握规模适中、总量适当的原则,规模不宜过大或过小,以利于用指标系列进行控制。关于面积 行政面积以2000年各省统计年鉴为基础,流域面积以水文年鉴为准,请流域机构对所提面积进行协调节平衡,工作中注意资料的完整性,成果为计算面积;,三、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为了使水功能区划及水资源保护规划成果与水资源综合规划相衔接,需要将水功能区所在河流、湖库的位置归并到相
13、应的水资源三级区中,并按其进行汇总与平衡。,三、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依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所采用的水资源分区和水利部颁布试行的中国水功能区划成果,初步将水资源三级区与水功能一级区之间的对应关系列于表1,供各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规划中参考,并请进一步核实。,三、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对规划范围的要求,请各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依照水功能区划的原则,完成在中国水功能区划中未列入水域的水功能区划成果;由于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有关水资源保护的工作内容以水功能二级区为工作单元,请各流域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按表2的格式,将核定、补充后的水功能区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成果一并填入。,表2 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对照表,谢谢大家请提宝贵意见!,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2年8月26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33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