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ppt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 国 民族民俗,第一节 民族民俗概况,一、民族民俗的概况:,(一)民族,1、狭义的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广义的民族: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二)民俗,1、民俗的概念: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2、民俗的类型:经济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游艺民俗,3、民俗的特性: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
2、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性。,4、民俗的内容:经济民俗(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和交易等)社会民俗(家族和亲族、乡里及都市社会、人生礼仪等)精神民俗(信仰、迷信、巫术、宗教、禁忌、道德等)游艺民俗(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文化娱乐、民间杂艺等),二、中国民族概况,(一)中国民族的分布情况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91.6。少数民族55个,人口约有1.09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大杂居、小聚居,交错聚居,(二)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除汉、回族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共有10个语族、16个语
3、支、60多种语言。汉语不仅是人口最多的汉族的共同语言,回族及大部分满族和畲族也使用汉语。由于各民族之间自古以来迁徙频繁,交错杂居,经济文化及语言上不断交流,所以各民族之间利用汉语作为共同语言的情况与日俱增。,第二节 汉 族,一、汉族概况,(一)汉族溯源 汉族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初期,有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民族之一。汉族的先民是古代的华夏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华夏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汉朝时,华夏族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开始称为汉族,并沿袭至今。,(二)汉族的语言 我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它们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
4、系和印欧语系。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等八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三)汉族的宗教 道教是汉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汉代以后,佛教传人,一部分人开始信仰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又陆续传人中国,一些人开始分别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汉族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孟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的宗教信仰和理念产生着深刻影响。,二、汉族民俗,(一)汉族住宿 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和保暖;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华北地区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
5、型。东北地区墙壁和屋顶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陕北地区根据黄土高原土层挖窑洞。南方地区以木结构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元宵节,(二)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关于年的传说: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住在老婆婆家。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
6、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门神的传说: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的一些旧式
7、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秦叔宝。,过年的程序,按传统,我国每年阴历正月初元旦为“年禧”,通称“春节”。这是全民性的盛大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按习俗,一般有祭神、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访亲友,游览先坛庙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等活动。具体内容有:腊八、扫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元旦、祭财神、开市、人日、顺星等。,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族传统节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一天就开始了。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
8、啦啦二十三.在佛教徒中称腊八为成道节。民间有熬粥供佛、馈送亲友邻居、自食,以及有来泡腊八蒜的风俗习惯。,扫房,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老北京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准备过年了。,祭灶,灶神,俗称灶王爷。据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清末明初以来,北京市面传有所谓善书,其中有灶王爷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信女听
9、。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民间盛传: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所以当二十三晚上给他送行时,就用江米或麦芽做成的糖来粘住他的嘴,意为塞满口,使上天不得多言也,或贴上一副对联,要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祭灶是旧历年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年肆,从头年的腊月十五日起,街上便普遍进入春节的节日状态。京都风俗志记载:“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案几笔墨,人从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导游 基础知识 中国 民族 民俗 汉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33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