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介导性周围神.ppt
《免疫介导性周围神.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介导性周围神.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李淮玉,周围神经病概念,周围神经病(Peripheral neuropathy):是指由周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元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改变所导致的一组疾病,2,周围神经的解剖与生理,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位于脊髓软脊膜以及脑干(嗅神经和视神经除外)之外的所有神经结构,10对颅神经间隔不规则,有1个或多个神经节脊神经相对规则地与脊髓相连脊髓自上而下分出31对脊神经,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 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3,脊神经组成以及分布,4,感觉神经分类,根据直径的大小的不同感觉神经纤维可分为A、B、C三型,5,周围神经解剖结构,许多单个的神
2、经纤维集合在一起形成神经束,许多神经束汇集在一起成为神经干,神经束和神经干外周均有结缔组织包裹,分别称为神经束膜(perineurium)和神经外膜(epineurium),神经束膜进入神经束内分布于神经纤维之间,包绕每一根神经纤维的结缔组织称为神经内膜(endoneurium),6,神经纤维和神经传导,神经纤维:有髓纤维:朗飞结无髓纤维,神经冲动的传导:在无髓纤维沿神经纤维连续依次传导,速度较慢在有髓纤维由一个郎飞结到另一个郎飞结跳跃式传导,速度较快,有髓纤维发生变性或恢复后,神经膜细胞增殖使郎飞结增多,都可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7,周围神经的发病机制,脑脊液成分的影响,某些特殊部位发生病变会
3、使周围神经损害,免疫因素,弥漫性或局灶性的动脉病变,阻塞神经营养动脉,毒物,感染因素,营养障碍,8,颅神经和脊神经直接暴露于整个蛛网膜下腔,且缺乏很好的神经外膜鞘颅神经和脊神经根(运动和感觉神经根)均浸泡在脑脊液中,易于受到脑脊液成份的影响腰骶神经根行程最长,最易受到影响,脑脊液成分改变,脑脊液,9,基本病理过程,10,经典的病理改变,节段性脱髓鞘(segmental demyelination)轴突完好的局灶性髓鞘变性特征:不同长度的髓鞘脱失而两端仍有髓鞘包绕无论是近端或远端轴突损害均可产生继发性脱髓鞘沃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周围神经纤维轴突损伤后,其远端的轴
4、突和髓鞘变性,称为“前向死亡”(dying forward)轴突变性(axonal degeneration)在许多全身代谢性周围神经病变中,轴突变性是一种逆行死亡(dying back)现象,称为轴突变性,11,什么是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2023/6/16,12,免疫因素,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可攻击神经髓鞘成份产生神经病变血液中的循环抗体与郎飞节处的髓鞘蛋白特异地结合,导致电传导阻滞伴或不伴有相连轴索或髓鞘的损害补体依赖的体液免疫反应也会对神经根或周围神经轴索产生损害选择性损害Schwann细胞或其细胞膜,引起周围神经脱髓鞘而轴突相对完好,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变,13,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
5、定义和类型,几种主要的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POEMS综合征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周围神经病,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AIDP)格林-巴利Guillain-Barr综合征,定义 一种急性起病的自身免疫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Guillain-Barr syndrome,GBS)GBS亚型(变异型)急性运动-感觉性轴索性神经病急性运动性轴索性神经病Miller Fisher综合征 全自主神经功能不全GBS纯感觉型GB
6、S复发型GBS,概述-AIDP,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临床特点常先有非特异性感染呈进行性、迅速上升性麻痹部分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空肠弯曲菌(32%)、巨细胞病毒(13%)、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10%)、肺炎支原体(5%)的抗体,2023/6/16,17,流行病学美国和加拿大的发生率为每百万人每月1人,每年3500人男女发病比例相仿西方报道成人较多中国有些地区有季节性发病和儿童较多趋势,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前多有非特异性感染史,感染因子上某些分子结构可能与周围神经靶抗原(髓鞘或轴索)上某些分子成分相仿非特异性感染通过交叉免疫应答,启动周围神经的自身免疫应答AIDP中,针对髓鞘抗原(如髓鞘碱性蛋白中P2
7、蛋白)而致脱髓鞘急性运动-感觉性轴索性神经根神经病和急性运动性轴索性神经病中针对轴索抗原而致轴索变性Miller Fisher综合征患者多数可检测到GQ1b抗体,GQ1b是集中在动眼神经元、感觉神经节、和小脑神经元的神经节苷脂,故此组患者的动眼、感觉和小脑受累相对突出(Battaglia F et al.2005:844),郭向东等2003:25刘明等1995:253Amato AA 2004:191,2023/6/16,18,诊 断-AIDP,脑脊液检查2周后80%患者细胞-蛋白分离现象脑脊液白细胞10个淋巴细胞/mm3(尤为细胞数50个/mm3),应考虑Lyme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肉
8、样瘤病等血液检查:有肝功能异常者应检查有否病毒性肝炎(甲,乙,丙等)、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常有神经节苷脂抗体GM1抗体,可能与空肠弯曲菌感染有关,2023/6/16,19,诊断-AIDP,有周围神经脱髓鞘电生理证据:MCV显示远端潜伏期延长和传导速度明显减慢无轴索受累证据如有也仅为轻度F-波和H-反射明显延迟或消失,提示神经根受累证据SCV通常无异常,如有多为远端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有助于:判断周围神经损害主要是脱髓鞘型损害还是轴索损害鉴别原发性肌肉病变或神经肌肉病变预后及疗效的判断,MCV上肢40m/s、下肢30
9、m/s提示存在脱髓鞘病变NCV降低不明显,而波幅降低明显,则提示轴索病变,21,诊断-急性运动-感觉性轴索性神经病和急性运动性轴索性神经病,急性运动-感觉性轴索性神经病临床、电生理有周围神经运动、感觉受累证据有原发性轴索受累电生理证据:MCV、SCV波幅降低,而远端潜伏期和传导速度正常无周围神经脱髓鞘证据,如有也是很轻,急性运动性轴索性神经病临床和电生理上仅有周围神经运动而无感觉受累的证据有原发性轴索受累的电生理证据无周围神经脱髓鞘证据,如有也很轻,Miller Fisher综合征(MFS)-定义,Miller Fisher(MFS)为局限性GBS变异型临床三主症为特征:眼肌麻痹,共济失调,腱
10、反射消失常为单时相多神经根神经病非常罕见可有复发性病程,临床特点,复视最常见(39%),其次为共济失调(21%),也可有其他颅神经受累眼外肌麻痹初始不全且不对称,常可进展到完全性,可伴眼睑下垂,但瞳孔受累不常见可有颅神经受累57%有面肌无力、40%吞咽困难、13%构音困难约50%患者有面部和肢体远端感觉异常约30%患者病程中显示轻度近端肢体无力82%患者检查反射降低甚至消失前驱症状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等,空肠弯曲菌感染常见,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同 AIDP 血清免疫学:部分患者血清检测到空肠弯曲菌抗体,大多数血清 GQ1b 抗体阳性神经电生理:SCV测定可见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传导速度减慢;脑神经受
11、累者可出现面神经 CMAP 波幅下降;瞬目反射可见 R1R2 潜伏期延长或波形消失MCV和肌电图通常正常,诊断标准,急性起病,数天内或数周达到高峰眼外肌瘫痪、共济失调和腱反射减低为主要症状,但肢体肌力正常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自限性病程鉴别诊断:首先要与Bickerstaff 脑干脑炎(BBE)鉴别还需与脑干梗死、脑干出血、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相鉴别,AIDP治疗,1.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有条件者早用方法:400mg/(kg.d),1次/日,静脉滴注,连续 3-5天2.血浆交换(PE):有条件者早用。方法:每次血浆量30ml 30ml50ml/kg 体重,12周3-5次
12、PE禁忌症:主要是严重感染、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凝血系统疾病等副作用:血压变化、心律失常、中心导管引发气胸和出血、合并败血症,AIDP治疗,不推荐 PE和IVIg 联合应用(A等推荐I级证据)PE或IVIg治疗一个疗程后,病情仍无好转或仍进展或恢复过程中又加重者,可延长治疗时间或增加一个疗程各种类型GBS 均可用 PE或 IVIg 治疗,并有报道临床有效MFS 和急性运动-感觉性轴索性神经病PE或IVIg疗效仍缺少足够双盲对照循证医学证据,AIDP治 疗,3.糖皮质激素:国外多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单独治疗 GBS 无明确疗效,甚至糖皮质激素和 IVIg联合治疗与单独应用 IVIg 治
13、疗效果也无显著差异国外 GBS 指南不推荐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A等推荐,I级证据)我国由于经济条件或医疗条件限制,有些患者无法接受 IVIg 或PE 治疗,目前许多医院仍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GBS,尤其在早期或严重患者使用对糖皮质激素治疗GBS 疗效以及对不同类型GBS 的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 多神经根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pathy,CIDP),2023/6/16,30,概 述,定义:一种以慢性、复发、进展性病程为特征免疫介导性多神经根神经病根据症状和体征进展,不超过4周急性,4-8周亚急性
14、,超过8周慢性,最常见于成年人发病峰年龄40-60岁逐渐起病,慢性进行复发性病人起病年龄较早,常为20多岁,男性女性稍多CIDP发病率较AIDP低由于CIDP病程迁延,因此患病率高于AIDP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诊 断,脱髓鞘神经电生理研究标准:MCV正常下限70%-80%以下远端运动潜伏期延长正常上限125%-150%F波潜伏期延长125%-150%,伴传导阻滞和暂时性弥散脑脊液显示细胞-蛋白分离现象:80%-90%病人有脑脊液蛋白增高,细胞数增多10%病人可有淋巴细胞5/mm325%病人有IgA,IgG或IgM单克隆型伽玛病,32,诊 断,诊断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脑脊液蛋
15、白细胞分离考虑CIDP诊断,应试用免疫治疗增强MRI可见神经根和周围神经肥大和增强脑脊液细胞数增多应考虑HIV感染、Lyme病、淋巴瘤或白血病浸润神经根神经活检显示节段性脱髓鞘和复髓鞘,常在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2023/6/16,33,治 疗,治疗方法血浆置换 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免疫调节治疗 支持治疗(为改善肌力、步态和功能需要矫形设备,如:踝支架),随机对照试验显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血浆置换和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2023/6/16,34,血浆置换,2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证明有效适用不能长期使用强的松或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有禁忌症者使用可试用于不完全符合CIDP
16、诊断标准或有基础疾病且诊断困难病人疗效仅维持几周,故需要间歇性用PE或加用免疫抑制剂PE起效比激素快,严重病人可两者合用置换方法和用量第1周交换3次,50kg成人每次交换用血浆1500mL和血浆代用品500mL,第2周开始,每周1次,一般4-6次,2023/6/16,35,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疗效大量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研究:证明有效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与PE:疗效无明显差别用法用量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0.4g/kg/d,连续5天为一疗程,浓度均为50mg/ml疗效较短暂,需反复应用目前多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来替代PE,因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与PE同样有效,2023/6/16,不良反应和禁忌
17、头痛(50%)、弥漫性肌痛、发热、血压波动和感冒症状避免应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减少不良反应方法在静脉输入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前30分钟,静脉先输入100mg氢化考的松、25%苯海拉明50mg,和口服泰诺(650mg)可预防这些副作用减慢输入速度能减轻其副作用,2023/6/16,37,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治疗,治疗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硫唑嘌呤 环孢霉素A 吗替麦考酚酯 环磷酰胺,多数免疫调节治疗未经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2023/6/16,38,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用法用量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每日1次,自1000mg/d开始,每3日减半量,直至停用必要时,自应用甲基
18、强的松龙之日,同时开始应用其它免疫调节剂,自小量开始逐渐增量不良反应骨质疏松、糖耐量异常、高血压、白内障、髋关节无菌性坏死、体重增加、低血钾、2型肌纤维萎缩不良反应处理建议基础和定期空腹血糖和血清电解质检查低盐、低糖饮食、避免超重建议配合理疗和体疗,39,硫唑嘌呤,适应症 一般不单独使用用于不能用强的松、PE或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者可联合用于强的松抵抗或正在减量患者用法用量一般用量为2mg/kg/d,初始用此量的1/4每天查血常规,每3天查1次肝肾功能,若无问题,每3天增1/4量,直至2mg/kg/d其后每周查1次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共1个月以后每月查1次,3月到1年后渐减量直至停用不良反应约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免疫 介导性 周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3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