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开茂 岩浆对流原因与大地震预报的探索.doc
《葛开茂 岩浆对流原因与大地震预报的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葛开茂 岩浆对流原因与大地震预报的探索.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葛开茂 岩浆对流原因与大地震预报的探索我的上柴校友葛开茂先生于1970年由上柴支援三线建设来到四川锦江油泵油嘴厂工作,他生性好学,甚至爱钻牛角尖。后由工人岗位考入厂七二一大学,学机械制造。退休回沪后,因无力解决住房问题,又返回彭州老厂居住。在川几十年间,由于亲历几次地震,引发了他对地震起源及预报的浓烈兴趣,并将这些心得整理成文,委托我公诸于世。或许,在专家学者眼里,他的猜想几近梦谈,但正如作者所言,想象和推测还不是结论,.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地震的研究,希望能为地震预报作出贡献。同时希望有人来对本文进行更改和补充,.以便提供给从事地学和地震研究的人员参考选用。一个草根学者,在经历
2、了惨烈的汶川地震以后,不惮辛劳,历时二年,为我们奉上自己的啼血之作,作为献给汶川地震二周年的礼物,不论其科学价值如何,这都让我肃然起敬,因为科学的进步,往往起始于异想天开。现转载于此,恭求指教。岩浆对流原因与大地震预报的探索-GKM猜想THE CAUSE OF ROCK-MAGMA CONVECTION AND THE PROBING OF THE GREAT EARTHQUAKE FORECASTING-GKMconjecture一.前言使人心惊肉跳的大地震让亲历者记忆犹新,大地震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当今,虽然整个世界已在各个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人类对于就在脚下的土气十足
3、的地球尚有很多奥密仍未破解,它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研究。怎样预报地震的任务早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人类还在遭受大地震的惨重损失可见地震预报的方法还没有过关。人人说到地震表情茫然,说明人类对大地震的威胁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我们急切需要改变这种状况,尽快找到预报地震的有效办法,来攻破这一世界难题。为了开拓我们的思想空间,我们的思想可以不必畏惧出错而被束搏住。把自己的想法公开,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判别,以便共同参与探索未知领域的奥密。以这种方式解决碰到的难题,我们就能集中很多头脑分析研究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大大增强,能力得到释放的规模可比核聚变。二.地震的主要力源岩浆对流的原因地学研究已经得出结论,地
4、震的发生是由于的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地壳板块运动归因于其下面的岩浆对流。至于岩浆为什么会对流就没有明确的结论,人们大概不会满足于含糊的结论。先把我们思考的对象选定在岩浆对流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很有意义。在此我们不妨根据物理常识给出有趣的推论,以便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岩浆对流,让未被揭开的地球秘密暴露无遗。有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可能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人类懒以生存的地球保有大量的水,海水含有盐,海水能够导电,我们已知地表带有负电。物理告诉我们,所有化学元素在高温作用下其原子的外层电子很容易脱离原子,因此物质可以呈现正电状态,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因此可以推断岩浆可能带有正电荷。地壳的岩石层不是良导体,
5、于是海水与洋底岩石层下的岩浆就可能是一个实质上的异常巨大的电容器。由此推理得出原始大洋的岩石层中可能存在一个巨大的电场。海洋的岩层下部不可能很平整,下面各处的岩浆温度可能会有差异。海水负极通过岩石层电场作用于带正电的岩浆,岩浆就充当了一个带正电的正极,温度较高区域的岩浆具有较高的正电压,于是被电场吸引的力就比较大,就更容易被吸引到海洋岩石层下的上部。这一过程就如同比重较大的物质更容易先沉落到海底一样,不过与岩浆被吸引上升的方向刚好相反。由此推测,海底地层底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将源源不断地被吸引上来从而形成岩浆的对流。长期困扰地学的,解释留下尾巴的岩浆对流问题,现在好象有了一种比较符合逻辑的解释,这
6、种解释有待于取证。如果岩浆对流只是惯性行为,那么它流动的方向就不易改变。也许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它的动能因为流动的摩擦消耗,它早该消耗殆尽了。如果岩浆对流只是惯性行为我们也许可以找到流动减速的证据。除了上述电容原理的推论可以得到海水吸引岩浆形成对流的原因之外,地球内部还有岩浆对流的其他原因吗?三.对地壳板块漂移的思考以上推论了岩浆对流的原因。现在假定洋底岩层下面最先上升的那股带正电的岩浆遇到海底岩层的阻挡,它本应象蘑菇顶部那样的形态向四面八方扩散;但是岩浆流带正电,我们暂且把它看作正电电流,按照电学原理,向地球南北磁力线方向平行的电流不产生电磁力的反作用,因此岩浆流动的阻力相对较小,而东西方向
7、流动的岩浆产生电磁力的反作用因而具有较大的阻力;这种情况将导致较高温度的岩浆先向南北方向流动,直到条件不允许流动为止。这种早先成条状分布的岩浆在形成过程中与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共同加热切割洋底岩层,直至成为温差不大的垂直于洋底岩层的带状。地球上很多固态物质温度上升体积要膨胀;有的还会发生化学分解放出气体,有的在高温作用下还会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体积膨胀。在此我们不能排除这种早期的切割加温作用与最初海岭的生成无关。上述条状岩浆带初步成形以后发生的就是岩浆分东西两个方向的流动,流动的岩浆把摩擦力传递给洋底岩层,推动洋底板块从海岭开始分东西两个方向运动。于是大陆漂移说的源头就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解
8、释。看了前人绘制的地壳六大板块划分图和海岭图,我们可以发现典型的还在漂移的大洋地壳的海岭大致也呈南北走向。地壳板块的形状自然不会规则,它是球形曲面的一部分,它在长久的地质年代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板块之间的互相冲撞,板块自然会受损。海岭可能会发生错位滑移和局部旋转,但大致成南北走向的基本特征依然存在。海岭局部滑移以后它下面的岩浆推动洋壳的作用不变,不过条状岩浆带有中断错位。海岭局部旋转以后它下面的岩浆活动状况有作进一步调查的必要。如今大洋底下的海岭大致呈现南北条状分布的情况,正好与我们推论的洋底岩层下的高温岩浆带也大致成南北条状分布基本吻合。如若放纵想象,行星上如果有水或其他导电液体就有可能产
9、生海岭,并可以促使岩层的平移挤压形成山脉。月球上看不到水难怪找不到山脉而只能发现坑坑洼洼的环形山。前人研究地球的结果已经有了不少关于地震的知识以及得出了地壳板块运动与地震的相互关系。现在我们就引用前人经过长年努力才完成的海底扩张速度表。从速度表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太平洋的扩张速度要比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扩张速度要快得多,并且在速度表中还可以发现洋面越宽阔的地理位置,海底扩张的速度也越快。前人提供的这些现成数据是否可以用来证明上面所说的海洋电极吸引岩浆对流的原理?洋面越宽阔电容越大,海洋电极对岩浆的吸引力就越大。同种电荷具有相斥的属性于是岩浆分流的速度就越快,海洋地壳岩层扩张的速度也就越快。正确的结论
10、需要充分的证据,南极洲的周边都是广阔的水域,若按我们的想法这一区域海洋下面的岩石层存在巨大的电场。从地球仪上的南磁极点向北磁极点观看,整个南极洲的面积并不象平面地图上显视的那么大,而要小得多。按磁力线的分布规律南极洲的磁力线大多趋向于与地面垂直,若按电学原理推论其周边海域地层下带正电荷的岩浆所受到的电磁力四面八方相差不会太大,也就是说现今这部份的海底板块不容易漂移。当前我们需要查明的是这部分洋底岩层的漂移情况。与此条件相仿的还有北磁极附近的海岭。如果北磁极附近海岭的两边地层现今也很少或不漂移,那么我们这个海洋电极促使地壳板块漂移的原理就可以获得属于我们自己的证据。四.对本尼奥夫带现象的思考前人
11、研究海洋地震发现了在岛弧地区下窜的,倾角约为45深度可达700公里的本尼奥夫带,其发生的深原地震的原因曾有不同观点。有人用物质在高温下物质发生的相变来解释,有人用弹性断裂来解释。我想,也许很少有人关注化学变化可能会引发地震的问题。地球上有许多普通物质,例如碳酸钙、碳酸镁、氯化钠、氯化钾、硫磺、磷、氧化铝、水以及硅酸盐等天然物质,其实它们都是化工原料。当天然存在的物质被重新作了组合并且温度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就有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构成地壳的七种主要物质硅石(SiO2),正长石(K2OAl2O36SiO2),云母(K2O3Al2O36SiO22H2O),粘土成分高岭土(Al2O32SiO
12、22H2O),石棉(CaO3MgO4SiO2),滑石(3MgO4SiO2H2O),以及泡沸石(Na2OAl2O3nH2O),其中有四种含有水(H2O)。我们知道从地面开始每深入地下33米温度就会升高约摄氏1,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我们不能排除这四种物质在温度继续升高以后不会发生变化。现在举另外一个例子来说明升温以后物质相互发生的化学变化,地球上常见的石灰石,通过加温就可以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最常见的沙子是二氧化硅,在高温条件具备的时侯就可以与上述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硅酸钙。新的物质产生了,但是新产生的物质总体积不一定正好与化学反应前几种物质的总体积相等,如果总体积变小了岩层就会出现空洞,周
13、边岩层就会受到较大的应力引起岩体破裂发生地震。如果总体积变大了就会挤破周边岩层引爆更大的地震。人们长期研究地层挤压和地震的相互关系总结了不少经验。但是对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可能引发地震的问题不知是否有人考虑过没有?我想,当窜入地层深处的本尼奥夫带,它的上部如有石英、海盐以及硫磺等其他物质,当它与岛弧地层相撞缓慢沉入地下时,在和岛弧的岩层相撞摩擦的过程中,一旦和岛弧岩层的其它各种物质重新作了组合,那么在这个本尼奥夫带的上部就有可能包含繁花似锦的物质重组构造,而不象自身存在的物质结构那样具有连续性可以相安无事,当化学反应的高温条件具备的时侯,于是深原地震的奇迹也就发生了。本尼奥夫带上发生的深原地震正
14、好是在这个带的上部,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五.地震力源的多样性地震发生有着极其巨大的威力。力来自哪里?普遍认为主要是来自大陆板块漂移的相互挤压作用所产生的力,对此人们没有疑议。关于力,被认可的还有地球的固体潮、洋流和潮汐作用所产生的力。关于磁力的作用,有地球南北磁极方向改变以后,与先前岩层磁化保存的磁性相互作用产生的磁矩以及太空磁场作用所产生的磁矩。因为地壳的岩层很厚,岩石的晶体中含有大量的磁性,一旦发生磁性的相互作用,当然会产生很大的力。也许人们不太在意这样的问题,当我们在观看电视气象卫星云图的时候,一大片白色的云朵纵横绵延数千公里。风力六、七级是常有的事。不知有人想过没有,风遇到山体、建筑、草
15、木大概可以产生多大的平移推力?准确计算不可能,我作过估算。空气密度为每立方米1.2929 KG,六级风速每秒12.3米,以面对风向1平方米面积计算,空气的动压力约为9.92KG。假设平原地面以每10平方米植有一棵不大的树,它的阻风面积假设为0.5平方米,那么东西南北各2000公里的地面总共就有约1980000000吨的风力在作用。也就是说每2公里长度的地壳约可受到1980000吨的推力。这不能不算是一种很大的力。我们常见的卫星云图复盖的面积有时比假设的还要大,而发生台风和飓风的风力更要大得多,何况计算得出的数字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假设估算的数字用作参考,但不大可能会相差一二个数量级以上。注意!
16、大陆板块漂移的原动力可能还有看似轻飘的风力在作用。现在已经基本清楚,作用于地壳的力有很多并且作用的合力是变量。要把全球很深的地层结构查清楚比较困难。要想把力的作用点集中在哪里找出来进行力学分析,判断是否将要达到岩层破裂的强度极限,并期望着发出临震警报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地层的深度不同压力不同温度也不同,同种材料环境因素发生了变化它的强度极限也会改变。如果把岩浆看作水那么地层就象漂在水上的大片木板。从以上综合可见想要从力的角度考量并作出大地震的临震警报,成功的可能比较渺茫。要完成大地震预报的任务还比较坚难。六.亲自感受的地震和其他目击者所见以及思考亲自感受地震和目击者的见闻可能具有参考价值,直接
17、的认知可以对地震进行真切的思考并有利于确立各自独立的观点,可以为地震研究多提供一条参考意见。很久以前我虽经历过多次从遥远地方传来的地震,但对于发生在较近距离内的地震感知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我在别人家里。只听得爆破似的一声响,接着电灯摇晃起来,有人说发生了地震,这种响声如同巨大的石板断裂。震中就在附近。这次地震没有预报。第二次是1981年的年中在家里。忽然几个柜子发出摇动声,稍后我目睹了家里4楼窗前的墙壁开始向里外晃动,过后墙壁上出现了一些裂纹,这是我第一次受到房屋可能倒塌的威胁。这次地震5.3级,震中就在附近几公里的地方。这次地震的预报也没有。第三次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
18、震,我在离映秀镇约四十多公里的彭州市。猛然听得巨石撞击水泥路面那样的响声,但还没来得及弄清楚响声来自哪里,就有人惊叫:啊地震!我抬头突然发现巨大的遮阳伞伞蓬象芭蕾舞演员的裙边那样剧烈地上下跳动,节拍约每秒两次。同时地下传来如重型坦克在水泥路面开动时的那种咯、咯、咯、的巨响和震动,响声略带缸内的音色,响声夹杂巨石碰击互相摩摖发出的嘈杂。惊恐的人群纷纷钻入茶馆的桌下。我意识到危险降临,处在很小的三角形广场必须尽快离开墙边,用了约6-7秒避开障碍刚刚抵达广场中心抬头,天显出灰蒙蒙的景像。骤然间树木不约而同地倾斜朝向一边,然后又反过来倒向另一边,如此来回往复强烈地动摇。被主要关注的楼房此刻已被震摇得失
19、去往常的静态,它晃动着似乎连连倾向你的一方,此刻它形若将要向你扑来的魔鬼,四周发出一片从未听过的奇特响声。使人毛骨悚然的地震终于过去。幸运的是我临时所在地的周围六、七层楼房是新的可能结构比较牢固没有倒塌当天不敢进屋,第二天余震仍然不断我冒险进屋急取钱物,家里一片狼籍。很久以后我询问距离震中较近的一位同事,问他震前是否见到过奇特的迹象。据他介绍在5.12地震前的12点钟,大片山区已被一层很厚的尘雾所复盖,尘雾颜色较黑,在这层尘雾的上方空气的透明度较好,有太阳。目击者所见的尘雾是何种信息的提示?地震的结局众所周知。其余省略。这次大地震8.0级,遗憾的是地震预报当然没有。4.人们没有忘记1976年的
20、唐山大地震,那次因震不幸死难的人数比四川5.12地震的死难的人数还要多。一条重要的他人目击的信息是唐山大地震曾经出现过强烈的地光。关于唐山地震的预报就不用说了。从已往有关地震我们得知:地层受到挤压,地应力增大可以造成岩层断裂,于是就会发生地震。从这个主要原因出发,人们曾把地震预报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监测地应力的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地倾斜的角度、地电的变化等。也有人通过研究氡气以及把地震前动物的反常行为作为地震预兆来进行研究。更有人长期观察天空的云彩,希望通过地震云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我就是个天空的长期观察者,不过我是想看个究竟。已经观察了几十年。自从1976年曾传说四川龙门山地区可能发生
21、特大地震(5.12汶川地震差不多就在这个地区),我年年观察。以前四川冬季通常雾沉沉的阴天比较多,为什么后来那么年在彭州市我所居住的附近区域上空(有时偏西)常有一片不被云雾复盖的晴空,下面可以尽享阳光的关爱,而同一时刻周边不很远的地方竟然天空阴沉,显示阴天。不知同在附近生活的人是否也有这种印象?那时常有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袋,地下会有地震的能量将云雾驱散吗?激光技术出现以后,有人利用激光定点测距和用激光测定地变形高程差的变化来观察与地震的关系。当然这些研究很有意义,但是大地震预报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也许地震预报的探索需要不断变换新的方法,让大家共同来思考和研究,让更多的人来攻克大地震预报的难关。谁
22、都知道地震的发生有着原因,以前几乎都把它归咎于岩层的断裂。我认为从思考和探索的角度看问题可以允许每个人用审视的观点看待一切。在前面我已经推论了化学反应可以引发地震是一个例子。曾经发布过的大量地震消息涉及一个名词,就是震源。得到消息有疑惑,那是对震源的印象比较模糊,想象不出震源是什么东西,无法了解它引发地震的这一刻震源的作用过程。我想,地震发生的源头在震源。如果要研究和预报地震,首先必须对震源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震源先要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下面是我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通过一些实际现象对震源所作的推论性描述,想提供给大家一起来研究和评判。虽然过去的地震消息没有详细说明震源的情况,但是地震消息有
23、一点却很有意思。正是地震消息向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它证明了震源所共有的特征。因为报导的震源有着明确的地下位置,具有点的特征。这是震源的第一个特征。对震源进行深入思考和推测我们将给出震源的其余特征并作出描述。七.地震震源的种类可以引发地震的原因也许较多,我们先把震源作如下分类:1.人为震源人为造成地震的因素。例如,地下炸药爆破或地下核爆炸,以及人工地下高压注水等引起地震的因素。2.热点震源在第八节中将作重点描述3.破裂震源地层受挤压地点没有明显升温,岩层块体直接被挤压破裂而引发地震的震源。如溶洞和矿井的塌陷、大地震过后的余震震源等。4.化学反应震源地下自然存在的物质在温度改变以后因为发生了
24、化学反应而引发地震的震源。5.供热震源由岩浆活动或天然核燃料自然裂变放热(待探索)引起地震的震源。岩浆活动产生地震的典型例子是火山地震。八.关于热点震源的推测对大地震的研究最好从物质的基本性质开始。常见物质气体和固体都有弹性,液体在高压下其实也可以被压缩,也就是说它们都有压缩性和弹性。物质被压缩要放出热量,物质受热体积要膨胀。我旅游曾见到过地层裸露的断面,断面上可以清楚看到一个个卵石和沙混合固结在一起的情况。卵石和沙子间不容易找到孔隙,我想把卵石打下来但没有成功,可见它们成为一体已经结合得很牢固了。此外,我们坐火车经过耸山峻岭可以看到石灰岩或其他矿体,因此可以推测地下可能存在不同岩石,有着类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葛开茂 岩浆对流原因与大地震预报的探索 岩浆 对流 原因 大地震 预报 探索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3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