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doc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指导着我国针灸及其他各科临床实践。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形态结构和生命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经络实质到底是什么?它是生物机体内尚未被发现的新结构?还是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对此,国内外学者在各个科学领域内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经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将近年来我国经络研究进展概述如下:一、循经感传现象与规律的研究循经感传是针灸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毫针、脉冲电、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时,所产生的一种酸、麻
2、、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从1972年至1978年,中国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按照统一规定的普查方法和分型标准,对不同民族、性别、年龄和健康情况的人群进行了6万多人次的普查,结果发现感传出现率最高达45.2%,最低为5.6%,大多数在12%24%之间,其中显著型最高达2.2%。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还表明,循经感传广泛存在于人群之中,基本上无种族、地域、年龄等方面的差别。(一)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1、循经感传的性质因刺激方法不同和受试者个体差异而多种多样,多数为酸、麻、胀、重感,也有虫爬感、麻跳感、流水感、冷感等。2、循经感传的
3、宽度和深度感传的宽度与刺激方法和强度有关,其中电脉冲刺激多呈一定宽度的带状,针刺或穴位注射呈线状、绳索状,一般四肢远端较窄,近端和躯干部较宽;感传尚有一定的深度,肌肉浅薄处较浅,肌肉丰厚处较深。3、循经感传的方向和回流刺激四肢末端的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方向单向传导;刺激经脉中途的穴位,感传大多向上下方双向传导。大多数受试者在停止刺激后,感传又能由原传导路线向刺激穴位回流,直至消失。4、循经感传的速度循经感传的速度远较神经传导速度慢,从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一般在0.10m/s左右,但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在感传过程中还有走走停停的的间歇现象,或越过某一部位的跨越式传导。5、循经感传对脏腑器
4、官活动的影响循经感传过程中,出现的感传与脏腑、官窍功能活动相联系的现象极为普遍。如感传沿肺经到达胸部时,受试者觉胸部紧迫、呼吸困难,到达上腹部时觉胃部灼热、发胀等。如此这些不胜枚举,为循经感传现象客观存在提供了佐证。6、循经感传的趋病性大量的循经感传现象观察中,发现在病理情况下其传导的路线和方向有趋向病所的特征,有单位观察到聋哑患者的感传均有入耳趋势,只要一经入耳,其他经亦可入耳。有的针灸医生还体会到,部分患者在发病期,其相关经脉的循经传导十分明显,一旦疾病缓解,其感传也随之减弱或消失。7、循经感传的可阻滞性在感传过程中于经线上用弹簧压力棒施加一定的机械压力,可使循经感传被阻断。此外,在感传线
5、上放置冰袋,使受试者局部降温,亦可使感传被阻滞。随着循经感传被阻滞,相应脏腑的效应也受到影响。如有人对102名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在郄门穴上施加压迫,可使针刺内关的针效显著降低。(二)隐性感传在感传阴性者的井穴上给予脉冲电刺激,然后用特制的小型叩诊锤从原穴以上各个不同水平面沿着经脉的垂直线在体表进行连续、均匀的叩击,结果可找到一个最明显的阳性点,把这些阳性点连起来,恰与古典经线相符合,研究者们对这种需经附加刺激才能使受试者出现感传感觉的现象称为隐性感传。自1977年至1987年的10年间,各地先后对1030人作了调查,其隐性感传出现率最低为58%,最高则达100%。(三)循经感传的激
6、发1、传统针刺手法导气手法激发经气的传导,一直为针灸学家所重视。近年来,有人以小幅度捻转、震颤、循摄方法,对45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了1642次的激发,其循经感传的出现率高达82.1%。另有人相继运用大体相同的手法对100例青少年受试者进行针刺激发,经30日的针刺激发,全部出现了感传。2、电钅是针短程接力有人在对57例聋哑人的三焦经或大肠经采用电钅是上针在井穴上刺激,当出现短程感传时,则在其终止处再加刺激,如此多次短程接力,感传可由短变长,直至头部入耳。3、入静诱发入静诱发是指通过诱导入静改变人体的功能状态,结合穴位刺激以诱发感传。有人曾在118例战士和中小学生中入静诱发,其感传出现率达85.6
7、%。(四)循经感传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祖国医学认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指出气至病所能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大量的临床观察资料证明感传越显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
8、奇异特性: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发放。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这些现象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走向复杂化,因为单纯的神经传递或血液流动均无法解释上述特点。不过,由于循经感传的这些特性主要依赖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描述,其直实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进行的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刺激穴位时循经出现的皮肤过敏、色素带,沿经检测到微小声波(循经声发射)、隐性循经感传(一种90%以上人都存在的经络敏
9、感现象),以及其它一些循经物理特性。八十年代中期,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课题,即七五国家攻关课题-十四经循经路线的客观检测。这时,科学家们已不满足于通过主观感知等简单的手段说明经络的存在,而是试图通过更科学的手段证明经脉路线的客观存在。这期间的最重要发现莫过于用照相机拍摄到同位素循经脉路线运动的轨迹。使用生物物理学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成为经络研究的一大特点,研究者先后发现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同位素迁移等物理学特性。这些工作被总结在一部重要经络研究著作-针灸经络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观证实经络存在的一个里程碑。进入20世纪90年代,
10、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和九五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经络的研究进展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是全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棵明珠。它以源远流长,理论系统、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效验确定而受到国内外患者的欢迎。中医理论是由脏腑、经络、津液气血为核心的。其中的经络学说产生最早。1973年中国长沙
11、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距今2000年以前的内经更十分具体地,系统地,全面讲述了经络的循行分布、与脏腑关系、病候以及经络系统中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的内容。还提出了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等理论。成为指导针灸推拿、临床各科的重要依据。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针灸在世界发展很快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一百二十余国家均有针灸医师工作。各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深,并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研究。几十年来围绕经络研究的争论层出不穷。成为中国医学科学工作中争论最激烈、又备受人们重视的课题。千百年的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的主流是正确的,它的理论思想与
12、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合拍,尤其与生命科学的研究关系密切,因此经络研究有广阔的前景。-肯定现象-为阐明本质进行现象的客观观察-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1肯定现象1956年中国即将经络的研究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有组织地进行临床观察、形态学研究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有曲折和干扰。进入70年代,在针刺麻醉研究的推动下,解放军309医院,北大生物系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了1000例循经感传出现率的调查。对8名感传显著者进行经脉感传的观测。1973年由卫生部组织按统一方法和标准、在20余省市进行了二十万例的人群普查。然后观察出现感传的情况。以后中国学者又
13、分别在国外对莫桑比克人(203例)、尼日利亚人(182例)、塞内加尔人(193人)、英美德法等白种人(110例)的循经感传进行了观察。证明循经感传在人类当中,无人种和地域的差别。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域、种族、健康和文化水平的受试者身上都能观察到循经感传现象。日本等国学者也先后进行过这类研究和报导。一般说来,在人群中有感传的是少数,占15%20%,显著循经感传则只有1%。但是对不敏感人的井穴加电刺激后,用特殊的小锤进行叩击。可以在肢体上叩出一连串的敏感高发声点、连接起来即是古籍记载的经脉线,这条线同样具有电、声等特性。实验证明这种隐性循经感传是有普遍性的,占测试者的95%左右。这一结果是可重复验
14、证的。北京市中医医院和河北保定地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的学者发现运用传统的手段进行催气运针,循经感传出现率达80%以上.气功入静者可以诱发循经感传,其出现率达80%,而且多数人都可通达经脉全程。证实了明代李时珍所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明察之。国内外的学者还对循经皮肤病进行了观察,总结了346例478条循经皮肤变化,包括有贫血痣、神经皮炎,皮肤色素沉着等25个病种。有些疾患是先天的、有的是后天的,十四经脉及带脉都有。有的见于经脉的一部分,有的波及经脉的全程,十分醒目。还有的单位和笔者,均发现针刺时出现循经的红线、白线、红疹及皮下出血等血管神经反应。常可保持数小时以上。在病人身上我们
15、还发现有循经性疼痛、麻感、酸、痒及走窜感;冷、热及水流感。与古典经脉记载相吻合。病程短者2-3天、长者达15年、仍存在这种现象。称为循经感觉病。循经感传、隐性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疼痛和循经感觉异常,均基本符合古典经脉线的记载。为国内外学者所承认。按照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思路我国的经络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为阐明本质进行现象的客观观察从现象到本质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必由之路。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把古人赖以建立经络学说的经络现象和由此涉及的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本质搞清楚。1985年经络研究被列入国家七五攻关课题;1990年被列为国家十二项
16、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之一;1998年又被列入国家攀登项目,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经络的现代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我国学者已有大量的资料说明:(一)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循经感传尤为多见,它普遍地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二)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线路。它与人体功能的调节密切相关。(三)经脉和脏腑间确有相对特异性联系我国学者在经络的研究方面采用了电、声、光、核、气等多种理化方法,神经生物形态学方法,如CB-HRP(辣根酶),萤光双标法等手段,从细胞水平进行研究。2.1皮肤电阻和电位检测法四十多年来中外学者用电学方法,采用皮肤电阻抗为指标进行研究,50年代初,日本发现
17、人体体表存在26条低电阻连线,称为良导络。它的径路与古典经脉线路相似。我国学者近年来对皮肤低电阻点的检测方法进行了重要的改进,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证。通过对14经脉的测试结果,证明皮肤低电阻点的循经性.低电阻点密集分布,沿经排列,但不连续,其结果稳定可以重复。当对机体施加外加电流时,穴位与非穴位的皮肤电位差较明显,并且反映出经络脏腑功能方面的活动。有人认为皮肤电位测定较皮肤电阻测定更有意义。2.2同位素示踪法中国学者和国外学者从60年代即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经络。采用在穴位上注入P32观察到所测12条示踪轨迹与古典经脉线基本一致。近年来采用高锝酸钠注入穴位,用大视野数字照相机记录。观察到四肢
18、部可迁移30-110CM,轨迹主要位于皮下;移行速度3.5-76cm/m,在非穴位注射则有淤积;在活体观察与淋巴和神经干无直接关系,但与血管关系密切;在四肢部的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基本循古典记载走完全程。仅大肠经和心包经有一定变异。专家鉴定认为此法直观、客观、重复性均较强。2.3循经声信息检测学者们观察到刺激穴位的声信号(低频振动)可沿经络的路线传导,其轨迹与古典记载相吻合,信号的频率在8-97赫之间,高峰集中于30-40赫。结果稳定,可重复。2.4光检测法体表超弱冷光检测:以体表超冷光信号为指标,观察到高发光点基本循十四经分布.某些患者在不同经穴发光有不对称变化,与健康人有显著差异。红外成象法
19、检测:一切物体温度高于-273co时,它内部的分子就会因热运动而向空间放射红外线。用高灵敏度的探测器通过荧光屏或拍照可以出现亮带和暗带,其显示的路线与古典经络相符,而不同于神经和淋巴。CO2和O2分压的测定,H+、Ca+的测定近年来有些学者还进行了人体经络体表循行线二氧化碳呼出量特性的研究,发现经线上二氧化碳呼出量(RCO2)高于经线外。并且从井穴向合穴不断增大。还有人测查了经穴非经穴H+、Ca+变化。针效阻滞定位检测利用针刺时出现的循经感传经压迫可以出现阻滞的特性,测出一系列的阳性阻滞点,将这些阳性阻滞点连接起来即绘成一条轨迹,此轨迹基本与古典记载相吻合。这是一种应用于临床的检测。3经脉脏腑
20、相关的研究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人体内外表里。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病变可反映到体表,出现特定症状和体征;而刺激体表的一定经穴又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揣外而知内,治外而调里。这就是经络脏腑相关。如素问藏气法时论即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将脏腑与肢节联系起来。针刺左心包经的内关、郄门、曲泽、天泉四穴和心包经上的两个非穴点,及四穴旁2cm的8个对照点,对80名受试者心功能(包括LVET、P/L、SV等8项指标)及心电图进行测试。发现针刺心包经上四穴和非穴点与对照8穴对比,差异非常显著(P 0.01).而内关等经穴又优于非穴位点。这表明心包经与
21、心脏的功能关系密切。又有人相继对胃经和胆经进行实验观察。结果相同。还有人观察到针刺足三里、小海、曲池分别对胃、小肠和结肠运动有相对特异性。1984年有报道在内关、足三里、孔最和太溪注射的示踪剂Na1125均能迅速到达各脏器,但到达的速度,强度则因穴位不同而不同。随着经络研究的深入,经脉;;脏腑关系必将成为重点之一。对于阐明经络实质,提高疗效有不可低估的作用。4透过现象看本质古籍上所说的经络究竟是指机体的哪些组织结构?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行血气、营阴阳。这是最基本的属性。实践证明在已知的神经、血管、淋巴等组织之外寻找独立的新的经络的一切尝试都归于失败,但大量的实验为阐释经络现象
22、的机理和经络实质奠定了基础。目前对经络实质的假说主要有以下几种:4.1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基础,包括血管、淋巴、体液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调节系统提出:经络与中枢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相关说中医认为经络具有行血气、通阴阳、决死生、处百病的重要作用。现代生理学则认为人体功能活动的联系和调节及其与外环境的平衡统一,主要是由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理实现的。有的学者根据循经感传的一些特征,认为在体表发生的感传线是在中枢神经系统里发生的过程。经络是大脑皮层各部位之间特有的功能联系。经上的穴位在大脑皮层上各有相应的点(最近庄鼎已通过功能MRI核磁共震从图象中反映出来,张栋用红外摄影也反映了变化)。针刺一个穴位引
23、起大脑皮层相应点兴奋后,这一兴奋就按其特有的功能联系,有规律地扩散在同一经上有关穴位的相应点,引起该系统的兴奋,大脑皮层某一经系统发生兴奋后,在体表的投影,在主观上即形成了循经感传的感觉。即感在中枢,传也在中枢。其基本根据是截肢者的幻肢感传感;气功入静可引出循经感传;感传可以扩散又可回流;作腰麻硬膜外麻醉后刺激气户穴,多数受试者感传能穿过麻醉区至足趾端。另外入静诱导可提高感传诱发率,脑部病变可以增加循经感传出现率等,都支持中枢说。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假说此说由张锡钧等于1959年提出。根据经穴与皮质,皮质与内脏之间存在肯定的联系。实验针刺狗的足三里可以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针刺人的内关穴同样可以
24、建立血管收缩反应的条件反射,刺激穴位可以改变皮层诱发电位晚成分,实验说明了三者的联系。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直观解剖发现大多数穴位或其附近都有神经干或较大分支通过。显微镜下观察324个穴位,有脑神经或脊神经支配的有323穴占99.6%,用HRP(辣根酶)或荧光双标法均发现穴位与周围神经相关;而循经出汗,汗毛竖立、循经皮丘带等均与植物神经有关;用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遍及全身,可以说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以及营与卫,气与血的关系。认为这些神经沿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前动脉分布,在小血管上位于中外膜之间在脉外。总之认为交感神经系统神经节后纤维及阻力血管密不可分。这是经络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络 现代 研究 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30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