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题思考角度及解答方法.ppt
《作用题思考角度及解答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用题思考角度及解答方法.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作用题”思考角度及解答方法,次数:2009年:7/18套;2010年:16/18套。密度:全国卷和浙江卷用2个题。分值:46分。突破:切入角度及解题策略,“作用题”,常见的提问方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提问变式:1.为什这样写?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类别,1.人称的作用(全国卷1)2.句、段的作用(全国卷2、浙江卷、福建卷、湖南卷)3.引用(报纸、史实、诗文、画)(全国卷3、湖北卷、广东卷、福州市质检)4.题目的作用(全国卷3、北京卷、重庆卷、厦门市质检)5.景物、环境的作用(辽宁卷、江苏卷、安徽卷)6.人、物(江西卷)7.描写的作用(山东卷)8.
2、叙述方式的作用(山东卷)9.修辞的作用(浙江卷)10.情节的作用,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一、人称:视角变换,命题方式:本文人称使用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知识储备: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高考原题:文章在人称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10全
3、国卷1灯火)解题指津:第一问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第二问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营造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二、句/段:匠心布局,命题方式 1.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用意、目的、好处)?2.本文开头写“xx”,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3.文章最后一段写“xx”,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或作用?4.如果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5.“文章中部分写了,有什么作用(用意、目的、好处)?”,知识储备:作用大致为:开门见山,点明题目;统领全文,交代写作原因;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
4、;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答题时需根据具体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1.开头:总领全文,高考原题1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2010年全国卷2大河家)解题指津: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答案: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
5、情景相互交织。,高考原题: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2010浙江卷静流)参考答案: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高考原题: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2010四川卷 自然)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布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2.过渡:承上启下,知识储备:中间段过渡;照应或承接前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起纽带作用。高考原题: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为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6、。”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6分)(2010年全国卷2大河家)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高考原题: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2010湖南卷一朵午荷)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段意并简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中间的段落,一定就是“承上启下”并且这一段文字中的“诚心心里有了准备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作用就是突现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答: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7、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3.末段的作用,知识储备:末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强化作用或委婉含蓄,或兼而有之,高考原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2007四川卷焰火的变奏)参考答案: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三、引用补充叙事,命题方式:“文章引用,有什么作用(用意、目的、好处)?”知识
8、储备: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丰富文章内容 增加佐证力度,提高文章的文采。,在传记中,引用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
9、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1.引用报道,高考原题: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2011全国卷3保护人)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2.引用名句,高考原题:17.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4分)(2010年湖北卷烟花三月下扬州)本题考查引用诗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答题时要关注上下文内容,可从总结上文、承上启下
10、、前后照应等角度考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3.引用史实,高考原题: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2011广东卷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答:作用为承上启下1分。承上指法拉第刚发现电磁感应时不被人理解,和现在新能源现状接近。2分 启下则为,电力现在对人类的贡献预示着新能源会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2分,4.引用日记
11、,考试原题:文中引用朱自清的日记有什么作用?(2011厦门市质检叶公超还是文人最自由)丰富读者对叶公超个性的认识(体现这篇传记的真实性),5.引用书画,考试原题:文中插入写韦尔乔的一幅画有什么作用?(4分)2011福州市质检青衫 作者借韦尔乔的画来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人的认识,使文章内容更为充实。(1分)穿着长衫将绞索从容地套在自己脖子上的人,敢于为正义慷慨赴死,另一个为他扶着脚下凳子的穿长衫的人,一定认为这种死是必须的,所以很平静地帮助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浩然之气的体现。(3分),四、题目:彰显主题,命题方式:1.标题的好处?2.为什么用这个标题?3.标题的含义是什么?4.也有从谈看法上来
12、考的,来看你对作品的理解的深度。,知识储备:有的标题昭示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有的标题直接点明文章主题;有的标题具有象征意义,有的标题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在写人的散文中,倘使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是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再现某种情思。因此考虑一个标题的好处,应从内容(对象、情感与主旨)、结构、手法、修辞等方面考虑,即要考虑浅层含义,又要考虑深层含义。,2023/6/16,25,2011福建省质检:15、文章以“坑道口外,有一棵桃树”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示例:坑道口借指战争,桃树呈现的是柔美的形象,两者对比强烈,构成独特的景观,引发读者思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用 思考 角度 解答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29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