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的光环境与光合物质生产.ppt
《作物的光环境与光合物质生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的光环境与光合物质生产.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作物的光环境与光合物质生产,5 学时,第五章 作物的光环境与光合物质生产,内容提要一、太阳辐射;二、作物的光环境;三、作物光能利用率与光合类型;四、作物的光合性能;五、作物的光合作用模拟;六、同化产物的运转与分配。,第五章 作物的光环境与光合物质生产,重点 1、作物单叶、单株、群体光合性能及影响因素;2、作物光合模拟。难点 1、影响作物单叶叶源量及冠层光合速率的因素;2、同化产物运转分配与产量形成的关系;3、作物的光合作用模拟。,第五章 作物的光环境与光合物质生产,作物干重的90%是来自于绿色器官(主要是叶)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同化CO2生成的有机物。因此,作物高产的实质是最大限度地
2、利用作物光合作用。光不仅提供作物光合作用的所需能量,而且还可从光强、光质、照射方向及日长等方面,深刻影响作物的生活。可见光是作物的生存因子。,一、太阳辐射,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图 太阳辐射光谱,一、太阳辐射,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图,一、太阳辐射,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质:由于大气层各种气体对不同波段辐射的选择性吸收,至地面的辐射主要是波长为m的可见光及0.7m的带状红外线,紫外线极少。光强:太阳辐射强度在地球大气层上方基本是恒定的,大约在1395.9W/m2,这一数值称为太阳常数(solar constant)。太阳光通过大气层时,由于散射、反射和被气体、水蒸气、空气中的尘埃微粒所吸
3、收,强度大大减弱。,一、太阳辐射,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入射角: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强度(I)与受光面的垂线和太阳辐射的夹角(,太阳高度角的余角)有关,即符合余弦定理:I=I0 COS 纬度:纬度对太阳光强的影响,实际上也是因为太阳高度角的关系,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低,全年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少。大气量(m=1/cos):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阳光在大气中的路径越短,因此辐射比较强烈。,一、太阳辐射,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一、太阳辐射,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坡向:向阳坡所接受的太阳光多,而背阴坡接受的太阳光少。,表,一、太阳辐射,2、我国太阳辐射资源量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在3300-8300 M
4、J/m2,并呈东低西高分布。西半部,年值6000-8300 MJ/m2,青藏高原是全国的最高地区;东半部,年值3300-6300 MJ/m2,川黔等是低值区。年总辐射量的40-50%分布在5-8月多数作物的生长旺季,这有利于作物的生产;南方太阳辐射量年内分布较均衡,有利于作物的周年生产;北方太阳辐射量集中于夏季,可使温带一季作物得到较充足的光能。,一、太阳辐射,3 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PAR):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的有效光谱成分的辐射量。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年光合有效辐射在2100MJ/m2以上,与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规律一致。
5、0期间:多数地区为1600-2400 MJ/m2,高值在云南南部和海南岛南部等地;低值在青藏高原和东北的北部。10期间:大部分地区在1300-2500 MJ/m2之间,青藏高原不足800 MJ/m2,阴雨多的贵州和四川盆地在1300-1500 MJ/m2。15期间:大部分地区在800-2100 MJ/m2,华南和云南南部高达1500-2100 MJ/m2,东北地区不足800 MJ/m2,青藏高原则几乎为零。,一、太阳辐射,4、日照时数日照时数:太阳辐射直射光实际照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各地年光照时数在4400-4700 h之间,年日照百分率30-70%,年日照时数在1200-3400 h之间,
6、呈西多东少。西部地区云量少,日照多达3000 h以上,日照百分率大于70%。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为2400-2800 h,日照百分率为55-60%。长江中下游约2000-2300 h,其中黔、川南和桂西的云量在八成以上,日照百分率为30-40%,年日照仅1000 h。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某个界限温度期间的日照时数随海拔、纬度和界限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二、作物的光环境,1、辐射能量交换与平衡 到达作物群体的净辐射Rn,可以三种形式在农作系统中进行能量交换、平衡:显热:空气温度(H)及土壤、植物或水的温度(G)的升降,这种热能可用温度计“测定”,故称显热。潜热:与等温下水的状态变化有关,其能量不能用温
7、度计“测定”。化学键能:光合作用(P)中转化的化学键能,它可通过呼吸作用(R)以显热或热辐射而释放。,二、作物的光环境,1、辐射能量交换与平衡 作物表面Rn交换的能量平衡方程:RnHGLEPR=0LE:潜热通量(L:汽化潜热;E:蒸发或凝结的水量),是作物与水分关系中的核心问题;H和G:作物环境温度的重要决定因子;P和R:决定作物生产力和碳循环。,二、作物的光环境,2、作物群体对光能的反射、吸收和透过水稻群体为例:反射5%可见光 透过2.5%蒸腾损失约40%(50%)吸收42.5%散热损失1.5-2%太阳辐射能 光合利用0.5-1%(100%)反射22.5%红外线 透过15%(50%)吸收12
8、.5%:均由蒸腾和散热损失,二、作物的光环境,3、作物群体内的光强与光谱成分分布(1)光强分布 群体内光强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呈负指数下降(即符合Bouguer-Lambert定律):I=I0eKF式中:I,群体某一高度水平光强;I0,群体顶部光强;e,自然对数的底;F,群体某一深度的层次以上累计的叶面积指数;K,群体消光系数(与叶层排列、叶片大小和着生角度、入射光角度、叶层透光率等有关)。,二、作物的光环境,二、作物的光环境,3、作物群体内的光强与光谱成分分布(2)群体内光谱成分的分布 进入群体内的光因经反复的吸收、反射和透过,不仅光照强度自上而下锐减,而且在光质成分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叶片可吸
9、收约90%的光合有效辐射的蓝、紫、红光,其透过率不到1/10,至群体下层所占比例极少。因此,在讨论群体中、下层叶片的光合生产力时,不仅要考虑光强的衰减,还应注意在光质上的变化。,二、作物的光环境,图 叶片对可见光区域的分光特性(Kleshnin等,1959)A:吸收率;R:反射率;T:透光率;E:吸光度(透光率倒数的对数),三、作物光能利用率与光合类型,1、光能利用率 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所含的化学能,占同一时期入射光能量的百分率称为光能利用率(Eu)。以年产15t/hm2的吨粮田为例,已知生育期间太阳辐射能为5.01010KJ/hm2,若经济系数为0.5,每克有机物含化学
10、能为17.2KJ/g,则:,三、作物光能利用率与光合类型,1、光能利用率太阳辐射能中可被作物光合作用利用的有效辐射约占40-50%;光合作用中,每还原1molCO2形成碳水化合物,约固定能量112kcal;已知固定1分子CO2需8-10个光子,若以10个光子计算,每摩尔光子能量按50kcal计算,则太阳光中光合有效辐射的能量转换效率的最大理论值可达22%;以太阳全辐射能计算,其能量转换效率的最大理论值可达11%;如果扣除呼吸消耗,则表观能量利用率(Eu)的最大理论值可约达8%。,表 各种作物的生物学产量、最大净同化率和光能利用率,三、作物光能利用率与光合类型,1、光能利用率目前,C4作物玉米即
11、使以净同化率的日最大值(51.6g/m2d)计算,最大光能利用率也只有4.63%,而全生育期的光能利用率仅为1.36%;水稻则分别为3.17%和1.25%。据推测,在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地区若水稻、小麦的全生育期的光能利用率达到2.6%,则亩产谷物产量可达1300公斤左右。,三、作物光能利用率与光合类型,目前作物光能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受叶面积消长的影响,露光损失大;受株型和群体结构的影响,造成光的反射和透光损失,反射光能损失变幅在5-25%,一般农田透光损失大约4-7%;光饱和浪费,小麦、水稻的光饱和损失光能17-36%,玉米也达12%(Evans,1973);光合酶系统的限制;环境条件的不适
12、,影响光合潜力的发挥。,三、作物光能利用率与光合类型,2、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1)选用抗逆性强品种,在适宜生长季节适时早播;(2)播种量(种植密度)能保证在叶面积增长至最大值时,作物群体达最适叶面积指数;(3)调整播种期,保证作物生活周期处在适宜的季节气候范围内;(4)种植均匀或较均匀,减少漏光损失及株间竞争;(5)科学水、肥管理,提高作物生长率和叶片的光合效率;(6)延长有效叶面积的光合功能期。,三、作物光能利用率与光合类型,3、作物的光合类型,(1)C3植物光合作用 催化固定CO2的酶:Rubisco。有光的条件下,O2可与CO2竞争该酶的活性部位,并发生光呼吸。因此,气腔中CO2浓
13、度(Ci)较高,幅度在200-260L/L。,(2)C4植物光合作用 催化固定CO2的酶:PEPC。主要存在于热带禾本科植物中,在少数双子叶植物中也存在。由于C4植物PEPC固定CO2能力强的生化特性以及独特的解剖结构,气腔中CO2浓度(Ci)降低到100-150L/L,并提高了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CO2浓度,使Rubisco加氧功能被抑制,光呼吸几乎为0。,(3)CAM植物光合作用,存在于少数肉质植物中。在干旱条件下,晚间气孔开放,以C4途径固定CO2;白天气孔关闭,释放CO2进行入C3光合系统,因此生产能力很低。当水分供应充足时,许多CAM植物可在白天开放气孔,并呈现C3植物的光合特性,
14、此时可达很高的生产能力。如菠萝在水分供应充足、昼暖夜凉地区,因夜间CO2固定和白天C3途径都很活跃,可达到类似C4作物的光合生产能力。,(4)中间光合类型,有些植物包括一些农作物(如木薯),在组织结构、酶系统和/或光合特征方面表现为C3和C4中间型;重要禾本科作物黍属中,既有C3和C4类型,又有中间类型的种。,4、作物高光效改良,自C4光合类型发现以后,人们就尝试利用杂交、理化诱变等方法将C3作物改造成具C4光合特性的作物。虽然大量尝试未取得成功,但加深了人们对光合生理的认识,如对光呼吸的认识。有研究表明,作物净光合速率与光呼吸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可达0.9;RuBP羧化酶与加氧酶活性相关系数可
15、达0.967。因此,现在人们不再追求以C4光合特征和降低光呼吸来进行C3作物的高光合育种。但是,选育株型紧凑、叶片直立、耐肥抗倒的矮秆品种,可提高单位面积种植密度和群体光合性能,是目前作物高产育种的重要方向。,四、作物的光合性能,1、单叶光合性能及影响因子 从作物植株整体来说,尽管某些器官在叶片光合受阻时或在某些特定的时、空内(如麦类作物的穗芒在灌浆期光合强度可达到旗叶的40%)对作物光合同化物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叶片仍然是作物物质生产的主体。(1)遗传因素光合速率的种间和品种间差异不同作物、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叶片光合性能明显不同。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阶段,叶片光合性能也不同。,表 不同作物的
16、净光合速率(mg CO2/dm2h),四、作物的光合性能,1、单叶光合性能及影响因子(2)叶片的基本特征叶的厚度和充实度 叶片光合速率,除受叶面积的影响外,受叶片的质量影响也很大,包括叶片的厚度和充实度,一般用叶面积比重(或比叶重,SLM)表示(单位:mg干重/cm2)。最高光合速率常与比叶重成正比。草本植物叶片厚度通常为0.2cm,SLM变幅为30-70 g/m2。水稻:光合速率与单位叶面积的鲜重和气孔数有显著的正相关,认为可作为高光效育种的筛选指标。,四、作物的光合性能,1、单叶光合性能及影响因子(2)叶片的基本特征叶肉细胞的层数:影响叶片内部表面积的大小。气孔数、叶绿体发育程度、叶绿素含
17、量等:在一定范围内,气孔数和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呈正相关。高粱和燕麦(李雁鸣,1990):光合面积、光合速率和光合时间三者乘积与叶片气孔数、叶肉细胞层数、叶肉细胞大小等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四、作物的光合性能,1、单叶光合性能及影响因子(3)叶片年龄与光合速率叶片形成期(出叶全展):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快速上升期。成熟期(开始于叶片完全展开):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较高。下列二指标影响单叶的光合能力:叶绿素含量相对稳定期:叶绿素含量维持最高值的80%以上的时期;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光合速率维持最高值的50%以上的时期。衰老期: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速降期。,四、作物的光合性能,1、单叶光合性能及
18、影响因子(3)叶片年龄与光合速率 叶片一生中光合能力呈有规律的变化:玉米、大豆、豌豆、甘薯等作物在叶片完全展开时或稍前时的光合速率达最高;水稻、大麦、烟草等作物则在叶片完全展开后才达最高值,这可能反映叶片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的同步变化关系。,四、作物的光合性能,1、单叶光合性能及影响因子(4)影响叶片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也是质体分化、叶绿素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对气孔开度、光合酶活性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作物的光合作用具有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玉米:光补偿点800-1800Lx,饱和点27000-105Lx;水稻:光补偿点560-1000Lx,饱和点34000-61000Lx。光照
19、强度对不同作物,甚至同一植株不同叶位的叶片的光合作用的影响也不同。作物对光强具一定的适应性:如长期生活在弱光下及植株下层叶片对光照强度的敏感性降低。,四、作物的光合性能,1、单叶光合性能及影响因子(4)影响叶片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CO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作物光合作用随CO2浓度升高而增强。一般,CO2浓度增加到600-900mg/L时,许多作物的光合速率达到CO2饱和状态。但实际在田间群体中,CO2达不到此浓度。提高CO2浓度还具有降低O2对光合作用的抑制、降低光呼吸、延缓豆类作物衰老的作用。温度: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一般呈单峰曲线,温带作物最适温度(15-30)低于热带作物。,四、作物的光合
20、性能,1、单叶光合性能及影响因子(4)影响叶片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水分: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光合作用与水分的关系不同。春小麦灌浆期表观光合速率与水势呈logistic曲线,水势临界值是-1.2MPa,低于此值时,光合速率显著降低。矿质营养:N、P、K施用量及其配比对光合作用具有较大影响。,四、作物的光合性能,1、单叶光合性能及影响因子(5)叶源量叶源量是指叶片一生中的CO2净同化量,其大小与叶面积、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呈正相关。小麦(引自澳大利亚Evans):,考察作物产量潜力或进行作物高产育种时,要将光合速率、光合面积、光合时间结合起来考察,即要考察叶源量。,1、单叶光合性能及影响因子(6)光合
21、日变化与“午休”现象,四、作物的光合性能,1、单叶光合性能及影响因子(6)光合日变化与“午休”现象光合作用日变化类型:单峰型:中午的光合速率达最大值。如有人测定的苗期至灌浆期的玉米、高粱,甘蔗的功能叶片,水稻、花生、甘薯的群体等;双峰型:上午和下午各有一高峰,中午后出现低谷,即呈现“午休”现象。如有人测定的谷子(粟)、水稻、大豆、小麦、大麦功能叶,土豆群体;严重型:是双峰型中上午光合速率峰远高于下午的类型。如有人测定的小麦、香蕉、椰子的功能叶片;,四、作物的光合性能,1、单叶光合性能及影响因子(6)光合日变化与“午休”现象光合作用日变化类型:平坦型:光合速率一天中无显著变化。如有人测定的水稻、
22、花生、甘薯的群体等。上述光合作用的日变化结果是在晴天、其他生态因子相对稳定时得出的。如环境条件(特别是光照)发生变化,结果会发生相应变化。,四、作物的光合性能,1、单叶光合性能及影响因子“午休”现象原因分析 光合“午休”现象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光照过强:过剩光能导致光合作用光抑制。温度过高、呼吸增强:CO2浓度降低:一般群体内CO2浓度必须大于大气CO2浓度的80%,C3作物的光合作用才能正常进行。如大气CO2浓度为365mg/L,群体内CO2浓度应在292mg/L。,四、作物的光合性能,1、单叶光合性能及影响因子“午休”现象原因分析CO2浓度降低:水稻抽穗期群体内CO
23、2浓度一般要求在270-330mg/L,玉米吐丝期群体内CO2浓度一般在200-245mg/L。要保证群体内CO2浓度大于大气CO2浓度的80%,一般要求在群体冠层上方有大于1.5m/s的风速。但风速过大,也会造成蒸腾失水过旺,影响光合作用。,四、作物的光合性能,1、单叶光合性能及影响因子“午休”现象原因分析叶片含水量降低,气孔关闭:光合产物积累:内生节律的影响:韩凤山等(1988):群体内各因素对小麦“午睡”影响:CO2(54.73%)叶片水势(25.65%)气温(10.08%)叶片含糖量(8.46%)光照(0.71%)。,四、作物的光合性能,1、单叶光合性能及影响因子(6)光合日变化与“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物 环境 光合 物质生产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28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