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ppt
《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ppt(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安监总局23号令、27号令的学习与实践,苏州工业园区安监局朱磊,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暂行规定于2009年9月1日正式施行,国家安监总局于2009年7月1日发布了第23号令,正式出台了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从2009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安监总局承担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职责以来,出台的第一个关于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部门规章。它对除煤矿企业以外的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实施监督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申报管理办法于2009年11月1日正式施行,同时,安监总局于2009年8月24日
2、审议通过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出台背景任司长的解读暂行规定简介园区情况及其他,讨论主要内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出台背景,众所周知,我国当前职业危害防治的形势十分严峻,突出问题是:一是职业危害导致劳动者健康损害的数量大,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尘肺、职业中毒等职业危害事故居高不下。甚至出现备受社会关注的河北农民工苯中毒、河南“开胸验肺”等极端事件。二是职业危害范围广,作业场所劳动条件差。化工、冶金、机械、电子、建材、纺织、印染、医药等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危害。许多中小企业工业生产装备水平不高和工艺技术相对落后,工作场所劳动条件恶劣,缺
3、乏必要的职业危害防护,严重影响劳动者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出台背景,三是一些用人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对职业危害的认识不足,对劳动者健康重视不够,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水平低,投入不足。违法行为大量存在。四是在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民进城就业,他们流动性大,健康保护意识不强,职业危害防护技能缺乏,加大了职业危害防治监管的难度。,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出台背景,五是政府监管存在薄弱环节,职业危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不够完善。一些地方的监管机构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执法不够严格。六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新的职业危害风险以及职业病不断
4、出现,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职业危害形势严峻,据卫生部2005年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西藏、港、澳、台)统计,报告的各类职业病12212例,其中尘肺病病例报告9173例,占75.11%,尘肺病例死亡966例。截至2005年,全国职业病累计发病66万余例,其中尘肺累积病例607,570例,存活病人为470,089例。我国每年“显性”职业病报告病例达15000人左右,一些“隐性”和潜在损害劳动者健康的现象更是大量存在。据有关方面粗略估算,我国每年因职业病、工伤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约达2000亿元。,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职业危
5、害形势严峻,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职业危害正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由东部向西部转移,职业危害分布越来越广。全国有30多个行业,1600万家企业不同程度存在职业危害;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达2亿多,约占劳动者人数的25%。,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暂行规定宗旨(即第一条),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安监总局出台了暂行规定,其目的旨在加强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强化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防治的主体责任,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安监总局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司任树奎司长的解读,安监部门是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管理的执法主体暂行规定依据职
6、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而制定,其中,“职业危害”被定义为: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而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各种损害。,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安监部门是执法主体,200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对职业健康监管职责进行界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工作,负责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的颁发管理,职业危害申报,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违规行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安监部门是执法主体,国家安监总局职能调整后,为数不少的企业抵制安全监管部门执法。河南省某市安全监管局因
7、进行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而被行政诉讼。因此,在职业病防治法短时间内难以修订的情况下,出台部门规章、明确安监部门是职业健康监督执法主体,是做好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迫切要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企业的职业危害防治义务,规定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是职业危害防治的责任主体。按照该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将职业危害及后果如实告知职工;二是对职工进行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三是建立企业内部的监督队伍;四是对职工进行必要的体检、为职工建立健康档案;五是给有职业危害的岗位职工配备合格的个体防护用品;六是对危险岗位的工艺设备及时更新改造,严格做到职业 危害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 验
8、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企业的职业危害防治义务,生产经营单位新设两项义务:一为将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设施“三同时”相关文件报送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备案;二为将职业危害定期检测、评价结果向所在地安全监管部门报告,企业检测和评价的频次具体为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行政处罚最高可达30万元,按照情节轻重,安监部门对26种生产经营企业在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向违规生产经营单位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2万元以下罚款;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有关职业危害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已经对
9、从业人员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并处以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企业担当防治责任,对于作业场所的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现有的政府监管力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显得相对薄弱,必须进一步切实加强。国家安监总局职能调整后,设立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司,并要求各省、市、县设立对应处室、科室。目前这项工作仍在推进中,有些省的安监部门未设立职业健康处。即使做到满编满员,每个省安监局的职业健康处也只有5-6名工作人员,市、县的职业健康科只有2-3名工作人员。如此少的监管人员,要监管成千上万的生
10、产经营单位,尤其是在沿海劳动力密集地区,一个村就有几十家生产企业,要实现对广大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工作的全面有效监管,几乎不可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企业担当防治责任,政府的监管力量再加强,也不可能做到对生产经营企业一对一监管,应尽快理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生产经营企业真正担负起职业危害防治的主体责任。,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暂行规定简介,共五章五十六条第一章总则共7条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责共29条第三章监督管理共8条第四章罚则共9条第五章附则共3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基本概念,作业场所,是指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活动的所有地点,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场所。职业危害,
11、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而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各种损害。职业禁忌,是指从业人员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危害损伤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常见职业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10大类115种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GBZ2.1-2.2-2007,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第一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化学有害因素339 MAC 53 PC-TWA 286 PC-STEL 116粉尘容许浓度
12、46种粉尘制定了PC-TWA,其中14种粉尘制定了呼吸性粉尘的PC-TWA,如二氧化硅粉尘:10%游离二氧化硅50%1 mg/m3 0.750%80%0.5 0.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第二部分物理因素,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工频电磁场激光辐射微波辐射紫外辐射高温作业噪声手动振动煤矿井下采掘工作场所气象条件体力劳动强度,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常见职业危害因素,(1)粉尘类:矽尘、煤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等。可能导致尘肺。(2)化学物质类:甲苯、二甲苯、正己烷、三氯乙烯、甲醛、氨、光气、氯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磷及其化合物、铅及其化合物等。可能导致职业性中毒、化学灼伤、
13、白血病、癌症、职业性鼻喉口腔疾病等。(3)物理因素:噪声、高温、低温、电弧光,高气压、低气压、局部振动等。可能导致噪声聋、中暑、冻伤、烫伤、眼部灼伤、手臂振动病等。(4)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钴60、镭、x线、同位素、电磁波等。可能导致放射性疾病。(5)生物因素:病菌、病毒等。可能导致相关的职业病。(6)其他因素,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第一章总则,制定规定的宗旨第一条为了加强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强化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防治的主体责任,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安全和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职责
14、调整的规定,制定本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适用范围,第二条除煤矿企业以外的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以下简称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其实施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企业主体责任,第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是职业危害防治的责任主体。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企业主体责任,第二十九条生产经营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
15、、设备,应当知悉其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故意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其所造成的职业危害后果承担责任。,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安监部门是执法主体,第五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全国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工作。第六条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提供技术服务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执业准则,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技术服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全员参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第七条任何单位
16、和个人均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举报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和职业危害事故。,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生产经营单位,劳动者,主张健康权利,履行保护健康义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责,积极寻求替代,立足本质安全第二十八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危害和保护从业人员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逐步替代产生职业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前期预防,第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
17、构进行预评价。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第十五条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编制职业危害防治专篇。职业危害防治专篇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前期预防,第十六条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第十七条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依法经验收合格,取得职业危害防护设施
18、验收批复文件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使用有毒物品申办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第三十五条 作业场所使用有毒物品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职业危害申报,第十三条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将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机构设置和人员培训,第八条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健康
19、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第九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健康知识和管理能力,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职业健康培训。第十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健康培训,普及职业健康知识,督促从业人员遵守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第十一条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下列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规程:(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二)职业危害告知制
20、度;(三)职业危害申报制度;(四)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五)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六)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七)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八)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九)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建议补充:职业健康管理监督检查制度(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四新”职业危害风险评估制度,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作业场所环境和条件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第十二条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作业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二)作业场所与生活场
21、所分开,作业场所不得住人;(三)有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相适应的有效防护设施;(四)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五)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其他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维护和保养,第二十条生产经营单位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定期监测和评价,第二十一条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有专人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保证监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监测的结果应当及时向从业人员公布。第二十二条存在职业危
22、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定期检测、评价结果应当存入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档案,向从业人员公布,并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确保职业危害因素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第二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在日常的职业危害监测或者定期检测、评价过程中,发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治理,确保其符合职业健康环境和条件的要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职业危害警示和告知,第十八条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
23、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对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职业危害警示和告知,第三十条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缴纳保险费。从业人员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
24、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从业人员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从业人员有权拒绝作业。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拒绝作业而解除或者终止与从业人员所订立的劳动合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和维护,第十九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并督促、教育、指导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使用,不得发放钱物替代发放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职业危害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确保防护用品有效。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已经失效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业 场所 职业 卫生 监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27804.html